作文中心散文

父親的房子散文

本文已影響 3.47W人 

父親的房子散文

聽別人說,父親這幾天在家裏忙活着請匠工給自己蓋“房子”,忽然間聽到這個消息,我着實被嚇了一大跳。

我的老家屬於偏遠的山區小村莊,世世代代沿襲着古老的土葬習俗。正常情況下,只有老人去世後,家屬才請鄉親們來給亡者修建墓穴,爲了表達對逝者的尊敬和哀悼,人們把修建的墓穴委婉地稱之爲“房子”。父親怎麼了?我越想越着急,便迅速地向單位領導請了假,匆匆忙忙的坐上了回家的班車。

到了家門口,我與父親打了個照面,問候過後就仔細端詳。老人家雖然已經七十五歲了,卻身板硬朗、步履輕盈,絲毫看不出有病的樣子。父親走到堆放在院子中央的沙堆旁操起鐵杴,開始篩沙子了。

我明知故問:篩沙子做啥呢?父親說:箍墓子!在與父親交談中我知道了事情的來龍去脈。原來,去年村裏一位老太太因病去世,他兒子請人給老母親修建墓穴,卻不曾想因爲村裏的青壯年勞動力都外出打工,跑了一整天最終居然連一個人都沒有請到。迫不得已,就去外村出大價錢僱了幾個人給老人蓋“房子”,爲此老人下葬的時間也延遲了好幾天!這件事對父親的震撼很大,他琢磨生老病死是人生歷程的自然規律,不管誰終究不可避免都會有那麼一天,倒不如趁自己還能做一些零散鎖碎的活兒,先把百年之後的“房子”蓋好!這樣一來節省費用,二來不至於事到臨頭亂了陣腳,聽了父親合情合理的解釋,我砰砰直跳的心臟戛然間好像也落地了!

父親的這種未雨綢繆的生活習慣由來已久,我清楚地記得上世紀七十年代中期,每每到了生產隊決算的季節,經常會聽到父親和母親商量着、盤算着,——給孩子們做衣裳要扯多少布、做成什麼樣式、買幾雙襪子、過年磨幾鬥麥子的麪粉、給老人家(奶奶)蒸一鍋白麪饃、給她(奶奶)添置大襟的衣衫、給她(奶奶)備足“疼痛片”……上了歲數的人都知道,在當時的那種社會大環境裏,即便是針頭線腦往往也是來之不易!那時,父親總是惦記家裏其他人的身上衣、口中餐,唯獨忘記了自己。記得有一年母親給父親做了一件新衣服,他總是捨不得穿,只是在有事外出的時候穿上,完事回家後馬上脫掉又換上了舊衣裳!記得前幾年父親經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就是:“吃不窮穿不窮計劃不到一輩子窮”。

想到父親現在要給自己修建墓穴,他把必定發生但還沒有發生的事情提前去做,細細琢磨還有點“計劃經濟”時代的風格!聯想現實中的房屋按揭、話費預存等等商業營銷活動,它們無不帶有超前消費的味道,不管怎麼說,這些畢竟都是社會發展過程中總結出來的生活智慧。縱觀身旁事,我不由自主的也有了一點點的感悟,“超前”並不僅僅需要勇氣和智慧,更需要足夠的物質經濟支撐。像那些矗立在可以播種的土地上的“半拉子”工程,一放幾年甚至十幾年,讓過往者不由得產生了頗多的疑惑,決策者們當初是怎麼計劃的!難道他們的智慧還不及一介鄉間老農?

父親把“房址”選在爺爺和奶奶的墓地跟前,周邊是我們家大片的莊稼地。爺爺奶奶去世已經四十多年了,墳頭上的雜草經常被父親清除得乾乾淨淨,他精心栽植的刺槐樹已經採伐了幾茬,就是後來長起來的如今也已有碗口粗了,每每到了盛夏時節,墳地這一塊總是一副鬱鬱蔥蔥、遮天蔽日的景象。三伏天樹蔭下涼涼爽爽,我總以爲那幾棵洋槐樹,就是父親給爺爺奶奶撐起來的遮陽傘!

剛分產到戶的頭幾年,爺爺奶奶的墳塋周邊的土地就是我家的果園,蘋果成熟的季節需要有人看護。父親就在墳塋的中間搭建起了一個小土坯房,並且在裏面支了一張牀,上面鋪了一層麥秸稈。漆黑的夜晚,父親就睡在裏面,即便颳風下雨、電閃雷鳴他也沒有絲毫的懼怕。那時我大白天睡在小土房裏也害怕,總感覺荒郊野外的地方很陰森,保不住啥時候就會有一個古怪的東西站在眼前!父親知道了我的心思,就說有你婆你爺給你做伴兒,有啥可怕的!

記得小時候,父親常給我們姊妹幾個說“種地納糧不怕官,孝敬父母不怕天。”現在回想起來,我總以爲父親當年之所以有那麼大的膽量,就是因爲他對自己的父母在世的時候非常孝順,沒有留下任何的愧疚和遺憾。總而言之,用鄉里人的`話說就是“膽正!”

父親正直善良,很有孝心和愛心。爺爺奶奶去世時我還很小,記得有一次我放學回家,看到炕頭上坐着一位陌生的老太太。她是誰呢?後來我才知道,那是村裏靠近山腳的一位老人,因路途遙遠、行動不便,路過我家門前時被父親招呼進屋歇腳、吃飯。父親對老人問寒問暖非常熱情,說:“有事路過你就來,你就和我娘一樣親!”印象深刻的是父親讓我們管那位老太太叫“婆”,她時不時的來我們家吃飯,天長日久我竟然把她真的當成了我的親奶奶。等我長大了才知道,那位老奶奶與我們家沒有任何的血緣親戚關係,她家的生活比較艱難,她只是我奶奶生前的“閨蜜”而已!

似水流年,當年身強力壯的父親如今已年老體衰、白髮蒼蒼,但他對自己雙親思念的那顆心卻依然如故。不知什麼時候,父親已經把爺爺奶奶的墳塋右下角的那塊土地平整了一番,並用刨出了墓穴的平面圖。按照當地風俗,兒子的墓穴只能在父母墳墓的下方,行話稱之爲“壓穴”,其實用鄉里人樸素的話語解釋——就是“盡孝膝前。”磚頭已堆放在旁邊的塄坎上,甚至連攪拌混凝土的灰盤也壘砌好了,真的是萬事俱備只等待開工了。這兒距離我家有十分鐘的路程,路面狹窄陡峭,那些建材根本不能用機械拉運,磚塊和沙子都是年邁的父親一揹簍一揹簍背過去的!看到此情此景,不由得讓人感慨萬千,驚歎孝愛的力量是何其偉大呀!

記得小時候,父親常常說起爺爺奶奶在世時如何的艱辛不易、如何的慈悲善良,往事如過眼雲煙,真情歷歷留心間。我自己已爲人父多年,回想孩子成長路上的酸甜苦辣,我倏然間理解了父親,內心深處有了與父親一樣的感同身受!我明白了父親趁早建造“房子”的原因,——那種置藏於心底的孝心,在他垂垂老矣之年又迸發出了不可阻擋的力量!他想百年之後,與雙親長相廝守、盡孝膝下……

根據我對父親的瞭解,提早建墓穴,也有出於節儉方面的因素。修墓地可以“高端大氣”,也可以“簡樸節約”。人家的墓室講究富麗堂皇,有細粉、壁畫、地面磚等等,父親則不然,給匠人一再要求說只要根基做牢靠不塌掉就行!因爲父親加班加點運送材料,“房子”竟然兩三天就修好了,比預期提早了一半的時間!竣工那天,父親又讓工匠們用大樹枝和土封住了墓道口,非常高興地說:到了用的時候,刨掉土就行!

在鄉親們的說法中,棺材也算是人在冥間的一座小“房子”。很多年以前,父親請人幫忙把地頭的那兩棵大白楊樹伐倒,按照棺材板的尺寸鋸斷。有人說楊木板不可做棺材,父親卻不信那個邪,反駁說有什麼不可,貧窮年代不是用一張席子照樣埋人嗎?請匠人打造棺材是“喜事,”鄉里有子女相聚慶祝一番的習俗。我和小弟從西安趕回來,父親一再勸阻說沒有那個必要,你們只要把自己的日子過好就行了!後來給父親錢,他卻堅決不要,說自己還能幹着哩,其實父親那時已經過了六十歲了!我們一大家子圍坐一起吃飯的時候,父親說孝順不僅僅只是錢財的問題,只要讓老人心情高興比啥都強!後來父親還說了一些社會上的人和事,他們父母健在的時候不問不管,去世了卻又大操大辦盡顯排場,那不是真正的“活着不孝死了胡鬧”嗎!

父親生於上世紀三十年代末期,坎坷曲折、跌宕起伏的生活閱歷讓他受盡了人世間的繁華沒落和虛無縹緲,但他一輩子至始至終保持着正直善良、儉樸勤勞的秉性。這種品格在當今的社會是那麼的難能可貴,讓我們做兒女的不由得欽敬不已!想想父親的人生,看着父親爲自己修建墓穴的身影,真的應了老祖宗留下來的那句話:大善福澤天下,小善獨善其身!

父親給自己蓋“房子”的事件已經過去幾年了,我偶爾憶起,心中總是生髮出濃濃的感懷。喧囂噪雜的塵世間,年輕的人們常常以各種理由顧不得回家,很少有人停下來想一想給予自己生命的人,他們的生活、情感是怎樣的呢!我們能不能在父母膝下多陪陪他們?今天恰好是“父親節”,以求共勉!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