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散文

大木柱的綠色征程散文

本文已影響 1.34W人 

大木柱的綠色征程

大木柱的綠色征程散文

公元2003年2月,

行人的帽耳鬍鬚掛上了寒霜。

大雪早已覆蓋了山林,

裹住了遼東

一個叫大木柱的小村莊。

這個村莊的名字,

能讓人產生許多許多聯想:

瀋陽皇宮的許多大木柱,

必是出自這個地方。

至今這裏依然樹幹標直,

樹冠碩大,

如傘似棚,

積雪在樹冠上安臥,

陽光下盡現耀眼的光芒。

寒雪封不住村民急切的腳步,

29戶村民的戶主

齊集一堂。

熱烈的氣氛

在屋內盡情地膨脹。

戶主們早已急不可耐,

盼着儘快把自己的心情釋放。

莊裏那一百多熱切期盼的心,

伴隨決定林木命運時刻的到來,

一起跳蕩。

兩位先後退休多年的老村長,

還有本莊最高首腦——

第十組組長,

爲守着山林怎樣富民,

曾日夜苦思冥想。

此刻,

三人沉穩地坐在溫熱的火炕上。

方方的炕桌,

擺放着寫明責權利的契約,

還有幾經修訂的約法25章。

老村長不想再說啥,

戶主們心裏都有同一個主張:

既然想明白了,

看清楚了,

按上手印,

就要像條漢子,

有天大的事情,

也要一起來承當。

其實,

大家心裏都清楚:

只要不砍樹,

嚴守自家制訂的規章,

分了林子絕無大錯,

不分青山定難久長。

組長也無須再多講,

工作早已做到每家的炕頭上。

看住樹,

林下做文章,

國家的富民政策,

就是讓農民奔小康。

這些話,

村民翻來覆去思慮了多少回。

多少個日間的探討,

多少個夜裏的商量。

分後的路怎麼走,

各自都有美妙的暢想。

今天,

來到這裏,

就是要按下紅紅的手印。

一個個紅手印,

閃耀的是農民致富的渴望,

傾訴的是對黨的耿耿衷腸。

因爲呀,

分林到戶,

分擔的是爲國家承擔的一份責任,

分扛的是國家富民的一份重量。

分林到戶,

是爲國家生態建設插上騰飛的翅膀,

向着“青山常在,綠化遼寧”的目標,

永不歇息地飛翔。

保護樹木,

給國家生態安全,

獻出的也許只是一份綿薄之力,

可是,

那份對國家的厚重的情意,

卻像大海的波浪,

永久地在心中盪漾。

那29個紅紅的手印,

就這樣

帶上奔向美好前程的期望,

帶着印油的淡淡清香,

排列在一張普普通通的紙上。

那29個紅紅的手印,

恰似列隊的兵將,

擦拳摩掌地等待着,

奔向護林的戰場。

那29個紅紅的手印,

更像29朵鮮紅的花兒開放。

美麗着村民的靈魂,

充實着奔小康的夢想。

分了!

分得人人

覺睡得穩,

飯也吃得香。

真的分了!

千真萬確。

一個村民小組,

居然真的把集體林子分了!

29戶人家的戶主,

按下的29個鮮紅的手印——

分明是29戶村民的話音,

在錚錚作響:

不管會有多大的責任,

定然舉29戶之全力,

一起來擡扛。

有這難得的高遠境界,

一個“分”字落地生根。

也許有人會問:

誰是幕後推手,

哪來的那麼大的膽量?

許是從小崗村那裏得來的靈感,

把分田地作爲分山林的榜樣;

許是對黨富民政策的深刻領悟,

才把自身行爲把握得如此妥當;

許是出於保護青山

那無可推卸的責任,

主動把生態衛士的角色承當;

也許是對盜伐者的無比憤怒,

面對貪婪之網的挑戰,

勇敢地選擇——

對撞!

看好自家山,

管好自家林。

讓盜伐者的斧鋸派不上用場,

叫貪婪之徒無處張網。

邪不壓正是人間正道,

盜伐者瘋狂也只能徒自瘋狂。

只有咬牙切齒,

暗自罵娘:

十組的人太壞,

把林子分了。

再要偷伐,

準得去蹲大牆。

分得山林的村民,

管護林木,

與管護自己的莊稼絕無兩樣,

經營林下作物,

精細得如侍弄菜蔬一般強。

林木保護得萬無一失,

村民的日子安穩無恙。

只是手中沒有“尚方寶劍”,

常有一絲絲不安涌進心房。

公元2005年,

距分林已有兩年多的時光。

上級派人來考察,

沒有一絲絲責難,

只有大聲喝好和不住地讚揚。

大木柱成了

林改先進典型,

大木柱的經驗

開始在全省推廣。

已記不清有多少批次的新聞記者,

來這裏採訪。

只記得,

2009年8月,

著名女作家畢淑敏

走進這靜謐的小山莊。

一個簡易的木質標牌,

讓女作家眼前一亮,

標牌上分明寫着:

大木柱家庭合作林場。

女作家興奮地站在標牌旁,

情人照相,

因爲,合作林場讓她看到

林改真的祭起中國農村富裕的希望。

大木樁人沒想到:

29個紅手印的故事,

已成爲林改中的佳話,

在全國傳揚!

大木柱的人已想好,

集腋成裘,

用小村莊點點滴滴的佳績,

續寫新農村的新篇章,

澆鑄共和國的新輝煌!

一切都在靜謐中孕育,在變革中誕生。遼寧省寬甸滿族自治縣四平村第十組所在的大木柱溝的山林,在蔚藍的天穹下,靜靜地走過了一段不平坦的路程。

大木柱溝山林如同一位已到中年的母親,那麼慈祥而寬厚,茂盛而謙和。一棵棵樹木在大山的懷抱中聚集成綠州。走在大木柱溝的`路上,聽着那山林傳出的濤聲,微風中的每一聲樹濤都在訴說着一個即將遠去的故事:林中的每一棵小樹都在沉澱着一種頑強的記憶;林下的每一棵人蔘都搖曳着大木柱人的期望;林中的每一絲苔蘚、每一兜野山菌,都跳躍着大木柱人的萬千思緒。

自己家的林子有了收入?不經意間,這片靜靜的大山被這個小山村破了例,那神奇的林子成了自己家的,自己家的林子裏有了“錢”,這是一種足以讓歷史記憶的驚喜!像深山溝裏流淌的一條無名小河,悄無聲息地走過了幾個年頭,暮然間一擡頭,前面居然是煙波浩淼的大海!走對路的欣喜與寬慰,難以用言詞加以表述。在這幾個年頭中,雙山子鎮大木柱人感悟了生命的力量與智慧的能動,感受到了責任的珍貴和崇高!

誰曾料到, 2002年四平村的山林會經受災難,會承受着盜伐者的摧殘。林木被一批又一批的不法分子亂砍亂伐,他們把山林中最好的參天大樹砍倒,用大車小車一車又一車地運走。作孽啊!四平村村民的心在滴血,那些樹可是祖輩上留給子孫們的綠色財富,村民們與這些樹有着深厚的感情,樹上的野果與樹下的野菜和村民們共同度過了多少艱辛與快活交替的歲月,山林是村民生活的依傍與快樂的源泉。砍樹,等於斷他們的手臂!然後,盜伐者不理會村民的哭泣,他們一如既往地囂張着。

更爲可氣的是村裏的一些敗類,這個別敗類村民也隨着盜伐者蠅營狗苟、一同破壞山林,他們的理由是:外地的人能偷樹,我們更能偷。這讓我想到了抗日戰爭時期那些出賣自己的同胞而對侵略者搖頭擺尾的觸生。

於是大約有4—5千立方米的原木被自己村的村民砍了。

林地簡直成了災難的場所,那些被拋棄在空空林地的枝丫,就像一雙雙被砍斷的手臂,在那裏血淋淋地呻吟。眼睜睜看着林子裏的樹木一天比一天減少,大木柱人鼓起勇氣到當地的林業站去如實反映情況。林業站雖然出面管了,卻無濟於事。不法分子照偷不誤。一旦被檢查站的工作人員逮住了,頂多罰幾百塊錢就算完事。於是,盜伐者更加囂張,他們說:“四平村的村民就愛告狀,但是我們不怕,包括他們的村長在內的所有村裏人誰敢出來管管我們,我們就讓他吃不了兜着走。”於是,村長一出村,村裏村外的人一齊上山,不顧死活地亂砍亂伐。

實在是沒有辦法了,十組村民們看着伐木賊留下的滿山白森森的樹茬,恨得咬牙切齒。他們幾次想到縣裏、省裏去告狀,但是那是公家的樹林,天高皇帝遠的該去找誰告去,告了又會有誰來管?不能再等了,真的就是反映到上面也得耽誤時間,一時半刻也不能來解救樹木於水火之中,保護樹林,只有靠他們自己!大木柱溝在行動了,他們要用自己的力量和智慧來捍衛自己的山林。

2003年2月份,爲了從根本上保護好四平村十組現有的山林,在王樹貴等3名老黨員的提議下,十組組長韓福民召開全組村民會議,會議沉寂壓抑,村民們感受到了將要發生的事情。韓福民嚴肅着臉,他以低沉的聲音宣佈着他們三名黨員的決定,決定將1936畝集體林分包到戶,承包經營管理。會場突然靜了下來,這林子是集體的,沒有先例,分了之後的後果是什麼,這種擔憂在會場擴散開來。王樹祥站起來,他說了山林被盜的情況,說出了他的擔憂,他說,只有把山林分到每一家,我們纔敢管,纔有理由管。韓福民接着說:“爲了保住山林,我們三個黨員研究了幾天幾夜,只有這個辦法。我們三個人決定了,不怕坐牢、不怕得罪人、不怕留下罪名,冒再大的風險也要把林子分掉。”聽完兩位黨員的話,會場又熱烈起來。韓福民讓每家每戶來一人投票決定分還是不分,結果,絕大多事村民同意分。就這樣,全村村民形成了一致意見,29戶代表都在會議記錄上按下了紅手印。

再小的力量也是一種支持,韓福民非常感動,樹林終於有救了。村民張春義擬定了20多條管理辦法,其中有幾條就是:管理不好山林要罰款,一棵小樹不能丟等。還根據林木的砍伐程度劃分了:一等林、二等林、三等林。爲了督促村民管護好山林,還決定成立一個檢查驗收小組,一年檢查兩次。

一切都按照策劃好的步驟進行,該是實行的時候了,他們想,這事情還是得給主管的領導說一下,要爭取他們的支持。組長韓福民帶着幾個村民來到鎮政府林業站,找到了站長,把他們分林到戶的想法和站長說了。站長的敏感部位不次於地球的兩極,他一聽就火了,他虎着臉生氣地說:“這事可是大事,弄出事來你們自己兜着,和我沒有一點關係!”站長的聲音壓得很低,還不時偏頭看門外,就像做賊似的。韓福民拿出分林計劃書和林改制度遞到站長面前說:“您畢竟是領導,還得多指點指點我們。”站長拿着官腔,很大爺樣地說:“趕緊拿走,我不看。我從來就不知道這件事情。”韓福民愣住了,他壓根就沒有想到站長會用這種態度對待他們,分林到戶這可是保護樹木的最好辦法呀!無奈,韓福民只好帶着村民們離開了林業站。後來,這位林業站站長受到了遼寧省林業廳的嚴厲懲罰。

站長不同意還是要分,一切不順心的事都不能打垮韓福民分林的決心。他帶領着十組的全體村民,冒着漫天的風雪,逐個地塊地量山劃界。那幾天的大雪很厚,人落下左腳擡不起右腳,開始近30人的隊伍,最後只剩下9人了。最讓人撓頭的是有一塊200多畝的林地,大樹被盜伐者砍走了,剩下的都是小樹,實在不好分。

參加現場劃界的村民王樹江說:“就把這200畝小樹地分給一家吧,誰抓到誰家自認倒黴,沒辦法。”

這樣做,雖然有些不合常理,可大家也都贊成,事情只能這樣了。

劃界完成後,按照29戶人家、124口人平均分山到戶的原則,做了幾十個鬮。

誰也沒想到,最後抓鬮的時候,卻出現了戲劇性的場面。原來,那200畝都是小樹的林地,偏偏就被王樹江抓到了。王樹江呵呵地笑着說:“沒關係,沒關係,我會好好照顧小樹的。真是現世現報。”大家也都大笑起來。

分林的現場,氣氛十分和諧,村裏像辦喜事一般,其樂融融。

一分辛苦,一分收穫。經歷了長達一個月的努力,終於將1936畝集體林地以戶爲單位、按農業人口平均分包到戶,並且簽訂了承包合同。山林分得公平、公正、合理,戶戶滿意,全村皆大歡喜。

世事就是這樣的怪誕,同是一件事,人們站在不同的角度上,就有截然不同的評價。

當全村人因分了山林而興高采烈之時,卻有不法之人因斷了自家的財路,開始罵娘。

對盜伐者來說,大木柱人分了山林,等於宣佈:盜伐者發財夢的破產。在他們心中,四平村十組的人都是壞人,愛告狀,向有關部門施壓:禁止他們濫砍盜伐。告狀無果,竟敢私自分山林,膽子也夠大的了。

詛咒也罷,瘋狂也罷,後悔當初下手不狠也罷,時過境遷,統統無濟於事。咒罵只能用來填補內心的空虛和無奈而已,畢竟邪不壓正。

山林有主了,大木柱人不怕捱罵。他們理直氣壯地讓放假在家的孩子當通訊員,只要林地裏有風吹草動,孩子們馬上跑回村裏報信。盜伐者,只好灰溜溜地逃走。

大木柱人植樹決不比種菜遜色,他們使每一張日曆都掛着盈盈的笑意;他們使每一棵樹都閃着熠熠的風采,有了樹,他們吸納的空氣裏流蕩的都是和諧和甜蜜。就這樣,在當時其他村組林業“兩亂”的形勢下,十組的山林不但保護得非常完好,而且樹木的長勢十分喜人。

2005年春,遼寧省林業廳已經有了深化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精神。

一天,縣林業局的黃副局長來找韓福民。韓福民憨厚地衝着黃副局長笑了笑。黃副局長也親切地衝他笑了笑。

韓福民想:可能有麻煩了,局長親自來找上門了。

黃副局長對韓福民說:老韓,聽說你已經帶領十組把林子分了?

韓福民着急地回答:沒有,哪裏有這回事?

黃副局長笑着說:韓組長,你不要騙我了,你們的情況我已經一清二楚了。我這次來的目的就是要親眼看看你們分後的山林,想總結一下經驗。

韓福民心中的一塊石頭終於落地了。

他帶着黃局長看了好幾家的山林。

黃局長走後不久,十組在縣林改辦的指導下,按照集體林權制度改革的政策要求,對原來29家的承包合同進行了進一步的完善。每戶農民也清楚了:當初所搞的分山到戶,不是一般的分林,實質上是將集體林地使用權、林木所有權、經營處理權和收益權落實到戶,是一場意義深遠的產權改革。十組的村民打心眼感謝政府的支持,更感謝組長韓福民等幾位帶頭人立下的汗馬功勞。

一切巨大的成果,無不是細小的前因所造就。不久,四平村被樹立爲全國四個林改典型示範村之一,被譽爲遼寧林改的“小崗村”,大木柱,是這個典型中的核心。

“四權”到手以後,大木柱人歡天喜地,信心百倍。每個人的面孔上、瞳仁裏都盪漾着爛漫的春色。

他們把外出打工的兒女們呼喚回來,和他們一起栽樹、經營山林。村民們上山帶刀,修理枝丫;不造林時及時地將盜伐者留下的天窗栽上幼樹。並且,在林地裏種下了人蔘、細辛等藥材。

林地補植了,小樹長壯了,林農手裏也有了林權證了。但是光看林子、光植樹、光有林權證是不能當飯吃的,何況,林下經濟作物當年有收益的並不多。農戶沒有收益這可是個大問題。

當年大木柱人分林的初衷是爲了保護林子,那個時候韓福民可是說過的:只許植樹不能砍樹。現在林子保存下來了,情況也發生了巨大變化,林權歸了農民,農民對山林擁有處置權。再讓農民遵守只准護林栽樹不準對成熟林適當採伐利用,既不符合林改政策,也不符合農村的實際和農民的心意。組長韓福民覺得這事關係到農民的切身利益,他找到縣林業部門,見到孟局長以後,把大木樁的情況實打實地彙報了一番。孟局長很親切地接待了他之後,馬上召集了林業部門的工作人員開會,商議韓福民提出的問題。會議結束以後,孟局長親自告訴韓福民說:大家在會議上一致同意給大木柱砍伐指標。

韓福民得到這個消息,他的嘴角盪漾起多日不見的一絲微笑。儘管這一絲微笑是在還沒擴展到腮邊就消失了,因爲這還只是一個承諾,距兌現還有多大的距離,他說不清楚。但生活還是不缺乏快樂的。他迎着暖風、敞着胸懷回到村裏,把這個喜訊告訴村民。大家一片歡呼,只等着採伐樹木時能有個較爲滿意的收益。

如果砍伐指標真的下來了,能砍伐多少?韓福民心裏沒有數,他感覺到應該數量不小。如果數量大了,怎麼砍伐?那砍下的衆多樹木怎麼處理?不允許砍時,希望能合理的砍伐,如今真能砍伐了,他反而覺得不知道該怎麼處理了。正在韓福民爲難之際,專家來了。

2006年6月,林業部門的盧丙雨來到大木樁,在他的精心指導下,十組農民自願組建了大木柱家庭合作林場。

家庭合作林場的辦廠宗旨是:自願入場,產權獨立,各自管護,合作採育,權益平等,收益分成。林場是以營林、造林爲目的的合作生產聯合體,它屬於分散型的互助、互利的合作形式。成立家庭合作林場的目的是解決一家一戶山林塊小分散,不便於林木採伐的規模作業和集中管理等問題。村民們是相信他們的組長的,總覺得組長帶領他們走的每一步都是對的,都是能得到好處的,風裏來雨裏去凝成的信任,使全組29家農戶都拿出了自家山林加入了合作林場。縣林業局的正式批覆文件下來了,大木柱家庭合作林場正式成立。家庭合作林場編制了2006——2010年森林經營方案,成立了組織機構,制訂了《森林資源管理制度》……

走完了這些必備的法律程序,完備了家庭合作林場組織必須具備的要件,一切都很順利,沒遇到任何阻隔,這種順利讓韓福民喜出望外。回想走過的一幕幕,韓福民覺得自己彷彿獲得了阿基米德的支點,只要在遵守這個《森林資源管理制度》的範圍內,他就能利用支點甩開膀子大幹一場。

這也許不是幻想,沉浸在喜悅中的韓福民神思飛揚了。

喜悅中沉靜下來,韓福民有了擔憂,他想到了一句話,“流了汗水並不代表就有收穫”,想到這,韓福民有了猶豫,很快他又想到了這句話的下半句,“但是沒有流汗水收穫的必定是荒蕪”。韓福民和他的大木柱人是不吝惜汗水的,也是不乏智慧的,確實是這樣,經過努力,幸運的大木柱人終於迎來了收穫的時節。

2006年下半年和2007年,縣林業局分兩期批給了合作林場600立方米撫育採伐指標。採伐樹木的那天,全社村民齊聚一起的熱烈場面和歡喜的程度,一言難盡,讓大木柱人永生難忘,因爲這一天,當砍下第一根樹的時候,他們才相信,這些樹真的是他們的了。

破天荒的第一次採伐,帶給全村人均純收入700多元。這也是大木柱人在山林中淘來的第一桶金。張福民和大家聚在一起,拿着錢,想起當初的手印風險,大家眼裏滿含着淚水。追憶這些年來經歷過的風風雨雨,大木柱人不管遇到用錢上多大的難心事,都從沒有人打過樹林的主意。他們說話算話,堅守着自律的二十五章不肯越雷池半步。大木柱人一直堅護着山林,他們一直認爲這林是集體的,是國家的,不能讓人破壞。他們把自己的未來,把對國家的忠誠都放進了這片山林中。如今,國家把這林子給了他們,按批准文件砍伐的樹木變成了錢,拿着錢的村民們相信了,這林子真的是他們的了,他們要更加好好地幹,不幹好對不起國家,對不起當初帶着他們按手印的三位黨員,也對不這麼富饒的山,對不起他們自己。

集體林權制度改革解除了政府林業難以管理的心病。有了收穫,面對的就是在完善林改的過程中怎樣不斷地拓展林業渠道的問題,既要發展林業,又要能讓村民不斷地增加收入。路該怎樣走?韓福民又召集了兩位已經退位的老村長商議,希望他們豐富的閱歷能給村子的來年帶來更加驕人的業績。這次會議確定了村子來年的發展計劃,韓福民把這次會議的研究記錄和根據記錄整理出的發展計劃一起上交給了縣林業局,希望得到林業局的專業指導。林業局也很認真地開會研討了韓福民他們的林下經濟計劃,給予了肯定,並提出了具體的建議。得到答覆的韓福民帶着村民大幹起來。

2006年以來,村裏雖然缺少資金,但是在縣林業局的大力支持下,大木柱仍然完成了人造落葉松500多畝,把村裏所有的空閒林地都補植上了樹。同時,按照計劃,發展了山林經濟樹木山核桃200畝。經過科學規劃,大木柱大力開展了林下經濟的建設,發展了林下人蔘100畝、細辛60萬株;每年平均發展食用菌40萬袋。林下經濟,就是充分利用林蔭之下的土地資源,發展種植、養殖等多種產業,實現農林牧資源共享、經濟共贏的複合經營模式。在退耕還林政策實施的基礎上,十多年來,大木柱村林木覆蓋面積有了大幅提高,成林面積不斷增加,這讓大木柱人非常高興。但是發展帶來的困難也出現了,那就是林木的管護難度在不斷加大,怎麼辦?就在林業部門爲大木柱擔憂着的時候,這個難題輕而易舉地解決了。大木柱在發展林業中,由於林下經濟的開發,大木柱人有了不錯的收入,加上大木柱人對森林的熱愛,大木柱人就不再出去打工掙錢了,他們留在了家裏,安安心心地在自己家的林子裏種藥材、養雞鴨了。

大木柱家庭合作林場的建立,林下經濟的發展,不僅讓大木柱人有了穩定的經濟收入,而且讓大木柱人的思想觀念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特別是遼寧省綠化造林工程的到來,讓大木柱人的思想有了飛躍,他們對森林的重要,對保護森林和發展經濟的關係有了更爲感人的認識。

以前,他們總認爲,這大山裏,只有砍樹賣,只有在山裏挖野生草藥,撿野生菌子才能賣錢,除此以外,這山是沒法“造錢”的。可現在他們知道了,不砍樹也能“弄錢”,這林下經濟不僅給林農自己帶來了經濟收入,而且還產生了林業合作社,還產生出了林業產品的很多企業,這些單位和企業的建立,又讓農村的交通等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現在,他們在家裏既能照看山林,又能搞林下經濟,還可以進村裏的企業打工。原來這森林藏着這麼多的“錢機”。

以前,那些大量盜伐山林的,只管砍,只管破壞,不栽種,砍一片就少一片,不是這樣,怎麼會有當初的“風險手印”?現在不一樣了,砍了樹的地方,馬上又栽上了小樹。這讓大木柱的人明白了什麼叫可持續發展,什麼叫良性循環,等這批樹被批准砍伐的時候,那批樹已經長起來,雖然在不斷地砍樹,可是山頭總是不斷地栽着樹,長着樹,他們這一代有樹,子孫後代也會有樹,再也沒有以前那種擔憂了。

批准砍下的樹可以賣錢,樹下還可以養雞鴨,可以栽種其他的經濟作物,這更讓大木柱人明白了樹和他們的關係,沒有樹就沒有他們的幸福生活。家庭林場的建立,使原本就團結的大木柱人更團結了,他們真正明白了“團結就是力量”的真理性。

真的,走在大木柱,和大木柱的鄉親們攀談,雖然他們的語言樸實而不乏幽默,但是他們表現出的對森林的樸實理解確實是非常感人的。大木柱人思想的變化,爲大木柱林業和林下經濟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在這裏,我聽到了大木柱人的共同心聲:我爲人人,人人爲我,植樹造林是我們共同的目標,我們決不破壞原則和偏離目標。大木柱人表達心聲的話,不僅充分顯示出了大木柱人的團隊精神,向人們展示出了一個團結奮鬥、和諧共榮的整體形象,而且讓我們感覺到了大木柱人植樹造林、守護森林的精神和意志,看到了他們對森林的徹悟和摯愛。

大木柱溝的山林,鬱鬱蔥蔥,果樹的枝頭上掛滿了紅豔豔的果子,林中的鳥兒快活地歌唱。山村的景緻,溫潤出一種平安、祥和的瑞氣。早晨站在門口,傍晚坐在院壩,韓福民都會看他們大木柱的山林,看着山林他就掩飾不住臉上的笑,那笑容,有着他自己也不能了悟的澄明和悠遠。他享受着眼前的幸福,卻有着更大的夢想,他夢着自己要長翅膀,要帶着大木柱的村民們飛,像鳥兒一樣,在這樹林的上空飛,在樹林的枝丫間飛。

韓福民爲了讓大木柱29戶人家承包經營的林地都能充分地利用起來搞經濟發展,在2008年,韓福民又帶領全組村民共同對山林地塊進行了細緻調查規劃。事後,他們制定出了2009年——2015年林業產業發展規劃。計劃在7年中,共栽植林冠下紅松果材兼用材林1492畝、山核桃208畝、林下參87畝,細辛87畝、寒富士蘋果1000株、香菇25萬袋。這些項目韓福民全部落實到了戶頭地塊。2009年春天已經完成1492畝紅松果林和1000株寒富士蘋果的種植。

大木柱的這些規劃,是對遼寧省林業工程的積極參與,也是他們對遼寧省造林工程給予的很好把握。投入到遼寧省的工程建設中抓住“東風”飛快地發展自己,這是大木柱人的智慧。

大木柱成了林業經濟發展的楷模,他們給周邊林業的發展帶來了非常巨大的影響。

作爲農村政府,必須要爲增加農民的收入出謀劃策。可是,讓農民增加收入,好說卻不好做,做起來難,就難在不容易找到讓農民增收的發展途徑。大木柱林下經濟的發展,給林業地區的人們打開了思維的口子,讓他們找到了林農的富裕之路。

大木柱直接影響到的就是自己的縣。縣裏各個鄉村紛紛效仿大木柱的經濟模式進行着他們的林業經濟建設。

五里甸子老黑山村,他們研究了自己山村的氣候特點,土壤特點,找到了適合自己村子發展的林業經濟模式。那就是栽種大榛子,形成了上面是榛果榛樹下培育林苗的林業種植模式。在老黑山村發展的初期,縣政府和縣林業局給予了大力支持,補貼他們苗木費兩百多萬元,這一補貼,給老黑山村插上了翅膀,他們一下就飛了起來。村子裏一共種植大榛子樹三千三百畝左右,收入達到了九百萬元,平均每家的收入達到了三萬元。那些發展比較早的村民,年收入平均達到了十萬元。林業和林下經濟的發展,讓老黑山村的人也想大木柱的人一樣回家了,不再出去打工了。

桓仁縣那個搖錢樹村,他們有着人蔘需要的優質土壤和良好氣候條件,可是,他們以前就是沒有發現,就是沒法從樹上“搖”下錢來。他們從大木柱的身上得到了啓發,紛紛加入到林下參的種植中來。如今,這搖錢樹村真的搖下錢來了,村裏有兩百多戶人家成了百萬富翁,甚至有十多家成了千萬元戶。我們聽到了這個村的一個人,他叫孫國慶,這名字有點近似於明星,所以印象非常深刻。他和幾戶林農聯手,合作種植了山參一百五十畝。曾經有人願意給四百萬元購買他們的林地,他拒絕了,因爲他知道,五年之後,他們的這一百五十畝林地的價值要超過一千萬。

大木柱影響了身邊的村子,也影響了整個桓仁縣。桓仁縣身在一個漂亮的地方,它在長白山與華北兩大植物區系上,這裏的山很高很大,這裏的森林也很高很大很茂盛,“綠色寶庫”是它的另一個美麗的名字。這麼優勢的地方,爲桓仁縣的二十萬農民提供了發家致富的平臺。大木柱帶來的經驗,讓桓仁縣有了在全縣大規模發展林下經濟的信心。這裏有一組統計數據,說明了桓仁縣農民收入的發展變化。2004年林業人均收入一千六百元左右,而到了2010年,是四千七百元左右,這組數據表明了林下經濟給桓仁縣農民帶來的收入變化,這種變化是讓人高興的。

桓仁縣全縣種植林下藥材約六十萬畝,而參就佔了約五十六萬畝。除此以外,桓仁縣林下經濟作物中,野菜面積約十三萬畝,林蛙放養面積三百萬畝,就是林蛙產值就達到了兩億元。現在,這些林下經濟產業,還在不斷髮展着。

大木柱溝!這是一片神奇的土地,這也是一片幸運的土地,這更是一片有靈氣的土地。它養育了一羣神奇的人,一羣有着強烈社會責任感和智慧的人。王樹祥、王樹貴、韓福民這三個響亮的名字,是將永遠載入中國林業和世界林業發展史冊的名字。他們保住了大木柱的森林,他們讓大木柱的村民走上了富裕之路。那二十九個鮮紅的手印,是二十九顆鮮紅的心,是這二十九顆心保住了大木柱溝的森林!是這二十九顆星照亮了中國林農富裕的路。他們用高度的國家責任感,用英勇無畏的精神保護了國家的森林,今天,他們又用他們的進取和智慧,爲中國的林業建設探索出了一條光明大道。

這一片神奇的山溝,這一羣普通而神奇的人,他們書寫了中國林農的悲歡命運,書寫了中國林農的貧富歷史,讓我們記住他們吧,記住他們,記住中國的林業建設之路!記住他們,就記住了遼寧省綠色工程的意義!

大木柱在林改中發生的故事,還有許多許多,它們都會深深鑲刻在人們的心中,以志永遠。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