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散文

人在草木間散文

本文已影響 2.86W人 

許多的漢字,從甲骨文、金文、篆書、漢隸、魏體,直到定型爲宋體,其間架結構都發生了由繁到簡、由象形到會意的巨大變化;有的甚至脫胎換骨,純粹變成了抽象的符號,幾乎與原始的母體文字沒有了任何關聯。然而,“茶”這個古老的漢字,歷經數千年的滄海桑田,卻依舊保留着最初的形狀,一成不變,始終是“草”、“人”、“木”三個部件的豎式組合,讓我們很直觀地就會意出,“茶”這個漢字的本質內涵就是:人在草木間。

人在草木間散文

“茶”這個漢字,是聰慧的古代先賢深刻領會了茶這種特殊植物與人所發生的微妙關係之後,而精心創造出來的。因爲先賢希望後來真正懂茶的人,能夠望文生義準確地理解它所包含的寓意深刻的字義。因爲這個漢字從形體到內在,都揭示出“茶”的本質特徵,揭示出“茶”與“人”的不可言傳只能意會的特殊關係,所以後人們也就無需畫蛇添足,再去改變它的形體,而一直保留下來了它的原樣原貌。

茶爲國飲。在這個世界上,很少有一種事物能夠像茶一樣,跨越國界和種族隔閡而獲得世人青睞。兩千多年前絲綢之路上的駝隊,爲西方世界最先送去的就是綠色的茶葉;而與絲綢之路對接的茶馬古道,也將茶葉帶到了茫茫草原世界屋脊。更早的時候,在廣袤的終南山中,第一片茶葉被神農氏採下來,之後老子的門人關尹子將茶奉客;在開放的唐朝,上流社會流行在茶盞中悠閒度日,後來它像一隻酷愛自由的鳥兒,從皇宮的方寸樊籠飛到民間的廣闊鄉野,讓它又回到了山水田園,找到了生命的本源和生活的原味。

在中國,柴米油鹽醬醋茶,已經成了國人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元素,居家必備。無論城市農村,即使清貧的家庭,待客之禮也是先斟一杯茶,不管那茶葉多麼廉價粗鄙,那都是一杯必須付出的人情,一杯主人對待客人的心意,一杯溫馨的家庭的味道。在十四億國人當中,不飲酒不吸菸的人很多,但不飲茶的人卻極少。尤其是在廣大農村,民間的男男女女都有飲茶的生活習慣;有的“癮君子”對茶的喜好,甚至到了“寧肯三日無飯,不可一天沒茶”的程度。可見,茶在我們的社會生活中是何等的不可或缺。

中國的茶文化,已經具有四千餘年的悠久歷史,包括了茶道、茶德、茶精神、茶詩、茶聯、茶書、茶畫、茶學、茶故事、茶具、茶藝等等十分複雜的內容。實際情形遠非如此,茶文化滲透到了國人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面、各個角落,無所不是,無處不在。在很大程度上,“茶”這種司空見慣的植物已經被人格化了,已經被哲思、禪理、玄學化了,甚至被神化、仙化了,已經被人爲地異化到失去了“茶”的本來面目、本來功用、本質特性的地步。

茶是美妙的,美妙得猶如二八佳齡的花季處子,人見人愛,人見人誇。然而,無論是飲牛飲騾,還是精烹細品,它終歸是用來喝的,一如與它並列的柴米油鹽醬醋一樣普通,是我們現實生活的一種需求。比之於糧食、空氣、陽光和水,它僅僅是我們日常生活的一些點綴,一段插曲,一個虛榮,一種奢侈;甚至與我們人類的生存沒有半毛錢的關係。它被排列在柴米油鹽醬醋之後,就足以說明它在我們現實生活中所屬的真實地位。

然而,人類是地球上的高級動物,除了吃飯穿衣,在維持、保證、滿足了基本的生存所需之後,還會產生精神追求、精神寄託和精神依附。因而,“茶”這種特殊植物在與人發生了精神情感所維繫的特殊關係時,就具有了特殊的地位,成了人的精神追求、精神寄託和精神依附的附着物。是人,給茶賦予了鮮活的生命,不死的靈魂,玄妙的哲思,高尚的情懷,高雅的氣質,美好的寓意,良善的品格,以及那永遠也說不清道不明的猶如情侶之間纔會發生的綿綿愛意、執着情感。

由此,我們更加敬佩、敬畏、敬仰那個發明創造了“茶”這個漢字的古代先賢。“人在草木間”,就是人在天地間,就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人與茶的關係,說千道萬,歸結到最本質的一點,那就是人與自然的關係。茶的高貴,就在於純天然無污染;茶具有典型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的特性,任何與茶不同的氣味,只要接近它都會串味,都會改變它的本源氣質,使得它不再是茶。它與生俱來就是純天然的,不能被絲毫污染。因而,人類對茶的喜愛追求,實際上就是返璞歸真,迴歸到純天然無污染的大自然當中,去享受日月之精華,天地之賜予;去領悟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愜意和滿足,把人自身也當作是草木之間的一員,天地萬物中的一分子,滄海一粟,森林一樹,大山一石,人間一物。

奇特的是,世間萬事萬物都有其相對應的物事,茶與酒就是一雙相對應的物事。茶是安靜的,酒是躁動的;茶是恬淡的,酒是濃烈的.;茶是閨閣處女;酒是山野莽漢;茶助凝思,酒壯豪氣;茶平和心性,酒激盪情懷。一個人只有在神清氣爽,心氣平靜,知己滿前的境地中,方能真正領略到茶的滋味。因爲茶須靜品,而酒則須熱鬧。茶之爲物,性能引導我們進入一個默想人生的世界。一個人平日裏散淡恬靜,與世無爭,輕聲細語,拈花微笑,就可以說是有“吃茶的心境”了。夕陽西下,晚風徐來,捧着手中的茶,茶雖粗,卻有野香,水不佳,但系山泉。頓時間,眼前的紛擾、混亂、喧囂、嘈雜的一切,都會置之腦後,在歸林的鴉噪聲中,竟生出“天涼好個秋”的快感。茶這個東西,使人清心、沉靜、安詳、通悟。

茶是等待被欣賞被品評被接納的待字女子,正如空谷裏的幽蘭,在等待一輪明月的相約一樣,茶期盼着能遇見知音,遇見自己心中的白馬王子。像林和靖在梅花下與鶴爲伴,陶淵明在朦朧的山影下悠然採菊,或者周茂叔在小舟獨眠,期望能潛入水中蓮花的夢,那樣的心靈才配得上與茶的靈魂相逢、相知、相悅。

一千五百多年前的長安城南,一個落魄的書生在春天的原野上游蕩。在落英飛舞的桃林深處,他敲開一扇柴門,想討杯茶飲。茅屋中住着一位妙齡女子,她遞給他一杯茶;次年書生又來到柴門外,茅屋裏的女子卻不知去向。書生心裏若有所失,難以釋懷,在牆上題了一首詩:“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在這個動人的故事裏,茶是一位美麗的天使,是上帝派來的紅娘。

雖然每個人的一生中可以有很多杯茶,但每一杯都不同。不知道那個名叫崔護的書生,後來有沒有再遇見那位桃樹下給他遞茶的女子,與她繼續昨天的故事。如果那一世沒有再遇見她,或許來生還會以一杯茶邂逅於桃林。不管傳說有多少個版本,也不論故事發生在那桃花盛開的季節,筆者認定,那位妙齡女子遞給崔護的那杯茶肯定是秋茶。那時交通不便,無論是遠在江南、還是近在終南山的清明春茶,都還沒有到達早春的長安城南,而且也只有那位村姑和如同村姑一般的秋茶,纔會如此打動崔護的心,寫下那首膾炙人口、令我們至今讀來依然唏噓不已的美好詩篇。

近年來,隨着社會經濟的發展,“禪茶”頗爲流行,也使茶文化更爲風靡,在媒體上有關“茶禪”或“禪茶”的活動和議論文章,一波又一波的報導,屢見不鮮,各地都紛紛成立了民間“禪茶會”或“茶禪會”,爭相舉辦“禪茶大會”,且是國際性的大活動,會中表演起“禪茶”,內容愈來愈豐富、精彩,足見彰顯於世的“禪茶”熱,方興未艾。也由於這波“禪茶”熱,更加助長了吃茶風氣的流行,也促進了風起雲涌的學禪活動,茶與禪的結合,對社會和諧、對茶產業發展,無疑是一件好事。

可以說,茶道是禪的化身,是一種新型的修禪方式。只有將學術、禪、茶三位一體緊密地結合起來,才能完成從心到禪,從心到茶的實踐,通過茶的世界,達到禪境,再由禪境到達更高遠的茶境。茶文化由三個層面組成,那就是滿足生存需要的“柴米油鹽醬醋茶”層面,滿足生活需要之後的“琴棋書畫詩酒茶”層面,以及滿足生命需要的“茶禪一味”層面。如果說滿足生存需要的茶是物質的,滿足生活需要的茶是文化的,那麼滿足生命需要的茶就是精神的了。發展禪茶文化,就是通過探索人與茶的關係,提煉茶飲之精神,爲茶文化提綱挈領,爲更多的人找到一個最適合自己的喝茶的理由,從而帶動茶產品的消費,促進茶產業的發展,提升茶產業的附加值。同時,以茶爲媒,通過茶爲國飲的普及性、禪與茶的融合性來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普世價值。

若以禪入茶,茶有了禪,就增加了文化含量,增加了精神屬性,茶就有了質的飛躍;以茶入禪,禪有了茶,就增加了生活品味,豐富了生活的內涵,禪就更有實用性了。“禪”進入茶,讓不懂禪的世人,喝了茶感受到禪的奧妙,對禪會有更深的認識;“茶”進入禪,讓喝茶的禪者,體驗到茶的深邃,頓悟坐禪修行不如“吃茶去”,也能明心見性。不過,茶非茶,禪非禪;茶還是茶,禪還是禪。二者只能結合,不能混同。

中國的茶文化博大精深,不僅僅是茶道,還貫穿了政治的、經濟的、文化的、社會的、人性的等等綜合因素、諸多內容,包含着人間百相。對茶的認識,對茶的態度,也打上了人們對生活追求、人生態度、價值取向的深刻烙印。人們在飲茶這個最大衆化、最生活化、最司空見慣的習性方式當中,所表現出來的行爲,被劃分爲“雅俗”。歸結到具體內容,就把飲茶之人劃分了等級,所謂的“高雅之人”的紳士,是絕不會去喝地攤上的大碗茶的;而所謂的“低俗之人”的苦力,也是不會去飲茶肆裏的功夫茶的。“品茗”與“牛飲”,簡直就像楚漢河界的那道鴻溝一樣,把飲茶之人分成了兩大陣營。“品茗”是對紳士的讚美,“牛飲”是對苦力的蔑視。這是中國茶文化裏的糟粕,我們必須加以摒棄。

從古到今,茶,與詩,與禪,與禮儀、與音樂,與美人,與經濟,與貿易,與風俗,與交際等等,結下了不解之緣;尤其是在詩人心目中,有着與酒同等的地位。譬如,梅堯臣就把春茶與黃金相媲美,他在《答建州沈屯田寄新茶》的詩中說道:“春茶研白膏,夜火焙紫餅。價與黃金齊,包開青箬整。碾爲玉色塵,遠及蘆底井。一啜同醉翁,思君聊引領。”詩人們對茶的褒揚多姿多彩,極其豐富。詩人們用春風之筆蘸着鮮豔的茶露,吟唱的每一個音符,都是發自肺腑的美好感受,都是對這一奇特飲品的真摯熱愛。

無論是陸羽的《茶經》和古代遺留下來的描寫飲茶的詩詞,還是關於茶與人的許多論述、許多闡釋、許多佳話,都無不是“人在草木間”的活生生的故事演繹,無不是由“茶”這個漢字的內涵所派生出來的諸多外延。茶文化也好,茶道也罷,無非是說人在道法自然時的一種方式,一種默契,一種定位。參禪悟道,清苦修行,自我完善,是不能依靠“外力”的;因而,茶的作用就無法神奇到可以使我們得道成仙。當我們把人所固有的心性,與茶的本質特性有機地結合起來,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的時候,我們也就像茶一樣簡單,像茶一樣普通,像茶一樣美好了。“茶”是自然之物,自在之物,從我們的先賢給它命名爲“茶”的那一刻開始,就已經大徹大悟了,我們後人還不厭其煩地絮絮叨叨了數千年。我們指着一個圓圈反覆對世人說,那是一個圓圈,我們把自己包裹在這個圓圈裏,自說自話,自以爲是,自以爲發現了茶道中所蘊含的真理,道明瞭人與自然如何和諧相處的真諦,實在是慚愧之至,也包括寫下這篇文章的我。

“人在草木間”。一個“茶”字,寓意何其深刻,含義何等精到,可以千古不朽萬代長存,猶如美妙的茶本身一樣,需要我們永遠用心品味,反覆咀嚼,深切感悟。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