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推薦作文

靈感的土壤作文

本文已影響 1.19W人 

在平平淡淡的日常中,大家對作文都不陌生吧,作文根據體裁的不同可以分爲記敘文、說明文、應用文、議論文。你知道作文怎樣才能寫的好嗎?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整理的靈感的土壤作文,僅供參考,大家一起來看看吧。

靈感的土壤作文

靈感的土壤作文1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土不在厚,有感則行。

不是所有的靈感都來源於學習,也不是所有的靈感都來源於生活。有的時候,也許剎那間的靈感就藏在那黝黑的土壤裏,等待着你潛心挖掘。

我們總在忙忙碌碌的生活中追逐着,尋找那片屬於自己的天地;我們總在馬不停蹄中錯過,錯失那來之不易的時機;我們總在不知不覺中陌路,失去那彌足珍貴的觸心。一瞬間,我們會失去方向,我們會變得迷茫,此時,不如蹲下來靜靜想想,也許眼前那寸土壤,埋有未知的寶藏。+

經過一夜雨水的洗禮,夾着一層淡淡的香草味,那是土壤新生的味道。也許是一粒粒小小的沙礫,但經過不停地翻滾,舞動,最終變成那一寸寸黝黑的泥土。泥土雖不雪白,但卻有淡雅的味道;泥土雖不美麗,但卻有質樸的氣息。或許泥土不如初升的太陽那樣光芒四射,或許新生的泥土不如圓潤的月亮那樣皎潔明亮,但它也有它的靈感,它也有它的光芒。好似新生的嬰兒那樣純潔善良,又好似“無情”的落紅那樣隨風輕揚。

靈感不代表創作,靈感不象徵輝煌。靈感的土壤,即使一片漆黑,也有它別開生面的芬芳。

一步一腳印,踩着的那是泥土的胸膛;一寸一芬芳,根深蒂固的,那是泥的四肢,泥土的心臟。它特有的芬芳是它的默默無聞、毫無怨言;它特有的靈感是它的一寸一步路,一腳一時光。

隨,不是跟隨,是順其自然,對過去的不執著,對當下不怨懟,對未來不強求;隨,不是隨便,是把握機緣,對過去的失敗不悲觀,對當前的困境不慌亂。難行能行,難忍能忍,不攀緣於未來,也不執着於過去,而是安住於當下,把握現在。泥土的一生即是如此,宛如一座時鐘,它的完美不在於走得快,而在於走的準。它的默默無聞,踏踏實實,是人類身體的觸動;它的永不言棄,一步一腳印,是人類靈魂的觸動。

“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靈感的土壤,我願灑下一樽清酒,敬你那無悔一生的“無情”。

靈感的土壤作文2

廣袤的中國大地上無處不播灑着靈感的種子。

聽那溝壑縱橫、粗獷豪放的.黃土高原之上,漢子們將腰鼓敲打得震天響,廣闊的天地賦予安塞人不羈的靈魂,而他們便將之擊打成了壯麗的樂章。看那絢麗秀美,綠水青山的雲貴高原,姑娘們和着絲竹翩翩起舞,明媚的山水給予了傣族人灑脫的個性,而他們便將之展現成了迷人的舞蹈。廣袤無垠的中華大地上誕生了多少璀璨的文明,天地之間的靈氣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等待着炎黃子孫去開拓創造。

然而,現代的中國文藝在世界舞臺上日漸暗淡無光,會不會是因爲遠離了孕育它的土地?是時候迴歸了!

當中國大花棉襖、錦繡被單被巧手改造搬上巴黎時裝週的秀場,你是否驚奇那些看似鄉土俗氣的花案也充滿了摩登時尚?當憨態可掬的大熊貓搖身一變成了大英雄風靡全球,你是否驚歎我們的國寶與功夫竟可以如此完美結合?西方不計其數的有心者嗅到了中華土地的芳香,從中汲取了無數的靈感,使之在異域結出累累果實。與其說別人竊取了中華文化,不如好好審視自身的癥結所在。中國現代文藝的大樹上難結豐碩的果實,不是因爲中華文化褪色了,而是中國人將頭仰得太高,缺少了從土壤中汲取靈感的思維。

諾貝爾文學獎的獲得者莫言便深諳這個道理,他將故鄉給他的靈感注入筆尖,寫出了最本真的高密風貌,令無數讀者彷彿身臨其境,彷彿也望見了茂密的田野,聞到了高粱的味道。

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的成功也正在於攝製組對這份來自土地的靈感極好的運用。它講述中國美食,但又不僅僅是美食。它深挖美食背後食材的性格脾氣,料理人的生活點滴。我們從中能感知到二十四節氣的更替,剛從土裏探出頭來的春筍的歡欣,白胖胖的菌子的成長故事,油鍋裏跳躍着的蔥薑蒜的香氣隔着屏幕也似撲面而來。食鮮賞味要關注大地,文藝創作更該如此。當粗製濫造的浮華失水的娛樂節目充斥着熒幕,需要有一股清風,吹開蒙在人們眼上的迷霧,導引我們低頭審視腳下,肥沃的華夏土地裏,從來不缺文藝創作的靈感。

中華兒女的頭腦不應該是一片貧瘠。要做中華文明承前啓後的接班人,切記從大地中找尋靈感,讓這片土壤滋養身心,創造更多更多的奇蹟。

靈感的土壤作文3

我們都知道,愛迪生說過:“天才就是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上百分之一的靈感。”然而他說的這句話還有後半句:“而決定成功的往往是後百分之一。”由此可見,靈感是十分重要的。

“靈感”是什麼?在我們的印象裏,“靈感”是一種很微妙的東西。它指文藝、科技活動中瞬間產生的富有創造性的突發性思維狀態,或指無意識中突然興起的神妙能力,或指作家因情緒或景物所引起的創作狀態。所以我們一般認爲靈感的產生具有隨機性和偶然性,正如俗話所說的“有心栽花花不開,無心插柳柳成蔭”。但是要讓“柳”成“蔭”,無論再怎麼隨意吧,也需要適宜的土壤才行。

首先,這土壤的主體是艱苦學習。靈感就是把已有的知識,通過特殊的排列而形成新的東西。那麼首先得有東西讓你排列,並且靈活運用所擁有的知識,才能產生靈感。再者說,如果沒有艱苦學習,就算有了靈感你也不會意識到那是一個好點子。

然後就是長期的實踐、不斷積累經驗。以前常聽到“靈感來源於生活”應該就是這個意思了。充氣雨衣的發明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下雨的時候,學生們穿着雨衣,雖然雨不能直接淋溼他們,但雨水順着雨衣流下,滴到褲腿上,風一吹也十分冷。一個同學在深受其害後,有了充氣雨衣的靈感。

認真思考纔是最大的分水嶺,前面提到的兩點相信很多人都能做到,而這個就難說了。拿最普通的例子來說,人人都知道蘋果從樹上往下掉,而牛頓卻會思考爲什麼蘋果不往上掉或者往左往右掉,所以發現了地心引力。我們都會有一個疑問吧,爲什麼往手心哈氣是熱的,而往手心吹氣是冷的呢?有些人知道這是因爲空氣流速不同了,然而只是到這種“明白原因”的程度是不夠的。外國有個人就利用木板,在上面鑽洞,把剪掉瓶底、擰掉瓶蓋的空飲料瓶安在上面,有效地把“熱浪”變成了“涼風”——這就是一個好靈感。

豐富的感情也十分重要,有時候快樂、幸福、悲傷甚至絕望都可以帶來靈感。

袁隆平:“靈感是知識、經驗、思索與智慧綜合實踐在一起而昇華了的產物。”

靈感的土壤作文4

總在追尋我之靈感。

凝神苦思的詩人想得佳句,又或有技藝高超的畫家想讓畫作熠熠生光。

可靈感究竟植根何方?

斜陽草樹,柳絮輕揚,湖畔倒影,鳥雀空啼,這般美妙的景色總能給人以無盡的才思,許多佳作便輕靈的流出了詩人的心底。且看陶潛寄情田園間,南山竹籬孕育了他清新淡雅的文采詩作,但瞧太白行走山水間,奇山峻嶺給予了他遺世獨立的傲骨風姿。如此看來,似乎景色就是那靈感的源泉,輕輕一觸,便有萬水千山走遍,千言萬語溢滿心田。

斷橋幽徑,向晚孤煙,勾起黯然情緒愁無際;遲日江山,燕子鴛鴦,引得人心歡暢情飛揚。“一切景語皆情語。”大家王國維如是說。你若着歡顏,則滿篇盡是欣喜言;你若心慼慼,則落筆皆是辛酸淚。你所看到的風景都帶着情感的影子,你所謂的寫景之作都是情感的延伸,莫奈的《日出》,畢加索的《格爾尼卡》等皆是如此。若是這般思量,那彷彿是情感影響着人對景色的看法,靈感源於情。

可若靈感當真源於景情,那又該如何解釋擁有九十九汗水的人們在紅塵中爭渡着,沉浮着,期冀着成爲那一個天才呢?所以我想,靈感的土壤應是情感與景色的交融——生活。

生活,並不只是簡單意義上的存在,它是個體積極地同世界交流,積極的踏上世界脈動軌跡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你需要不斷的積累和思考,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而生活會賦予你獨特的感悟,久而久之,你的閱歷會更加豐富,腳下的土壤會愈加肥沃。也許在某個你打算去看海棠花的凌晨四點,也許在某個銀河嘩啦向你的心坎上傾瀉下來的夜晚,你所久違所深深期待着的靈感就悄悄悄悄地來到你身邊。仿若萬千紛繁中心頭的一點靈明,你感到世界就像梭羅說的那樣是一塊畫布,通通透透的,你會看到石頭髮芽,向你粗糙的微笑。此時你才明白,生活是你不竭的礦藏,是靈感植根的土壤。

生活本就是景色和情感培育的溫牀,它供給着思想最初的營養。川端康成的海棠花夢生長於油鹽醬醋茶的飯桌,牛頓的引力來源於蘋果的碰撞。草葉的勾刺曾帶來魯班的板鋸,家國的淪亡也曾勾起李煜的萬千感傷。所謂的靈感創造出全新的天地,折射出無數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植根於生活的靈感指引我們,我們將走向創新的遠方。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