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推薦作文

培根隨筆讀後感作文範文三篇

本文已影響 3.6W人 

篇一:《培根隨筆》讀後感

培根隨筆讀後感作文範文三篇

我一直以爲愛情是一種美好的東西。愛的感覺是深刻而深切的,世上除了她恐怕就沒有什麼更值得人去親身體驗一番了。像我們這樣太過平凡的人,放棄我們觸手能及的,而去追求遙不可及的,那纔是最最愚蠢的。超明通達的智慧應該是我的最終的追求,然而,當我確信真正的智慧不可能爲普通的人獲得時,我雖未放棄原由的追求但獵獲觸手可及的愛情,不再讓我認爲是庸俗和低賤的事了。當然我比誰都清楚,愛情有時就是一句咒語,一切的不詳都有可能隨她而來。“災禍”“昧心的愚蠢”“被戀者奉贈的輕蔑”。我都統統接受,因爲我的心永遠在他們之上。培根的忠告應該記住,但愛情的美妙也決不要放過。

“愛情總會得到報償,要麼得到被戀者的回戀,要麼得到一種深藏於心的輕蔑。”“人的天性中潛藏着一種欲施愛於人的傾向,如果世人不只是將愛施與某人或某幾個人,那愛就會自然而然普及衆生,從而讓自己變的高尚仁慈。”

《談讀書》

讀書有三用:怡神曠心,增趣添雅,長才益智。蟄伏幽居時讀書怡神曠心,讀書對高談雄辯能增趣添雅,博覽羣書得來的才智會使人在需要運籌帷幄通觀全局時從容不迫,並能克服經驗只在處理熟悉事物時才得心應手的不足。

講究實際者往往鄙薄讀書,頭腦簡單者往往仰慕讀書,惟有英明睿智的人才會真真運用讀書。讀書可使人充實。讀史可使人明智,讀詩可使人靈透,學數學可使人精細,學物理可以使人深沉,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使人善辯。

讀書要講求方法:有些書可淺嘗輒止,有些書可囫圇吞棗,少許重要的書則要細嚼慢嚥,認真領悟。讀書不可存心吹毛求疵,亦不可尋章摘句和盡信書中言論。

篇二:《培根隨筆》讀後感

培根是英國哲學家和科學家。他竭力倡導:“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聰慧,數學使人周密,自然哲學使人深刻,倫理學使人有修養,邏輯修辭使人善辯。”他的58篇從各個角度論述廣泛的人生問題的文章,被收錄在《培根隨筆》一書中,由於這本書的精妙和裏面深厚的哲理,擁有很多讀者。我在暑假裏讀了這本書以後,有了很多感想。

我最喜歡《論求知》中的一句話:“人的天性猶如野生的花草,求知學習好比修剪移栽”,這句話通過比喻的修辭手法,生動形象地說明了求知慾的多少將左右人生的方向,

天資再聰慧的人,如果沒有求知慾,沒有了“我想學”、“我要學”的勁頭,照樣碌碌無爲;天資不佳的人,即使愚頓,但有着很強的求知慾,就如同有了一雙強勁的翅膀,照樣能展翅飛翔。“天才是1%的聰明加99%的汗水”說的正是這個道理。

《傷仲永》的故事大家都知道,天資聰慧的仲永爲什麼後來會變得才學平庸呢?這就是因爲仲永的父親不讓他學習和發展,而是讓他到處炫耀,從而扼殺了仲永學習的興趣,也就變得和常人一樣了。聰明的仲永因爲失去了學習的機會,也就失去了求知慾,只是貪圖眼前的成就,不爲將來打算,所以長大以後也像其父一樣碌碌無爲了。

有個叫“鑿壁借光”的'成語,講的是匡衡小時候家裏貧窮,買不起蠟燭,於是匡衡便在牆上鑿一個洞,晚上利用鄰居家透過來的光讀書學習,最後成爲偉大學者的故事。匡衡雖然貧窮,天資也不怎麼聰慧,但是他卻有着很強的求知慾,最終取得成功。

求知,是做學問的根本,天資固然重要,但假如沒有了求知慾,照樣成不了氣候,所以,在做學問時,一定要牢牢地抓住求知慾,才能取得最後的成功。

篇三:《培根隨筆》讀後感

人的一生是漫長的,也是短暫的。人生百態,歲月匆匆,在一眨眼中可能已經是花甲之年了……我們應該怎樣在我們有限的人生裏認清自己呢?在以前我是完全不知道的,但是當我看了《培根隨筆》以後,我才發現,原來人的思想和品德是這樣的……

野心,誰會沒有呢?就只是多與少的區別而已。培根在書裏已經說過:人的野心與抱負就像膽汁一樣,能夠使他積極、振奮、充滿活力。人如果沒有野心,就像沒有了目標動力,即使這個人有天才一樣的智慧,也會是一無所成。因爲前進的動力就是目標。你擁有野心,就像擁有了遠大的目標一樣,就因爲這樣,他們這些擁有野心的人就回、會爲着自己的那野心去努力地奮鬥、拼搏,努力去實現自己的夢想與目標。但是,野心太大也不是一件好事。野心太大,就會不擇手段地去實現自己的這一個夢想,他們可能不會去關心別人的死活,只爲的是自己夢想的實現。在古代,秦史皇就是因爲想全世界都成爲自己的,濫用人力,實行暴政,纔會使得其滅亡。在我們現在的時代中,也有許多人因爲野心而導致家破人亡。培根在書裏寫道:抱負遠大者有三類心態。一是謀求建功立業,造福一方。二是政治欲求,爭權求勢。三爲了物資利益,中飽私囊。凡是懷有第一種夢想的人才是真正的濟世之才。

我想,我們都應該像培根說的一樣,成爲一個謀求建功立業,造福一方的人。現在在我們的身邊也有許多隻爲自己利益,不爲他人着想的人,但是也有不少爲人民着想,就像我們的老師,爲人民無私貢獻的警察,默默無聞的清潔工……他們都是培根說的那一種人,都是爲人們默默無聞,不求回報的人。我們的社會也很需要這些謀求建功立業,造福一方的人,不僅這樣,我們還需要許多擁有各種方面的人才,只有這樣,我們的社會才能變得更加美麗,更加和諧,更加發達!人們的生活纔會更好,更美滿!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