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推薦作文

飯的故事學生作文

本文已影響 3.7W人 

飯從哪裏來?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問題,幾歲小娃娃也會回答,飯是用大米煮出來的;再問;大米是從哪裏來的?也不難回答,大米是稻穀剝去糠殼的產品,答案也很簡單,稻穀當然是農民伯伯辛勤勞動種出來的。我曾經去許多學生飯堂看看青少年們進餐的情況,絕大多數場境都是,餐桌上琳琅滿目,剩菜剩飯比比皆是,據管理人員介紹每餐都要收起幾大桶剩菜剩飯,白生生的大米飯被倒入臊水桶,多麼的可惜啊!然而在許多學生飯堂的牆壁上都張貼有“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的標語,有的還配有畫圖。宣傳教育的作用並沒有起到多大的作用。浪費糧食的現象確實非常普遍,人們以爲年年電視臺都在講糧食大豐收,而今市場上的大米品牌多樣,各取所需,保證供應,沒有缺糧的危機感。給青少年學生們講述舊時代因爲兵荒馬亂,因爲天災,沒有糧吃的人們如何離鄉背井,逃荒要飯的悲慘情景;50年代末三年大災荒,沒有糧食,吃野菜仙米,上千萬人餓死的慘景。往往回答是;那是過去,那是歷史,那是上輩再上輩人的命運,而今一切都變了,消費是在拉動內需,糧食不成問題,國產不足可以向外國購買,泰國,越南的大米,加拉大的麪粉,市場上處處可見,浪費一點糧食,算得了什麼!沒有經受過災荒,飢餓的人們,對糧食的危機和安全不會有太深感受,在甜水裏泡大的獨生子女們更沒有,缺衣少吃的感覺。老人們提起吃飯,提起糧食,往往會追憶往事感慨萬千。

飯的故事學生作文

一個星期天,讀初中的小孫子問我;爺爺,老師要我們寫一篇“飯從哪裏來的短文”你過去在鄉下當過農民,一定能回答這個問題。於是我不假思索就把60多年前農村傳統水稻種植,稻穀變成米的故事講了出來。

每年春節過後,二月初二文昌會,龍擡頭了農村開始,育苕種,挑泥糞,平整秧田,清明前後就開始泡谷種,讓谷種生出初芽時便灑在平整好的秧田裏,一天天秧苗長出青葉,再施追一次農家輕肥,讓秧苗長得壯實;立夏至小滿正是農村栽秧苗的大忙時節,農田最需要水,常常遇旱,大家就來個互助合作搶水抗旱保苗,做到水田無空白,滿載滿插,纔有豐收的希望;秧苗栽下去後要進行田間管理,薅秧除草扯茅稗,施肥保水,五,六月是秧苗生長最茂盛的時期,從稻子涵苞,出穗揚花,到甩籽,都需要充足的陽光,如果遇上火風,多雨都會影響水稻果粒的質量。暑天溫度高,是水稻成熟好時節,立秋前後農村開始收割水稻,邊打穀邊曬場,曬到穀粒放在牙上能脆想就可以入倉了。這短時期,農村男男女女都有做不完的事,收集稻穀,還要把稻草曬乾,綁在草樹上,以作爲最忠實的農民幫手——水牛的'食糧。又是農村蓋草屋的主要原材料。山上的瓜豆,玉米棒子也正是收穫時節,只有親手栽種過莊家的人,經歷過汗滴禾下土的人,才知道粒粒皆辛苦。

水稻種出來了,要把稻穀變成白白的大米,也還有若干道工序。過去農村都是山一家,水一家,過着自給子足的小農經濟生活。要把稻穀變成米至少有八到工序,首先是用樏子退稻穀的糠殼,用米篩把餘谷摶攏,再風簸裏去糠塵,然後運去放在石碾裏,用牛拉着石碾滾,一圈又一圈,把米碾熟,用風簸去米皮。這樣才成爲做飯的米。

當然時代在進步,而今栽秧苗有了插秧機,收割水稻用上了聯合收割機,減輕了繁重的體力勞動,提高了工作效率。大米加工廠也用機器自動化的生產,從稻穀進去出來的就是打好包的大米。

對青少年一代進行勤儉節約愛惜糧食的教育,不能只是口頭上泛泛而談,要組織他們去農村參觀調查,看看農民是怎樣辛苦種莊家的,農忙是還可以組織學生參加適當的勞動,培養感情,熱愛勞動珍惜勞動成果;理直氣壯地講中國是個人口大國,我們缺糧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可以拯救我們,要有糧食的安全感和危機意識。養成尊重勞動成果,勤儉節約,不鋪張浪費的好習慣,真正從心底裏認識“粒粒皆辛苦”涵義。

各級各類學校學生的飯堂也要研究管理方法,如何讓服務更切合學生實際,把飯菜做的可口,讓學生吃得滿意,在數量上承認差別,適當調濟,加強宣傳,儘量減少浪費。有的學校落實責任,光盤行動見成效,一步一步培養良好的習慣,自然而然浪費糧食之風就減弱,珍惜糧食之風氣就會漸漸形成。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