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四年級作文

元宵節四年級作文錦集五篇

本文已影響 2.63W人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接觸過作文吧,作文根據體裁的不同可以分爲記敘文、說明文、應用文、議論文。你知道作文怎樣才能寫的好嗎?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元宵節四年級作文5篇,歡迎大家借鑑與參考,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元宵節四年級作文錦集五篇

元宵節四年級作文 篇1

一年一度的元宵節到了,我懷着愉快的心情來到奶奶家。

奶奶早已給我和姐姐準備好的燈籠,我的是一隻笑眯眯的小豬,他的樣子非常可愛,還帶着一個小肚兜。姐姐的是一隻小蜻蜓,它的翅膀像真的一樣,可以來回扇動。晚飯前,奶奶讓我和姐姐用燈籠照一下糧倉和牆角等地方,奶奶說這樣照過了的地方一年四季就不會生蟲了。

晚飯過後,我們又到屋外放煙花,爸爸抱出一個很大的煙花,放在院子中間,一點火,噼裏啪啦,只見火光沖天,煙花變成了一個個金黃色的小圓球,飛向四面八方,真漂亮,我和姐姐激動的又蹦又跳。

今年的正月十五我過得真快樂呀!

元宵節四年級作文 篇2

我感興趣的中國傳統節日中最喜歡的是元宵節。家家戶戶都在吃湯圓,代表團團圓圓,而且還可以觀看花燈。

大街上燈火輝煌,人山人海,三五成羣,兩旁的花燈各色各樣,左邊有‘孔雀’燈,‘金魚’燈,‘大象’燈。右邊有‘飛機’燈,‘火箭’燈,‘地球’燈,還有很多很多種類。

最引人注目的是;‘地球’燈,‘地球’燈會轉來轉去,就像在天上轉來轉去。

突然,一陣‘嘻嘻哈哈’的笑聲從後面傳來,我跑過去一看,原來那裏有一盞‘豬八戒’燈。我仔細看了看,原來是西遊記裏常被嘲弄的‘豬八戒’。只見它頭戴憎冠,正中間有一個金光閃閃的.‘佛’字,豬鼻子足有二寸長,一對蒲扇似的大耳朵還忽閃忽閃的。它翹着二郎腿,露着豬八戒那有趣的模樣,我笑得前俯後仰,我的笑聲感染了四周觀燈的人,大家都笑了起來。

大家指着那盞燈連聲喊;‘真漂亮’,‘真漂亮’。燈多,人更多,燈美,人心中更美。

元宵節四年級作文 篇3

元宵節的節期與節俗活動,是隨歷史的發展而延長、擴展的,元宵節的作文。就節期長短而言,漢代才一天,到唐代已爲三天,宋代則長達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點燈,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裏才落燈,整整十天。與春節相接,白晝爲市,熱鬧非凡,夜間燃燈,蔚爲壯觀。特別是那精巧、多彩的燈火,更使其成爲春節期間娛樂活動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龍、舞獅、跑旱船、踩高蹺、扭秧歌等“百戲”內容,只是節期縮短爲四到五天。

正月是農曆的元月,古人稱夜爲“宵”,所以稱正月十五爲元宵節。正月十五日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也是一元復始,大地回春的夜晚,人們對此加以慶祝,也是慶賀新春的延續。元宵節又稱爲“上元節”。

按中國民間的傳統,在這天上皓月高懸的夜晚,人們要點起彩燈萬盞,以示慶賀。出門賞月、燃燈放焰、喜猜燈謎、共吃元宵,閤家團聚、同慶佳節,其樂融融。

元宵節也稱燈節,元宵燃燈的風俗起自漢朝,到了唐代,賞燈活動更加興盛,皇宮裏、街道上處處掛燈,還要建立高大的燈輪、燈樓和燈樹,唐朝大詩人盧照鄰曾在《十五夜觀燈》中這樣描述元宵節燃燈的盛況“接漢疑星落,依樓似月懸。”

“猜燈謎”又叫“打燈謎”,是元宵節後增的一項活動,出現在宋朝。南宋時,首都臨安每逢元宵節時制迷,猜謎的人衆多。開始時是好事者把謎語寫在紙條上,貼在五光十色的彩燈上供人猜。因爲謎語能啓迪智慧又饒有興趣,所以流傳過程中深受社會各階層的歡迎。

民間過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元宵由糯米制成,或實心,或帶餡。餡有豆沙、白糖、山楂、各類果料等,食用時煮、煎、蒸、炸皆可。起初,人們把這種食物叫“浮圓子”,後來又叫“湯糰”或“湯圓”,這些名稱“團圓”字音相近,取團圓之意,象徵全家人團團圓圓,和睦幸福,人們也以此懷念離別的親人,寄託了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中學生作文《元宵節的作文》。

一些地方的元宵節還有“走百病”的習俗,又稱“烤百病”“散百病”,參與者多爲婦女,他們結伴而行或走牆邊,或過橋,走郊外,目的是驅病除災。

隨着時間的推移,元宵節的活動越來越多,不少地方節慶時增加了耍龍燈、耍獅子、踩高蹺、劃旱船扭秧歌、打太平鼓等傳統民俗表演。這個傳承已有兩千多年的傳統節日,不僅盛行於海峽兩岸,就是在海外華人的聚居區也年年歡慶不衰。

關於元宵節吃元宵的來歷,民間還有幾種有趣的傳說:我國民間有元宵節吃元宵的習俗,該習俗始於宋朝。民間相傳,元宵起源於春秋時期的楚昭王。某個正月十五日,楚昭王經過長江,見江面有漂浮物,爲一種外白內紅的甜美食物。楚昭王請教孔子,孔子說"此浮萍果也,得之主復興之兆"。從此,元宵節吃元宵便成了一種歷史。元宵和春節的年糕,端午節的糉子一樣,都是節日食品。吃元宵象徵家庭象月圓一樣團圓,寄託了人們對未來生活的美好願望。元宵在南方稱"湯圓"、"圓子"、"浮圓子"、"水圓",由糯米制成,或實心,或帶餡。餡有豆沙、白糖、山楂等等,煮、煎、蒸、炸皆可。

吃元宵的習俗源於何時何地,民間說法不一。一說春秋未楚昭王復國歸途中經過長江,見有物浮在江面,色白而微黃,內中有紅如胭脂的瓤,味道甜美。衆人不知此爲何物,昭王便派人去問孔子。孔子說:“此浮萍果也,得之者主復興之兆。”因爲這一天正是正月十五日,以後每逢此日,昭王就命手下人用面仿製此果,並用山楂做成紅色的餡煮而食之。還有一種說法,元宵原來叫湯圓,到了漢武帝時,宮中有個宮女叫元宵,做湯圓十分拿手,從此以後,世人就以這個宮女的名字來命名。這兩個傳說不見史料記載,不足爲信。

關於元宵節吃元宵的最早記載見於宋代。當時稱元宵爲“浮圓子”、“圓子”、“乳糖元子”和“糖元”。從《平園續稿》、《歲時廣記》、《大明一統賦》等史料的記載看,元宵作爲歡度元宵節的應時食品是從宋朝開始的。因元宵節必食“圓子”,所以人們使用元宵命名之。

元宵在宋朝很珍貴,姜白石有詩“貴客鉤簾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時來,簾前花架無行路,不得金錢不肯回。”詩中的“珍品”即指元宵。

到了現代亦有與元宵節有關的故事。袁世凱在做了大總統之後心猶未甘,還想當皇帝,因美夢不能成真,終日煩惱。一日他的姨太太說要吃元宵,話剛一出口,就被袁世凱打了一個耳光,因“元宵”與“袁消”諧音,從此袁世就給手下的人下了個命令,以後不許再說“元宵”,而只能說“湯圓”。後來有人就此事寫了一首打油詩:“詩吟圓子溯前朝,蒸化煮時水上漂。洪憲當年傳禁令,沿街不許喊元宵。

元宵節四年級作文 篇4

這一天,各家晚餐都吃米粉糰子。小粒無餡的爲“糖圓”,大顆有餡如百果、棗泥、油水的稱“元宵”。晚間家宴後,外出賞月觀燈。

入夜,火樹銀花,大街小巷到處彩燈遊動,令人目不暇接。處處敲鑼打鼓,鈸鐃蕭管齊奏鬧元宵。女士結對出遊“晾街”,正是“邀月客邀邀月客,看燈人看看燈人”,熱鬧非凡。當時有首兒歌描述常州燈市的盛況:“甘棠橋,對鼓橋,鼓樓對着廟門口,鏜鏜鏜!燈來哩!燈來哩!嗲個燈?一團和氣燈,二龍戲珠燈,三元及第燈,四面如意燈,五子奪魁燈,六角鳳菱燈,七子八婿燈,八仙過海燈,九蓮燈,十面芙蓉燈,鏜鏜鏜,燈來哩!後面還有一條老龍燈,一跳跳出二十四個小猢猻,嚇得娘娘小姐呆瞪瞪。”

太平軍攻克常州後,每逢元宵節,“聖兵”敲起“太平軍鑼”歡慶元宵。青雲坊兩側戲樓上,太平軍男女“聖兵”化裝演唱灘簧,軍民同樂,往往通宵達旦。這天,街頭巷尾常有五至七人在一起,手提鑼鼓,邊敲邊行,俗稱“浪街元宵”。來回路線不能重複,稱“走三橋”;有的途中摘一把初出葉的菜,拭衣領,稱爲“解發膩”,鄉間姑娘還把禿帚、竹枝等用麻莖紮成一丈來高的蘆炬,在田間焚燒,謂“照田財”,以占卜乾旱和雨水的情況

這就是常州的元宵節。

元宵節四年級作文 篇5

今天是元宵節,媽媽帶我去沿江大道看舞龍舞獅。我們到表演出地方時,一隻白獅和一隻黑獅正在舞蹈,一會兒跳躍,一會兒轉動,一會兒站立……突然,雙獅從口中吐出一副對聯,觀衆拍手叫好。

緊接着羣龍出陣。紅的,綠的,金黃的……一條條長龍在震耳欲聾的鑼鼓聲中,盡情地舞起來了。看,五顏六色的蓮花船搖來了;穿着花花綠綠的秧歌隊也扭過來了;長鬍子的財神爺拿着金元寶也款款而來;大頭娃娃也眯着眼裂着大嘴笑着來了。

最令人捧腹大笑的是“司老爺查街”。司老爺是個滑稽人物,打扮像戲曲裏小丑,翹翹的鬍子邊有顆大黑痔,手拿一根長長的煙桿,坐在一根長長的竹杆上,旁邊吊一隻便壺,由兩人擡着,後邊還跟着兩個拿掃把的跟差。隨着竹杆的上下晃動,司老爺也抖動起來,可笑又可愛!

沿江大道上人山人海,據說光長龍就有70條,整條街成了表演的海洋,也成了拍照的海洋。瞧,街兩旁的觀衆你擠我涌,高高舉着手機,照相機或攝象機在拍照,演員們很配合的作着各種姿勢……

獅子歡快地跳躍,長龍威風地搖擺着,美麗的採蓮船划着,鑼鼓冬

冬聲,鞭炮噼裏啪啦聲……整個沿江大道舞動着元宵節的快樂。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