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散文

山水間散文(通用15篇)

本文已影響 2.92W人 

在平平淡淡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經常看到散文的身影吧?散文分爲敘事散文、抒情散文、哲理散文。你知道寫散文的精髓是什麼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山水間散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山水間散文(通用15篇)

山水間散文 篇1

隨着天際的一道亮光奔赴,捕捉黎明的影子。沉睡中清醒,從黑暗中走出,奔赴光明。插上那鳥兒的翅膀,飛翔越過一道道黑暗,穿過一條條溝痕。踏過紅塵,奔赴天際最亮的一片天地,爲光明踏過千山萬水,爲和平尋覓無數良言。不斷追尋,學花兒盛開的姿態,學山河的柔情,學鳥兒飛翔,走向溫柔的港灣。如同睡醒的少女,懶懶的姿態,柔柔似水的春夢,一片綠色的生機。如同少女滿臉喜悅的表情,甜蜜微笑的瞬間把心填滿。清晨的來臨恰似一彎秋水纏綿,流進心田,停留清晨美好的瞬間把生命牽絆。

獨自划船去遠遊,欣賞風景。河水清秀藍藍的天,遠看天山奇形怪狀山連山,山水相間壯觀入眼簾。搖船劃過如仙境一般,頓時心舒暢。空氣清新似花香飄飄然,醉此處不想還此山中度餘年,清靜優雅好地方。划着船慢慢,遠看天山樹木一片片,好大的森林,黑綠一片片。雲霧漫天漂流着,霧氣繚繞迷茫有種魏然的感覺,感覺裏面住神仙,仙氣瀰漫佈滿天。搖船慢慢離此山,山水相間如畫一般,船頭站在紅衣女,一身紅衣映照江面似彩霞一般。天水相間美女子似神仙,似畫一般。

一條小船水中游,藍藍的雲霧瀰漫翠綠的山,霧氣繚繞把山瀰漫。雲中霧雨中仙,水上漂浮一條船,畫中游,水中仙,美女展現在眼前。一副好畫墨香灑滿,揮筆山水間夢,魂系筆尖醉念。紅衣仙子來凡間,瞬間畫上精彩,如眼前的風景一般,快樂展現,收好筆墨紙硯和花捲。繼續觀賞,此處美麗壯觀,聽聽音樂寂寞時獨奏一曲,悠閒自在樂逍遙,如神仙日子一般,陽光燦爛。走出天山一路欣賞花園美景,美到心醉,小居暢遊一番,品嚐野果,粗茶淡飯,咖啡一杯美酒略斟一點。苦中帶甜,辣到心田醉飄飄然,空氣清鮮心情舒暢,景色迷人花兒嬌豔,山峯聳立,山巒相連,水清透底醉心田迷戀。打開窗門心裏的陽光一片,霞光萬道。彩色醉人,美麗無限。心情舒暢,心溫暖不在冰寒。

山水間散文 篇2

寄身遠離塵囂的山水之間,與清風晨霧爲伍,與鳥語蟲鳴爲伴,是我常懷心間的夢想。多少回了,我用撥動的指尖在電腦屏幕中搜尋我夢裏山村的情景——哪怕只是一曲清溪、一彎小徑、一隅荒村。而當一幅幅意境幽遠的畫面跳躍奔來,我敏感的神經常常被牽引着、震撼着,我心馳神往,情志遊離於身體之外。曾一時間,心靈如倦鳥歸巢般地溫暖踏實。

孔子說:“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我算不上智者、仁者,也不敢當有水的品性、山的胸懷,但我愛水愛山,對山水風光有一種心靈的神往。

前些年,我在一個大山深處的瑤鄉工作。那青山綠水間,從淙淙泉流、啾啾鳥鳴中,我領略了山的寧靜沉穩、水的溫柔清涼;在習習清風裏我吞吐着泥土和野花的芬芳。——於是,我似乎明白了古人之所謂的“得其所哉”。每當工作之外,飯後茶餘,我總喜歡容身於自然山水之間,品讀春山的博大幽遠,抑或是那冬日裏落木枯草間的片片淒涼。

生於山間農村,可是對山水的親近,我沒有滿足。小時候,被夏日的太陽曬得泥鰍般溜黑,依然熱愛滾燙的石板和清涼的雨水。小時候,天黑了也不曾有過害怕,再曲折坎坷的小路也能摸黑着回家。在平靜的山村裏,呼吸着清新的空氣,沐浴着自然的風雨,汲取着大地的靈氣,粗茶淡飯也只覺得特別香甜,硬板牀鋪也睡得特別酣暢。太嚮往了,那久遠了的村莊,那夢一般的山水家園。

如今,物質的惡棍戰勝了我精神的禿鷹。因爲生存的需要,寄生於繁雜沉悶的鬧市,其實,我簡單的靈魂裏,天生有一種避世遁空的情結,而流淌的血脈裏也毫無趨炎附勢的基因。我嘗想,在我的生活與生命的矛盾之間,生命就這樣被繳械了嗎?我心有不甘。很多時候,我認爲心靈的皈依比任何一種物質的歸宿要真實得多。只是,人們總是在精神與物質的矛盾徘徊中失落,在出世與入世的艱難決擇中掙扎彷徨。

古往今來,日子重複着,歷史重複着。

兩千三百年前的屈平是矛盾彷徨的,他行吟汩羅河畔,終以魂歸江河;一千六百年前的陶潛是矛盾彷徨的,他別彭澤而奔南山,以成就“託體同山阿”的夢想;九百年前的蘇軾也是矛盾彷徨的,他顛沛黃州東坡,在吟嘯徐行間“竹杖芒鞋輕勝馬”,最終得山水之靈氣而頓悟——“回首向來蕭瑟處,歸去,也無風雨也無晴”。

每個人都有自己精神的夢鄉。我獨嚮往那明明朗朗、簡簡單單的山水家園。我愛山的平平和和,愛它的穩重長遠,愛它於千年風雨中的安安然、泰泰然。

山水間散文 篇3

在城市裏住久了,難免想逃往山中去,看一眼那曲徑幽深處的山水,聽聽草木生長的聲音,偷得浮生半日閒。於是,跑去雪竇山,訪三隱潭。

初到雪竇山,有松林迎面而來。林間有小道,頗得曲徑通幽之妙處。有山村人從小道下山來,穿了迷彩服,和山林融於一色。我待那人下山後,沒有和同伴打招呼,便沿着小道往上爬,未幾,看到有花盛開於道路兩旁,猶帶露水。此時,天地空曠,山林寂靜,花自開,我自行,空氣清新溼潤,雜有草木清芬,自有一番遠離世俗的禪意。

待得夥伴聚齊,去尋上隱潭。耳邊流水聲不絕,卻不知其源何在。又行不過數百步,遇見一座橋,橋名龍鳳,左邊流水在巨石上鋪展開來,一眼望去,如鳳凰展翅;右邊流水垂直而下,水流湍急,恰似飛龍。如此風景,倒也頗與橋名契合。

繼續行,偶遇瀑布一掛。水從山石間瀉下,很有《紅樓夢》中“瀉玉”二字的味道。而且,水從山岩滲出,所以山道兩側巨石很是溼潤,彷彿出浴。又因爲最近幾日降溫,有冰凌倒懸,日光之下,晶瑩剔透,很能吸引過往人的眼。

到了上隱潭,潭水清澈澄淨,彷彿碧玉,潭底石子,清晰可見。潭水上方有兩米左右瀑布,水花飛濺,在日光照耀下,形成了一道彩虹。站在潭邊,有水汽撲面而來,涼涼的,潤溼髮梢眉眼。此山,此景,此潭,此虹,怎能不讓人忘卻世俗煩擾,心境空靈,沉醉山水間。

過了上隱潭,有一段木製山道,再往前走,沿途多怪石,其狀甚嶙峋。有泉水從石間流下,嘩啦啦濺起雪沫乳花,讓人好想舀一瓢回家煮茶。幻想着,在夜寒風重的光陰裏,窗子外細細飄着雪花,小火爐內木柴噼裏啪啦,手裏拿着暖暖的紫砂,兩人對坐翻書不說話,此情此景,安靜得像幅水墨畫???

?等走到了中隱潭,潭水澄澈凝碧,清涼涼,寒幽幽。潭邊有條瀑布,飛流而下濺起朵朵小水花,聲音激越,堪比俞伯牙的琴聲。潭水旁邊臥着一塊大石頭,石上刻着梅堯臣的詩句,“山頭出飛瀑,落落鳴寒玉”。再走幾步有亭忘了叫個啥,亭邊對聯寫得風雅,字跡飄逸卻不大認得。亭角有株梅花,孤零零卻也開得瀟灑。倘若亭中再多一張石桌兩張石凳該多好,隱居此山中,吟風弄月聽瀑聲,一局棋下到日頭西下,腹內空響再回家,妻子早已溫了酒,煮了茶,聞着飯香哪還管捱了幾句罵。不做梅妻鶴子也瀟灑。

一路行來,沿途的山道皆是木製,便連扶梯,也用水泥砌成了樹枝的形狀,還不忘勾畫幾筆,算作年輪。倘若不用手觸摸時,有石質的冰涼,還真是很難分辨出來。繼續走不遠,在山泉旁邊,也有一塊大石頭,大小正適合一人躺臥,我在心底碎碎想,在陽光正好的夏季,一個人躺在大石頭上睡午覺,渴了就掬一捧山泉水喝,餓了就去採幾個野果,想來,也是一樁妙事。

在山中,有不知名老樹,因爲人們的虔誠,有了神性,衍生出許多傳說。樹枝上,系滿了許願的紅布條:張家求父母安康,李家求兒孫滿堂,你求官運亨通,我求財源廣進,還有那些癡情小兒女,求一段段姻緣。老樹靜靜地站着不說話,古往今來的心願,它都聽着。求諸於神,或許會讓那些無神論者恥笑一句“愚昧”,卻表達了人們心底,最樸素的願望,以及情感的寄託。

再走不遠,就是著名的鴛鴦瀑了。鴛鴦瀑在山上掛,底下水潭是龍女的家。潭邊石碑刻着神話:南海小龍女,東海俏青龍,雖然情深意篤,卻惹了天妒,坎坷辛苦,歷盡磨難終得以相守,最後化作了形影相對的兩條瀑布,從此相對不分離。更有南宋樓鑰有詩留下,“中有臥龍君勿狎,有時平地起風雷”。

鴛鴦瀑前有座鴛鴦橋,據說,若是和喜歡的人牽手從橋上走過,向着龍女虔誠地把願許下,所有的愛情都會開花。從此以後,不論海角還是天涯,都能不離不棄共華髮。五十年後若是再執手回到橋上過,說不定還可以做客龍女家,留一段神仙眷侶的佳話。

過了鴛鴦潭,不遠處有一道索橋。我在索橋上小心走,那索橋只是搖啊搖,也不知能否搖到外婆橋,搖回遠去的街角。那時的外婆未老我還小,老故事講了一堆還嫌少;那時的螢火蟲到處飄啊飄,一盞盞小燈籠照亮村外道;那時的星星夜深不睡覺,跑到孩子們夢裏瞧一瞧。那時候的一切都還很美好,如今卻都成了時光深處的記號,只能追憶了。

過了索橋繼續走,兩邊山岩上爬滿綠苔蘚,也不知積了多少年。山間空氣溼潤清爽,那些苔蘚更添幾分草木清芬。慢慢向前走,不知何人路上搭了一段窄窄的花架。竹爲骨,黃黃的楓葉綴滿路。花架中央墜着小風鈴,山風拂過,清脆的聲響比佩環相撞還悠揚,有竹筒懸於花架下,不知裏面裝了什麼。有蝴蝶停在竹筒邊,我問蝶兒竹筒裏裝了哪家姑娘的心事,蝴蝶不說話。也或許是在低低說着話兒,只是我非莊周聽不懂它。

再往前走,就是著名的千丈巖瀑布了。與這道大瀑布相比,沿途所遇的那些小瀑布,都已經很難再稱之爲瀑布了。一道瀑布如玉帶從天而降,很有“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感覺。瀑布撞擊山石,其聲如震,瀑布下是一個小潭,這點倒是和先前所遇相像。只是,前面遇到的那些水潭,都是澄碧如鏡,此處卻由於水花飛濺,多了幾分動態美,如流動的翡翠一般。而空中的水花,更是仿若飛雪,落於寒潭。此處陽光甚好,自然也少不了彩虹了。只見一座虹橋橫貫整條瀑布,盡頭卻是在那寒潭之中。彷彿沿着這座橋,就可以通往水潭之下的龍宮,給人無限遐想。

在千丈巖瀑布旁,有一座橋,蔣命名爲“仰止橋”,據傳是由於蔣先生自橋上觀瀑布,很有高山仰止的感覺,所以名之。

過了千丈巖不遠處,便是妙高臺。只是兩者之間有一天塹,我和衆友乘了索道,才最終抵達這一蔣曾經辦公的地點。站在妙高臺上,羣山飛瀑,盡收眼底,更有蔣先生爲了觀千丈巖瀑布所建的飛雪亭。妙高臺上,飛雪亭、乳泉亭、歸雲亭、晏坐亭,諸亭彙集,加之亭上對聯,各得其妙。

下了妙高臺,天色已晚,爲了要趕車,雖然還有衆多景點沒有拜訪過,卻也不得不下山了。

下山也有很多妙處難與君說的景色。那些山水自不用說,單單只是那些蔥蘢的樹木,就讓人心情愉悅。下山的石階數不清多少級,兩邊是同樣望不到頂的古樹。我在石階上一個個跳着走,像沒長大的孩子一樣自由。偶爾跑到哪棵樹的旁邊,偷偷找個樹洞,說幾句話兒。不知不覺,已經到了路盡頭。

我在心底細細想,倘若能夠長醉山水間,浮名浮利全不管,從此,看山,看水,看草木,看藍天白雲,也看淳樸清澈的自己,該有多幸福。

山水間散文 篇4

當張明敏的一曲《我的中國心》在五洲唱響,讓無數國人動容。黃山、黃河的面紗再一次被揭開,展現在人們面前,中華秀美的畫卷,是一幅壯麗的山水畫,更是一部跌宕起伏的傳奇,勾起了無數人的遐想。中華五千年曆史的沉澱,堆積起四大古國文明的脊樑;滔滔黃河孕育了龍的傳人,讓珠穆朗瑪傲立世界之巔。

隨着中央電視臺拍攝的電視片《遠方的家.百山百川行》的鏡頭,我們感受了中華壯麗的河山,每一座山都有一段厚重的歷史,人們在玩賞的同時,感受的是濃重的鄉情和與衆不同的地域文化。武當山見證了中華武術的博大精深,廬山讓你感受,“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的濃濃意境。每一段河流,都有小橋流水的畫面,人們逐水草而居,水面盪舟,水下捕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在平淡中感受返璞歸真。

登泰山看日出你會感覺 孔子“登東山而小魯,登泰山而小天下”下的豪言,看天山牧場,你會發現草原的美無法用文字形容,連駿馬和綿羊都呆立不動,沉醉在如畫的綠色世界裏。泛舟灕江你會感覺到進入了連綿不斷的畫卷。就像賀敬之在《桂林山水歌》寫到“神中的山,霧中的仙,神姿仙態桂林的山,情一樣深,夢一樣美,如情似夢灕江的水。舟行碧波上,人在畫中游。那怪,每年有一批批中外遊客在中國的山水間徘徊,他們在尋找世外桃源的出口,結果自己也成了畫中人。在山的懷抱感覺親切,在海的胸懷感覺無私。在中華錦繡中你會發現沒有完全相同的畫面,各具情態令人神往。

歲月的年輪記載了中華過去和未來。大江東去浪淘盡,奔流到海不復還。長江、中華文化的發源地,長江、放飛夢想的地方,當百萬雄獅橫渡長江,宣告一個新中國將屹立在世界的東方。這就是龍的傳人,用自己的雙手在改變着世界。

五千年歲月更替,青山依舊綠水長流。中華巨龍正在騰飛,世界的明天將被書寫。中國的崛起,絲綢之路新通道的搭建,你看到了中華民族敢叫日月換新篇的豪邁氣概。

我們都不是一名看客,而是一名畫師,我們描繪的是自己的夢,更是中華騰飛的中國夢。願我們的山更綠,水更清,老百姓的日子越來越紅火。

山水間散文 篇5

青蔥的歲月,緩緩從指尖流過;蕭條的落葉,載滿了這些年的風霜雨雪。

渺渺山水間,一葉清荷緘默了時光,執一冊思念,婉轉了流年。此刻,孤空高遠,一片寂靜,孤獨,也乘虛而入,惹得滿心盡是悵惘。

時光兜轉輪迴,去去來來,都不是原點,總在不經意間,那一程山水,一段時光,便侵噬了整個心田,不隨我意。淺淺 的時光,攜一縷微風,欲將思念吹散,可風兒太輕,情意太濃,轉瞬間,清風渺茫,不見蹤跡。

舊事狂瀾,它無情衝擊着心中那道低低的海岸線,幾近崩塌,幾近潰散。曾經的失落,曾經的蒼惘,便一起涌上心頭,迂迴婉轉,似是如昨。可那些逝去的馨香與情懷,卻如何都無法臨摹刻畫。蕭蕭殘月依舊,載滿西風的悲涼,思悠悠,念悠悠,卻只能天涯兩岸,獨看南飛歸雁。

記憶的蒼穹,低垂的楊柳通過殘陽,隱約的孤單悠長。那些如碎石一般 的片段穿過時光的分叉點,一點點的聚集,放大,迷離了雙眼。那款款的深情,切切的期盼,還有那一種情懷,欹斜陌上,打溼了我枯萎的心,凌亂了無邊的寂寞。我輕手拾起那份孤單,將滿心的愁緒,化作零落的詞彙,楔刻於上。可時光搖曳,舊事散落一地,如何拾得起,如何寫得盡?

烏衣巷陌,望斷秋水,塵世浮沉,記錄了我們的青春芳華,那一頁頁的泛黃書簡也隨黃花落去,埋葬於塵土之中。此刻,耳畔何人低吟,已不太分明,輕音迴旋,也已化爲滿懷蕭瑟。

時光已陌,清寒幾許,幾多思念,幾多哀愁。殘損的卷頁,已無法看清你的臉龐,只點點水煙佈滿;幽淡的墨香,是唯一的懷念與守候。

往事的篇章,填滿了花香,時光莫追,我停留在此處,回首斑駁的流年,縱然桃花依舊,景緻旖旎,也只是清風的一段往事。一季繁華落盡,終是一重煙雨,一場空夢。

流光的轉角,我把飄搖的心擱淺,時光無言,回憶漸卻;音韻平仄間,那淡淡的感傷,也隨之散去。可遠遠孤陌山水間,是何人在吟着昨日的那闕舊詞?有是誰,還會念起那段鏡花水月,徒惹心殤?

山水間散文 篇6

我的山水情懷始於1990年的那個秋天。

在蘇州度過了四年的大學生活後,我被分配到安徽南部績溪縣城的一所鐵路子弟學校任教,放下行囊,我就立刻開始瞭解這個不知道將生活工作到何時的新地方,發現坐落在羣山環抱之中的古縣城民風淳樸,環境優美,尤其空氣極好。茲後的週末,我常常很早就起牀,獨自爬山,行至山腰時,那山中薄霧有時尚未散盡,空氣中瀰漫着溼潤而又清甜的氣息,沁人心脾。待到旭日東昇,爬坡、折枝、弄石、看書,累了可以臥石棲息,渴了喝上一口山泉水,何等愜意逍遙,我愛上了這片山水。

站在山頂,望着四面環山的績溪縣城,看着火車從一個山洞冒着白煙駛出,貫穿全城,然後鳴叫着進入另一個山洞,讓人生出無限的遐想。是啊!人生在世,難免生活上經受磨難,肉體上遭受病痛,甚至政治上面臨不幸,可當我們將自己置身於天地之間,放在宇宙大文化中來觀照,就會發現自己是多麼渺小,其榮辱得失、苦樂遭遇又何值一提,不如寄情青山綠水,釋放自然生命,陶冶心靈情感,從精神上超越自己。這種山水情懷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獨特的形態,也是中國文人的一種生命形態。

文人的山水情懷大概始於萬世師表的孔子。我們雖然無法從典籍裏窺見孔子游山玩水的嗜好,然而他曾周遊列國,也曾在川上雲:“逝者如斯夫,不捨晝夜”,他甚至將人的品性和山水相連:“智者樂水,仁者樂山”。老子亦極崇尚自然山水,他認爲“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 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這種“天人合一”式的生命境界追求成了中國文人士大夫縱情山水的文化動力。於是秦漢以降,歷朝歷代均有安貧樂道、醉情山水的文化大家。東晉時期,“性本愛丘山”的陶淵明鄙視官場黑暗,毅然棄官歸田,以《歸去來兮辭》表白自己超越的精神,宋代林和靖隱居杭州西湖,結廬孤山,不趨榮利,自甘清貧,他以梅爲妻,以鶴爲子,所詠“疏影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兩句成爲千古絕唱。

古人熱愛山水和他們生活的環境是分不開的,那時城市化還沒有開始,絕大多數的人生活在鄉間,整日和山水田野相伴。文人遠行,譬如參加科舉考試,勢必跋山涉水,風餐露宿,歷盡艱辛,和他們日夜相隨聊解寂寞的除了日月星辰,就是山水自然。那山那水,不僅提供文人休憩的場所,也慰藉着他們的靈魂,這種長時間相處而產生的感情融入了他們的血液之中,成了他們生活的一部分。而我在績溪產生山水情懷也有這方面的因素,那時的這個皖南山城,幾乎沒有什麼像樣的娛樂活動,圖書館的藏書也不多,每到週末,學生放假回家,我的最佳去處就是環繞縣城四周的大山。長期的廝磨,那山那水竟成了我血脈相連的親人,心靈相通的摯友。

在皖南,我曾兩度迷失在那片山水之中。

有一年春遊,我帶着學生來到同樣坐落在羣山懷抱中的古徽州府治所所在地歙縣,傍晚返校時發現少了一個學生,於是,到附近山上尋找。夜幕降臨不久,我就迷了路,忽見遠處有燈光,便尋着亮光前往,來到一戶山民家中。主人熱情地招待了我這個素不相識的迷路人,還幫我尋找走失的學生,最讓我感慨的不是他的憨厚淳樸,而是黃泥地的正屋中間所掛之勸學楹聯,我恍然回到了明清徽商鼎盛的時代,真沒想到在如此偏僻的山區竟然有這樣濃郁的向學之風,難怪徽商被稱爲儒商。

論語》記述,孔子要“侍坐”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華“各言其志”,老夫子對子路、冉有、公西華頗有齊家治國平天下意味的志向態度淡然,而當曾皙說出自己的志向是“暮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時,他馬上感嘆:“吾與點也!”是啊!一襲寬袍大袖,放飛自己的靈魂,讓它飄逸在春風裏,有幾個知己,再配上嬉戲無狀的頑童,這該是何等愜意的場景。我曾經循着曾皙之志,在春暖花開之際的一個週末,帶上沒有回家的學生,爬山賞景,迎着和煦的山風誦讀吟詠。正流連忘返之時,春雨忽至,急喚熟悉山路的學生帶隊出山,不料貪玩的孩子故意反方向而行,竟至迷路,不得不沐浴於春雨之中,意外地得到了別樣的樂趣,依然有興致踏歌而歸。

調回家鄉慈溪後,置身於鋼筋水泥的城區,親近自然山水的機會少了,可我依然不忍割捨那份山水情懷,於是學起了宗炳。這位南朝畫家擅長書法、繪畫和彈琴,朝廷屢次徵他作官,俱不就,卻喜歡漫遊山川,西涉荊巫,南登衡嶽,年老之時回到故鄉,他將遊歷過的地方,畫於居室之壁,說:“老疾俱至,名山恐難遍睹,唯當澄懷觀道,臥以遊之”。我改其道而用之,藉助如今發達的科技,來了一個“坐以遊之”,工作之餘,我常常通過網絡搜尋自己去過的地方亦或心馳神往的名山大川,神遊一番。然而,一有機會,我必是郊遊山水,直接面對自然之美,藉以滋潤自己那在世俗紅塵中日漸麻木的心。

山水常在,情懷永存,我慶幸自己有着一份山水情懷。

山水間散文 篇7

離開老家有十五年餘了,時常回想起在老家童年時代,想着那裏的山山水水,風土人情,嬉戲夥伴……然而,到了城裏的新居,除了交通好些,我覺得什麼都留不住。

我離開充滿活力童年的家鄉,我情歸於何處?在城裏,上學便利了,吃的東西也是各式各樣,什麼都方便,不過空氣質量不如我家鄉有山有水的地方。可惜現在回不去,剩下的就是眷戀了。

我時不時去老家看看,爸媽不願去了,因爲他們怕了,路程遠不說,他們只是不想在看到那裏的發展。那裏四面環山,幾戶零散的人家,感覺像隱居者的住處,不太熱鬧,時不時也會有雞叫或狗叫,這顯然是有生命存在的嘛。

清明時節,我回老家踏青,然而,我覺得家門前一年一個樣。庭院裏長滿了花草,卻都枯黃了,房屋四周都長滿了,很是荒涼。大門外有些柴火堆,也有人來過這裏避雨。房頂的瓦都掉落了,木樑斷了,沒人居住證明這房屋不久會塌。真可憐,爸爸媽媽那份辛苦。

而我更眷戀圍繞着我家鄉的山水,小時常在河邊和夥伴嬉戲,山林間過家家。時而歡笑時而追逐打鬧,卻只給我留下美好的回憶,回不去的山水情,我將在心裏繪畫。山裏有我喊出的夢想和心思,我歌唱着美麗山間花果,小鳥伴奏着進行交響樂。

曾經我也是一個放牛娃,我眷戀山間的花朵和青草,伴着我成長的老牛。是它們在我回憶裏添了一筆,河畔前的石板被年輕的婦女用棒槌敲打都亮了,經常洗澡的地方像似一個泉坑,小時候,洗澡都沒多少危險。

然而,一切都變了,現在回到小時候經常去地方和角落,都長滿了花草樹,時間似乎真的過得像流水。常去的山間樹林都沒路了,常去河畔嬉戲的水域都是泥沙俱下了。村裏的一切都變得沒有從前那樣熱鬧了,安安靜靜,活像一個坐在庭院裏看花的老爺爺。現在的我只能把眷戀放在心裏,等我老去時,好給家鄉一個交代。

山水間散文 篇8

夏季,似一抹流蘇的花影,在眼前晃動,撩人慾醉。此刻的鳥鳴越加嘹亮,從早到晚,不知疲倦的歌唱着。花兒也開得不再羞怯,恣意而張揚。而我,也喜歡去往林深處,隨意的走走,看看。散淡心情,拾撿季節凋零的碎片,疏落下的情調。

夏風一縷,花氣襲人。人不再被圈在椅子上,電腦旁,屋子裏。而是,去往山林,去往水湄,去往自然裏。與花對語,與鳥聊天,與魚問答,與山水依伴。

從來都是的,日子過得散淡,隨意。不苛求什麼,也不逼迫什麼,不攀不比,不嫉不妒。安心於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日子,生命是自己的,活着也是自己的。較勁的事兒,少做,因爲很無意義。

就如寫文字一樣,隨心而寫,不喜歡命題限字,也不喜歡跟風而作。不願落入窠臼,不願委屈了文字本身的涵蓋。生活如此,寫文如此,隨心所欲,自然而然,自由自在,不拘泥,不苟且,不爲取悅與誰,也不爲名爲利。

趁着夏風習習,花香四溢。一個人,一襲輕薄衫,穿布鞋長褲,備點水,帶幾塊能充飢的東西。沿着曲徑,走熟悉了的山道,一路而去。

說來熟悉,但每一次走也都不盡相同。就如讀紅樓,相信每個讀過的人,但每一次讀,也都不盡相同吧。掩卷靜思,這一次讀到的與上次再上次,到底哪裏不同呢?

山,也是如此的,每一次走進山,也都會有着不一樣的感覺。這裏多出了花草,那裏又突然長出了幾棵小樹,這裏曾經有好多蝴蝶,那裏原來住着一家小兔兒。蝴蝶飛去,無蹤尋,小兔也長大了,漫山遍野的奔跑,一切竟然,撲朔迷離起來。

或是你的心情,或是你的視野,或是你的感悟,或是你的收穫……沒有相同的時候的。書山有路勤爲徑,截取下來書山二字,可謂書山多麼的貼切,書就是山,山就是書。書與山,形象而不同,不同而統一。

山,就在眼前,鬱郁蒼蒼,蔥蘢而張揚。身邊的藤草花蔓,不斷的撕扯一下衣袖衣襟,纏裹着褲腿,腳踝。這般熱情,這般友好,這般的想挽留下你來,要說幾句呢。

或許,邀你去它的家中坐坐,小敘一下,哪一年哪一日,約好的事情,山記得,你卻給忘了。是否,山託你給水帶句什麼話?是否,山要你回村子裏,給村口的老槐樹捎去問候?你都給忘了吧?可山呢,它記得。

看似默默無語的山,卻原來,如此好客,看似一言不發的山嵐,如此纏綿多情。忘了也不要緊,這次來,把該辦的事兒,記着就好。山依舊,水依舊,依舊是那般的友好,而深情。

其實,剛剛到山邊,就已經汗滋滋的了。花氣與汗香,一起飄散到樹上花草上,石上,遠處的水流?巖上。越是感覺有點點累,卻真的不能就此止步,若止步了,就在也不可能走進山中了。

就好似讀一本書,剛剛一拿起,一點沉重,就放手了,恐怕再也無法讀進去。即讀不進去,你那能品讀出其中的美文箴言。山呢,亦是如此,即怕險阻,如何去領略到山川錦繡,自然風光之美。

與人交往,也是一樣的。不去交往,不去交談,怎麼會知道其中的好,其中的優點,又如何能從其身上學到知識,學到山光點呢。

不約陪伴,也許是最好的行走方式。朋友與伴侶,原本就是可遇而不可求。緣分,也許早在幾生幾世前,就已約定。或許邂逅偶遇,纔是上天最好的安排。

必定,路要一個人去走,書要一個人去讀去感悟。讀書,從淺入深,從未知到理解,若要是感悟到一二,更是好。而,山中多白雲,夏花自開自落,不念悲歡,不計較成與敗。空寂中,一份禪悟,感慨中一份淡然。

進得山中,才忽然覺得,山是如此親人,也懂人意的。清幽甘冽的山溪,馥郁芬芳的花草,白石溪邊。魚兒,一尾尾相繼遊在水中,雲兒,就飄在山邊水底。

擡頭是白雲,低頭也是白雲,人兒竟然在白雲間。鳥兒鳴翠柳,白鷺盤旋在頭頂,一遍遍飛下來,友好的圍在身旁,此刻已忘機。清風吹來,好似看見花兒在梳妝似的。一起一伏的花朵,在風裏梳理着清秀模樣。此刻,端莊秀麗,似一個個書中說的顏如玉。

行走山中,走走停停,這裏賞花那裏觀魚。樹木蒼翠,山石嶙峋,山巒疊翠。幽幽花香,縷縷送遠。忽然,聽到好似有人在說話,一問一答,一高一低,這位說:“今年收山,雨水好呢。”

那位答:“現在看不出來,要過了七月呢。你是哪莊的?採藥幾年了?”

“我是後山村子裏的,其實老家在山西呢。你呢?老哥?”

“我就是當地的,一住就是大半輩子了。熟悉了,這山我能閉着眼也走得出去了。哈哈。”

我聽着,感覺漁樵問答,亦不過如此呢。很想去見到他們,就尋着聲音而去。樹木藤蔓,水塘草灘,總也無法尋到。感覺就在不遠處,其實,找尋起來,也還是不易。

以爲是錯覺了,以爲是虛幻,以爲是出自自己心兒吧。有時候,也會迷路的,其實,迷路的事,總是會發生的。但,不要緊張,也不要恐懼。在家時,父親常常對我說過:“當一個人真得迷途時,首先,就是定下神來。冷靜下來,遇事不亂,纔會辨清方向。”

一個人,遇事不亂,尤其重要。就如風景,看似幽深凌亂,其實,每一幅風景圖的背面,都是一副人面圖的,你可以將正面的風景撕碎,無論撕得怎麼碎,你都能按照背面的人面拼湊起來的。

只要,人面沒有錯,風景也就沒有錯,已然有序,景色依舊。

其實,這山水,也是有情感的。你對它有熱情,它也會對你友好。你漠視它的存在,它也會漠視你的到來。遊山玩水,不是走馬觀花,是親近自然,是與自然相融入。

行到山深處,席地而坐,讓風清涼而過。習習夏風,裹着琉璃一瓣夏花,芬芳縷縷,間有鳥鳴,蟬嘶,各種小動物的吱吱歡叫。雲朵兒漫過山來,太陽照進山間。

微微笑着,靜下心神,聽到了山的話語,親切,淳厚。也就聽到了水的歌唱,溫馨,恬謐。最是那夏花,暗涌着生命的真諦。與此,就依在這山水間吧,放下重負,輕鬆如蝶兒。讓疲累退下,讓煩擾散去。讓心神,迴歸本真;讓人兒,自由如風;讓人生,生如夏花,絢麗,璀璨。不苟且,不卑微。

山水間散文 篇9

大凡有情趣的人,都有一顆童心。“崇禎五年十二月,大雪三日,拏一小舟,擁毳衣爐火”獨往湖心亭看雪的張岱,就是一個童心未泯的雅士。

天高氣清的八月,盎然的秋韻濃郁別趣,恰逢踏秋好時節,竟也萌生張岱“湖心亭看雪”樣的童心。

不止一次想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奔赴三山五嶽,實現“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的夙願,卻做不到“辭職看世界”顧少華般任性。憑欄遠眺,東隅芙蓉一樹妖嬈,南院柚子沉甸金燦,西牆蜜棗綠間透紅。受之魅惑,寬衣解帶換上旅鞋,忙中偷閒抽身追隨秋的景緻,到城外武安山森林公園放逐“童心”。

公園環境秀美,空氣清新,是一座天然大氧吧。琳琅滿目的植被,隨山勢蜿蜒綿亙幾公里,不分晝夜,生生不息淨化這座旅遊城市一方天空。

拾階而上,道旁龍柏搖曳身姿熱情歡迎每一位青山造訪者。耳畔微風習習,松濤陣陣,取代城市汽車的轟鳴與人聲鼎沸的喧譁,躁動心神,隨之嫺靜。縷縷陽光穿越茂盛樹枝,斑駁揮灑到身上,溫情又不失溫暖。徜徉充溢草木清香味的靜謐森林,遙看美人蕉開得正妍,楓葉紅得正濃,一切如此應時應景,心情頓時淋漓暢快。依山而建,造型古樸的亭臺樓閣,在遊客必經之處,貼心地提供遊者坐、臥、觀、眺,以愉悅身心。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雖然武安山海拔只有393米,沒有神仙眷顧,只因唐代著名丞相閻立本墓坐落於此,有高雅士情寄幽篁間,也就賦予這片山水特有靈性。

沿先賢足跡艱難跋涉,想在林海深處領悟聖人敏銳思想,泰然人生情懷,充實心靈。一路尋古覓蹤,無法企及閻丞相博大治國抱負,只沉浸在自己文縐縐的小情緒裏。不禁感慨,大丈夫即便隱居窮鄉僻壤,雄才大略,亦難埋沒在山嵐間;而小女子身在迴廊中,享受曲徑通幽之美,仍心繫圍裙與竈臺。只嘆是,市井之女,永遠無法像志士那樣胸懷韜略,逾越這片森林去領略另一片天空的湛藍。這便是,非凡大丈夫和庸常小女子的區別所在。

由此,不敢再仰慕俊傑志向,低眉專注秋的豐碩與富厚!

木秀於林。眼前遮天蔽日的高大柳杉挺直腰桿,精神抖擻衝向藍天,接天地之靈氣強壯身軀;遠處幾棵青松伸展瘦枝,勇敢探身崖外,經雲霧風雨之洗禮健碩身姿;足下一些不知名的野草,憑藉頑強生命力,從石縫迸出一簇簇新綠,盡情享受生命歡欣;而近旁,山茶正悄悄含蕾,梧桐已開始枯黃。

一陣勁風襲來,幾枚梧葉被狂風捲起恣意拋向空中忽高忽低任其蹂躪,雖不甘就此告別枝頭,旋轉翻騰作無謂掙扎,最終仍低沉滑落大地,牽出“一聲梧葉一聲秋,一點芭蕉一點愁,三更歸夢三更後。”徐再思寫秋心愁。眉宇處,亦沾染縷縷飛絮,縈繞心頭。

越過小山丘,一抹幽香出其不意迎面撲來。瞅見幾株丹桂被山風吹得“沙沙”作響,米黃色的小花如雨般紛揚飄灑。忍不住接幾朵在掌心,捧之輕嗅,幽香沁人心脾。只可惜馨香猶在,芳容已被秋風揉皺。愛憐中開啓手機,欲抓拍還在枝頭搖曳的芬芳,留下俏麗芳容。思忖,早些時候來觀賞便好,昨日芳菲定比今日嬌豔。但轉念顧盼,假使我明日來,樹梢花顏會不會比今日更衰敗?“畫欄桂樹懸秋香”,氣息馥郁,風情猶存,偶遇的芬芳定格在心,何需臆想昨日之嬌豔,揣測明日之枯萎?珍惜眼前,纔是人生積極態度。

其實,人們惜花,乃惜春爾!

但終究春光易逝,秋香易散,世間萬物誰也無法抵擋時光輪迴,猶如韶華,同樣經不起歲月變遷。奚不淡化被徐再思牽出的縷縷心愁,自己也站成一道風景融入秋色中,爲明日蒼老,留住今昔容顏?趁撳下拍攝鍵的當兒,把掌心桂花揣在胸間,以斑斕秋色爲背景,留下不一樣的韻致。等自己八十歲,抑或九十歲,有幸再來回顧這些生動畫面,也許會羨慕此時的年輕;就如現在,常回首流連二十歲豆蔻年華的`青春模樣。時光留不住美麗,但可以通過鏡頭捕獲,曾經的風華,曾經的青春。

歲月面前,做不了護花使者,不妨做個惜花人吧!

想起上山時,遊客用黃菊緬懷閻公的感人場景,也徒生敬意。時光飛躍千年,人們仍絡繹不絕懷念他,瞻仰他,接受世人膜拜。這,豈非人生意義之延伸,生命永存之佐證?武安山因他不朽英靈,萬古流芳;他卓越建樹,正被一代代玉山人傳頌。

不過等閒之輩,怎敢與畫聖相提並論?只慶幸今昔山水間踏秋,受其陶染,已感悟到一些淺顯人生道理。

身在圍城,被生活羈絆的女子,雖無法沿先賢足跡,承載仁人志士治國韜略,但即便庸常,可不頹廢;屈從,卻不茫然,或許,這也是另一種生命的平實與質樸。冥冥中,已穿越時光隧道,聆聽到一位老者曾在這片沃土幽居的一呼一吸,領略這座大山淵源歷史與博大精深自然厚重。

西下的夕陽,行將落隱山崗。暮色中,武安山仍巍峨挺拔!

踏秋歸來,滿眼蔥蘢。不再沿襲舊習俗,刻意折幾根綠樹枝捎帶回家的所謂“攜青”。源於眉間映入松柏碧碧蒼翠,懷裏揣着丹桂幽幽清香,滿載而歸,何故損毀林木流於形式的“攜青”?人生追求的是實質,不是形式。靈魂鎖春,精神留香,亦是一種秉承。

此刻,武安山脈下的冰溪河在夕陽映照下閃爍迷離霞彩。高樓簇擁的兩岸,早已難聞牧童歌謠,只有路人閒碎嘈雜腳步。清風拂來,玉虹橋倒影被歲月漾起一波又一波漣漪,看似不變生活影像,如空洞浮泛之光陰,年復一年闃然流逝。人生願景,在波光瀲灩中時被潛默,或又被喚醒……

告別大自然青山綠水,又將融入城市的繁華,重歸生活的忙碌。作爲女子,不奢望身影像武安山那般偉岸渾厚,倒希望像冰溪水那樣柔美溫婉,今後日子,擁有一顆不老童心,從容不迫靜水深流,不負歲月,不負年華!

山水間散文 篇10

從淮海戰役紀念館出來已經日上三竿。大門口立有對聯式標牌廣告:“一城青山半城湖,五省通衢兩漢風。”徐州東襟黃海、西接中原、南屏江淮、北扼齊魯”,爲北國鎖鑰,南國門戶。隴海線,大運河,縱橫南北東西,說它“五省通衢”恰如其分。徐州是兩漢文化的發源地,有“彭祖故國、劉邦故里、項羽故都”之稱,是著名的千年帝都。據說中國歷史上有劉邦、項羽等9位徐州籍帝王,有“九朝帝王徐州籍”之說。漢時有蕭何、張良、韓信、范增、華佗等數十位將相名士。遺留下來的兩漢文化景觀數不勝數,每處景點,都有一段動人的歷史故事,給徐州平添了幾分神祕的色彩和豐厚的底蘊。而云龍山和雲龍湖則是徐州核心景觀,山水必受楚風漢韻的薰陶吧?不看雲龍山湖等於白來徐州。

問路警察,說需乘公交轉道兩次。旁邊一位四十多歲的知識女性來此早鍛鍊結束後又買了點菜欲回去,正好同往公交站點,後索興改乘公交繞道給我帶路。受之有愧,卻之又不恭,只能再三道謝,徐州人的熱情讓人感動。

到得雲龍湖景區,由山石、花草裝飾而成的入口,標有AAAAA級景區的標誌。遊人不多,向一保安諮詢遊玩的路線,熱情的保安再次證明徐州人的熱心,他如數家珍地介紹有哪些景點,並建議遊玩的順序和路徑。

按照保安的指點,我先去雲龍山,然後再按逆時計方向遊雲龍湖。健談的保安向我講述雲龍山名的由來,說從前,雲龍湖裏有個鯉魚精變成大鳳姑娘,愛上雲龍山上一個名叫雲龍的小夥子。九小龍王知道後,興風作浪,水淹徐州。爲救徐州,大鳳姑娘假意答應嫁給九小龍王。大水退去後,大鳳姑娘撞于山石上。雲龍日夜相守,抑鬱而死。死後,人們把他們合葬山上,故名雲龍山。還未入景,就聽到這個悽楚動人的愛情故事,心中唏噓不已。

雲龍山不知爲什麼又稱“小金山”,山腳下有曲橋通湖中小亭,亭外有十數艘遊艇等待稀少的遊客。水泛微波,風舞柳枝,給人以寂寥之感。山腰有蘇公塔,乃五層八角金琉璃寶塔,爲紀念蘇東坡任徐州知州而建。拾級而上,見塔上有匾,匾題“蘇公塔”三字,爲著名書家尉天池所書。門柱有聯,曰“堤上拂琴風送鶴聲應翠柳,亭前騁目日移塔影並黃樓”,此聯將琴風鶴聲塔影黃樓揉合在一起,有聲有色,動感十足,甚雅,乃蘇轍後人蘇辛潔所題。登塔看雲龍山,昂首向東北,曳尾於西南,蜿蜒起伏,狀似神龍。

循小徑攀援向上,山腰有放鶴亭,乃宋時隱士張山人所建,後人多次重建。傳此人擅詩書,喜彈琴,馴有兩鶴,好友蘇軾爲其著流傳千古的《放鶴亭記》,用如椽之筆描繪了動人的放鶴圖卷,使雲龍山聞名於世。便想起那篇散記中的佳句來:“山人有二鶴,甚馴而善飛,旦望西山之缺而放焉。”聽說山南還有招鶴亭、飲鶴泉、張山人舊居等。立於半山腰,遠眺湖對面,現代特色建築盡收眼底。此處遠望,令你胸曠意遠,神清氣定。此時思古,又令你文心沉靜,幽情滿懷。此一今一古、亦莊亦諧之美景,此樂而不顛、莊而不嚴之心境,豈是它處能得之?

放鶴亭後是興化寺,依山而建,遠望風格別緻,寺內鐘聲有一搭沒一搭地響了兩聲。想國內寺廟內景大抵相似,便未進。山的深處還有其它景點,因時間並不十分充裕未去。在金鐘的嫋嫋餘音中低頭往回走,心中便生出幾許禪意。呵呵,鍾在寺內,聲傳寺外,人在寺外,意在寺內,便無所謂進不進寺;景在山中,名傳山外,人在山中,情在景外,去與不去,也許不那麼重要了。唯寂寥之遠鍾,朦朧之遠景,告訴你,回到初心。

看罷山看水,下山,沿堤,越小橋,玉帶般的環湖路直接寬闊平坦的湖中路,此路把雲龍湖分爲東西兩半,環湖共有“雲湖泛舟”“荷風漁歌”等18景,景景相望,星羅棋佈。沿路緩行,鳥鳴清音,柳舞東風。中段有泛月橋,西接蘇公島。橋爲三孔廊橋,跨湖而築,形如彎月。橋上的百米繪畫長廊上繪有十多幅精美景觀圖,匆匆一覽,山湖之美粗略可見。

西行至南湖水街,三面環水,一面通衢,街道兩旁數十幢西洋風格的特色建築錯落有致,白色的牆壁,灰色的屋頂,筆直的線條,方正的輪廓,彰顯簡約、明快的風格。門臉掛着“咖啡簡餐”“創意料理”“特色美食”“番茄主義”等牌子,多爲提供時尚休閒和非常娛樂的酒吧間、K歌廳、特色賓館等高端休閒處所,乃富人的天下。

湖中有生態島,沙月島,島上有沙嶼公園、水上世界,看天色不早,只得放棄。順蘇堤南行,路接蘇公島,島有蘇公館。走在迂迴曲折的湖中曲橋上,橋板緊貼水面,浪拍橋身,手觸湖水,人、水、橋和諧融於一體,清涼而愜意,心曠而情迷。南有蘇公橋,解憂橋。解憂橋爲一拱橋。一橋凌空,湖山盡收。據說西漢時期徐州第三代楚王劉戊的孫女劉解憂,爲解家國之憂,和親遠嫁烏孫國,歷經四朝三嫁,從紅顏到鶴髮,在西域生活半個世紀之久,故名。

大半天時間,也只是走馬觀花遊了雲龍湖西半部分,湖之闊,不言而喻,聽說面積與西湖不相上下。蘇軾任職徐州時整修了雲龍湖,積累了經驗以後,到杭州也整修了西湖。兩湖同受蘇公之惠,大小亦在伯仲之間,均是三面雲山一面城,且都有放鶴亭,都有蘇堤。呵呵,“堤邊盡是垂楊柳,不比杭州少一湖”。原來此湖似彼湖,卻比彼湖先!據說現今兩湖已結爲姊妹湖,龍女西子比翼雙飛,以嶄新的姿態,延續着她們的美麗和妖嬈。此時,晚霞已燒紅西面半邊天,此時,西湖的晚霞也紅透西天了吧?

人說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今既樂於山,又樂於水;既識其性,又知其情;心緣水而澄明,志緣山而曠遠。心明,志遠,能不忘情於雲龍山水之間?

山水間散文 篇11

在塵世人間呆久了,有時就會被許多的人情世事所累,渴望找到一個有山有水的所在,將煩惱拋之九霄雲外,讓恬淡閒適迴歸內心。

那天,跟着旅行社的車去海陽國家森林公園招虎山遊玩。

山腳下,九龍湖,碧波盪漾,行過,許多人止步留影。沿着盤山的公路走,不一會,人都不見了影蹤。和老公說,我們不沿着公路走,順着上山的臺階走吧,比走水泥路有情趣。臺階兩旁灌木叢叢,橫柯斜枝不時擋住去路。坡下谷中鬱鬱蔥蔥,空氣特別清新。站在山脊上,回望來時看見的九龍湖,景色比近看更有情趣。霧氣空濛,籠罩着湖泊,朦朦朧朧的,給九龍湖增添了一份神祕色彩。這時,山下的導遊的喇叭聲響起,在半山坡上聽得清清楚楚。原來,此湖的名字來歷是由於有九條山脈伸向湖中,湖呢,積聚了九條峽谷的水,故曰九龍湖。聽了不由心中想到:這招虎山的名字,該不是和湖有關吧?九條龍啊,缺了虎,故名曰“招虎”嗎?心中有些後悔沒有和導遊一起走。不過啊,遺憾轉眼即釋。這裏的山,是原始狀態,諒也不會有多少的人文景觀,並且以以往的經驗,大部隊跟隨導遊走,人聲嘈雜,除了緊跟導遊跟前的,其實也聽不到什麼。實在是沒多大意思,光是跟着導遊看忙忙碌碌奔波的人羣了。要賞景,非得清靜不可。

爬到半山,看見了路的分叉,一條通往杜鵑谷,一條通往成道禪寺。我本欲走通往杜鵑谷的,但後面趕上來幾幫同事則要去成道禪寺,嫌這兒通往杜鵑谷的路被雨水沖積上了泥沙,難走。於是,隨着這幾幫人一起走了。

說實在的,對於這些人爲創設出來的各類廟宇道觀,我向來不感興趣。但人類卻願意不斷地建築此類名勝,讓自己去頂禮膜拜。他們有的在寺外照相,有的買了香燭進去跪拜進香。我則遠遠觀望。不多一會,我們開始在禪寺外的路向西走,繼續向山進軍。路,變得陡峭起來,原來還興高采烈的孩子們終於走不動了。一個個不願再往上爬,有幾幫人停下腳步不前進了。我們繼續前行。走走停停,一邊賞景,一邊吃着東西以減輕背囊的重量。路兩旁的大石頭突兀而立,能有數丈高,有的狹窄之處僅可過人。路旁的松樹開始多起來,有的地方樹長在峭壁上還真有點迎客鬆的味道。山頂,是一大片平整的巨石,巨石西南邊下面就是懸崖,東北邊則是更陡峭的巨石聳立,幾個年輕的男孩爬上去了,伸展手臂做飛翔狀並照了相。大家在大片的巨石上開始坐下吃午飯。飯後把吃剩下的塑料袋類裝好準備帶下山去。

下了巨石,沒有從原路返回,而是向西繞山而行,結果又轉入山後進入了杜鵑谷。一路下山,路旁杜鵑灌木叢叢,心想,若是花盛期來,滿山遍野的紅杜鵑一片絢爛,該有多好看啊!一路迤邐而下,以爲就此下山,結果走了一段時間又出現新的路口,標誌牌的指向是招虎山的最高峯——蓮花峯,離集合時間還有一個半小時,一起走的三幫人已有一幫體力不支準備繼續下山,另一幫是個十歲的小姑娘和媽媽,儘管小姑娘也有些累了,但在媽媽的鼓勵下繼續向上攀登。石階越來越陡。到了山鞍部,西邊就是最高的蓮花峯了,小姑娘累得實在走不動了。她媽媽決定不再繼續向上。這時,只剩下我和老公兩個繼續向西登最高峯了。路越來越陡,我和老公說,這些臺階像極了十八盤中的“緊十八”。離最高峯數十丈高了,峭壁邊是就着岩石鑿出的石階,路西側是陡峭的崖壁,上面鑿出了踏腳之處,老公像只靈巧的猴子一樣嗖嗖爬了上去,我忙拿出相機給他拍了下來。心中也生出試試的念頭,無奈所穿褲子鬆緊不夠,只好作罷。我沿着石階向上與從峭壁爬上的老公會和,之後繞着山頂巨石邊緣鑿的石階盤桓而上,終於登上了蓮花峯的頂巔。我竭力慫恿老公在此喊山,老夥計很不好意思,我說周圍也沒有人,誰知道你是誰,結果他全然沒有爬峭壁的爽利了,扭扭捏捏的,說,你要喊就喊吧,我不好意思。好奇怪啊,站在高高的蓮花峯頂,我鼓足勇氣竭盡全力喊着,卻沒有聽見回聲,大概周圍沒有高山阻擋來產生迴音吧。頂峯西側還有小徑通往西邊如屏般聳立的巨石,我們走過去,穿過狹窄的通道,就再也沒有了前行的路了。遙望懸崖南方,山下霧氣翻滾,周圍的山頭在霧中如同一座座小島聳立在盪漾的水波中。山上已不見他人,急返。

在山的後坡返回,路上兩旁的雜草、灌木濃密青翠,得不時牽扯起它們,以防刺破手腳。路旁不時有野生的覆盆子的紅紅的球果映入眼簾,老公一邊採食,一邊趕路。終於走到較平緩的路面,但還是不斷地下着石階。路旁的樹在溝谷地帶變得高大起來,頭頂上全是濃蔭遮蔽,蟬的叫聲因樹的增多變得嘹亮嘈雜起來,間或有山雞和布穀鳥的叫聲傳來。置身於大自然的懷抱,在這天然氧吧呼吸着新鮮的空氣,心,莫名地清靜。一路上一直只見樹木,不聞水聲,在走近一個巨大的模樣似老鷹的石頭時,驚喜地聽見了溪水的叮咚聲,駐足,看見路旁這塊大石頭上刻着“守山鷹”幾個大字,然而卻看不見水在何處淙淙,因路旁的灌木濃密繁雜,遮住了視線。快出山谷了,視野也變得開闊起來,路由石階漸變成水泥路,東邊出現了池塘,看見路旁的景點標註爲“天馬戲水”,回望,在綠樹叢的圍繞下,巨大的白色的石頭真的似幾匹揚鬃飛奔的馬呢。

出了谷,又見寬闊的九龍湖在雲霧繚繞中。我們的旅程結束了。

這一天,天公真的作美,一直陰霧蔽日,使大家避免了烈日的暴曬,是個爬山的好天氣。當大家坐上車準備離開時,太陽竟從西方衝破雲霧朗照起來,雲霧不知何時消散了。

一天的旅行,儘管疲憊,但將身心安放於大自然中,心無雜塵,心境空明。不由得讓人想起古人的名句:“鳶飛戾天者,望峯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是的,逸情于山水間,確爲人生一大樂事。

山水間散文 篇12

久居市內,緊張而忙碌的生活讓人感到壓抑、煩悶。難得有片刻空閒卻又被家務纏身絲毫不得鬆懈。7月24日應朋友熱情相邀參加“避風港”快樂總羣《蒿谷》一日遊的活動。一行30多人來自各行各業,有教師,銀行職員,商人,學生等。有參加多次戶外活動的老隊員也有像我一樣初次加入的新隊員。我們的口號是:“走出戶外,感受自然!”

車駛出市外一路南下向秦嶺深處進發,脫離了高樓大廈的阻礙,沒有了鋼筋,水泥,混凝土的束縛心在青山綠水中飛翔!在盤旋的山道上我們貼窗觀望,讚歎不已。也不知道轉了幾個彎,過了幾個隧道?車在一個山谷裏停下。大家整理行裝,羣主“快樂”高舉旗子,拿着喇叭對大家講着活動計劃和紀律。領隊在走過的地方掛上“避風港”的路標。上面印有羣號和聯繫電話並以箭頭標明所去的方向以防掉隊的人員迷失方向。中間有一男士負責安全問題,在過獨木橋和深澗,峭壁時接應隊友。團結、互助、溫暖!

我們所處的位置是谷底,也是起點。兩邊是高聳入雲的大山,密林深深。遮天蔽日的綠蔭間一條條藤蔓從高空垂下,有碗口粗的,有胳膊粗的,還有象繩子一般的以各種姿勢纏纏繞繞無法分割,像蛇一般到處都是陰森森的很是滲人。首先要經過一條河,碎銀閃爍,波光瀲灩。河水不深但有點急“嘩嘩”的流着。在水流停止的地方下面就是幾丈深的懸崖,水流便一瀉而下形成一道瀑布,非常壯觀。河中是一塊塊間隔開來的支腳石,要迅速,穩健才能通過。上山的路只有一條,寬不到一米順着山勢盤旋而上。路的一邊是溪澗,一邊是陡峭的山崖,兩人不能並肩行走只能列隊而上。從路邊的標記來看前面已經有2支隊伍過去,一個是“深山部落”,一個是“野外俱樂部”路的兩旁是叢叢的綠,和一些叫不出名字的野花。鳥兒撲棱着飛來飛去,清脆的鳴叫聲在山谷中迴盪。清新的空氣中飄蕩着草的清香和瀰漫的水霧溼漉漉的,深吸一口滋潤心脾。山路時而陡峭時而平坦,讓人在緊張過後稍有鬆懈便不停的拍照,總想把這美好的時刻永遠留住。

我因留戀一塊巨大的岩石,在集合哨子響了後仍然固執的前去拍照而掉隊。匆匆抄了捷徑卻不料被一塊巨大的石壁擋住了去路。大聲呼救後,兩位健壯的隊友在上面死啦硬拽的營救兩次均以失敗告終。後來改變策略拋去矜持手腳並用,不顧樣子多麼狼狽,姿勢多麼駭人,改登山爲爬山。膝蓋磨出了血,褲子被草染成了綠色在隊友的接應下終於成功,大家歡呼雀躍,我們擊掌慶賀。那種心情比中了彩票還要激動!

越過岩石不過百米,等待我們的是一座獨木橋。橋身是一條黑色發光的木頭,沒有任何輔助物而且有些光滑。橋下河水深深,山石羅列。女士們都膽怯了,領隊一一護送,我的祕訣是:“只看腳下,不看橋下。”這樣不會頭暈也不會害怕。一路上雖沒有絕世美景卻也是毛竹搖曳,山花爛漫,偶有野果掩藏在綠葉間分外惹眼。在這裏你看不到密密的遊人和擺食品、飾品的小攤,看到的只是滿目的綠,潺潺的流水和大小不一的山石。路越走越遠,山越上越高背上的包也越來越重。爲了減輕行李大家都在推銷自己多餘的食物,我沒有經驗,背了一包的桃子和蘋果。這些重量級的食品推銷不出去只好自己猛吃。隨着一步步深入大山,氣溫也隨之發生着變化,由開始的悶熱到涼爽再到冷。

在走了三分之二的路程時,領隊宣佈就地休息,就餐養精蓄銳準備向更高的目標衝刺。一些登山的老隊員裝備齊全,支起了鍋開始炒菜,做飯,燒雞蛋湯每人有份其樂融融,平日裏這些普通的飯菜此時卻像是人間美味!然而天公不作美,剛剛用完餐就下起了雨。我是第一次登深山沒有帶外衣凍得瑟瑟發抖,牙齒打架。開始大家並不在意誰知雨越下越大,下雨在平時任意地點並不可怕,可在深山密林中遇上大雨是件可怕的事。因爲下山的路上有多處峭壁和獨木橋,如果雨一直下那麼是無法通過的,也就可以能被困在山上。望着深深密林,越來越大的雨,漸漸昏暗的光線大家都失去了與自然抗爭的勇氣。

返回的路程大概走了40多分鐘老天真是捉弄人,竟然放晴。我們就在一處綠草如茵的山間空地安營紮寨,開始遊戲。大家情緒飽滿,喊聲震天!這一刻每一個人似乎都忘記了自己的年齡。這些60後、70後、80後的人們似乎都回到了童年。天色暗淡,暮色漸濃,大家依依不捨的和大山告別,不捨的是濃濃的友情和美好的時光。這個臨時的集體在團結、友愛、和諧中度過了難忘的一天!暮色中伴着美妙的音樂我們踏上歸程!

山水間散文 篇13

黃土高原,千溝萬壑,支離破碎,不僅蘊育了中華民族,更是傳載了千百年的悠悠歷史,走進壺山溫泉,感受山水與文化並存。

壺山溫泉位於長治市黎城縣黃崖洞,是山西省唯一正宗高山溫泉,以四周高山環繞,自然風光秀麗,泉水引於地下,天然養身而聞名遠揚。

去溫山的路蜿蜒幽深,斗折蛇行,層層深入足以見其隱蔽,僻靜,擔到了周圍,這景那情便明亮起來了,太陽穿透直至水底,影子映在石頭上,得天獨厚,而那鑲嵌於這綠水青山中的車水馬龍點綴着,映照着。

壺山溫泉功能繁多,種類齊全,服務周到,水池風格迥異,爲大衆所愛,其佈局頗爲講究,設計着們因地制宜,自出心裁,講究庭臺軒榭的佈局,注重假山池沼的配合,強調花草樹木的映襯,關心近景遠景的層次,來到這裏,便有“如在畫圖中”的美感。

壺山溫泉的池沼極爲寬敞,池沼以整塊石頭爲底。靠近岸邊的地方,石底有些部分翻卷出來露出水面,成爲水中的高地,小島和不平岩石,而邊沿很少砌齊整的石頭,總是高地屈曲任其自然,正所謂胸中有丘壑,才能放身山水間。

壺山溫泉的兩幢小樓也是優雅別緻,它不講究對稱,兩邊景緻全然不同,也更恬入其分地融入這青山綠水,樓中有牆壁隔着有廊子界着,層次多了,景緻就見得深了。牆壁上有磚砌的各種鏤空圖案,廊子大多時無所依傍的,實際上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增加了景緻的深度。而那門、窗,圖案設計和雕鏤琢磨功夫都是工藝美術的上品。

而泉水的湯藥和藥包都是由黎城中醫協助開方子,藥材從安徽專線採購,晝日熬製,保證其療效,體驗感也大大增強。

不僅如此,壺山溫泉還散發着文化的悠香,走廊的牆體雕鏤着一律楷體字,棕色爲底,白色描邊,寫着黎城的歷史,印着人類文明的進化印記,而每一個池沼旁都有古詩提名,大大小小四十九個池沼,每一個都散發着文化的悠香,爲着壺山溫泉添了積分韻味。

在着山水環繞,鳥語花香之地,泡着溫泉,與人閒談,與何不是一種樂趣?

山水間散文 篇14

一場大雨終於停了下來,久違的太陽悄悄探出腦袋,輕輕地撥開雲層,撒下一把火辣,使空氣中繼續瀰漫着一股悶熱。已是入伏時節,這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入伏之後的天氣再也無法讓人冷靜,使人閒下來的時候只想去尋找一絲“清涼”。

說起清涼,這讓我想起了我的家鄉,因爲遠離城區,所以沒有城市的喧鬧和燥熱。我的家鄉地處城市北郊,東臨梧桐和南山兩片林場,雖然沒有城市的繁華,但在那裏有着我朝思暮想的“清涼”。每當我回到家站在陽臺上望向東方,就可以看到我心中的那一絲“清涼”——梧桐山,我與它之間雖然有五公里的距離,但我依然可以清楚的看到它的模樣。小時候我經常去爬梧桐山,山上的每一抹顏色都在我的腦海中,不曾遺忘,轉眼間十幾年過去了,山還是當初的那座山,只不過山上的樹比過去更多了,也更綠了。

家鄉的梧桐山,雖然沒有泰山的雄偉和衡山的秀麗,也沒有華山的險峻和恆山的奇特,更沒有嵩山的絕倫,但它在我心中永遠是最美的山。我喜歡家鄉的梧桐山,喜歡山上的每一塊岩石,喜歡山上的一草一木,更喜歡那清幽的山泉,不過梧桐山上的泉水不是你想看就可以看到的,只有到雨季的時候它纔會出現。每當大雨過後,泉水就會從山石的縫隙中涌出來,在這“三伏天”,如果能夠喝上一口天然的山泉水,或者和泉水來一個“親密接觸”,那才真的是“透心涼,心飛揚”。

我決定再一次去爬梧桐山,去尋找我心中渴望的那一絲“清涼”。當我駕車行駛到北外環的時候,梧桐山出現在我的正前方,通過擋風玻璃遠遠望去,剛被雨水沖刷之後的梧桐山,重重疊疊,像波濤起伏的海浪,洶涌澎湃,又宛如一條條巨大的綠龍,蜿蜒盤旋,舞動着矯健的身軀,向我撲來。沒一會兒,車到了梧桐山腳,我迫不及待的走下車,深深地吸上一口山裏的新鮮空氣,然後用力一呼,所有的疲憊瞬間都蕩然無存了。隨後我沿着一條彎曲的山路徒步上山,當我爬到半山腰時,隱隱約約聽到淅瀝瀝的聲音,是山泉!是它在不遠處呼喚着我,越來越近,我激動的加快腳下的步伐,快速向前方奔去。

終於到了,只見泉水潺潺流淌,清澈見底、捧在手心涼涼的、喝到嘴裏甜甜的,不知道經過了多少山石的過濾,纔有這清涼的山泉。這每一滴泉水都來之不易,它們經歷萬千險阻,只爲了給我們帶來一陣清涼,讓我們可以拋開所有煩惱,在這山水間自由徜徉。

山水間散文 篇15

愛,是家的靈魂;居住之地,則是家的最基本的形態。古人居住都很講究:皇帝要三宮六院,便有了氣勢恢宏的故宮建築羣;隱士要深居簡出,便有了南陽諸葛廬,西蜀子云亭;雅客要詩情畫意,便有了步移景異的蘇州園林。現我之居處名曰:山水人間,雖不能與拙政園處處爲畫相比,仍具有自己的一番風情。

山水雲間,意在有山,有水,有云。這也的確名副其實。大門正對,靜靜流過黃柏河水;而在左面,是森林公園的羣山起伏。依山傍水,藍天之下,是我充滿詩意的家。

山水雲間位於丁家壩大橋旁,鬆湖路八號。入口處有一塊傾斜的石碑,光滑的表面是鍍金的楷體大字“山水雲間”。走進入口,左手邊是第一棟建築——水雲閣,它共有四個單元,連成略有弧度的一排,組成整個小區的正面外圍。水雲閣不高,共有七層,下五層外牆爲紅色,上兩層爲白色,兩種不同的顏色搭配給人協調美的感覺。最頂層陽臺上的遮雨棚成飄帶狀,又增添了一絲活力之感。

進了大門最先看到的,其實是曦山閣。與水雲閣相同,曦山閣三個單元組合成一個微彎的長條形,與水雲閣一起組成一個橢圓形。而曦山閣之所以被命名爲曦山,正因爲他的側面有一個缺口處(無遮擋物),太陽若從山後升起,第一縷陽光必定照到它的身上,所以“山之晨曦”是它的由來,且它是南北朝向,即使冬天有風從毫無遮擋的東面吹來,也不會影響室內溫度,可謂“吹面不寒楊柳風,只因風水寶地中”!

兩閣曦山水雲,相夾所成的橢圓內,有一處小花園,呈不太規則的三角狀。說是園也算不上,只是一處草地,卻鋪有石子的小道,道邊有石長椅,草地中還有兩三處圓石桌石凳。草地上還栽種幾棵高大的松樹,遮天的綠蔭覆蓋了小道;或幾株梅花在冬天開放,爲樹下休息之人提供一些可賞之景。不論哪個季節,在草地上走走坐坐,都有園林般移步換景的感覺。真是“畢竟居於小區中,風光四時美相同”啊!

曦山閣是背對小花園的。在它的正面纔是小區的中心,一塊廣場。一片方形草地上有一個同樣形狀的水幕牆,池中還有幾個小噴泉。繞過水幕牆是一塊籃球場大小的廣場,以磚鋪地,紅色的線條劃分了白色的區域。廣場的左右兩側分別是翠鬆閣和雲錦閣,與前兩個不同的是他們採用紅磚和白磚來鋪牆,底層用青磚,比漆牆更美觀,也增添了幾分古樸之感。從廣場向後走,兩側單元樓漸漸收攏,像一個倒轉的“u”形。倒“u”的兩處直線分別是風清閣和幻聽閣,拐彎的弧度是鳥鳴澗。鳥鳴澗的外牆不在是紅白兩色,而是藍色與黃色,使所有的建築顏色看起來並不單調。有道是“山水顏色無窮碧,鳥鳴無聲別樣喜”。

除了建築,山水雲間的植物佈置有些園林之風範:草地與樹隨處可見,牆角幾處小花,一樓陽臺前一棵香樟,水池旁邊幾排灌木,哪怕微不足道也可呈景。“欲把居處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

有山,有水,有云。居住在山水雲間,這般詩意,足令人去好好享受這神往的愜意!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