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散文

過年的經典散文隨筆

本文已影響 2.43W人 

年,又一次準備着敲打歲月的大門。

過年的經典散文隨筆

——題記

早上起來,剛打開電腦,大美女的電話打進來,說是要回老家過年,去和父母兒子團圓,過完年把兒子帶回來,了去思兒之苦。放下電話看看羣友在說,在逛街,在採購年貨。哦,真的要過年了,雖然過年和平常日子的差別越來越小,記憶中的年味越來越淡,但過年仍是每個人心底無可替代的那個最深的情結。

小時候,過年就是一入冬就盼望着的新衣裳,只因平日裏,總是穿着哥姐穿舊、穿小、穿得補了不只一個補丁的衣褲。那時的新衣服通常會做得又肥又大,都會穿到褲腳處、袖口處接過不只一圈的“年輪”之後,再象傳家寶一樣傳給弟妹。記憶中,似乎就沒穿過非常合體的新衣服。那時候的那句精典的“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被精緻到每個人的心底。而那句“誰家過年都吃餃子”成了物質靠糧票、布票、肉票等等各種憑票供應時代的一道不變的風景。而那一進臘月門就響起的零星的“小鞭”、“二踢腳”的聲音,則是孩子們從大人手中獲得的一分、兩分、幾分錢而積攢出的可以共同分享的童年歡樂。至於大人們在餃子裏包了些什麼;新衣服的錢是否是從年初就開始籌劃;除夕那天門上貼的紅對聯是從單位求人情要的大紅紙,再求能寫得一手好看的毛筆字的人怎麼寫出來的……孩子從不知道。孩子們過年的快樂只停留在有新衣裳穿——不管它是不是合身;有餃子吃——不管那餡裏包的肉是多是少;有鞭炮放——不管是聲大還是聲小,只要能聽到那響聲……

十五歲那年,同媽媽去了山東,在那裏過了第一個異鄉的年。在那裏,經歷了很多第一次:

第一次看到了爲了過年而特意蒸的大饅頭,那饅頭在十五歲的少女心中浮現出很多美妙的想象。那碩大的白如雪饅頭的中間,又都包着相對黑些的饅頭芯。那饅頭大得須兩隻手來捧才行。

第一次看到姥爺帶領着他們全村的老者們共同商議着族中的“祖子”怎麼排、怎麼寫,哪個該添上,哪個該怎麼改。還天真的問舅媽:“那上面爲什麼沒看到您的名字啊?”本以爲是在提醒着舅媽別落下一種榮耀,卻遭來了舅媽的極其不快和媽媽的訓斥。這才知道,能上“祖子”的名字都是已逝去的先人。但我到現在都沒弄明白,山東口中的“祖子”是不是這兩個字。反正記憶中那時看到的各家各戶的“祖子”中屬姥爺家的`最好,那上面的名字最多。

第一次看到一些在當時還被稱爲“封建迷信”的除夕祭祀活動。看着參預活動的所有人面上那莊嚴和神聖。親眼見到了那一跪到底,俯首磕頭的膜拜。

第一次,在村裏的禮堂裏,和表姐們擠在人羣裏,站着看了首屆春晚。那滑稽的小品《吃雞》笑了好幾年。

第一次被告知,無論除夕守歲到幾時,初一早上都要早早走出門去給長輩拜年,與所見的所有的人互問:“過年好啊!”那問候發出的越多,迴應的越多,得到的祝福就越多。

第一次知道過年的時候,那鞭炮聲不再僅僅是孩子們的歡樂所在,而成爲一種攀富的炫耀。

……

記憶中年味最濃的是:一家人無論尊長幼小都穿着合體的且是自己非常喜歡的新衣服,守着爸爸媽媽張羅了一些時日的一桌豐盛的飯菜,看着“春晚”,舉着酒杯。門外,是製作精美的燙金春聯,房檐上掛着火紅的燈籠,空中飛舞着禮花的絢爛,而那曾經的小鞭和二踢腳被分不清個數的鞭炮齊鳴取代。

三十五歲的時候,在杭州親戚家過年。那個年可謂極其豐盛,有些奢華。單說那除夕夜的鞭炮吧。從第一聲鞭炮響起,只幾分鐘的光景,你就分不清那鞭炮聲的個數了,那是整個世界的共振、共鳴。相伴的空中飛舞的煙花,也只給你十幾分鍾來欣賞,之後就“對面不相識”了,只剩下滿眼的煙霧迷漫……但,總覺得遠沒有小時候那零星的小鞭聲帶來的歡樂多……

現在,此時此刻,心裏想的不是怎麼去辦置年貨,而是想着,能和父母在一起,能和兒子在一起,就是過年了。而今年,父母去了杭州,兒子說是要在他姑姑家過年。突然覺得自己象無根基的浮萍,一下子再也找不到心底對過年的感覺。

過年,就是沒有任何藉口的必須回家看看,雖然四處漂泊得越來越遠;過年,就是和家人一起圍坐在一起吃年夜飯,雖然平時吃得或許更好;過年,就是和親人相守着看看春晚,雖然那晚會越來越沒有看頭。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