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散文

文化一條溪散文

本文已影響 1.5W人 

小時候,我總是坐在家背後的一座小山上發着癡想:在眼前那連綿無際的大山那邊,不知是一個什麼樣的世界?

文化一條溪散文

真想越過羣山,到那裏去看一看。

童年的癡想一直伴隨着我漂泊了三十餘年。今年,一次偶然的機會讓我圓了這場兒時的夢。正是秋風勁吹的日子,我驅車來到了我的家鄉相鄰的安徽省潛山縣。潛山地處大別山的東北,因衆山潛伏而得名,歷史上以“南嶽”著稱的天柱山座落在這片古老的土地上。一踏上這片土地,我就有一種解脫童年情結的輕鬆感。

毫無疑問,我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去登天柱山了。我沿着千百年來無數文人墨客踏過的石階,一步一步走到了天柱山腳下。然而,我還來不及登山,就被山腳下的一處文化奇觀所吸引:一條清澈見底的小溪自天柱山蜿蜒而下,溪邊崖壁陡峭,洞穴幽深。溪中奇石相累,衝然角列而上。我興致勃勃走入溪中,溪側崖石上驀然映出數行石刻。近觀之,只見唐、宋、明、清的題刻歷歷在目,相映成趣。

我趕緊撥開一團團草叢,順着小溪急切尋開去。只見溪側石壁如牆,所刻前人手書或大,或小,或蒼勁,或娟秀;或工整端莊,或龍飛鳳舞;令人目不暇接,歎爲觀止。更令人拍案叫絕的是,有兩處石刻就刻在溪水中的石坡上,清清的溪水輕輕地漂在它的上面,雖經千百年的沖刷,仍清晰可見。朔溪而上,約兩百米處,忽見一巨石如牛,伏溪而臥。走近一看,則石牛下忽生一洞,溪水從中潺潺流出。洞壁上每塊小小磐石,都刻滿了歷代詩文。當年王安石來到這裏,被這裏的奇山秀水所吸引,坐石忘歸。一時興之所至,遂在這裏提筆寫到:“水無心而宛轉,山有色而環圍,欲徘徊而不盡,坐石上以忘歸。”這首詩刻至今仍歷歷在目。與王安石同時代的黃庭堅晚年落泊潛山,聽說這裏留下了無數前人的石刻,連忙風塵僕僕趕到溪邊的山谷寺。那天,他興致勃勃走到寺邊,已是夜幕沉沉。山谷公顧不上休息片刻,竟攜其友手持火把前往此溪。山谷公走近王安石的題刻,不禁觸景生情,感慨萬千:“水冷冷而北去,山靡靡而傍圍,欲窮源而亢得,竟悵望以空歸。”後來,山谷公就乾脆在這裏住下一段日子。據說,他每天來這裏飲酒賦詩,練筆寫文。有一次他還坐在石牛上,讓大畫家李公麟爲他畫像。他自稱“摩圍老人”,在這裏自得其樂。再過了不知多少個年頭,著名的文學家蘇東坡也慕名而來,他站在王、黃的題刻前沉思良久,提筆也寫下了自己的感嘆:“先生仙去幾經年,流水青山不改遷,拂拭懸崖觀古字,塵心病眼兩醒然。”數百年過去了,歷史的風塵並沒有淹滅他們的人生感嘆,一直到現在,三位歷史老人的題刻仍十分醒目地映入我的雙眼。

我戀戀不捨地離開石牛,順溪而上,則見歷史上的`一代又一代文人墨客,在這裏競相題詠,他們的題刻相交疊映,處處生輝。一條不足四百公尺長的溪流,竟留下珍貴的石刻三百多處。

我彷彿進入夢境,我真不敢相信,這荒山野嶺的一條小溪,竟能包容如此厚重的文化沉積!中國古老的文化竟能如此融洽地與大自然結合在一起,默默地向後人散發着歷史的芬芳!

我想,我們的先哲也許就是通過這條小溪,向我們尋求一種對話的方式吧?不然,他們遠行千里來到這裏幹啥呢!

真不愧爲“文化一條溪”。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