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散文

描寫母親散文隨筆

本文已影響 1.76W人 

一直想寫一篇關於母親的文字,但是又怕我笨拙的筆臨摹不出母親的精神,又或者我還沒準備好,不知該如何下筆,但是,終究抵不過埋藏在心底的情感,那是一種對母親的感激之情,一種對母親的懷戀之情,這種情感在誘惑着我。當我的手指在鍵盤上打出“母親”這兩個字的時候,眼裏還是忍不住流下淚水。可能是童年時的耳濡目染吧,長大後的我秉承了母親的很多優點,並且隨着年齡的增長,這種秉性更是深入骨髓,任歲月如何變遷也不曾改變絲毫,在日常生活中總是不自覺地表露出來,別人覺得可親,自己也很心安踏實。

描寫母親散文隨筆

——題記

我從小就生活在一個大家庭裏,家裏大大小小有十幾口人,雖然人口衆多,但我們一家人很和諧,讓人感覺很溫暖。由於從小依附母親,姑姑們和三爸都很尊重母親,母親也像愛護自己的孩子一樣愛護姑姑們。

母親像大多數的農村婦女一樣,淳樸、平凡。不同於一般婦女的是,她用自己的真誠與善良,使一家人團結在一起,所以,在我的心裏她是最偉大的。母親識字不多,只有高小文化程度,但她待人謙和有禮,處事明白公正,上敬父母下愛兄弟兒女,在村裏聲譽極高。

在我還沒有出生以前,奶奶就因病去世了。那時候,大姐只有三歲,大姑十七歲,二姑十四歲,三姑十一歲,最小的三爸才七歲。奶奶是家裏的獨生女兒,她出嫁後,家裏就只剩下老爺爺一個人了。在當時的農村,如果家裏沒有男孩,就等於絕後了,不但要遭受鄰里的欺負,族人們更是不會放過他們,想方設法想要霸佔他們的財產。

聽父親說,爲了保住孃家的門戶,奶奶在相繼生下了他和大伯,並在他們長到七八歲時,和爺爺商量,把大伯過繼到老爺爺家,我們稱之爲“頂門”。當時老爺爺已經年老力衰,大伯又年少,有幾家族人便時常去家裏順手牽羊。有一次,父親剛好去看老爺爺,正遇上族人中的一個婦女拿着一張小凳往外走,情急之下,他奮力去搶奪,加之老爺爺的呵斥,那個婦女只好灰溜溜地走了,走前嘴裏還不乾不淨地罵着,那個女人其實跟父親還算熟悉,是父親好友的姐姐,沒出嫁以前經常跟父親見面。父親是一個爭強好勝的人,那件事對他的影響極大,直至我們長大成人,父親還時常提起,只是沒有了年少時的憤慨。他說也就是從那時起,再也沒有跟那個女人說過話。

奶奶去世一年後,我出生了。在我漸漸懂事後,我就發現別人家的姑嫂經常爲一些雞毛蒜皮的事吵得不可開交,鬧得家裏雞犬不寧,不但孩子們跟着遭殃,老人們也爲此暗暗生氣。而在我們家,情況卻剛好相反,母親是一個賢惠溫柔的人,對待姑姑們就像對待自己的孩子一般,從不大聲呵斥,姑姑們也很尊重母親,無論下地幹活還是做家務,她們都搶着幹最髒最累的活。許是受到她們的影響吧,我們姐弟四個從小到大,從來不像別人家的孩子們一樣,整日口出粗言互相謾罵。

歲月流轉,在母親的精心呵護下,姑姑們相繼長大成人,母親不但四處牽線,幫她們找到如意的婆家,還在她們結婚時,爲他們置備了一整套廚房用具,免除了他們剛剛分家的窘境。不但如此,每當姑姑們家裏遇到什麼困難的時候,母親也總是第一時間去幫扶。記憶中最深刻的有兩次,第一次是二姑做了節育手術後,母親每每做好飯讓我們姐弟去送以外,還經常抽時間去看望。記得有一次,母親讓我陪她去看姑姑,當時同病房的人都羨慕姑姑有一個好母親,直到二姑解釋他們才知道她們只是姑嫂關係,他們不僅連連誇讚,說世上難得見到這麼好的嫂嫂。當二姑一句由衷的“我嫂嫂是世上最好的嫂嫂”時,母親覺得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這件事過去幾年後,三姑又做絕育手術,孩子太小,姑父自然難以照應,母親就把表弟接到家裏親自照管,一直到三姑出院後,母親還經常做一些可口的小吃去看三姑和表弟。後來我經常在假期去姑姑家住,時時能聽見她們村裏的人們誇讚母親,並說母親和姑姑之間如母女一般的關係,真的是方圓幾百裏都少有。

我小的時候,國家還沒有實行聯產承包制,人們整天在田裏勞作,只有冬天才難得清閒。這時,我家就顯得比平時更加熱鬧,村裏的好多大娘大嬸大嫂都來串門。她們坐在熱火炕上,邊嘻嘻哈哈地說笑邊不停地忙着各自的活計,直到夜深才散去,母親總是親自把她們送出門纔回來睡覺。

自從實行了承包責任制後,人們的空閒時間明顯多了起來。每天下午吃過飯,婦女們就紛紛聚集在我家的麥秸堆旁,又開始互相打趣戲罵。我那時很害羞,從來不去湊熱鬧,只偶爾聽過一半句,感覺她們很粗俗,豈不知這正是她們親密無嫌隙的表現。我常常搞不懂,這些人爲啥都愛到我們家來,後來才聽村人說,是因爲母親爲人正直坦率,不但不撥弄是非,還常常苦口婆心地勸導不孝敬老人的媳婦們。不但如此,母親還有一個最優秀的品質,那就是從不計較小事,好多事情她都是寧願自己吃虧也不會虧待別人,她常常說的一句話是“吃虧是福”。當然,她是用我們本地的方言說的.,即,吃虧又不會吃死人。這件事對我的影響極深,直至現在我也仍然保持着這樣的處事態度。

人常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對於這句話,我體會頗深。我的母親她就用實際行動很好地詮釋了這句話,她不但與村人和姑姑們和諧相處,更是公認的孝順媳婦,曾連續多年榮獲鎮上的“五好媳婦”稱號,直到爺爺去世才取消。

母親的爲人行事對我們姐弟的影響極深,從剛剛懂事起,我們就知道要尊老愛幼,尤其要孝敬爺爺。之所以不成文,是因爲母從來沒有要求過我們什麼,她只是以身作則,在一頓飯一句話的細節中,潛移默化地影響着我們。只有當我們對爺爺出言不遜或者行爲不恭之時,出面訓誡,講清利害曲直,然後向爺爺道歉。這樣就能使我們記住教訓、反省自己。

爺爺是一個脾氣比較暴躁的人,但爲人耿直善良,在擔任領導幹部期間,他不徇私枉法,不假公濟私,處事公正,設身處地的爲老百姓着想,直至去世多年還被老百姓嘖嘖稱讚。就是這樣一個好乾部,在家裏卻不受家人半點話語或者臉色,不知爲什麼爺爺尤其不待見父親。也許是遺傳因素吧,父親的脾氣也不太好,但在爺爺面前卻很有耐性,無論爺爺說的對否,父親從不反駁。有一次卻例外,父親不知爲什麼,頂撞了爺爺一句,爺爺當時就火冒三丈,鬧着立馬就要分家,並用鋤頭在大廳刨地,準備用麥秸稈爲自己搭座窩棚。父親見自己闖了大禍,嚇得連連向爺爺賠罪,爺爺卻不吃這一套,幾天都不理父親。當母親問爺爺爲啥分家時,爺爺說他並不生母親的氣,後來經過母親苦苦勸說,我們姐弟又在一起幫腔撒嬌,爺爺纔打消了分家的念頭。由於當時年幼,我不知道爺爺爲啥會爲一點小事如此大動干戈,漸漸懂事後,才時常聽鄰居大媽誇爺爺自己就是大孝子,從不頂撞長輩,不惹長輩生氣,還講了爺爺尊敬孝順太奶奶的幾件具體事例。雖然大媽是以輕鬆玩笑的語氣說的,但語氣中卻滿含着誇讚和羨慕。說完這話以後,大媽又語重心長地說:“這是你們家的優良傳統,你的父母已經繼承了它,相信你們姐弟以後也一定能繼承它。”

聽完大媽的一席話,不由使我想起我們家吃飯時候的規矩。記得小時候,姑姑們都還沒出嫁,家裏大大大小小有十幾口人,由於母親仁慈善良,姑姑們也懂事尊敬母親,家裏總是一派祥和溫馨的氣氛。每當吃飯的時候,爺爺總是被父母尊到上座。由於經濟極度貧乏,家裏一日三餐幾乎都是雜糧菜湯,白麪極少,只有在過年過節時才能吃一頓,儘管如此,母親卻總是辛勤持家,把平日捨不得吃的白麪給爺爺蒸成饅頭。我們都知道這是母親孝敬爺爺的,除了最小的弟弟外,從沒有人偷吃過爺爺的饅頭。這件事,母親好像只交代過一次,我們就深深地記在腦海裏了。

不僅如此,我們家還有一個約定俗成的習慣,每當吃飯的時候,只有當爺爺和父親長輩坐好後,我們姐弟才能依次坐下。母親側身坐在桌子邊上,每當有人要添飯時,母親就放下碗,起身去添直到大家都吃飽喝足,母親才能安心吃飯。

母親的言傳身教對我們影響極深,在此後的歲月中,姑姑們和我們姐弟都依照母親的處事風格,孝敬長輩,關愛家人。不但贏得了各自家人的稱讚,更是被親戚村人視爲尊老愛幼、善良孝順的楷模。我的婆婆更是有機會就對親戚不住口地誇讚我。可能是天性使然,亦或是受到我們家傳統家風的感染薰陶吧,弟媳也是村人眼裏難得的好媳婦,每當哪家婆媳之間發生爭吵,那家的婆婆總是把弟媳婦作爲榜樣教育兒媳。記得有一家婆媳吵架時,婆婆指責媳婦爲啥不學學弟媳婦的好樣,誰知媳婦是個厲害角色,反過來指責婆婆爲啥不像我的母親那般和善寬厚,這件事經知情人傳出來後,曾經被人們津津樂道了好長時間,人們的話語裏不僅有對母親和弟媳的誇讚,更有對那家媳婦的嘲笑譏諷。

不但如此,最令人欣慰的是,在母親的精神感召和我們的影響之下,下一輩也漸漸傳承了這種精神,受到了親戚朋友的一致好評。特別是我的兒子,小時候就經常說他長大後要像我一樣孝順,如今雖然上了大學,卻從不跟我頂嘴,時時處處關心我。自從上學以來,最值得老師稱道的就是兒子的人品,也許正是這樣的人格魅力,使兒子贏得了廣泛的人脈和機遇,每當他有事想請人幫忙時,總能如願以償。

歲月流轉,世事滄桑,幾十年的歲月就這樣在我們一家人的親善友好中悄悄地過去,如今母親的思想,不但沒在社會的飛速的發展和人們的美好傳統丟失的情況下改變絲毫,反而隨着年齡的增長越來越深厚。這樣的思想,在有些人眼裏已經成了過時的甚至是傻瓜思想,但我寧願一輩子做這樣一個傻子,繼續堅守母親的精神,並把它發揚光大,傳承下去,不求得到什麼,只願心裏無愧!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