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說明文作文

小學說明文的說明方法

本文已影響 4.06W人 

小學說明文的說明方法1

常見的說明方法有舉例子、作引用等,以下是“小學說明文的說明方法”希望能夠幫助的到您!

小學說明文的說明方法

小學常見的有:舉例子、引資料、列數字、打比方、分類別、作比較。

(1)舉例子

舉出實際事例來說明事物,使所要說明的事物具體化,以便讀者理解,這種說明方法叫舉例子。

好處:使文章表達的意思更明確,更生動形象,讀者更明白,增強說服力。

(2)引資料

爲了使說明的內容更充實具體,可以引用一些文獻資料、詩詞、俗語、名人名言,可使說明更具說服力。引用資料的範圍很廣,可以是經典著作,名家名言,公式定律,典故傳說,諺語俗語,詩詞句等。充當說明的內容或依據來說明、介紹事物。

好處:使文章更具說服力。體現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引用古詩:是說明文更具詩情畫意。

(3)作比較

說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們比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體的或者大家已經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較,使讀者通過比較得到具體而鮮明的印象。事物的特徵也往往在比較中顯現出來。

好處:說明某些抽象的或者是人們比較陌生的事物,可以用具體的或者大家已經熟悉的事物和它比較,使讀者通過比較得到具體而鮮明的印象。

(4)列數字

爲了使所要說明的事物具體化,還可以採用列數字的方法,以便讀者理解。需要注意的是,引用的數字,一定要準確無誤,不準確的數字絕對不能用,即使是估計的數字,也要有可靠的根據,併力求近似。

好處:數字是從數量上說明事物特徵或事理的最精確、最科學、最有說服力的依據。(用列數字的方法進行說明,既能準確客觀的反映事實情況,又有較強的說服力。)

(5)分類別

要說明事物的特徵,往往從單方面不易說清楚,可以根據形狀、性質、成因、功用等屬性的異同,把事物分成若干類,然後依照類別逐一加以說明。這種說明方法,叫分類別。

運用分類說明法,要按照一定的標準,對事物和事理的不同方面分別加以說明。

好處:條理清晰,一目瞭然。

(6)打比方

利用兩種不同事物之間的相似之處作比較,以突出事物的性狀特點,增強說明的形象性和生動性的說明方法叫做打比方。

說明方法中的打比方與修辭手法種的比喻是一致的。不同的是,比喻修辭有明喻、暗喻、和借喻,而說明多用明喻和暗喻,借喻則不宜使用。

好處:抽象的事理變得具體、生動、形象。(或把事物的特徵解說得確切具體、淺顯易懂。)

小學說明文的說明方法2

語文教學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教學課程,是着重培養學生語文實踐能力的學科。下面小編爲大家帶來了小學語文科普說明文的教學方法,供大家參考。

一、普及科學知識,激發學生熱愛科學、探索科學奧祕的興趣

1.設置懸念,激趣導入。例如在教《種瓜得豆》時,可以這樣導入:“俗話說:種瓜得瓜,種豆得豆。可是在科技飛速發展的今天,人們可以做到“種瓜得豆,種豆得瓜。”這靠的是什麼技術呢?下邊我們一起來學習課文《種瓜得豆》,瞭解這種現代高科技知識。

之後,舉辦一個“種瓜得豆”新聞發佈會,爲了把“種瓜得豆”這個新聞發佈會開好,請同學們認真閱讀這篇課文,爲“新聞發佈會”的順利召開做好前期準備工作。”這樣一來,學生的興趣就被調動了起來,爲了知道種瓜得豆的奧祕,認真地閱讀起來。

2.創設教學情境,激發興趣。一篇篇科普文,都是圖文並茂的,在《種瓜得豆》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了解課文介紹的有關現代轉基因技術科學知識,並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以具體的圖像向學生展示現代轉基因科技的相關成果。

然後教師引導學生深思:什麼是轉基因技術?轉基因技術在農業生產上是如何應用的?在醫學上又是怎麼應用的?通過這些情景和理由,引發學生對轉基因技術的進一步瞭解,激發了學生學習興趣。

二、瞭解說明策略,品析語言文字,提高能力

1.品出讀的趣味,整體感知。在教學生學習說明文時要能抓住要點,瞭解說明策略。在我們教師教研時,教師們也一致認爲必須關注這一要點。但仔細分析《新程標準》提到了“說明策略”,只是要求學生“瞭解”,並不是“理解”!顯然瞭解是較低要求,理解纔是高要求。

我們教師習慣地認爲,學說明文必須講說明策略,否則就沒有講透課文的特點,就沒有完成教學目標,不符合課標精神。這樣一來,原本就沒有情節故事和發散思維點的說明文,就被大家肢解得只剩下知識的條框。這樣的課堂,學生缺乏學習興趣,文章內容缺乏魅力,科學知識缺乏生命活力。

2.品讀語言文字。大部分說明文往往通過因果、連鎖、比較、分合等邏輯關係來構思組篇,揭示事物間聯繫規律,說明事物的特徵、理由等,結構嚴密,邏輯性強,既是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的好教材,又是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和認識能力的範文。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要重視語言的積累,這點在教學說明文時也不例外。

三、揣摩表達順序,理清文章脈絡、表情達意的邏輯性

科普說明文的語言確切、簡潔、通俗,具有很強的邏輯性,在每個句子的內部甚至句與句之間都有密切的聯繫。教學時,要引導學生認識語句之間邏輯關係的嚴密。

在教學過程中,科普說明文除了要讓學生弄懂文章中涉及的科學知識,還要理順文章的寫作思路,領悟作者寫作手法的精妙之處,提高學生的書面寫作能力和口頭語言表達能力。

四、進行有效拓展,加深理解文本,實現科普讀物的課內外結合

轉基因技術、基因工程對我們來說曾經是那麼陌生、那麼神祕,作者運用打比方與舉例子的說明策略爲我們作了形象而生動的介紹,使我們在閱讀時感到通俗易懂且富有情趣。我們在感嘆科學技術的神奇與偉大的同時,不得不佩服作者寫法之高明。

但由於篇目的限制,科普說明文所介紹的知識往往是有限的,爲了幫助學生對文本的理解,適度地拓展是必要的。教師可以給學生介紹相關的科學知識,如轉基因蔬菜、轉基因水稻。

小學說明文的說明方法3

一.讀爲基礎

語文知識是在靈活的課堂教學中被學生認知、吸收的,學生作爲課堂學習的主體,其閱讀感知能力是教學的關鍵。由於小學生對科普知識具有較大的認知差異,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和科學素養水平參差不齊,教師在教學中應當充分考慮不同學段學生的具體情況。

讀作爲語文學習的基礎,對於各個學段的教學都極爲重要。小學教材中的說明文語言較之文學作品語言客觀嚴謹,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普遍反映科學術語較爲拗口,難以理解文章內容,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存在斷層。教師在教學中應當充分地引導學生通過讀體會規範言語中所蘊含的作者情感,讀懂科學知識,讀準科學語言,讀透科學感悟。

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以多種讀的方式充分認知文本。初讀整體感知文章大致內容,理清文章行文邏輯順序,如質疑—舉例論證—總結,精讀時引導學生了解說明對象的特徵,瞭解文章所使用說明方法的表達作用,在整體回顧的過程中,讓學生能夠充分的品味語言準確捕捉文章中的重要信息,理解其“管中窺豹”的表達效果。

如在教學《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一文,如何讓學生能夠準確理解“孿生兄弟”的意思,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就火星和地球之間相似的地方進行比較,以科學證據來肯定科學家的推斷,教師要注意進一步加深其對文本的語言的準確性和內容的生動性,如能否將說明文中作者所使用的“大多”、“很少”、“大概”等詞語刪去,引導學生說出原因,體會刪去後文本意思的改變,從而加深學生對說明文用詞嚴謹規範性的。

在科普說明文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列數字、打比方、舉例子等說明方法的使用,讓學生通過朗讀,品析文中語句,形象地感知文中的說明方法。

二.思爲關鍵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如果將說明文知識簡單地灌輸給學生,或者引導學生直接通過文本閱讀獲得知識,忽視學生在文本感知閱讀過程中的個性化思考,可能進一步導致師生之間的知識落差。“所謂知識落差是指教師傳授的知識量與學生可能接受的知識量之間的比差。

在教學中,教師一方面要努力優化教學過程,追求課堂教學容量,使學生在聽課中始終保持積極的狀態;另一方面要通過客觀分析學生的基礎現狀及接受能力,來確定恰當的知識落差。”根據小學生的認知心理特點,選入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說明文語言較爲形象簡明。

教師應當在引導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採用適合小學生的教學方法,如根據說明文的表達方式的不同,分爲事物說明文、事理說明文、記敘性說明文、文藝性說明文、實用性說明文,而在小學語文教材中多以事物說明文、科普說明文爲主,學生通過嚴謹規範的語言獲得對說明形象的認知。

學生在品讀具有文學趣味的說明語言的同時,根據自身的知識經驗對文章內容進行思考,當學生把握說明語言的說明方法和說明語言,對課外知識內容進行重新分解組合,從而提出其他問題,這就是動態教學中教師所面臨的生成問題。

說明文教學過程中,由於小學生知識背景的差異,容易生成各種臨時性的動態問題,這種問題的生成恰巧是學生個性化思考的結果。教師應當根據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及時轉變自身的角色,及時補充科學知識,與學生進行平等互動的交流,讓學生能將文本教學中的疑惑充分化解。

在小學說明文教學中,師生的思考極爲關鍵,教師的思考能夠爲預設教學提供基礎,學生的思考能夠爲教師的及時總結反思提供基礎,兩者之間互爲因果。教師作爲課堂教學的引導者,應當進一步將新課標的理念滲透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進一步深化課堂學習中獲得感性知識,與自身的背景知識進行雙向結合,真正地激發學生自身嚮往科學、熱愛科學的內部情感。

教師一方面要充分地預設說明文教學。關注於傳授科學知識和培養創新技能,有效地聯繫三維目標,從學生的角度出發,重視學生的質疑,敢於正面教學目標的落差。

另一方面從學生實際需要出發,帶領學生探究說明文中的科學價值,分清主次、重難點教授知識,切勿將說明文文本的字詞篇章知識、說明順序、說明方法一鍋燴,進而偏離說明文教學的初衷。

再者教師應當重視學生的個性化思考,鼓勵學生進行自主探究、自主感悟,以課堂互動對話的方式,進行平等對話溝通,真正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能在說明文教學中真正地改變自身的角色定位,成爲科學知識探究的小主人,教師成爲啓發點撥作用的引路人,合理引導教學活動。

三.行爲反饋

說明文以科學知識爲基本內容,教學時具有自身的規律,教師不僅要抓住文本中的知識重點,帶領學生學習表達方法和語言文字,還應當將課內文本知識拓展遷移到課外,讓學生通過掌握的學習方法,一方面能舉一反三地對同類型的科普文章進行有效地解讀,爲自身的寫作技能奠定基礎。

另一方面轉變已習得的知識爲實踐技能,在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雙向壁壘中積極課外觀察、實驗操作、記錄數據、科學反饋的方式,開發利用說明文文本中所涉及的知識。新課標明確指出:“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

小學說明文教學中,教師應當合理地引導學生進行課外實驗,增強學生的自主探究性。

小學說明文的說明方法4

一、瞭解文章的說明對象及其特徵

說明文從類型可以分爲兩類,一類是事物說明文,一類是事理說明文。通常情況下說明文的標題往往就是課文說明的對象,比如《中國石拱橋》《蘇州園林》《故宮博物院》等。這類說明文要求讀者在通覽全文,把握說明對象的基礎上,結合文本大致內容,深入理解和分析說明對象的主要特徵。比如《中國石拱橋》先談中國石拱橋的一般特點,接着以趙州橋、盧溝橋爲具體實例來說明中國石拱橋在歷史上取得的輝煌成就。

文章在介紹趙州橋、盧溝橋時,處處強調了石拱橋“不僅形式優美,而且結構堅固”的特點,給讀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如《蘇州園林》一文。文章首先指出蘇州園林的特點:務必使遊覽者無論站在哪個點上,眼前總是一幅完美的圖畫。此後分別從亭臺軒榭的佈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樹木的映襯,近景遠景的層次等方面對蘇州園林的共同點作具體解說。《大自然的語言》就是一篇事理性的說明文。文章向讀者闡明瞭什麼是物候,什麼是物候學,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有哪些,研究物候學有何意義等。

二、理清說明文的條理結構

說明文必須按照事物本身固有的條理和人們對它的認識過程來安排層次,常用的說明順序有:時間順序、空間順序和邏輯順序。一般來說,說明事物的說明文大多采用時間順序和空間順序,說明事理的說明文大多采用邏輯順序。

1.以空間爲序。例如《核舟記》,先寫核舟的正面,次寫它的背面;寫正面則先寫舟的中間部分,次寫船頭,最後寫船尾。再如《故宮博物院》一文就按照先總後分的順序,先概括說明故宮建築物的總體特徵,然後再具體介紹太和門→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乾清宮→御花園,而在介紹每一座建築物的時候,則又按照先外後內、先上後下的順序。這樣安排合乎人們觀察事物的習慣,是最合理的順序。

2.以時間的先後爲序。例如,《從甲骨文到縮微圖書》,就是以時間的先後爲序,介紹了我國書籍演變發展的過程,從書籍的雛形到甲骨文一直到現在的縮微圖書。

3.以邏輯關係爲序。例如《大自然的語言》,先介紹什麼是物候和物候學,接着便按照“緯度”“經度”“高下”“古今”的次序來說明物候現象出現的因素,採取的便是從主要到次要的邏輯順序。

分析說明文篇章結構,理清文章思路,重在引導學生理解說明層次的科學性和邏輯性。

三、瞭解說明文的說明方法及作用

爲了把事物的特徵說清楚,或把事理闡述清楚,說明文往往採用恰當的說明方法。常用的說明方法有:下定義、舉例子、分類別、打比方、作比較、摹狀貌等。恰當的說明方法能將深奧複雜的知識通俗化、簡單化,將抽象思辨的內容具體化、形象化,使讀者更容易理解被說明的事物和要闡明的道理。

教師在指導學生學習課文的多種說明方法時,要着重使學生了解說明方法的特點,而恰當地運用說明方法,更能增強文章的表達效果,有效地說明事物的性質和特徵,從而要求學生在習作中根據文章具體內容的說明需要,學會選用不同的說明方法。

四、品味說明文的語言特點

說明文語言的魅力表現在其準確、簡明、周密、生動、形象等方面。品析說明文語言在於其準確之美。如《中國石拱橋》課後練習提到“爲了準確地說明事物,說明文用語很講究分寸”,文章中“比較”“大約”“可能”“幾乎”“當時”等詞或表程度,或表推測,或表限定,刪換不得,突出了說明文語言的準確性和科學性。另外爲了更好地把握說明對象的特點,還要推敲詞語的意義,注意詞語運用的次序。

如《蘇州園林》中“假山的堆疊,可以說是一項藝術而不僅是技術”中“藝術”與“技術”有什麼區別?“藝術”與“技術”的順序能否顛倒?通常情況下“藝術”強調個人獨創性的活動,其效果能給人以審美愉悅,並且無法被複制;“技術”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度和手法,其效果是具有實際的東西,一般可以大量複製。如果顛倒了“藝術”與“技術”的順序,就不足以說明設計者和匠師們的匠心了,蘇州園林的美也就無從談起了。

小學說明文的說明方法5

一、 依託教材實例,提升學生語文素養和閱讀能力

1. 有效探究,實現學生智力發展和知識學習的辯證統一

閱讀教學的載體――文本是最直接形象的材料,也是提高學生探究和思維能力的最好材料。如果說明文的教學意義只是讓學生了解文本中的知識,那是遠遠不夠的。假如教學能給學生帶來一定的精神愉悅,進而喜歡說明文,喜歡語文和閱讀,並最終形成一定的語文與科學素養,那才真正地實現了教學的意義。

在豐富的教學實踐中,筆者發現:通過調整課堂設計,安排合理性的師生互動活動,引導學生樂於探究文本的內容,才能令其習得科普文說明的方法。需要注意的是,精心設計問題、有效引導探究將一直伴隨教學的設計,教師設計的問題決不能落後於孩子的思維,教師的高度和思維決定了課堂的高度和思維。

學生在什麼時候覺得沒有勁,那就說明設計問題的挑戰性不夠!在短短的40分鐘內,問哪些問題以及怎樣呈現這些問題,需要我們反覆衡量。

如教學《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第一課時),可讓學生開展小組合作學習,進行重點探究:

(1) 課文爲什麼把火星和地球稱爲孿生兄弟?第一自然段是如何表現這幾個方面的?

(2) 嘗試把第一自然段中的四個“同樣”換成另外一種說法,進一步感受排比句的表達效果好在哪裏。

這樣的設計,既沒有鋪天蓋地的“問”,也沒有水到渠成的“答”。通過簡化頭緒,把握住文本的整體,設計具有支撐力和牽引力的問題,發揮了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的思維參與到文本的解讀上來。IBSTPI(國際培訓、績效、教學委員會)20xx頒佈的教師能力標準中指出,“提出清晰和恰當的問題”尤爲重要。

好的問題能幫助學生鞏固、深化、運用知識,能活躍課堂氣氛,從而培養他們的獨立思維能力和語文素養。因此,教學活動的有效程度,與問題的有效程度、學生的參與程度呈正相關。教師只有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尊重學生的思維過程,纔能有效生成教學目標。

2. 有效涵泳,開發整體品讀和關鍵感悟的均衡能力

相對於人文性較強的文章而言,說明文在表達上有其更爲獨特的方式,在語言的準確性、趣味性、條理性上更具優勢。課文中一些語義豐富深刻的重點詞句,值得我們仔細品味和感悟。

比如《海洋――21世紀的希望》一文中有句話:“可以預料,21世紀人類的餐桌上,將會有越來越多的高蛋白食品來自海洋。”句子中“預料”是一個模糊而不確切的詞語,看起來似乎不太“科學”,也不太“嚴密”。在教學中,教師可以讓學生進行對讀比較,看看能否去掉這個詞。

在反覆涵泳中讓學生體會:這看似含糊的詞語其實就是作者用詞的精妙所在。長此以往,可以增強學生語文學習的敏感性,並培養學生品讀文本及準確運用語言的能力。

這篇文章的第三小節中還有一個詞――“喜怒無常”,作者藉助此詞表達了人類對海洋既“熱愛”又“敬畏”的複雜心情。如果在教學中能傾情關注,就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二、 依託科普讀物,激發學生科學精神和閱讀慾望

1. 利用新穎的形式,實現拓展的有效性

採取拓展閱讀,可以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科普說明文知識性很強,與文本相關的課外讀物也較多。相應的,針對傳統的閱讀方式,在課外閱讀指導課中,教師可採用更新穎靈活的閱讀方式:小組合作、師生共讀、親子閱讀、讀書會等,培養學生迅速瀏覽、處理、運用信息的能力。

20xx年,筆者參加了南京市第三屆課外閱讀課賽課,執教課題爲《走進科普世界》,閱讀主題是指導閱讀課外科普雜誌。筆者指導學生分小組合作學習,通過整合課文《變色龍》的文本信息以及《小哥白尼》《發現號》等科普雜誌中有關變色龍的信息,給一段外文視頻配音,取得了令人耳目一新的教學效果,得到專家好評。

這樣設計的出發點在於,一方面,學生課外閱讀文學類書籍較多,較少涉獵科普性讀物。加之目前圖書市場上此類讀物適合小學生的較少,個別經典的科普書籍由於知識性較強,又不能有效地引起學生的閱讀慾望。

讓學生讀科普雜誌,旨在激發學生閱讀科普讀物的興趣。另一方面,結合《語文課程標準》中關於“查找資料、引用資料”“默讀速度”等方面的要求,培養學生運用略讀的方法,拓寬閱讀的渠道,開拓自己的視野,實現拓展的有效性。

2. 搭建連接的環節,發揮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學生在課內學的是方法,課外求的是發展。如何做到學以致用?教師既可以讓學生在課前根據課文內容蒐集相關資料,也可以抓住文本的一個點,拓展輻射開去。適時地利用閱讀資料幫助學生自主學習,能使課內外有機結合起來,並進一步激發學生熱愛科學、探索科學的興趣,在最大程度上開發語文課程的資源。

小學語文科普說明文的教學方法四

1.普及科學知識,激發學生熱愛科學、探索科學奧祕的興趣。

科普說明文憑藉着生動活潑的文字給小學生講述了一個個科學故事,讓他們瞭解科普知識,增長見識,感受到科學的無處不在。通過科普說明文的學習,可以幫助學生初步瞭解仿生學方面的知識,激發他們探索大自然的願望和對科學的熱愛。

2.瞭解說明方法,品析語言文字,提高閱讀科普文的能力。

一篇篇科普文都是圖文並茂、文質兼美的文章。在課堂上,若能引領孩子進行細細品味,瞭解科普文的說明方法和語言文字的獨特之處,就會提升學生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文字的水平,提高閱讀這一類文章的能力。

3.揣摩表達順序,理清文章脈絡,知道表情達意的邏輯性。

科普說明文的語言確切、簡潔、通俗,具有很強的邏輯性,在每個句子的內部甚至句與句之間都有密切的聯繫。教學時,要引導學生認識語句之間邏輯關係的嚴密。通過致力於從整體和局部上梳理和把握說明文的內在邏輯結構,對學生今後有條理地表達大有裨益,也是發展學生邏輯思維能力最好的依託。

4.重視讀

在教學中着力去挖掘課文的情感因素,引領學生與文本對話,再通過朗讀傳遞作者透過文字想要表達的情感。教師不妨從以下幾方面去考慮讀的問題:(1)讀懂科學與知識;(2)讀出準確與生動;(3)讀出趣味與感悟

5.巧妙寫

在教學中,如果我們能巧妙地把“寫”擠進課堂,使學生進行個性化創造,學生既可以掌握知識,又能在充滿語文味的寫、說課堂中輕鬆穿行,自然是興趣高漲、興致盎然。這樣,不僅訓練了學生的語文基本功,而且有利於教師更加全面地瞭解學生的閱讀情況。

6.誘導說

閱讀教學時,教師要善於創設情境,把學生的思維帶入新的學習背景中,讓他們感到進行閱讀是解決新問題、獲取新知識的需要,從而誘發學生的探究慾望,激活探究思維。只有這樣,學生才能大膽地說出自己的看法和主張,他們的探究激情才能被激發。

小學說明文的說明方法6

1、從生活實際出發,讓說明文有用

如教學《看雲識天氣》時,這樣導入“古時候,沒有天氣預報,但古人卻能預知天氣。同學們猜一猜他們靠什麼幫忙?”學生頓時開動腦筋,最後不難得出:“可以藉助天象”。“那麼到底是怎麼回事呢?今天我們來認識其中的一個助手——雲。”引入課文後,讓學生通過列表瞭解雲與天氣的關係,之後小組討論確定答案。

當天的作業是——觀察天上的雲,預測明天的天氣!學生非常高興,趁機引導他們:“很快就學會知識的原因是作者用了很多特殊的說明方法,現在來認識它們。”於是,學生快樂地接受了很多有用的知識。

2、借用其它學科知識,讓說明文變形

《阿西莫夫短文兩篇》中的《被壓扁的沙子》是一篇邏輯性很強的文章,用語言敘述不太好懂。於是,筆者在教學中引入了數學的證明題格式和化學的方程式。

先讓學生找到斯石英的段落,慢讀兩遍,筆者將文字變成方程式,用方程式解釋“斯石英的變化過程”。

再讓學生讀最後幾段,又用證明題的形式把斯石英存在與恐龍滅絕的關係表達出來。

變形後的說明文使學生茅塞頓開、眼界大開:既學了知識又看懂了文章,還認識到學科之間的相互關係。

3、吸收其它文學形式,讓說明文出彩

文章由於目的不同,故而採取了不同的形式。吸收其它文學形式,有助於說明文的理解。在《羅布泊,消逝的仙湖》教學中,筆者適時引入了對聯的形式對比羅布泊的今夕,讓學生在閱讀後把下聯對出。只有熟悉課文才能有所獲得,於是學生積極閱讀,都想成爲對聯高手。

4、不斷進行寫作訓練,讓說明文迴歸

學以致用是學習的最終目的。說明文教學當然離不開寫作練習。在八年級的教學中,筆者一直不斷地進行寫作練習,從說明局部到說明整體,一點點地練,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習慣了觀察——寫作的模式。學期中組織年級的作文競賽——《鐵七中的玫瑰花》,並將出色作文結集成冊,傳閱展示,提高了學生的觀察興趣。

小學說明文的說明方法7

一、運用激發情趣的方法導入課文

倘若每節說明文教學一開始就能使學生很輕鬆地進入學習境界,學生就不會覺得學說明文是一種負擔,教學效果則會好些。如:教《蜘蛛》一課時,讓學生猜謎:“南陽諸葛亮,穩坐中軍帳。擺起八卦陣,單提飛來將。”謎面有趣簡單,學生很快就猜着了。接着再提兩個問題,蜘蛛以什麼爲生?它是怎樣吐絲的?因爲蜘蛛是學生所熟悉的動物,所以他們的積極性很快地調動起來了,連平時少言寡語的學生也紛紛議論開了,課堂頓時輕鬆活躍起來了。我們一般都可以採用想象、聯想、列圖、猜謎和成語等較有情趣的方法來導入課文,以此調動學生學習說明文的積極性。

二、注意課堂教學的生髮,要開拓與課文有聯繫的知識

因爲中學生好奇心強,對新鮮事物比較敏感,只要是新奇的東西,就容易引起他們的關注。學生對學習說明文最厭煩的是老調重彈,所謂“說明對象、說明方法、說明順序”這些套話,他們一點就熟了,何需我們教師喋喋不休!因此我們就可以採用生髮和拓寬的方法,激發學生的興趣。課後,我們可以佈置學生查閱資料,在瞭解某種動植物習性的基礎上,發揮自己的想像力,寫一篇與仿生學有關的科幻式小品文。學生的習作內容定會豐富多彩,趣味百出,內容可能近乎荒誕,但一定會妙趣橫生。這樣的教學方法不僅能大大激發學生讀寫說明文的興趣,而且能豐富學生的課外知識,並取得明顯的教學效果。

三、課內教學與課外研究相結合

比如教《向沙漠進軍》這一課時,在課堂上可先引導學生在課文閱讀中掌握“改造沙漠、化害爲利”的主題,即以此作爲點,並印發《綠化沙漠開發沙漠》的通訊報道(《文匯報》1994年3月14日)作爲參考,讓學生更全面地認識“化害爲利”的重要性,進而指導學生課後尋找防止水土流失、搞好生態平衡、治理環境污染等方面的資料。要求學生聯繫本地實際,以《談××公害及治理》爲題,着重說明一至二種影響生活和生產的公害以及化害爲利的情況。由於這樣的教學內容既出自課本又超出課本,往往帶有基礎性、新鮮性和趣味性,很合學生的口味,所以定會大大增加學生的主動性,令學生個個興致勃勃、躍躍欲試。

四、結合課文、參照比較、開闊視野、啓迪思維

比如教《死海不死》這篇科技小品,讓學生了解了死海的成因和變遷,使他們對海洋產生了濃厚的興趣。然後趁熱打鐵,印發與課文相關的文章《未來海底世界》(選自《中學生之友》)這篇融科學性、文藝性和趣味性爲一體的小品文與課文放在一起閱讀,在內容上與課文互爲補充,寫法上又可以參照比較,讓學生在學過的課文知識的基礎上,比較這類文章的異同,這樣不但能瞭解學生掌握課文知識的情況,而且對豐富學生知識,開闊視野,培養能力,啓迪思維都起到很大的作用。

同時,因所比較的文章富有趣味性,能引人入勝,這也就調動了學生自學的積極性。從上述四點教法可以看出,它們在教學上有着重要的.作用,筆者初步概括爲下列幾點:

第一,充分挖掘學生學習說明文的潛力,提高學生學習說明文的效率。這四種方法,都是以說明文的知識性、趣味性來激發學生興趣爲着眼點,這就要求教師對每篇說明文教學給予精心設計,巧妙構思。在結合講析說明順序——說明對象——說明方法的基礎上擴展教學內容。這樣既能提高學生思考、研究、想象和讀寫的訓練效率,還能以特有的新意和創造性來引起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快樂。

第二,有利於養成學生的自學能力和自學習慣。這四種方法是依據說明文的知識性、趣味性的特點而設計施教的,它能引導學生最大限度地發揮自己的聰明才智,去做更好的發現:或把課內所學的知識用於新環境,形成能力;或者通過某種變式獲得新的知識和能力,使學生既獲得課內知識,又領會怎樣獲得更新知識的方法和途徑。

小學說明文的說明方法8

一、激發學生閱讀說明文的興趣

1、精心設計導入環節

好的開頭是成功的一半。導入的精心設計會對課堂產生深遠的影響,有時對一節課的生成具有關鍵性的作用。導入環節的安排不僅限於課上,也可以將其延伸到課前,這樣可以有充足的時間爲課堂進行陳鋪。如:課前查閱相關資料,創設情境導入等。

2、發掘文本中的趣味因素

教師要善於捕捉學生的閱讀興趣點。學生對於新奇的事物總是很感興趣,教師要善於利用這樣的契機,引導學生對其中感興趣的內容進行深入的閱讀。比如《種瓜得豆》一文,轉基因技術的神奇深深地吸引着學生,讀這樣的課文會很自然地激發他們的猜想,對於生活中的多種現象他們甚至會有想試一試的衝動。“可以把動物的基因搬到人體裏嗎?”“假如把獵豹身體裏管跑步的基因搬到人體裏,會怎麼樣?”這樣的問題敲打在學生的心坎上,閱讀的興趣自然大增。有什麼特點和功能?”這樣的提問將學生的興趣引向書籍,引向生活。

3、發揮科學真知的吸引力

說明文中的信息量比較大,或者說信息量比較集中。閱讀這樣的文章對增長學生的知識是非常有幫助的,多閱讀這樣的文章對擴大學生的知識面很有好處。老師可以從這樣的角度激發學生閱讀的期待、閱讀的興趣。

二、明確並把握好各學段閱讀教學目標

崔巒先生說“要把課上成語文課,上成所教那個年段的閱讀課,上成所教那種類型的閱讀課。做到年段目標準確、鮮明,不缺位,不越位。”課程標準中不同學段的閱讀教學有着不同的要求,而且體現了訓練內容的層次性和系統性。只有把握好了各學段閱讀教學目標,學生的閱讀能力纔會得到提升。關於說明文教學,《課程標準》第三學段(5-6年級)指出:“閱讀說明性文章,能抓住要點,瞭解文章的基本說明方法。”而在第二學段(3-4年級)沒有提出相應的閱讀目標要求。

我們該如何依據《課程標準》的要求,去教學這種文體呢?教師要從“三個角度”出發:從文體角度出發,應該把握兩點:一是所要說明事物的特點;二是作者採用了哪些說明方法。從年段角度出發,中年級雖然沒有提出相應的要求,教師要根據其它閱讀的目標,引導學生認識說明文的作用和特點,適當滲透一些說明方法的教學。而高年級應該按照《課程標準》的要求去落實。年段的要求應有所不同,目標要逐層提高。同時,要兼顧年段的其它閱讀目標,比如高年級段:瞭解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感悟文章的基本表達方法等。

三、把說明文教出語文味

1、瞭解說明方法及其作用

說明方法是爲了更好地說明事物的某個特徵而採用的方法。小學教材中說明文的常見說明方法有:下定義、舉例子、作比較、列數字、打比方、分類別等。在教學時,教師應充分抓住這一點,讓學生體會不同說明方法的作用。

2、體會語言的精妙

①準確性。說明文語言的準確無誤首先體現在那些列舉的數字之中,其次是文中的一些起修飾或限制作用的副詞或形容詞。如《只有一個地球》中,“科學家已經證明,至少在以地球爲中心的40萬億千米的範圍內,沒有適合人類居住的第二個星球”。句中“至少”一詞,本身極其普通,可是在這裏卻對於句子表達的準確性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學時,教師可讓學生去掉“至少”,對比朗讀,體會表達效果,從而明白,作者用它強調了人類不能指望在破壞了地球過後再移居到別的星球上去,強調了地球對於人類的性,照應了課題“只有一個”。②生動性。說明文並非都是平實的語言,有的也生動活潑。教師可結合文本特點,激發孩子們的探究慾望,擦亮孩子們洞察語言的眼睛,讓學生抓住一些動詞,體會文章語句在表達上的特殊效果,進而學會將這些特色內化爲自己的語言,真正地學以致用。

3、學會提取信息的方法

說明文文本信息含量大,怎樣迅速地從中獲得準確的信息,這是讀懂說明文的當務之急。但是在平時的教學過程之中,很容易把這個環節變成純知識的瞭解,而忽略了交給學生提取信息的方法。

4、領悟謀篇佈局的技巧

文章的謀篇佈局一般包括:開頭和結尾、層次結構、過度、照應等。說明文以條理清楚、思路清晰見長,而我們小學課本中收入的說明文,爲了更好的吸引學生,作者不僅僅在語言上下足了功夫,其巧妙的謀篇佈局更是讓人心悅誠服,是學生習作的好藍本。如《鯨》,作者從大小、進化、分類、吃、呼吸、睡覺、繁殖等方面介紹鯨,文章結構清晰,可引導學生領悟介紹動物可以從哪些方面入手,從而遷移運用。

四、適度的拓展

教師可以結合課文的內容開發和利用一些相關資源進行適度、有效的拓展,這樣不僅能加深對文本的理解,還能拓寬知識面,提高學生課外閱讀的興趣。如教學《麋鹿》這篇課文,課前教師可佈置給學生閱讀有關麋鹿的資料,從書籍、雜誌、報紙多種途徑摘抄、剪貼文字和圖畫。教學時,教師在原有課文提供的信息基礎上,可以呈現另外一些信息―――麋鹿的活動圖片和視頻,讓學生更好地理解麋鹿的外形、生活習性和適應環境等。學完這課後,可組織學生閱讀其他更多的動物文章,去了解其他動物的外形、生活習性和適應環境等。教師在推薦相關的課外讀物時要有針對性,可以是與教材內容相關聯的文章,也可以是與教材表達方式類似的文章。

五、說、寫結合

語文教學最終還是要落實在說和寫上。說明方法是通過具體的語言表現出來的,在教學中我們不能只是單純把課文知識介紹給學生,還要巧妙地把“寫”融進課堂,使學生在二度感知文本的同時進行個性化創造。

(1)仿寫是一種很有效的教學手段,它不僅可以使學生學會如何寫作,而且可以擴展學生的知識面,提高習作的興趣,甚至可以提高學生對生活的認識和理解。

比如:在教學《衛星比武》這篇文章後,讓學生學寫並列式短文,用“名稱、形狀、用途、自述”的順序介紹一種自己課外瞭解的衛星。仿照課文《鯨》的方法寫一寫生活中自己喜歡的一種小動物,如狗、貓等。

(2)改寫。教學《新型玻璃》一課時,可以讓學生根據課文的內容改寫成一篇以第一人稱方式敘述的《新型玻璃的自述》,這樣在閱讀和寫作之間架起了橋樑。然後再引導學生說一說自己寫的《新型玻璃的自述》,讓學生在獲取科學知識的同時深入感知文本,體驗到“乾癟生硬”的說明文同樣需要巧妙的架構和生動的語言。

(3)補寫。補寫對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非常重要,也非常有效。在教學中可以讓學生補寫文中省略的部分,也可以對文章的內容進行續寫。

小學 語文說明文的方法小學語文說明文的方法一小學語文說明文的方法二小學語文說明文的方法三

小學說明文的說明方法9

一、創建情境,激發情感

興趣和愛好是小學生學習的內在動力。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創設的各種教學情境,滲透的情感教育,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自信心,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學習。對於這樣枯燥的說明文,我們尤其要注重激發學生的興趣。在導入新課時,首先運用現代多媒體電腦爲學生播放有關大海的錄像,讓學生欣賞大海美麗的景色。

在一個有靜、有動、有聲、有色的教學情境中,激發了學生對大海的探究的慾望,從而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接着,就及時激發學生的情感,設計問題:如果有機會想不想去看一下大海?你能用一個詞形容你心中的大海嗎?讓學生大膽想象,大膽猜測,教師再不失時機地表揚激勵學生。這樣,就激發了學生學習課文的熱情。

二、朗讀品味,感受語言特質

在說明文教學中,教師往往擔心學生不能深刻地理解課文,所以抓緊時間用來講解課文中所謂的知識點。這樣,只會剝奪學生主體參與的機會,往往事倍功半。學生對字詞的敏感主要是讀出來的,所以如果教師能通過恰當的語言進行引導,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領悟說明文語言的嚴謹、準確和科學性,效果比單純地分析課文要好得多。在學生初步瞭解了課文所用的說明方法後,我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1~3自然段,從讀中感受說明文的語言特點,並佈置朗讀任務:把特點通過讀表現出來。

由於之前學生對文章的特點和表達方式有了初步直觀的認識。因此,學生在朗讀時已觸摸到文字的“溫度”,自己的感情也自然流露在朗讀中。在學生朗讀時,我又巧妙地對語言特點進行點撥。隨後,我還通過讓學生同桌互讀、互評的方式,通過師生合作讀的方式讓學生體會說明文語言的特質,理解說明方法的表達作用。一個數字、一個舉例、一個比方,都在學生在朗讀中成爲他們對文字宣泄的載體。既讓學生感受了說明文語言的特質,也豐富了學生的語感。

三、比較品評,感知文體特點

說明文教學如何“識文辨體”,特級教師姜茗芳老師在執教《太陽》一課所用得“比較法”則是非常值得我們借鑑的。課始,姜老師就出示巴金的《海上日出》片斷,教師滿懷深情地朗誦了這段優美的文字後,讓學生暢談感受。然後讓學生自由朗讀感受文字的優美,同學們沉浸在文章優美的“畫面”中。如此品味,實則在學生心中樹立了一面鏡子。

接着,姜老師話鋒一轉:“那今天我們要學的課文《太陽》,它的語言又會給我們什麼感覺呢?大家走進課文好好地念一念,感受一下。”學生興致盎然地自由朗讀了課文之後不約而同地有了這樣的感受:整篇文章感覺硬梆梆的,很單調。於是,姜老師水到渠成地引導學生感知《海上日出》是篇寫景散文,而《太陽》是一篇說明文,他們各自有各自的特點。姜老師開課即選了巴金的《海上日出》這樣的美文讓學生感受,通過與《太陽》的一番比較,引領學生髮現兩者在體式和風格上的明顯差異。我在教學《太陽》時,也採取了姜老師的方法,通過兩篇不同文體的閱讀,沒有說教,也沒有灌輸,不經意的安排中,學生通過比較明白了:什麼是科學家,什麼是文學家;什麼是科學小品文,什麼叫真正的文學散文。

四、探究感悟,瞭解說明方法

說明文的教學不僅僅要使學生對文本內容有所瞭解,更主要的是通過對文本內容的學習,明白課文作者是如何運用語言文字來說明介紹的,懂得如何閱讀這類文章,爲寫作這類文章打下基礎。因此,瞭解說明方法應是說明文教學的根本。《太陽》一文運用的說明方法很多,有列數字、舉例子、作比較等,把太陽遠、大、熱三個方面的特點及其與人類的密切關係等方面的知識,說得既通俗又具體,具有很強的說服力。

在教學中,辨析運用了什麼說明方法很容易,理解說明方法的表達作用,則需要聯繫所說明的事物特徵去感悟、品味。課堂上,我成功的扮演了學生學習的引導者、促進者,引領學生探究、感悟,從語言文字中捕捉說明方法,瞭解說明方法。在梳理課文內容之後,我提出了一個問題:“你覺得課文哪些地方寫得不錯,就在那個地方打上一個五角星。”這些教學步驟與手段將枯燥的說明方法的學習融化在語言文字中。學生迅速地捕捉到文字的脈搏,將文中用了舉例子、列數字、作比較等說明方法及用詞準確的句子找出來,我隨機引導學生將說明方法提取出來,並由學生板書、小結。

五、迴歸整體,品味語言

讓學生在理解內容、弄清思路、明確說明方法的基礎上體會說明文的語言特點。要求學生通讀全文,也可選取比較經典的段落讀,讓學生邊讀邊找出具有說明文語言特點的字、詞、句等,加以賞析。以《海的顏色》爲例:作者經過觀察後得出一個什麼結論呢?請大家輕聲朗讀第9自然段,說說你的看法,然後引讀,揭示首尾呼應的寫法,聯繫上文體會它的好處。然後讓學生通讀全文,你發現這種說明文在寫法上還有什麼獨特之處?這個活動要預留出比較寬裕的時間,讓學生靜思默想,細細品味欣賞。

比如“關聯詞語”,在介紹渤海灣的海的顏色富於變化的時候,用了四個“因爲”使說明的層次分明;比如,在說明語言上,“可能”這樣的詞語使語言嚴密準確,讓人感受到作者科學嚴謹的態度……通過回顧整體,在說明文的知識學習和運用上,我們就可以達到“窺斑見豹”的效果。

六、有效拓展,學會表達

教師要引導學生將書本的語言內化爲自己的語言。說明文的教學中,教師要根據文本的特點,適度拓展,創造性地設計語言實踐活動,讓學生學會在語言實踐活動中活用說明方法,提升語言的表達能力。從科學知識維度出發,從內容上關照,拓的是課本內容。通過實踐,拓展學生的知識領域,使學生對所學知識有更豐富更立體的感知。從語言學習緯度出發,發展語言。

小學說明文的說明方法10

一、讀爲基礎

語文知識是在靈活的課堂教學中被學生認知、吸收的,學生作爲課堂學習的主體,其閱讀感知能力是教學的關鍵。由於小學生對科普知識具有較大的認知差異,學生的語文綜合能力和科學素養水平參差不齊,教師在教學中應當充分考慮不同學段學生的具體情況。讀作爲語文學習的基礎,對於各個學段的教學都極爲重要。小學教材中的說明文語言較之文學作品語言客觀嚴謹,學生在閱讀過程中普遍反映科學術語較爲拗口,難以理解文章內容,學生與文本的對話存在斷層。

教師在教學中應當充分地引導學生通過讀體會規範言語中所蘊含的作者情感,讀懂科學知識,讀準科學語言,讀透科學感悟。學生在閱讀過程中,以多種讀的方式充分認知文本。初讀整體感知文章大致內容,理清文章行文邏輯順序,如質疑—舉例論證—總結,精讀時引導學生了解說明對象的特徵,瞭解文章所使用說明方法的表達作用,在整體回顧的過程中,讓學生能夠充分的品味語言準確捕捉文章中的重要信息,理解其“管中窺豹”的表達效果。

如在教學《火星——地球的“孿生兄弟”》一文,如何讓學生能夠準確理解“孿生兄弟”的意思,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就火星和地球之間相似的地方進行比較,以科學證據來肯定科學家的推斷,教師要注意進一步加深其對文本的語言的準確性和內容的生動性,如能否將說明文中作者所使用的“大多”、“很少”、“大概”等詞語刪去,引導學生說出原因,體會刪去後文本意思的改變,從而加深學生對說明文用詞嚴謹規範性的。在科普說明文教學中,教師要注意列數字、打比方、舉例子等說明方法的使用,讓學生通過朗讀,品析文中語句,形象地感知文中的說明方法。

二、思爲關鍵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如果將說明文知識簡單地灌輸給學生,或者引導學生直接通過文本閱讀獲得知識,忽視學生在文本感知閱讀過程中的個性化思考,可能進一步導致師生之間的知識落差。“所謂知識落差是指教師傳授的知識量與學生可能接受的知識量之間的比差。在教學中,教師一方面要努力優化教學過程,追求課堂教學容量,使學生在聽課中始終保持積極的狀態。

另一方面要通過客觀分析學生的基礎現狀及接受能力,來確定恰當的知識落差。”根據小學生的認知心理特點,選入小學語文教材中的說明文語言較爲形象簡明,教師應當在引導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採用適合小學生的教學方法,如根據說明文的表達方式的不同,分爲事物說明文、事理說明文、記敘性說明文、文藝性說明文、實用性說明文,而在小學語文教材中多以事物說明文、科普說明文爲主,學生通過嚴謹規範的語言獲得對說明形象的認知,學生在品讀具有文學趣味的說明語言的同時,根據自身的知識經驗對文章內容進行思考,當學生把握說明語言的說明方法和說明語言,對課外知識內容進行重新分解組合,從而提出其他問題,這就是動態教學中教師所面臨的生成問題。

說明文教學過程中,由於小學生知識背景的差異,容易生成各種臨時性的動態問題,這種問題的生成恰巧是學生個性化思考的結果。教師應當根據教學過程中存在的各種問題,及時轉變自身的角色,及時補充科學知識,與學生進行平等互動的交流,讓學生能將文本教學中的疑惑充分化解。

在小學說明文教學中,師生的思考極爲關鍵,教師的思考能夠爲預設教學提供基礎,學生的思考能夠爲教師的及時總結反思提供基礎,兩者之間互爲因果。教師作爲課堂教學的引導者,應當進一步將新課標的理念滲透在課堂教學中,引導學生進一步深化課堂學習中獲得感性知識,與自身的背景知識進行雙向結合,真正地激發學生自身嚮往科學、熱愛科學的內部情感。

教師一方面要充分地預設說明文教學。關注於傳授科學知識和培養創新技能,有效地聯繫三維目標,從學生的角度出發,重視學生的質疑,敢於正面教學目標的落差。另一方面從學生實際需要出發,帶領學生探究說明文中的科學價值,分清主次、重難點教授知識,切勿將說明文文本的字詞篇章知識、說明順序、說明方法一鍋燴,進而偏離說明文教學的初衷。再者教師應當重視學生的個性化思考,鼓勵學生進行自主探究、自主感悟,以課堂互動對話的方式,進行平等對話溝通,真正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能在說明文教學中真正地改變自身的角色定位,成爲科學知識探究的小主人,教師成爲啓發點撥作用的引路人,合理引導教學活動。

三、行爲反饋

說明文以科學知識爲基本內容,教學時具有自身的規律,教師不僅要抓住文本中的知識重點,帶領學生學習表達方法和語言文字,還應當將課內文本知識拓展遷移到課外,讓學生通過掌握的學習方法,一方面能舉一反三地對同類型的科普文章進行有效地解讀,爲自身的寫作技能奠定基礎。另一方面轉變已習得的知識爲實踐技能,在學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雙向壁壘中積極課外觀察、實驗操作、記錄數據、科學反饋的方式,開發利用說明文文本中所涉及的知識。新課標明確指出:“語文教師應高度重視課程資源的開發與利用,增強學生在各種場合學語文、用語文的意識,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語文能力。”小學說明文教學中,教師應當合理地引導學生進行課外實驗,增強學生的自主探究性。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