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散文

粉絲愛她過平方散文

本文已影響 1.54W人 

粉絲最早的誘惑,是在我沒有八仙桌高的時候。

粉絲愛她過平方散文

旅順山區的姨媽家過大年。莊嚴神祕的宗譜高掛,繁多的貢品前排是五隻大碗。唯有那一碗被染得通紅的粉絲,上面搭着一抹綠瑩瑩的香菜,再插上長相怪異,叫“福、祿、壽、喜、財”的一位紙牌做的神仙。我不止一次偷偷踏着板凳,去看那色彩和究竟。多次想下手,但還是被“爛嘴、爛手”的恐嚇震住。

撤了貢桌我喊着要吃。姨媽怎樣的也漂不回原來的剔透,我卻吃得興奮格外。少糧缺肉的時代,粉絲就成了人們嚮往的美味。一般家中來客人能吃上,再也就是過年過節了。

其實嚴格說,我們吃的是粉條。地瓜粉做的。這種介於魚、肉、菜的美味給我的第二次難忘是1969年12月6日。是隨同“五七戰士”的爸媽下鄉,“接受再教育”那第一頓晌飯。

復縣(現瓦房店市)炮臺、馬爐孫屯,馬萬新老師家的.西下屋。白米飯,四個菜。那道豬肉白菜燉粉條子,讓我吃出了城市從沒找到的香鮮。我吃了一碗又一碗,爸媽一個勁兒地囑咐慢點。火炕的熱浪合着飯菜的熱量,一會兒就將我們快凍僵的四肢活化過來,汗水從我們三個未成年的姐弟臉上落下來……

那頓飯後,我便感覺下鄉真的沒什麼。新稻米和大鍋菜的香甜迷惑了我們那代人。農村四年,媽媽學着做我們心中的“名菜”,從此對年節的盼望也望眼欲穿。我總想知道粉條怎樣做成的,直到轉過年,9年畢業回到生產隊務農。

那裏的方言叫“漏(摟?)粉”。隊裏找來精英七八個,立冬後的樣子。所謂的粉坊就是生產隊部臨時騰出有60多平的筒子間。把着頭兒支一大鍋,燒了滾開的水。樑坨牢牢順下一根粗麻繩,固定了“漏勺”。其實就是一個打了若干拇指粗孔的大水舀子。和(huo)粉芡子大概有點學文,也是個力氣活。婦女隊長莊春紅姐姐是唯一的女性。她高大寬厚的背膀和三個男人的形體動作沒有區別。他們圍着偌大的盆邊,邊走邊柔壓,粉芡像柔軟的橡皮泥吹出了氣球,鼓出盆面有一尺多高。

我感覺“拍瓢”的人很神奇。厚厚的手掌,一聲聲節奏均勻有力。恰好的距離讓落點的粉芡都成了標準粗的粉條。在翻開的水煮中,由白變青,最後剔透晶瑩。那一股長長的如龍口吐出的神鬚子,再被“截粉”人用雙大筷子將它們規規矩矩地趕入涼水缸裏。打個滾就被截斷,掛上了粉棒。長約2尺,重有6斤,厚薄均勻。接着傳到晾粉人的手中,送到早已擺好的支架上掛起。

“漏粉”一定要趕上溜着小北風的大晴天。即掛即凍,這樣纔不至於把粉絲“晾冒”了。“冒粉”就是次品,粉條白白的發渣,煮不住,也不好吃。

一排排粉棒上架很是壯觀,彷彿老遠就傳遞來將過小年的信號。夜晚一板板粉絲像凝化了的冰凌,月色下搖搖晃晃,像魔女的長髮。每次從那裏走過,就浮現出馬慶常、曲建軍、四小子、老門和春紅姐姐們在粉坊裏歡快勞作的笑聲;浮現出心中那道名菜——白菜豬肉燉粉條子。

捶粉是很累的活,我做過。棒槌粗的木棒在手,力度要拿捏好。捶掉了冰碴,粉絲是半乾的不會斷。半天下來手腕會隱隱作痛,第二天大臂也跟着痛。好在那時做得粉條有限,滿屯子100多戶,每戶就分個十斤八斤的。所剩寥寥,拿到供銷合作社換點集體收入。做粉剩下了大量的地瓜渣分掉。說是餵豬,其實好多人家也攙和着做了餅子吃了。

媽媽看得再緊,我和弟弟們也會偷偷抽出幾把,在火盆裏將它們烤得吱吱作響。它們白白地膨脹開去,像魔術棍兒一般,很香!當媽媽再取它做菜時,鬆了捆紮,輕了分量,只能一頓責罵,一聲嘆息。

再後來回城,吃了一次大連老菜館。一道“螞蟻上樹”(肉沫粉絲)讓我知道了粉條的新用場,是可以上大席的菜。碎碎的肉沫緊緊地附着在粉絲上,一筷子挑起,香氣撲鼻,軟軟滴,滑滑滴,趣味萬千……從此,每逢去那個飯店,定是要點了這道當家菜來“大大腰”(顯擺)了。

在車隊我們計財股有個小我5歲的兄弟,愛粉條如命。他家的經歷和我相似,只是孩子多了我家一倍。他說吃粉條最好的方法就是清水煮,拌醬油。兩碗下肚,就會抗住一天的餓。後來他提了職就請了一頓飯,“螞蟻上樹”特意點了兩盤。看他吃得貪婪自得,我吃得津津有味,相互對視突然大笑不止。滿桌的人都愣了神。我們是真得喜歡這一口,不像笑話裏講的“豆腐就是我的命”,後來就上來一道大肉,“命就不要了”。有時爲了多吃粉絲,連燒酒都情願放棄。我嬉笑着說:“兄弟你知道你爲什麼能這樣快升職嗎?”他一愣。我說:“你是會吃,有福氣嘛?!這螞蟻上樹那是啥啊?攀高枝,鴻運到頂嘛……”大家一通大樂。再看滿桌的菜品,唯這兩盤立馬乾乾淨淨了。

現在粉條品種繁多:綠豆、豌豆、蠶豆、魔芋等做得滿臺現彩。夏天吃碗綠豆涼粉,透心的涼爽;魔芋粉綁得一口一個的樣子,涮鍋很袖珍;豌豆、蠶豆粉賣得很少,也吃不慣它們的味道。最常見還是地瓜粉條。它抗燉抗煮,遇啥啥味兒。70年代北方農村家家都做一大鍋“隔年陳”的酸菜豬肉燉粉條。啥時回鍋,粉條還像新出鍋的一樣,清香爽滑,可口無比。最有趣的是孩子們在一起炫耀,不是豬肉咋樣的香,而是俺家的粉條子有多麼長……兩個小男孩爭執着,放直了胳膊比試,最後面紅耳赤說:“俺家的粉條——天地不漏縫那麼長!”現在的話說,那叫:酷斃了!沒比了!

自從興起了女人瘦身,才知道這粉條是澱粉食物,會長胖。從此,那種想吃又怕吃的感覺有些糾結。最後選擇它替代主食,絕不在同時同吃。只是到了賣場看了各類粉絲產品,還是會情不自禁買來。尤其過年前,家裏備了一盒又一盒。若有請客便擺上若干品種讓大家品嚐。愛人說我不捨得給大家吃葷,我說:“你真是老外,地瓜粉還降壓哩。這是即健康又‘壓餓’的飯菜——實誠、實惠!”

大家邊挑着粉絲涮鍋,我邊把1400年的粉條歷史說來;把宋代陳達叟在《本心齋疏食譜》道有:“碾破綠珠,撒成銀縷”名話搬來;把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中:“綠豆處處種……磨而爲面,澄濾取粉,可以作餌頓糕,蕩皮搓索(做粉絲),爲食中要物”的綠豆粉製作過程說來。大家樂着說:“嫂子,到你家吃的不是粉絲味道,是吃得粉絲文化了……”

本來嘛!這晶瑩剔透的粉絲:要長得長,要短得短;單雙並進,滑爽入味;四季不忌,老少皆宜……

前日代朋友參加一個高端培訓會,去大連星海會展中心。那裏正辦年貨大集。散會,一頭就鑽進了一樓大廳。萬般商品琳琅滿目,富庶的日子心中添喜。突然就走到了粉絲產品攤位前。一種墨黑光滑的“蕨菜粉絲”入了我的法眼。趕緊嚐了幾口做熟的樣品,一股清涼的山菜味直頂腦門兒……有意思!那蕨菜也可以打成粉絲了?姨媽家的山上到處都是啊!我細看宣傳:蕨科可食用多年生草本植物。又名龍頭菜、如意菜、拳頭菜和正爪菜,營養價值相當可觀……富含碳水化合物和鐵、錳、鋅等微量元素及人體所必需氨基酸……根狀莖中含澱粉41%。呵!18元一斤?但花錢難買心頭好,不嚐嚐怎麼知道它的奧妙呢——來2斤;又看到新型的綠豆粉、扁條狀,和專業火鍋店的那份一樣。那裏的一小盤就是6元,這一斤起碼扒出6盤——來2斤;牛肉乾——來2斤;糖瓜……

早晨已和“大報”做編輯的外甥女定好,中午順路去她家。那邊電話喊:“她大姨啊,我這飯都整好了,你又在瞎買什麼啦?”我掂掂手中的大包小卷,樂呵呵的告訴她:“給你買點纏福、纏愛、纏好運,能讓你一順百順滴,好歹(吃)滴,你就慢慢猜吧!別急哈,我這就到啦……”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