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四年級作文

活着的歷史大綱

本文已影響 1.58W人 

克林頓夫人希拉里寫過一本書,中文名是《親歷歷史》,它的英文名《the living history》意爲“活着的歷史”,這表明:過去的歲月仍舊充滿着勃勃的活力,並在現實的生活中傳承新的思想。 如果說克林頓夫人希拉里的書所傳達的,不過是十幾年前幾十年前的故事,那麼人類的文化遺產所傳承的,則是一脈千年的古風遺韻——這本歷史的“書”厚重得簡直讓人無法輕易翻動。

活着的歷史

歷史活着,活在圖書館裏的古籍善本的文字之中,活在每一個滄桑千年的文化遺產之中。我們翻閱古籍時,歷史在腦海中被重組,而當我們參觀文化遺產時,歷史則在眼前活生生地展現——那樣真實,又那樣清晰。於是,時空的距離淡漠了,歲月的隔閡消逝了,翻閱歷史的過程也不再枯燥,只是多了份觸摸歷史的滄桑感。 記得去參觀北京天安門時——那時城樓還是開放着的,任遊人上下——我緩緩地撫摸着臺階拾階而上,彷彿帶着一種踏着歲月遠行的激動。登上高高的城樓俯視,城門下的車流川流不息,古典與現代就這樣兀自分立着——分立但又不互相抗衡:城門上,歷經滄桑的是歷史的痕跡;城門下,新時代的洪流從大道上通向遠方。這時候,我才真正明白,歷史沒有沉睡,它積澱在這文化遺產中,只不過安安靜靜地活着罷了。

很多人對文化遺產的價值不甚明晰,他們認爲,這些古蹟理應和早已失佚的典籍一樣被埋入歷史的墳場,就算有價值,也只不過是滿足一下觀賞遊玩的樂趣。殊不知,如果文化遺產僅僅是觀光之地的話,何必要將它定義爲“遺產”而加以修繕維護呢?作爲歷史的饋贈,文化遺產是一種價值的傳承,尤爲珍貴,棄之毀之,那留下的只能是破碎的歷史殘垣了。 曾經從一本書上讀到,新中國建立之初,著名維新志士梁啓超之子樑思誠爲了保護北京城古樸規整的佈局而奔走呼號,然而,由於城市的發展需要,很多古建築還是被拆掉了。如今回首,仍能想像當年樑先生面對轟然倒下的文化遺蹟的痛心。砸在他心頭上的,分明不是古建築的磚瓦,而是歷史的屋樑;從他眼角流下的,也不僅僅是自己的淚水,更多的是歷史的酸楚。

歷史活着,活在這一處又一處的文化遺蹟中。我們翻閱着印刷的書籍,尊重的是寫作者的心血;而當我們翻開歷史這本書的,也應該尊重這活着的歷史。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