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散文

淹沒在歷史深處的記憶散文

本文已影響 2.24W人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的確是這樣。人都是大自然的改造者,大自然也在不斷改造着人。

淹沒在歷史深處的記憶散文

在五庫這片熱土上,曾今鮮活着若干能工巧匠,裝點着五庫的外衣,也豐富着五庫的內心。

今天,我們一起走進這些能工巧匠,見證他們的歷史,緬懷他們,飲水思源。

李家溝的鏵匠,實質叫鑄鏵匠。稱爲鏵匠,當時人們認識和現有差異。按他那個年代的辦廠規模,對照現在的狀況,至少應該是“廠長”,“董事長”稱謂。

歷史就這樣,時代變了,認識變了,稱呼也變了。不過,在那個時代,的確是響噹噹的名人。他叫李貴華,爲人正直豪爽,心靈手巧,一生鍾愛他的事業。左右鄉鎮,都是稱得上有影響力,有號召力的人物。

李家溝的鏵廠,如果是現在,至少應該取名爲“某某制鏵責任有限公司”,或者“某某制鏵設備加工廠”。足見其規模之大,廠房佔地面積幾乎和小村莊一樣大。公司也好,加工廠也好,現在改制後都應該是股份制,按盈利分紅。可是,李貴華,廠長一個人,董事長一個人,技術員一個人,出納會計等等所需人員,都是他一人擔當。只是在做模型,燒鐵水正式製造時,才從本村,或者朋友中找一些人幫忙。但那時,沒有小工這個概念,只是純粹幫忙,不收取任何費用。要收嘛,大不了美餐一頓,在買鏵時讓點利。你看,這裏的人淳樸嗎?天地下還有不收取費用的小工,是犯傻嗎?不不不,你錯了。這裏幫的是一種情誼,不幫是一種理所當然。但是幫也就幫了,幫了一種需要。

那個年代,周圍七裏八鄉,都喜歡李家溝的鏵。說是質量上乘,耐用,也和犁頭容易鉚合,在耕地過程中不脫落。更有口碑說是彎度合適,受到耕地人的歡迎,備受青睞。所以,銷量廣,但利潤低。像現在說的行話就是,“辦企業,做產品,做的就是良心工程”。李貴華就做到了。從而聲譽好,走到那個村子,都會受到很好的招待。基本上都是主動邀請款待。可見,把產品質量做到農民心裏了。人,就這樣。走一路,要光明磊落,不要走一路,路沒了,天也黑了。

“家有千貫,不如有一個薄藝在身”,說的就是我們國家的農耕時代,農民對工匠的崇拜。薄藝在這裏不是貶義詞,是謙虛。其實藝不薄,藝怎麼有形?說的是薄藝可以養家餬口,有手藝就多了一條養家餬口的門路。藝人,在一個村子,或者更大一點的範圍內,受人尊敬的人。也說明,家裏在有多少金銀財寶,沒有手藝,遲早會坐吃山空。手藝,可以不斷增加財富,積累財富。財富是積累起來的,這個道理大家都明確。

這樣,在五庫這片土地上,曾經鮮活着各種工匠,爲這方土地增添色彩,留下了很多傳奇。

林家山的“老先生”,據傳說徒弟37人,足見在當地的知名度。相當於現在一個班的學生。這個老先生,名叫李崇昊,在中醫這一塊,被當地稱作“華佗在世”,“張仲景的傳人”,有關他的傳說,到現在還流傳在民間。人們提起這個老先生,感覺真有起死回生之術。誰誰誰得了嚴重病,只要老先生一來,感覺放心好多,一定有救了。所以當地人們都忌諱,如果有病請老先生不來,就會犯諱,自己心裏就琢磨,這下肯定沒救了。先生都不來,怕沒救了。先生都不用藥,你說能有救嗎?

其實,這個老先生,有名有姓。當地人就不叫名字,一是對人的尊敬,對先生的尊敬。二是對醫術的敬重,他是救死扶傷的.恩人,我們怎麼這樣沒禮貌,就直呼其名?那樣會造雷擊的。

從而,他的真名反被人忘卻了,恰巧把“老先生”成了他的代名詞。老先生,中醫造詣很深。主攻傷寒,在那個得了傷寒就死路一條的年代,挽救了許多生命。打心底就受到人們的崇拜,所以,當地人都希望拜他門下,得到他的真傳。以致後來,得意門生很多,得到真傳的就更多。解放以後,組建五庫衛生院的就是弟子。各村的赤腳醫生,大部分都是他的徒弟。他,爲傳承祖國中醫學,在五庫這個地方,的確算一個泰斗式人物。也爲好多家庭,兒子學的一個薄藝,養家餬口做了很大貢獻。我想,“祖傳祕方”,“老字號”就這樣發展來的。就是後來時代變了,老先生的後代娶媳婦,媒婆都會說,“你知道他是誰的後代?林家山老先生後代!他可是堂屋裏栽柏樹,是有根之家。”你看,影響深遠嗎?

最令人起敬的,還有下羅木集木匠和畫匠於一身的李玉美,真是一個能工巧匠。相當於現在美院畢業,既會雕塑,也會繪畫。既會建築,也會圖案製作。集木工、繪畫和雕塑於一身,當時,更是一個不得了人物。有關他的事蹟,村村有口碑,鄉鄉有傳說。徒弟聚在起來相當一個排的人數,可見人們對他崇拜情況。用現在的時髦話說,他粉絲很多。其中,我父親就是他的木匠關門弟子。可惜到我這兒,沒有繼承父業,遺憾。但我對這些匠人,一直很尊敬。

還有,木竹溝的銅匠,土地溝的石匠,土地溝的篾匠,王家壩的說評書,等等,各有特色。豐富的當地的物質財富,也充實了當地的精神生活。既實用,也雅俗共賞。

銅匠,在當時,不得了。自從人類發現了青銅器,就用青銅器劃分時代。在五庫這個地方,他們盡然會打製銅器。銅盆,銅鍋,銅勺,銅瓢,還有最受小孩子們喜歡的銅嗩吶。在那個年代,黑白喜事,必須要一堂吹拉彈唱的樂隊,嗩吶就在其中。彰顯對這件事的重視,也顯示濃重程度。小孩子最喜歡聽嗩吶,特別是那吹嗩吶的人不間斷,一直一口氣吹下去。小孩子感覺很神奇,認爲吹嗩吶的人咋這樣氣長,一口氣吹一首曲子。從而,嗩吶聲響起的地方,就是孩子們圍觀的地方。

至於吹的曲子,據說也於河道爺有關。河道爺做國子監時,去江南督考。江南考生瞧不起河道爺,引起了河道爺的反感。由此,河道爺就壓住江南多年沒有考取進士之類的人才。江南人就開始取笑戲弄河道爺,但是不敢正面來。就編制了一些嗩吶曲子,在嗩吶中演出。像“哩哩拉哩啦,文縣出了一個崖(ai)疙疤……”,用這樣的曲子侮辱河道爺。這,僅僅只是民間傳說。但可以看出,嗩吶演奏的曲子,屬於雅俗共賞,適合大衆,屬於平民藝術。大人小孩都會哼,都會唱,只要嗩吶聲響起,都會手舞足蹈起來。到現在,年長一點的人,帶孩子,給孩子唱歌,相當於搖籃曲,都唱這些嗩吶曲子。足見流傳之遠,流傳之廣。

王家壩說評書的匠人,雖然不是很專業,沒有拜師學習,純屬自學成才。文化不高,但記憶力超強。特別是他那張能說會道的嘴,語氣抑揚頓挫,就讓你陶醉其中。他叫張志召。按理來說,他屬於殘疾人,但身殘志不殘。通常將《三國演義》《柳蔭記》《向陽橋》等等民間流傳的故事,講評的繪聲繪色,讓人陶醉。雖然他講的內容好多都是錯誤,屬於個人杜撰,但不影響他的精彩講演。反而人們最喜歡聽他講錯的地方,這些地方恰巧就是他發揮到極致的地方。他講評書,沒有固定場所。大集體勞動時,在田間講。回家時,晚飯後在門前坪場講。下雨天或者冬天,竄門在家裏,圍着火塘,彈起土琵琶,也講。

講評書,純屬業餘愛好,逗大夥兒玩,開心是效果,消除疲乏是目的。業餘時間豐富鄉親們的生活,不帶功利,也從未收取任何費用。至於他講的精彩程度,我們可以用一個例子來佐證。有一年,他們村子裏向山外面出嫁一個女孩子,沒有車路,並且那時五庫車路上也沒有專用客車。去山外面,要翻越一座高山。這個女孩在他家聽評書,那時正好秋季,持續多日的陰雨。只有下雨天待在家裏,很自然的都去了他家裏,聽他講評書。所有聽評書的人都在幫他們向火塘中三腳架上的大鍋裏摘豆子,豆子煮熟是餵豬用的。可是大夥兒手裏不停的在摘,眼睛一直看着講書人。摘着摘着,鍋裏豆子越來越滿,突然翻倒下來。衝起的熱水,燙灰,頓時滿屋子像炮彈炸了一樣。就在這時,好多人的腳都燙傷了,包括那個就要出嫁的女孩子。出嫁時,接新媳婦的人,只有一個接一個的背到新郎家裏。這就是聽評書,聽的入迷,忘乎所以。從另一個方面反應出評書的精彩。

其他各種匠人,都有精彩傳說,都爲這個地方做應有的工作,和農民都是朋友。爲農耕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雖然他們都沉睡在歷史長河中。今天我們憶起,爲他們致敬。

歷史的車輪一直在向前滾動,每走過一點,都會留下記憶的痕跡。就像我們上面寫到的各種工匠,在特定歷史條件下,爲人們做着默默貢獻。雖然他們在個人方面爲了謀生,但是在大的方面,反應出了人類的智慧,傳承着知識和技能。

歷史,就這樣見證着逝去的往事。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