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散文

遊轉身洞散文隨筆

本文已影響 3.54W人 

轉身洞位於九華山分水嶺北,可沿九黃公路直接進入。這裏青山環抱,綠水長流;藤蘿纏樹,怪石嶙峋。這裏還有人工攔砌石壩,阻斷河流,蓄水成池,池乃高山之處,曰天池也。池,一舉兩得,既爲遊人觀光時遊山玩水添一景緻,又供景區———九華街居民生活用水。從天池往前走300米,遇有岔道,路邊立一指示碑———“轉身洞”。

遊轉身洞散文隨筆

轉身洞邊有道小河,小河上一座不知年代木橋,別有情趣。說是小橋,其實是就地取材在河面上橫放着幾根雜樹。過橋便是古徽道,由南向北直通九華街。古道兩旁這個季節裏開滿了野菊花,散發出淡淡的清香。道面上,全被飄落下來的黃色秋葉鋪蓋,恰似一條金色的地毯,向前方鋪伸去。走在上面,不免讓人感到有點憐惜。古徽道耐人尋味,皆用大小不等的`鵝卵石鋪成,經年磨踏,光滑如鏡。可見昔日古徽道上的馬幫穿梭往來,香客遊人不絕於道之盛。古徽道沿着小河西邊縱伸於深山,過分水嶺下至南陽灣至徽州。鵝卵石鋪道,高山之處遇此路徑,比較少見。踏着金色的地毯,向北走上約三百步再向左拐百步,有一石屋。石屋仍有六根柱子與橫樑完好無損地豎在那裏。粗大的方形石柱四米多高,底有方形飾紋傘礅,石柱與橫樑打磨光滑,尤其是橫樑,琢工精細、略帶拱形且有紋飾。石柱上面眼洞與粗大的橫樑接榫天衣無縫,在那個年代,又是在這深山老林子裏,石柱是怎麼運來的?又是怎樣豎起來的?粗大的石橫樑又是怎樣架上去的?石屋其它構件散落四處,唯有這六根石柱馱着橫樑矗立於此,這一切是個謎,令人驚歎。石屋的前門高大,寬約兩米。門前有一直徑爲1.5米的石香爐躺在那裏,亦可見過去轉身洞這裏有過香火旺盛的時候,卻不知此處後來怎就荒涼了。也許是毀於兵燹吧。

我們繼續向前走上30米,至轉身洞下院。此處十分平坦,約有3畝田開,而今也是一片荒涼之地,只是盛開着一片山菊花。高大的門樓牌坊條石,橫七豎八地躺在荒草野花之中,唯見古寺遺址斷牆殘垣。踏着石級再前行百米,眼前是轉身洞。洞口上方高處的石壁上,“轉身洞”三個一米見方的行楷大字十分醒目地映入眼簾。別有情趣的是“身”內的兩橫未寫,但更顯瀟灑飄逸。進入佛門,身心空空餘也,是否是一種名利的放棄?不知當年題字之人是否隱喻此意。

洞口現有人用條石與小石塊簡易壘成洞門框。洞深約有6米,面積有30多個平方米。洞內較暗,洞的左側有出口,洞頂上有一“U”形裂隙,很是蹊蹺,如人工開鑿,又不似人工鑿成,只可容一人轉身一圈。若從裂隙中轉一圈,回頭一看,竟又回到了石洞外,一片光明世界。曲洞通幽,十分有趣。洞門左邊不遠處有一水井,井水十分清澈。僧人大概是出門去了,打了一桶水放在那裏,以供遊人飲用。

探幽尋趣轉身洞,有兩條路可行,一爲古徽道南陽上,一爲九華街至閔園天池。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