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四年級作文

精選端午節四年級作文彙編九篇

本文已影響 2.9W人 

在學習、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一定都接觸過作文吧,藉助作文人們可以實現文化交流的目的。作文的注意事項有許多,你確定會寫嗎?以下是小編整理的端午節四年級作文9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精選端午節四年級作文彙編九篇

端午節四年級作文 篇1

我國的傳統節日很多很多,有元宵節。春節……大大小小的節日算起來,一共有十二個傳統節日,今天我們來講一講端午節吧。

每年端午節的前幾天,媽媽,奶奶,還有外婆都會包好多好多的大糉子和小糉子。有蜜棗糉,蛋黃糉,肉糉,還有豆糉……。各種各樣的糉子多的數不清,可我最喜歡吃的還是蜜棗糉,我之所以喜歡吃蜜棗糉,一半是因爲蜜棗糉吃起來甜蜜蜜的,那米鬆鬆軟軟的,輕輕一咬,甜甜的味道溢滿了整個口腔。一半是因爲蜜棗糉吃起來有不一般很甜蜜的味道。是讓我希望以後的生活過得甜蜜蜜的。快上學了,我連忙把在鍋裏煮熟的蛋用大湯勺打了一個蛋,一摸,還是熱乎乎的呢。我小心翼翼的把蛋放入蛋袋裏上學去了。我到了學校裏看見同學們在再一起玩‘轉蛋”,我不一會兒也加入了“”轉淡”,這個行列裏了。我仗着蛋的堅固和尖頭撞破了好幾個蛋,我把那些蛋佔爲己有,留做備用。

放學了,我和媽媽來到江邊看賽龍舟,只見江邊停着幾條龍舟,龍舟上坐滿了人,手上拿划船的槳。只聽一聲“砰”的聲音,船上的水手用自己用力又粗壯的手臂划着槳,我看紅隊現在暫居第一,藍隊第二,綠隊第三,我看見藍隊後來居上,慢慢的超過了紅隊,以第一名成績獲勝了。

我喜歡吃糉子,轉蛋,賽龍舟,但我更喜歡端午節。

端午節四年級作文 篇2

五月初五是端午節。歷史上有一位偉大的民族詩人,叫屈原。他空有滿腔抱負,無處發揮,最後跳江而死。後人爲紀念他,在五月初五那一天把糉子投入江中,由此人們習慣在那一天包糉子吃糉子。

端午節那天,大街小巷都飄着濃濃的糉子香,走過那兒的人都會口水直流。

我們家也不例外,我先把糉葉拿在手上圍成一個圓,把糯米和肉放進去,再把糉子包起來,用線把它繫好,這樣一個糉子就包好了,我把我包起來的糉子和媽媽的包起來的糉子放在一起,一看,還不如媽媽的好,我想媽媽能包那麼好,我就不能包得更好嗎?

糉子包好了,媽媽把糉子放進鍋裏煮,過了幾分種,我聞到了糉子的香味,媽媽說:“已經熟了。”終於可以吃了,媽媽把糉子放在盤子裏。我拿了一個糉子,把外殼剝了,開始津津有味地吃起來。

過端午節真好,不僅讓我學會了包糉子,又能吃到美味的糉子。

端午節四年級作文 篇3

農曆五月初五,是家鄉最有特色的日子————端午節。雖然端午節是中國人民中一個十分盛行的隆重節日,無論在中國南方還是北方,都有過端午節的習俗。但我感覺,南方的端午節要比北方的更有意思,氣氛更濃郁,更能表現端午節特色。

端午節是爲紀念偉大詩人屈原所定的節日。每到端午節這一天,我們家家戶戶都會包一種中山蘆兜棕:。圓棒形的粗如手臂,用新鮮的竹葉來縛棕,裏面放有配料,分有鹹糉子和甜糉子兩種口味。甜糉子有蓮蓉,豆沙,慄蓉,棗泥:鹹的呢,就是鹹肉啊,燒雞,蛋黃,乾貝,冬菇,綠豆,叉燒等材料。包好的糉子放在一個鍋裏煮,等糉子熟了以後,會聞到淡淡的竹葉香,清香四溢,瀰漫整個廚房。

解開扎藤,剝開糉子葉,甜糉子裏藏着紅紅的糉肉,鹹糉子裏白白的糉肉都升騰着蒸汽,散發着一種特有的蒸棕香。兩糉子用盤子放在一起,活塞兩顆亮晶晶的紅白寶石,糯米在燈光下晶瑩透亮散發着撩人撲鼻的濃郁糯米香,是幫極了!最最令愛吃甜食的我深愛的還是棗紅般的甜糉子。端午時節,家裏包了一大把糉子,總要送親戚朋友一大包,一大包的。其他人也用自家包的糉子作爲謝意送給我們。因此,在端午哪天,我家總有從姨媽,外婆家帶來的吃不完的糉子。

石溪久住思端午,館驛樓前看發機。顰鼓動時雷凌凌,獸頭凌處雪微微。衝破突出人齊譀,躍浪爭先鳥退飛。向道是龍剛不信,果然奪得錦標歸。這是唐朝盧肇寫的《競渡詩》。十分突出了龍舟賽的宏觀場面。然而,在我的家鄉廣州也有在端午節划龍舟的習俗,俗稱“扒龍船”。在端午節這一天村裏都會組織一次小型的“扒龍船”比賽。家家戶戶身強力壯的男人都要參加,女的靠一邊,只有觀看的份兒。五六條窄窄的,瘦長的舟子,前頭是一個大大的龍頭。十多個人坐在一起,奮力地划槳前進,力爭第一個到達終點。儘管下着針兒般的雨點兒,船上的人淋得遍體溼透,分不清是汗還是雨,可是這點是不要緊的。再這關鍵時刻,贏了比賽才重要。劃完龍船的男人會在中午的時候聚集在村裏的大祠堂內吃一頓豐盛的“龍船飯,然而我們村裏的女人也是沒份參加的,因此,到底有什麼菜式我也不清楚,由於,我是女孩子。

端午節四年級作文 篇4

農曆五月初五,俗稱“端午節”,端午節即將到來,我們來說一下我們家鄉不同過法的端午節吧,雖說其他節日也很熱鬧,但是端午節是最與衆不同的,別的地方過端午節,都是吃糉子,賽龍舟,爬山摘艾蒿等,那我們家鄉是怎麼個與衆不同法呢?

可能是由於地理原因吧,我們那沒大山,所以把傳統爬山取消了,只保留了五月五早上用艾蒿洗臉;另外由於我們家鄉偏遠平窮,所以也沒有賽龍舟的遊戲規劃,最多就是大家一起去郊外踏青郊遊;糉子我們是吃的,但是貌似很單調,不想其他地方的那麼多口味,只有大棗的;還有我不知道其他地方有沒有,我們習慣在初一的早上在各個門口掛上葫蘆與條刷,在孩子的脖子上也帶上荷包與條刷,還在孩子的'手腕與腳腕、脖子上戴上在初一頭天晚上在外面過了露珠的五彩線,是用五種不同顏色的線被家裏長輩給做成的五彩繩,據說可以帶來福氣,條刷可以掃除孩子一年的晦氣。

可能有的人認爲我們的節日不夠快樂與熱鬧,那是因爲你沒有從小生活在我們那,不能體會到我們從中得到的感受是多麼的深,不同地域會把不同的節日演變成不同的風俗習慣,不管我在外漂泊多久,家鄉的端午節都是我的最愛。

端午節四年級作文 篇5

早晨,滿屋飄溢着一服濃濃的清香,我趕緊起牀,外婆正在煮糉子,奶奶看到我起牀了,問:“你想吃什麼糉子呀!”“蛋黃肉糉!”我很快說。外婆又說:“長方形是蛋黃肉糉或者是純肉糉,三角形的是白糉或者是紅豆糉,你自己挑,挑錯了可不要怪我啊!”我挑了一個長方形的糉子,暗暗祈禱,這個是蛋黃肉糉。解開繩子,長長的糉米粒煮得泛黃,透着糉葉和肉的香味。我吃了一大口,嘴裏充滿了米香,“耶!果然是我要選的。”我望着缺了一角的蛋黃和肉,很高興。

席間,媽媽給我講了一個笑話:“有個人給一位外國人送了一個糉子,第二天,那個外國人對他說,你們中國的東西真好吃,就是外面的生菜有點硬,不過吃完還有牙籤。”我們聽完捧服大笑。我想,隨着我國對外交流活動的日益增多,會有越來越多的外國人對中國的端午節有更深的瞭解,就再也不會鬧這個笑話了。

我愛端午節的糉子,我愛端午節!

端午節四年級作文 篇6

農曆五月初五是我國的端午節,端午節那天,家家戶戶都要掛蒲艾、吃糉子、喝雄黃酒,有些地方還有賽龍舟的活動。這些習俗可是經過20xx多年的演化而來的。

相傳偉大的屈原就是在農曆五月初五那天跳進汨羅江的,人們划着小舟在江上尋找並希望能夠救出屈原,這樣的形式最後就演化成賽龍舟。屈原的屍體沒有被找到,人們爲了怕江中的魚兒啃食屈原的屍 體,就把竹筒裏的米撒在汨羅江裏,善良的人們相信魚兒吃飽了就不會去吃屈原的屍體,後來,這種活動不斷的變化,到現在就演變成了農曆五月初五吃糉子的習俗。這種紀念屈原的活動也漸漸變成了 一種民間風俗。

吃了早飯,奶奶端出浸好的糯米、紅棗、赤豆和糉葉準備裹糉子。我一看,來了興致,搬來小椅子也要湊熱鬧。奶奶教我先用三片糉葉圍成一個小漏斗,然後在裏面放上糯米,中間再放一些紅棗和赤豆 ,然後再在上面添上一些糯米。我看了一下就說:“哎!這個太簡單了!奶奶,讓你既聰明又能幹的孫子包個糉子給你看看。”我三下五除二的就做好了,可是,後面的步驟讓我洋相百出。一會兒,米 就從糉葉的縫裏露了出來,堵了這邊就漏了那邊,忙得我手忙腳亂、汗流浹背的。還有一個好不容易扣好了線,可等我一拎它就都全散架了。

我可是越戰越勇,毫不氣餒,在“犧牲”了無數糉葉之後,我終於裹了一個比較像樣的糉子。嘿,別提我的高興勁了!

中午吃糉子的時候,我拎着糉子向每一個人炫耀:“看,這是本少爺我親自動手裹的糉子,怎麼樣,厲害吧?呵呵,我真是可愛又聰明呀!哈哈……”大家看着我得意的樣子都抿着嘴偷笑!

這個端午節真快樂,因爲我又學會了一樣本領,同時我也知道了,做任何事情都要堅持、要有耐心!因爲“世上無難事,只怕有心人”嘛!

端午節四年級作文 篇7

又是一年端午節,我很想體會體會這種氣氛,便向奶奶要求,讓她教我怎樣包糉子。

包糉子,首先要把箬葉洗乾淨,在熱水中泡軟。再準備好棗子、雞蛋、肉等做陷,將自己喜歡的陷煮得香噴噴的,就可以開工了。先把長長的箬葉摺疊,圍攏來,做成一個窩,中間放進調配好的糯米和粳米,包出棱角。然後把陷放在米里,和在一起揉勻,最後把箬葉包着的糉子做成四角的形狀。

這包糉子的功夫全在最後一道工序,你的糉子包得好不好,就看四個角是不是勻稱,是不是有型。我開始學的時候,總是把四個角弄歪了,不是成了六個角,就是揉成一團球了。

奶奶看着我的糉子發笑:“這能叫糉子嗎?你讓細線系在什麼地方啊?”糉子包出四個棱角是方便用細線繫着掛起來的,怎麼這世界上就沒有圓糉子呢?

包好的糉子放進鍋裏用猛火煮,大約1小時後,改溫火煮30分鐘就可以。在煮糉子的過程中,我總是急不可耐地要揭蓋子察看情況。因爲從鍋裏飄出那糉子的香氣,饞得我直流口水。

等待的時間總是特別的漫長,看到熱氣騰騰的糉子終於從鍋裏“解放”出來的時候,我高興得手舞足蹈。放在碗裏,用筷子剝開,就可以看到裏面金黃鬆軟的“糉肉”了,咬一口,美味無比,我差點連筷子都要咬下來了,燙死了。

今年端午節,我學會了包糉子,品嚐到自己勞動的果實,真好吃。

端午節四年級作文 篇8

星期六,是傳統節日——端午節。

端午節有很多習俗,如:吃糉子、賽龍舟、插艾草等。端午吃糉子,那可是必不可少的。外面的小販都在包糉子、賣糉子,我注意到了一個小販,他把糉葉包成尖形,又朝裏面放米、棗子,他那熟練的手法,糉子立馬被他綁成一團,接着糉子又像跳水運動員一樣,“縱身一躍”跳進了鍋裏,“全民動動動”了。我們爬上山,山上許多人都在那摘艾草,打算掛在門口驅蟲避邪,回來路上,許多人家門口都掛有艾草。

端午節,大多數的人們都在忙碌着包糉子、摘艾草,傳承着民俗文化。這一天,在我看來真是忙碌而難忘的一天。

端午節四年級作文 篇9

“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爲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這是唐代詩人文秀寫的一首詩,主要描繪了端午節和愛國詩人屈原的故事。

相傳在公元前三百年左右,楚國國王不務正業,整天沉迷在酒色中。楚國大夫屈原多次勸阻無效後投入汨羅江自盡。人們爲了不讓魚蝦啄食屈原的屍體,於是就將飯糰投入江中,魚蝦吃飽以後就不會再去吃屈原的屍體。楚國人因捨不得賢臣屈原死去,許多人划船追趕,他們爭先恐後追趕至洞庭湖時不見蹤跡……由此就演變成現在端午的習俗,吃糉子,賽龍舟……

每年端午節,媽媽都會包幾種口味的糉子,我們全家坐在一起,媽媽剝開一個香噴噴的糉子,撒上白糖遞給我,我嚐了一口,那清香的糉葉包出來的糉子真是美味。吃完糉子,我們全家坐在沙發上觀看划龍舟比賽。爸爸對我說:“划龍舟必須要齊心協力,動作整齊一致,才能劃得更快,團結就是力量。”

現在一些年輕人追求時尚過一些西方的節日,而我卻熱愛樸實無華的中國傳統節日,它不僅僅是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更是愛國精神的延續,我們要把這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和愛國主義精神傳承下去!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