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散文

存在的意義 人生感悟

本文已影響 2.44W人 
存在的意義 人生感悟
意義 神性
  我想只要不是傻子,都有一個題目終生伴隨着我們,直至肉體生命的隕落,即“存在的意義”。這是一個古今中外衆多哲人日無暇晷、孜孜不倦、前仆後繼思考的一個“人到哪裏往?”的題目。
  德國大哲學家叔本華說人生痛苦有很多,但解決方法有死亡與進進藝術審美中往兩種。前者是終止性的,後者是短暫性的。固然說的是一個解決人生痛苦的方法而已,但卻也說明我們存在的一個意義所在。由於意義追求的不同,對意義具體內涵的要求不同,以及什麼樣的意義導致了我們存在的痛苦就很多了。這實在是一個意味深長的蘊意。從上帝創造了我們人類以來,我們就面臨了這樣的尷尬境遇,或許由於在我們自己習以爲慣的生存中而對此習焉不察,從而失往了一種刻骨銘心的體驗罷了。從中外的文化傳統來看,對存在意義的體認是不同的。宏觀而言,中國追求世俗性的,不管是儒家的“立德立言揚名”還是道家的“無名無功無言”,都是在誇大一種“有爲”的流傳百世的意義。或許有人以爲道家的這種追求就是一種“無爲”,但實質上,道家的這種誇大也是一種“有爲”,是“無爲”中的“有爲”,由於它沒有解決人存在意義的終極真正回宿在何處。相對而言,西方由於自古希臘古羅馬文化到中世紀文化,以及到啓蒙文化,都以一個宗教的意識,所以他們的存在意義有了超驗性,具有一種在人內心無法抹往的“記憶”——注重人文的終極性關懷,誇大宗教“原罪”意識。
  我現在不高談這樣對讀者乏味的題目,具體落實到我們的日常生活中往,由於我們百姓所存在的價值“還是要從排隊買豆腐開始”的。
  我把人存在意義分爲兩重:一、世俗性的,二、宗教性的。
  曾經讀過這樣的一篇這樣的文章說,乾隆天子下江南,至揚子江,看到江面百舸爭流,川流不息,由衷地對江南的繁華髮出感慨,身邊的近臣也隨着附和着。可乾隆爺卻說道,我只看見兩隻船,一隻是爲利而來,一隻爲名而來。一語中的,盡妙拍案。由此,我們反觀我們現在所存在而追求的東西不就是如此嗎?我們沒有必要否認自己的這一方面的追求。由於我們既是社會屬性的動物,也是自然屬性的動物。而且這樣的追求也是我們存在的一種意義。否則,人將走進一種虛無無聊的狀態之中。人的本質是“社會關係的總和”,當我們在這樣的情景下,由不得我們往追求所謂的高妙玄虛的東西。現在世俗是充斥着整個社會,我們不是不食人間煙火的人,我們是一個活生生的自然人,只有先解決了這樣的東西,才能獲取到其他的存在意義。
  魯迅曾說:“有你們的極樂世界,我不願往;有你們的黃金世界,我不願往。”這是一個清醒思想家對世界的一個清醒的熟悉而對生存意義的懷疑的話。魯迅終極的往處在於何處?在他所有的着作中沒有明確的說明,但我們可以感受到他對存在意義的熟悉,即是不斷的批判,不斷憧憬,但沒有一個固定的結局!就像他在《過客》中所寫的那樣:一個明知前方是宅兆,卻仍然在行走,好不害怕地走的生存意義!這就是第二種存在意義的最好的詮釋了。我們向來崇敬這樣的選擇,向來對這樣的選擇懷有好感,由於這是人類的神性的體現。我們一直在與動物作比較,人與動物最大的區別無疑是人類有神性。神性就是我們能走向終極性的一個保障。假如沒有這樣的神性,我們的世界也是很可怕的。但我們光有神性也是可怕的,這樣就構不成我們世界的雙重面,世界也就會隨之而倒塌。但我們也要留意的一點是,誇大這種宗教性的神性的存在意義,首先得在我們解決了世俗性的東西后,才能夠做出自我這方面的熟悉與思考。與此同時,在這個層面上,人不能太多,那麼一小撮的人就可以了,究竟宗教性的終極追求是一個艱苦的過程,是一個不被衆人所理解的過程,是一個需要毅力的過程。
  至於我們該選擇哪種存在的意義,我想這是一個仁者見仁智者見智的題目了,換言之,也就是一個自由選擇的題目了。還需要誇大的一點是,不管選擇哪種都是公道正當的,都沒有任何的權利往干涉。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