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推薦作文

高考模擬命題作文路在腳下導寫及佳作

本文已影響 2.67W人 

【文題呈現】

高考模擬命題作文路在腳下導寫及佳作

請以“路在腳下”爲題寫一篇作文。(60分)

要求:①立意自定:②文體自選:③字數不少於800字。

【試題評析】

從作文題類型看,本題屬於人生類話題命題作文,這類作文題切合學生的生活實際,能夠激發對學生社會人生、心靈世界的體驗和思考。從整體上看,文題有如下特點:

一、簡潔性。文題用語很簡潔,一句話而已(除要求外),沒有具體的“引導語”或“闡釋語”。這些圍繞文題而設制的提示性內容,在一定程度上有助於考生理解題旨,體現了命題者的人文關懷,但“形象大於思想”,這些提示有時又會束縛考生的思維。一統和二統考試的作文題,命題者都沒有設制這些提示性內容,讓考生自己去思考,有較大的開放性和自由度。

二、人文性。文題反映了高中語文新課程倡導的工具性與人文性相統一的精神。對考生的人文精神的考查,已經成爲課改以來高考作文命題的一個積極方向。這一積極方向昭示着高中作文教學不能僅僅停留在傳技授法的狹隘區域,而要擴展到奠定精神底蘊、提升人格品位的方面,即將做人與作文統一起來。“路在腳下”文題本身不算新穎,其旨在引導考生要腳踏實地做事,腳踏實地地實現自己的理想。這不但是要考生作文,更是要讓考生學會做人。作文構思的過程,也是考生思想接受一次洗禮的過程。

三、隱喻性。明言此物而暗喻彼物,由喻體引發無限豐富的聯想和想象。喻體是具象的,本體是抽象的,如果說喻體爲一,那麼本體爲十百千。這樣的作文題實際上考查學生解讀、解說喻體與本體關係的心智和語言表達能力。“路有腳下”,命題本意不在於讓考生寫具體的水泥路、柏油路、鄉間土路等在腳下,而在於讓考生聯想到抽象的人生之路、心靈之路等在腳下,從而寫出有一定生活體驗、生命感悟的文章來。如此,文章纔有深度,才能深刻。

【審題指導

文題很容易讓我們聯想到電視連續劇《西遊記》的主題歌“敢問路在何方?路在腳下”。路在腳下,道出了路是人開創出來的道理,對人的開拓、創

新意識的一個形象的比喻。唐僧西天取經,歷經千辛萬苦,但他矢志不渝,雙腳終於走出一條通往成功彼岸的路。這可謂是“路在腳下”的事例典範。

審題時,我們先須關注“路”字。世上的“路”數不清:有形的,無形的;順利的,艱辛的;成功的,失敗的……山間,蜿蜒着的是羊腸小路;海邊,曲折着的是濱海大路;雪域高原上,盤旋而上的是“天路”……人們把一生寧折不彎,“富不潤物德潤身”的人走的人生之路稱作“正路”;人們又把損人利已的人用“作損”的手段獲得了許多殊榮的一生斥之爲“邪路”;現代生活,誘惑太多了,於是有人在不知不覺中走向了罪惡之路;而又有人在用自己短暫而美好的一生始終在默默爲自己的祖國鋪就一條富強之路……這裏的“路”,可實指具體的路,如家鄉路、上學路等;亦可虛指抽象的路,如奮鬥路、求學路、成名路、做人路、富民路、強國路、愛心路、昇天路、失敗路、成功路等。其次,審“在腳下”。路不在別處,只在自己腳下,路是靠腳走出來的,不是靠其他得來的。文題沒有指定寫在“誰”的腳下,我們可將“誰”具體化或抽象化,寫作面就又寬了。也就是說,文題可以寫具體的路、具體的人的腳下,也可以寫抽象的路、抽象的人的腳下;可以主觀地從“我”來寫,也可以客觀地從“他”(或“它”)來寫。從深刻的角度講,建議寫抽象的路,或先寫具體的'路,再關聯引申到抽象的路。

文題“路在腳下” 適合寫多種文體,下面以記敘文和議論文爲例談談如何立意。

寫記敘文,可以結合自己或他人的一次經歷、一個故事,將“路”定格爲人生之路,品悟、體驗“路在腳下”的深刻含義。如寫高三備考的經歷,文章可立意爲“大學之路就在我的腳下,馬不停蹄,克難奮進,終會圓夢”;寫登山的經歷,文章可立意爲“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惟有不息的探求者,他的腳下才有真正的路,才能領略獨到的風景”;寫失足者的故事,文章可立意爲“路在腳下,每一步當走穩走實”……

寫議論文,可以“敢問路在何方”設問,以“路在腳下”作答,並圍繞其展開論證。大凡有成就者,無一不是“路在腳下”的忠實踐行者。但丁說:“走自己的路,讓別人說去吧。”這告訴我們,路在自己的腳下,要靠自己去走。契訶夫曾寫道:“路是人的腳走出來的,爲了多闢幾條路,必須向沒有人的對方走去。”這告訴我們,在人生的“荒山野嶺”中實在還有許多不毛之地,需要我們去開闢。魯迅曾經講過:“世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有了路。”這是在批評我們,太喜歡在別人已經走出來的路上,或徘徊,或徜徉。馬克思也講過:“只有那些在陡峭的山路上不畏攀登的人,纔有希望到達輝煌的頂點。”這是在勉勵我們,一個人,要想在自己短暫而漫長的一生中有所建樹,就必須要敢於走別人從未走過的路。這些名言所蘊含的深意,都可以作爲我們寫作立意的出發點。

總之,開拓創新、腳踏實地、不等不靠、瞄準目標勇往直前、哪裏跌倒哪裏爬起、從自己做起、從現在做起等都可成爲“路在腳下”的立意角度之一。

【佳作賞析】

路在腳下

每當讀到杜甫的“會當凌絕頂,一覽衆山小”時,我都會想起那一次的泰山之行。(借杜甫詩句勾起回憶,詩句與泰山之行很好的照應了)那一次旅行讓我受益良多,它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路是自己走出來的,路在腳下。(開門見山,旅行感悟的道理很好地照應了標題)

還記得那是在讀小學的一個暑假,父親帶着我隨旅行團一起去遊泰山,我非常興奮。在車上,導遊向我們簡單介紹了泰山及其景點,我對這些一點興趣也沒有。(此處“沒有興趣”爲後文“眼中一亮”作了鋪墊)直到他向我們介紹“泰山有一種奇觀。在山頂上,迎着太陽,會有綿綿細雨向我們吹來”時,我眼中一亮,心裏暗暗作了一個決定……(沒有交待決定是什麼,敘事中設臵了一個小小的懸念,引人好奇)

一會車就到了泰山腳下,我們興沖沖地向前跑。不一會,我就跑到了前面,望着那曲折盤旋沒有盡頭的山路,我似乎看不見勝利的希望,我的能力絕對不可能和五嶽之首相抗衡,我快要向它屈服了。“怎麼了,這麼快就泄氣了?路在腳下,走不走看你自己,而不在路有多遠。”一句熟悉的話語飄入我的耳中。父親放下了一個水壺,便繼續向前走去。(“興沖沖地向前跑”與“快要向它屈服了”前後形成鮮明的對比,此處父親的話又恰好迴應了文題。父親放下的水壺,爲“我”繼續向前提供了條件)

“路在腳下,路在腳下……”這句話不斷地在我耳邊迴旋。我體味着父親的話,想到了奇觀,頓時凡中燃起了自信的焰火。我拿起水壺,毅然決然地向前邁進。風在爲我呼喚,鳥在爲我鳴唱,我還有什麼話可說呢。(父親的話給了“我”激勵和信心,風、鳥的舉動亦從側面反映了“我”的愉悅心情)

時間不斷流走,早晨悄悄離開了。烈陽當頭,我拿起水壺喝水:“咦?怎麼沒有水了?”(水壺沒水,意外之外卻也在情理之中。)我心中一驚,自信早拋到了九宵雲外。望着那還有一半的山路,我膽怯了,我不敢再征服它了。於是,我坐在一旁的石階上休息,等待着父親的到來。心裏埋怨着:也真是的,給壺不給水,什麼意思嘛!(信心又沒了,情節被“延遲”,波瀾頓生)

“呦——”一聲粗獷的呼喝傳來,打斷了我的思緒。放眼望去,一羣上身naked的漢子揹着一包包貨物正向山上走來。他們邊走邊齊聲地吼叫着,似乎有用不完的氣力。我倍受感動,他們一聲聲的嘶喊似乎在鼓舞着我不要放棄,一定要堅持。我的心隨他們的呼喊聲而有節奏地跳動着,熱血隨之沸騰。我挺身而起,頗有“壯士一去兮不復返”的英雄氣概。(峯迴路轉,赤身漢子的呼喝聲再度激起了“我”的信心)

終於,在傍晚時分,我登上了泰山山頂,可我錯過了觀賞太陽雨的最佳時機,但我並不感到惋惜。因爲我征服了茫茫山路,讓“路在腳下”在我的身上得到了體現。我不知道說些什麼,我懂得了:路在腳下,路其實也在心中。(錯過了觀賞奇觀,但收穫了登臨體會,“路其實也在心中”是“路在腳下”的昇華)

這時,父親走過來了,摸着我的頭說:“感覺怎麼樣?”我笑着握住父親的手說:“路真在腳下!”(以父子的對話結束全篇,一個“真”字意味深長)

【總評】

基礎等級:從內容上看,通過敘寫兒時登臨泰山的經歷,感悟並品味了“路在腳下”的深刻含義,前後扣題,中間應題,非常切合題意。一事一悟,做到了中心突出。文章敘事並不是平鋪直敘,而是波瀾起伏,趣味盎然,在“擁有信心”和“失去信心”之間反覆交替,內容充實,耐人尋味。此外,文章以第一人稱敘事,顯得情真意切,毫無矯柔做作之感。從表達上看,文章語言流暢生動,結構嚴謹,一環套一環,卷面整潔,字跡清晰,是一篇優秀的考場記敘文。

發展等級:文章構思精巧,特別是在情節的安排上,極富創意,有一波三折之美。

綜合評分:24(內容)+24(表達)+10(發展)=58分。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