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散文

回憶逝去的竹編生活散文

本文已影響 1.24W人 

霹靂橫空

回憶逝去的竹編生活散文

薄刃中捲起古老的平沙落雁曲

驚落滿天的雪花

你氣定神閒沙場秋點兵

朝陽般的希望遮掩眉間的菊瓣

嗤聲索索

你劍影綽約刀魂成舞

情絲纏繞成春天的新柳

白髮傾訴着眉間的滄桑

一青一白幻化成翻飛的彩蝶

輕靈談笑

拇指間猶如吐絲的春蠶

緩緩流淌着驚濤駭浪中的淡定

你用竹子的香

來主宰生活的味

——《篾匠》

看朋友寫的一首小詩《篾匠》,回憶起曾經的編織生活,想起父親破竹篾的樣子,不能忘懷。因此自己寫幾句蹩腳的詩句,送給我的父親,祭奠那些單純的時光,那種生活已經永遠地留在記憶裏了。

一把竹刀在我的父親手裏彷彿長了眼睛,生了靈氣,真的是出神入化。父親破篾時,根本不用眼睛看手指頭,細如髮絲的竹絲就連綿不斷地涌出,而且竹絲很光滑。用父親的話說叫做“回刀”,等到編織的時候,根本不容易在手上扎刺。一根粗大的竹子,在父親手裏不消半個時辰,就會變成青白兩種竹篾。父親好像不覺得累,那眼神簡直是在享受。其實這種手藝,除了靠膝蓋緊緊卡住光滑的竹子,還主要靠手腕的力度,尤其是拇指捏刀的勁,才能保證竹子薄厚的均勻,粗細的均勻。

一根竹子經過反覆的破,就會變成整整齊齊的兩種絲。父親總是很自豪地抖落身上的碎屑,仔細地盤起竹絲,一圈又一圈地細緻地盤繞,根本不會凌亂,等到編織時,打開仍然很整齊,一根一根很順暢地可以揪出來。

那時,我也想學父親,可是手腕沒有力,根本拿不起刀。就連父親破開的我們叫做“經”的稍寬一點的竹篾,我都破不開。在村裏,這種活大多是男人做的。女人會做都是被逼出來的,我的奶奶也會,大多數女人是做編制的活。

我編籃子的水平也算相當高超了,速度快,而且編制的形狀也好看。每年的暑假,坐在樹陰底下,邊聽收音機,邊編織,一上午幾乎不站起來,能編織很多個。編織竹籃的工序很多,竹篾是緯線,還需要寬一點的經線,然後開始打底,也就是編織籃底,然後纔開始編織上邊。編織夠一定的深度,需要鎖住籃沿,這裏需要帶青的那種稍微硬一些的竹篾,然後需要串籃的袢帶,這項工序也是很費力的。需要事先破好的竹袢帶,根據籃子大小寬窄不等,但是都是一個竹子的完整長度。下一道工序就是在籃底部加些保護的措施,插上一下比袢帶窄一點,軟一點的竹篾,橫着豎立着都需要插,也就是從籃子的一頭到另一頭,穿過籃底,插進編制的細竹篾中,增強籃底的結實程度。所有的工序結束,籃子才徹底編制好。

那年月,村裏每家都以編籃子謀生,大街上,房前屋後經常看見一排排男女老少坐在那裏,有破各種各樣竹篾的,有編織的,尤其是一整排漂亮的姑娘,玉指翻飛,笑語不斷,真的是很吸引人的風景啊!她們也是織女啊,用竹絲編織着自己的七彩夢。

想起來,很詩意的美,其實竹編是很辛苦的。經年累月,竹刀在手裏揮動,竹絲在眼前飛舞,坐在凳子上,很少起來活動一下,時間久了多數人會腰疼。再看看雙手,常常是傷痕累累,不是刀子的劃痕,就是竹子的劃痕,柔嫩的手在竹子的摩擦中,會長出很多肉刺,還時不時地被竹的刺扎進去,然後得拿個繡花針把竹刺跳出來。挑刺可是一項很有技術的活啊!我最怕給父親或者奶奶挑刺了,他們的手太粗糙,滿把手都是老繭子或者乾裂的縫隙,我的眼睛再怎麼好使,都看不到那比髮絲還細的刺,經常是針把手指戳了個小窟窿,鮮血染紅了指頭,刺仍然沒有出來,父親會摸摸再摸摸,嘆口氣。然後去找鄰居有經驗的大嬸,找不到合適的人,就只好忍着疼痛了。這種感覺我也是經常體會的,十指連心啊!眼看着自己的手漸漸地失去了光澤,不再瑩潤,也沒有了如蔥的水靈,像一張破抹布,尤其是冬天,慘不忍睹,我就煩死了這種生活,說總有一天會被淘汰的,這麼繁瑣,賺得錢又那麼少,以後的年輕人是不會幹這樣的活的。

說這話的時候,我上高中,沒有幾年光景,我的話一切都成真了。如今,整個村子只有一兩家老人還在編織籃子,我家早已不做了,我卻經常會想起。妹妹僅僅比我小兩歲,她就編織得很少,她手慢,而且編織的形狀也不好看。父親最喜歡我編織的樣子了,媽媽在課餘編織,慌慌張張的,幹活只講麻利,不求質量,也不受父親喜愛。父親天生心思謹慎,做事精細,工作之餘沒有什麼愛好,打牌喝酒下棋什麼的都沒有,一回到家一屁股坐在凳子上就不起來了。家裏的編織活爸媽都是在八小時之外做的,經常是在晚上,我們姊妹三人入睡後做。天天熬夜,如今父親還留下了失眠的毛病。後來有了電視,爸媽從來沒有專門看過電視,手裏都是做着活聽電視。在村裏,我家是做得最慢的,父親總是羨慕別人賣那麼多籃子。

等到我放假時,我就可以幫父親了。初中以後,我就不喜歡和輟學的孩子一起玩了,呆在家裏時間多,除了看家裏的報刊書籍以爲,就是做編織的活了。當然,也得看我心情好不好,那時我太任性,爸媽一旦“得罪”我,我就扔籃子撂挑不幹了。生氣過了,抱怨過了,就重新在椅子上坐下來,跟彈琴一樣撫弄竹篾。

有我的加盟,我們的成品數量蹭蹭蹭地上漲。奶奶誇我心靈手巧,不是吹的,我編籃子的速度和質量都是上乘的,大拇指和食指拿捏着竹篾,小指勾起籃底的經線,飛一樣地劃過。有一次爲了趕一批活,我和爸爸兩天之內做了二十個,急於幹活,晚上熬到兩三點,竟然不覺得累,大腦依然興奮,手指卻無法伸直了,關節都發疼,腿也麻木了。至今我還記得那些冷冷的又暖暖的冬夜,那種滋味就像飲了存放經年的美酒。這樣的夜,在竹子環抱的小村,幾乎家家的燈都是這樣亮着的。

竹編制品真的很多,單單我所見過的就五花八門,應有盡有,竹籃、竹筐、竹簍、竹梯子、竹凳、竹椅子、竹躺椅、竹沙發、竹牀、竹茶几、竹耙(就是豬八戒的武器)、竹門簾、竹涼蓆等等。說來也奇怪,在我們博愛縣,只有兩個鄉鎮產竹子,我所在的鎮和另外一個鎮。博愛縣是一望無際的大平原,竹子就生在廣袤的土地上。竹子有很多品種,我的家鄉的竹子叫做“斑竹”,顧名思義就是上面有斑點,關於這還有個美麗憂傷的傳說呢。據說是娥皇女英在大禹去世之後,日夜哀哭,眼淚感染了竹子,上面才斑斑點點。縣裏每個村子所編織的.產品都不同,我們村裏就編織籃子和躺椅兩種。而我家只編織籃子,因爲躺椅更麻煩,除了必須的工具之外,還需要手勁,都是男人做的。我父親還有自己的工作,不能專職編織,編籃子的話,媽媽可以幫忙,倘若躺椅,媽媽就很少能夠幫忙了,我當然也幫不上了。

書歸正傳,籃子有很多種類,圓形的,長方形的,還有一種鏤空的“花籃”。我家編的是長方形的,當地俗稱“馬頭籃”(以前我也沒有深究過這個名字,現在想來,估計是形狀像馬頭得名吧),底部完全是長方形,籃子外形四角分明,拐角處略微圓弧,從底部開始往外擴張,也就是有個肚子,可以盛很多東西,實用性強,而且篾細,密不透風,裝細小的東西都不會漏掉。不僅適用美觀,而且環保,沒有一點污染。按照大小分,當時賣的主要有大中小三種型號,底部的長短和籃子的深度是一致的,來決定籃子的型號。小的六寸半,中號七寸半,大號八寸。尺碼必須得標準,這也是衡量價錢的標準之一。按照顏色分,就是純青色的或者純黃色的。竹子的裏部剛剛破開時是白色的,破的篾放一段時間,就變黃色了。我們習慣叫做黃色。爲了美觀,不可以兩種顏色交織,青籃比黃籃結實,價格也貴些。

我們不用斑竹編,因爲上面有斑點,編青籃顏色不好看,而且斑竹性硬。我們用的是從四川賣過來的竹子,叫做“變竹”或者“甜竹”,我沒有研究過竹子的品種,當時就是這麼叫的,不知道是否是這兩個字。這些竹子粗細正合適,碧綠無暇,破的篾柔軟適中。

首先是準備材料的過程,第一部就是上一篇說的破篾了,一根竹子變成細麪條一樣的絲,青黃兩色分別盤起來備用。

然後另外一根竹子,先截夠袢帶的長,剩下的末梢部分用作經,也就是編制時的經線。袢帶的長也是根據籃子的大小而定的,袢帶必須帶竹的外皮,大約有中指那麼寬,籃子越大也得越寬些,還得保證厚度,基本就是竹子本身的厚度,但是要颳得光滑,竹節部分刮平整,兩頭要尖尖的,方便往籃子裏串。

然後,是準備經了,經分長經和短經,長經是兩倍籃子深度再加上籃底的長,短經是兩倍籃子深度再加上籃底的寬,但是都得長出來一部分,以便鎖沿時往裏邊摺疊。經都是竹子內層的白色部分,大約兩三釐米寬,根據竹子粗細而定,沒有特別嚴格尺寸。但是要用刀破得很軟,還得保持薄厚均勻,就像寬麪條一樣。剩下要準備的是“強”,就是保護竹子底部和外部的部分,和袢帶一樣必須要用竹青,比袢帶軟些,薄一點軟一點。分長短和拐角三種。長的和長經一樣長,短的和短經一樣長,拐角的介於兩者之間。

經用的是竹白,竹青部分可以用來做鎖沿的篾,這種篾就像吃的餄餎面一樣粗細,堅挺還得柔軟,長度就是籃子邊沿一圈的距離,略長些。

以上就是一個籃子必須的材料。

準備工序很繁瑣吧,並不是要先準備好纔可以編。一個家裏人多的話,可以分工。剩下的就是編織了,編織其實是最慢的。我們一般編籃子,最少以二十個爲一組拿出去賣,準備材料的話,就是按照籃子的多少而定。

必須得先從底部開始編,嚴格有尺碼,比如六寸半長,三寸寬的話,就得有一把尺子放在手頭來衡量。底就是用上邊的經編織的,六對短經,九對長經,取其中間部分編織,經與經中間部分用細篾隔開,或者經截成底的長短,一裏一外交錯而成。如果沒有見過,所有的編織都是一個道理,經緯交錯而成。

底是一個平面,得把它豎立起來,變成立體的。先把底部和細篾放在水裏一小會,讓它柔軟。然後,就開始編織了,端坐在椅子上,腿部要蓋個圍裙之類的布,防止磨損衣服。先把細篾穿進去,同樣地一裏一外交錯編織。熟手都是用六根篾,生手可以用三根,每根篾不能重複,只能交錯。編織兩圈之後,把底的根部朝身子外邊彎,讓它彎成弧形,但是不能硬折,否則,會折斷的。這就需要技巧和經驗了,左手手指在裏邊墊住,右手用力彎。邊彎邊豎起來,繼續往上邊編織。由於經比較長也溼潤,縫隙也小,會很磨手的,編得時候也相應慢一些,轉着圈編,當編有兩根手指那麼寬時,得把每四個角的八對經分別分開,分開的每一根獨立起來,和原先的依然交錯編,然後在每一根跟前再插入一個事先備好的經。分開是爲了拐角圓滑弧線流暢,插如新的是爲了加強拐角的力度,保證和原先的一樣都是兩根。隨着經往外的擴張,籃子的雛形會越來越明顯,再編一根手指時,需要變換編織方法。原先的六根篾是按照先後順序編的,這時需要掐斷三根篾,每個拐角處掐斷一根,慢慢減少,不會有突兀之感。一圈轉過來,就剩餘三根篾了,要把最後邊的一根先編,這樣循環着三根篾就會絞在一起,很明顯的凸顯出來較大的空隙,是爲了以後串袢帶和“強”用的。這樣的花型需要編四圈。編到這裏叫做“抽底”,可以放過一邊,抽底的時候可以專門抽底。

接下來就開始編了,和抽底一樣,六根篾,依然交錯循環往復,篾如果沒了,就接上一根就行了,轉圈的同時,要保證籃子的形狀,篾的鬆緊流暢很關鍵。用大拇指和食指捏着篾,小指每隔開一對經挑起下一對經,刷刷刷,快速地挑起一排,然後篾直接放進去,再往下排列整齊,掌握好力度,才能保證籃子的形狀,不能縮進去,也不能過分擴張,還要注意四個角分明。這個編織部分俗稱“編框”,熟手基本三十到四十分鐘編一個,具體時間根據籃子大小不一樣。也是需要準確的深度,倘若七寸半深,編到七寸時就開始變換花型,和抽底的做法一樣。就是需要多絞兩三圈,目的也一樣,只有篾虛起來,纔能有空隙串袢帶和“強”。

接下來開始鎖沿,把沒有編織完的直立起來的經,用剪子剪到一定的長度,然後掐掉每一對中柔韌性不好的那一根,將留下的那一根撕開,儘量細但是不能折斷。然後,把一個經先彎下來插在前邊的經跟前的空隙裏,如此插六次,再用六根上邊所準備好的專門的竹篾,插進去,後邊的一個繞在最前邊,繞一次,彎一個經,這樣一圈下來,已經看不到經了,就是人們所看到的既光滑有美觀的籃沿了。

開始串籃袢帶,這個工作相當耗費臂力和手勁,幾乎是一個竹子的長度,在籃子底部和籃身的絞出的兩個空隙中串幾個來回,籃子上邊必須保證合適的長度,這個高度根據籃子的大小而定,方便替挎籃。袢帶折彎時需要翻轉過來折,把裏邊的竹白折得似斷非斷,必須得保證竹青完好無缺。

最好,就是在插“強”,先插拐角,然後插長的,最後插短的。底部是插在籃袢帶之間,籃身插在絞出的空隙中,短強還要之間往篾和經之間硬生生地插,特別需要手力。擦完之後,整個籃子的底部都是青色的,從外部根本看不到裏邊的底了,籃身每一對經之間的空隙也都是青色的“強”。這樣保證了籃子的結實,強不壞,籃子就不會壞掉,很耐用的。

到這裏,可以鬆口氣了,籃子的編織大功告成。青黃相間,竹香暗拂,還有勞動者存留的氣息,聞之沁人心脾;觀之,美不勝收;用之,環保方便。

籃子散亂着是不行的,我們把四個扣在一起,二十個爲一組,串連得整整齊齊,打量銷往外地了,主要是山西省。

憑着一雙勤勞的手,一個聰慧的頭腦,小村的人就這樣安靜的生活着。我的爸媽算是有工資的人,那些沒有工作的人完全憑着這些生活,所有的錢都是來自於竹編。誰能不盡心呢?油鹽醬醋,蓋房子娶媳婦的錢都是來自於此,手快的,賣得多,自然賺得錢也多些。編織賺錢其實一點都不多,扣除竹竿錢,一個人工根本劃不了多少錢,在那樸素的年代,在那思想被禁錮的年代,生存就那樣被束縛着。

改革的大潮涌來,生存結構發生了變化,年輕人再也拿不起刀了,根本破不出那樣的竹篾,也沒有人靜下心來學習這樣的手藝。竹製品雖然被各種各樣的器具所代替,但是沒有哪一種比竹子更綠色更環保更對人有益了。很多竹編工藝也有了相應的機器,比如編織竹蓆和竹門簾。可是,我們村編織的籃子是無論如何無法用機器編織的,只能手工編織,因爲編織得步驟太多,手續太繁瑣。我們縣裏的編織技術已經申請成功了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可是會手藝的人卻越來越少,老祖宗遺留下來的瑰寶該如何代代相傳成了一個大問題。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