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五年級作文

春節調查報告(精選10篇)

本文已影響 1.84W人 

當不太瞭解,又想弄清某一情況或事件時,我們就需要好好地展開調查,調查結束以後,還需要寫調查報告。爲了讓您不再爲寫調查報告頭疼,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春節調查報告(精選10篇),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春節調查報告(精選10篇)

春節調查報告 篇1

節日是一種文化現象,春節更是如此。春節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語境下,是最隆重的節日。它起源於殷商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與宗教、祭祀、慶典、聚會等相聯。傳統的春節,有關於“年”獸、萬年創建曆法、熬年守歲、貼春聯、賞冰燈等各種傳說;有掃塵、春聯、門畫、倒貼“福”字、守歲、爆竹、拜年、看大戲、鬧元宵等習俗;有臘八粥、年糕、餃子、元宵、春餅等食俗;還有大年初一不掃地、不走後門、不打罵孩子、相互祝賀新年萬事如意等風俗……

春節文化的魅力,使春節成爲最有凝聚力的節日。每當春節來臨,背井離鄉的遊子都紛紛趕回家中與親人團聚,每年一度上億人次的“春運”高潮,說明了春節在中國人心中的地位。與春節相關的年俗,早已由一種禮儀漸變爲一種打在每個中國人身上的烙印、一種融入每個中國人血脈的習慣、一種浸入每個中國人骨髓的文化因子。

目的:

瞭解春節的習俗,瞭解春節的各地民族習慣。

形式

1、瞭解過年是中華民族最隆重、最盛大的傳統節日,也是每一個華夏兒女最期盼的日子。讓學生較全面地瞭解與新年有關的知識,從形式上的過新年到走近新年、研究新年,進而瞭解春節的由來、禮節及相關習俗。

2、到超市、飾品屋、節日禮品屋等進行參觀、調查、訪問,上網查詢有關資料,培養學生收集整理資料並根據資料進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能利用信息技術收集有關各地民族春節的信息。培養學生對收集到的信息進行處理、彙總和應用的能力。

春節調查報告 篇2

⑴前言

農曆正月初一就是春節,那麼春節的來歷是什麼?

⑵研究方法

從電腦上查找資料

⑶研究情況

相傳,中國古時候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觸角,兇猛異常。"年"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才爬上岸,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這天,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獸的傷害。

這年除夕,桃花村的人們正扶老攜幼上山避難,從村外來了個乞討的老人,只見他手拄柺杖,臂搭袋囊,銀鬚飄逸,目若朗星。鄉親們有的封窗鎖門,有的收拾行裝,有的牽牛趕羊,到處人喊馬嘶,一片匆忙恐慌景象。這時,誰還有心關照這位乞討的老人。

只有村東頭一位老婆婆給了老人些食物,並勸他快上山躲避"年"獸,那老人捋髯笑道:"婆婆若讓我在家呆一夜,我一定把"年"獸攆走。

老婆婆驚目細看,見他鶴髮童顏、精神矍鑠,氣宇不凡。可她仍然繼續勸說,乞討老人笑而不語。婆婆無奈,只好撇下家,上山避難去了。

半夜時分,"年"獸闖進村。它發現村裏氣氛與往年不同:村東頭老婆婆家,門貼大紅紙,屋內燈火通明。"年"獸渾身一抖,怪叫了一聲。"年"朝婆婆家怒視片刻,隨即狂叫着撲過去。將近門口時,院內突然傳來"砰砰啪啪"的炸響聲,"年"渾身戰慄,再不敢往前湊了。

原來,"年"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婆婆的家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在哈哈大笑。"年"大驚失色,狼狽逃躥了。

第二天是正月初一,避難回來的人們見村裏安然無恙十分驚奇。這時,老婆婆才恍然大悟,趕忙向鄉親們述說了乞討老人的許諾。鄉親們一齊擁向老婆婆家,只見婆婆家門上貼着紅紙,院裏一堆未燃盡的竹子仍在"啪啪"炸響,屋內幾根紅蠟燭還發着餘光……

欣喜若狂的鄉親們爲慶賀吉祥的來臨,紛紛換新衣戴新帽,到親友家道喜問好。這件事很快在周圍村裏傳開了,人們都知道了驅趕"年"獸的辦法。

從此每年除夕,家家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燭火通明、守更待歲。初一一大早,還要走親串友道喜問好。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

⑷結論

原來,春節的來歷是一個關於怪物“年”的神話啊。

春節調查報告 篇3

人們說,有海水的地方就有中華兒女,而有中華兒女的地方,就有春節。放眼中華大地,舉目五洲四海,每逢春節,煙花綻放,歡聲笑語盪漾,春節熱鬧了中國,春節也正在走向世界。

春節不僅是中國人的春節,也是世界的春節。中國的春節,是對世界文明的一種貢獻,是送給全人類的一份厚禮

春節首先是個親人的節日、家庭的節日,而人特別是中國人最看重家庭和親情。中國有句老話:“大年三十吃餃子,沒有外人”,意思是說一年忙到頭的人們,四處漂流的人們,過春節時一般都要回家,父子兩代,祖孫三代,甚至四世同堂,敬杯酒,鞠個躬,父慈子孝,母良妻賢,人們在鞭炮聲中,在鑼鼓聲中,在歡笑聲中,享受着人間溫暖。這種溫暖同金錢無關,同權力無關,同勢利無關,是骨肉情,闔家歡。同時,春節還是加深人與人之間感情、溝通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節日,是團結的節日。不但在親人之間,即使在互不相識“外人”之間,包括在有些隔閡、有些矛盾的人們之間,春節見面時也會客氣一點,會有笑容和寬容。有點理解和關心,一句“恭喜發財”,一句“新春快樂”,誰聽了都高興。總之,春節是使人和睦相處、歡樂愉快的盛大節日。

春節是集中展現傳統文化的節日。過春節,是對和平、友誼和親情的檢閱和激勵,是對未來美好生活的祝福和祈禱。春節文化是源遠流長的中國文化、東方文化,受人喜愛,深入人心。春節更是深入着中國人心,重家庭、重親情。

春節的魅力是中國的魅力、東方的魅力,也是世界文明的魅力。

春節也就是過年,在中國人心目中佔有神聖不可動搖的位置!它的重要意義完全可以與西方的聖誕節相媲美,有過之而無不及。西方人信基督,而我們中國人是偉大孔子精神孕育的子民!老祖宗給我們留下的東西,到今天,很多已經被我們弄丟了,是誰之過呢?答案異常沉重。但是,唯有春節也就是過年,作爲中華文明中的重要元素之一,堅強地生存下來了。而且,是任何力量也不可能使它屈服、使它磨滅的!是任何外人也不能染指的!因爲這是我們中國人靈魂深處的東西,是絕對不能碰的;因爲這是全體中國人乃至全球華人的共同精神殿堂!不論是遠在他鄉的遊子,還是留守家園的親人,抑或是海外赤子;不論是黃河以北,還是長江以南;不論是垂髫童子,還是皓首老人,在農曆春節到來時,在神州大地上,在全球華人聚居地,我們都要一起喜悅!一起高興!一起歡聚!過年!這是一種怎樣神奇的力量!

火車站、汽車站、機場、碼頭到處人潮擁擠,人們大包小包,春運就此來臨。春節前後的一個月,許多中國人都轉戰南北,往返於回家的路上。似乎一年的奔波勞苦,都要在春節徹底釋放和解脫。

到處張燈結綵,家家貼上春聯,四處鞭炮齊鳴,空氣中充滿了年味。孩子們換上新衣裳,每家每戶大掃除,整個中國都以全新的面貌迎接新年。媽媽炸麻葉,爸爸殺雞,家家準備充足的年貨,很多一年都難得一吃的好東西,比如大蝦、帶魚都在春節一刻端上餐桌,人們大飽口福,品嚐着年味。20多年前,經濟還不發達,買新鮮豬肉都要託人找關係,否則就得吃凍肉,那時候的年夜飯真叫一個香,隨着經濟發展了,家裏的年貨吃都吃不完,人們吃慣了山珍海味,再吃年夜飯的滋味也大不如前。現在人吃年夜飯,吃的不是飯味,而是一家人團聚的年味。

一晃30年,年年除夕,全家團聚一堂共看春晚,看了快30年,人們的品味越來越高,現在的春晚水平基本不能滿足人們的需求,人們對春晚的希望越來越高,失望也越來越大。可是大家依然會準時收看,已成風俗。品味的不是春晚,而是其樂融融的年味。春節對孩子來說,最大的喜悅就是收到大人給的壓歲錢。按照傳統,過年就意味着長了一歲,所以要發壓歲錢。歲月流逝,不變的是春節,那濃濃的年味。

春節,無論是在遼闊的南中國海,還是千里冰封的北國哨卡,年味一樣濃烈。無論是在紐約的唐人街,還是在南洋的新加坡,有華人的地方,年味始終不變。無論是寄新年賀卡,還是發祝福短信,年味依舊傳遞。世易時移,天涯海角,春節將中國人的親情、思鄉情、愛國情永遠連接在一起。

隨着城市化發展和經濟的快速增長,許多在春節時進行的民俗節目也逐漸只能在一些廟會上才能看到了,周圍的人們對於春節的看法,現在也只寄託在家人的團聚和一年一度的春晚上了,調查顯示,超過半數的人對於傳統民俗已經淡忘,對春節的記憶只存在於年夜飯和春晚,20%的人表示春節最大的是年前的春節開銷,購物,添置新衣服,爲孩子準備壓歲錢或者禮物,但佔總人數90%以上的人表示,新年到了,在這一個節日裏,爲自己一年的辛勤工作畫一個句號,買買衣服,一家人出去玩玩,是理所應當的。

現在大家的日子越來越好過,不會在爲吃一頓好的,穿一件好看的衣服而期盼高興了,傳統的東西也在一點點的流逝。也許我們沒

有感覺,直到有一天,我們的內心空蕩起來,想要抓住什麼的時候,才發現我們把傳統遺失了。年年過年年年過,年年過年過好年,讓年過得豐富起來,讓日子過得富裕起來,讓年文化更豐富一些吧。在全面推進小康社會進程的今天,我們更要把過年文化中的精華繼承下來並傳承下去。讓這屬於中國人的年,過得更中國化一些吧,因爲我們是中國人,這是我們的傳統,是我們的根。

春節調查報告 篇4

今年寒假期間,我與我的同學就XX區部分地區春節垃圾的處理情況做了一番調查,在這十多天的實地調查中,我們瞭解了現在中出現的很多問題,我們還詢問了一些居民和環保工作者,對其中的一些問題有了自己的看法和見解。

垃圾在人們生活中是必然存在的。僅就生活垃圾來說,XX市每人每天要生產一公斤左右的生活垃圾,每人每年就有近三百公斤的生活垃圾要處理。從整個市區來看,每天將有七十萬公斤垃圾急需處理。如果不能及時處理,大量垃圾隨意堆放,長期囤積,就會佔用土地,產生臭味,造成對大氣、水域和土壤的嚴重污染,而且導致蒼蠅、昆蟲及鼠類的滋生,威脅居民的健康。因此垃圾是城市的一大負擔。

但是垃圾處理起來並不容易,春節過年,最辛苦的往往是夜以繼日地工作着的環衛工人們。他們的日常工作本就繁重,春節期間更是如此。熱鬧的“鞭炮大燃放”累壞了環衛工人。大年初我們在街上看到,許多環衛工人正忙着將成堆的鞭炮屑清理到手推車上。環衛工人們以鞭炮聲爲令,哪裏響,他們就往哪裏“衝”,迅速將燃盡的鞭炮屑清理成堆,一條街要清理出十幾車鞭炮屑。我們通過調查瞭解到,今年春節期間,許多的環衛工人放棄了休假,全部上崗,加大了幹道清掃保潔力度,加快垃圾處理,確保生活垃圾“日產日清”,保障重點道路、商業街區和各個公共場所的環境整潔,只爲讓我們度過一個整潔、祥和的新春佳節。

通過環衛處相關負責人的介紹,我們又瞭解到春節期間,環衛工人們人均每天清理的生活垃圾有約400多噸,爆竹殘屑共清運500噸左右,可以想象,這是多麼龐大的一個數字!

我們還進行了一段時間內的實地調查。調查發現,社區內整體環境狀況良好,街道上鮮有亂扔垃圾的現象,一條條寬敞整潔的道路,一處處美麗清潔的街巷,在環衛工人手中梳妝打扮的儼然成爲一幅秀美的畫卷。

通過這次社會實踐活動,首先我們明確了社會調查活動的意義和方法,即:社會調查活動是爲了走出教室,直接參與並親歷各種社會生活,體驗性地進行學習,發展實踐能力和增強社會責任感,樹立合作精神和爲社區服務的精神;其次,我們瞭解到了許多有關春節垃圾處理的情況;更豐富了我們的課外知識。例如,垃圾的種類主要有:食品垃圾、生活垃圾、建築垃圾、工業垃圾、醫療垃圾、清掃垃圾等,對不同種類的垃圾應採用相應的處理方法才行。處理垃圾的主流方法有三種:衛生填埋(成本低,佔地面積大,易造成土壤污染)、焚燒(成本高,可以用來發電,易造成二次污染)和堆肥(佔地面積大,污染也大,在經濟方面不很划算)。

通過這次社會實踐活動,我們同樣發現了一些問題。

1、春節期間,煙花爆竹給節日帶來了紅火與喜慶,但是喜慶之餘也給環衛工人們帶來了巨大的負擔,由於燃放不當也引發了一些不必要的人身傷害事故。

2、許多居民並未真正對垃圾進行有效的分類,現在居民還把分類垃圾桶當作普通垃圾桶,街頭的分類垃圾箱形同虛設。市民對垃圾分類標準不清楚也許是導致垃圾分類無法有效施行的重要原因。調查發現,許多分類垃圾箱裏經常都是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以及危險物品混合在一起。打開垃圾桶後,經常能發現標明“不可回收垃圾”的桶裏,卻有紙張??有居民反映“即使家裏把垃圾分好了,但運的時候還是混在一起運的”。

3、社區內仍存在許多衛生死角,垃圾總是“躲貓貓”,難以及時進行處理。

針對以上問題,我們提出了一些合理的建議。

1、燃放煙花爆竹要選擇正規廠家生產的產品,在指定區域進行燃放,燃放時要保持一定的安全距離。同時也爲了辛苦的環衛工人們,儘量減少煙花爆竹的燃放。

2、垃圾分類,我們每個人都不是旁觀者。需要從自己做起,從現在做起,從身邊的小事做起。我們每個人都應該瞭解並倡導垃圾分類。推行垃圾分類,不僅是一種低碳的生活方式,也是市民素質和城市文明的象徵。

3、對於衛生死角,我們建議死角處最好放一些直角的籃子或簸箕,或將死角處做成圓弧狀,也能起到較好的效果。

通過這次的社會實踐活動,我們能學習到很多東西,同時也對我們所生活地區的垃圾處理問題進行了瞭解,也對環保性的除理辦法有了一個初步的瞭解,等待我們探究的東西還有很多。我們要呼籲,我們要倡導垃圾的環保處理方法。這不僅僅對我們的環境,對我們的身體有好處,同時對我們整個社會也有着長遠的意義。

春節調查報告 篇5

除夕

農曆年的最末一天稱歲除,這天晚上稱除夕,潮汕習俗謂之“過年”。除夕前人們便忙碌張羅備辦各式年貨了:買雞、鵝、鴨、魚肉;添制新衣飾;新購傢俱、器皿;選購年畫、春聯等。尤其要買柑桔、青橄欖等水果作象徵吉祥如意和迎送親友的佳果。舊俗過年前,男必新理髮,女必“挽面”,現女子多爲剪髮美容。

農曆十二月二十四日是“神明”上天“述職”之時。是日起,家家戶戶大掃除,用物和被帳都行清洗,謂之“採囤”。

除夕前一二天,家家戶戶製作各式粿品,以備過年之用。

除夕日外出家人都得趕回家團聚。除夕夜全家圍爐吃團圓飯。飯後大人們給孩童、子女給父母上輩,分發“壓歲錢”。是晚農家水缸要貯滿水,米缸要填滿米,燈火不能熄滅,以象徵“歲歲有餘”、“年年不斷炊”的好兆頭。

過年夜守歲之俗十分普遍。守候新春來臨,新年鐘聲敲響,家家戶戶鳴放鞭炮。

春節

農曆正月初一日稱元日,爲新歲之首,春天之始。天方拂曉喜炮聲聲,家家戶戶廳中大桌上,紅盤盛滿大吉(即柑,柑大於桔,故稱大吉)、青橄欖及各式精美糖果,門前張燈結綵,晚輩向上輩敬茶祝福。這天多數人家要吃素,最少是早餐不吃葷。早餐後大人攜小孩帶上大吉到親友家拜年,主客互致新正如意,恭賀發財添福等吉利話;主人請客以大吉、檳榔(古俗敬檳榔,今用青橄欖代之),共品工夫茶,客人贈上大吉賀主人吉祥如意,主人要以大吉回贈,俗謂轉敬式換吉,意在回敬美好祝願。

初一早,不少舞獅班及英歌隊敲鑼打鼓到各村各戶參拜賀年,主人燃放鞭炮以迎。還有手搖萬年青葉(俗謂搖錢樹)或手執書有“招財進寶”等吉利句小紅紙貼於人家門上的;或是吹嗩吶、敲竹板、唱歌謠、做四句、說吉利話挨家賀年的,都趁着討點賞錢。初二、初三日鄉村圩鎮多組織有慶新春文娛活動,除搭戲棚演潮劇、山歌劇、做皮影戲外,還有大鑼鼓隊、虎獅隊、英歌隊、舞龍隊等沿街挨村寨遊行表演。今還有映電影、賽球、書畫展、猜謎語等。白天夜晚人們成羣結隊盡興遊賞觀看,一片迎春的熱鬧喜樂氣氛。

吃團年飯

家家戶戶的住宅打扮得煥然一新後,除夕將至。於是,主婦們便忙着準備做一年之中最豐盛、最富意義的團年飯。團年飯,顧名思義,是一家在過年時歡聚在一起吃飯,連故去的老祖宗也不忘記的。因此,家家戶戶做好團年飯之後,首先必須“拜老公”(祭祖宗)。祭祖時,應該將代表祖宗的香爐從神龕上請下來安放在供桌上,然後焚香禱祝,請祖宗用餐。然後長幼依序跪拜,這充分表現出潮人慎終追遠、百善孝爲先的傳統美德。祭畢,將祭祖用的飯菜重新熱過,設大桌於大廳,一家人團團圍堅,這是每個家庭大團圓的美好時刻。一家人不論平時天各一方,或者平時有多少疙瘩,這個時候也應該歡聲笑語,不能說傷心事或吵鬧。

用過晚餐,家中主婦就忙着收拾飯桌,於是,一場大清掃活動便開始了。這一次清掃不用很講究,純粹是爲了清潔衛生而已,不像年底的那一場,必須用松枝掇草掃刷。然後便生爐起火,開始準備明天祭神的供品--齋菜。齋菜的種類很多,有芋頭做的,有番薯做的,也有的是用棗子做的,有的則是用花生米。

春節調查報告 篇6

調查時間:20XX年春節及其前後

調查地點:我家附近城鎮

調查目的:通過查閱資料、走訪親友、觀察周圍人的過節方式,瞭解春節的民風民俗,體驗中國的傳統文化特色。

調查過程:

一、查閱資料:春節的來歷

春節是中國的傳統節日,在我們中國人心中有着極爲重要的地位。然而你知道它的來歷嗎?在陝西關中一帶民間,就流傳着有關春節的神奇傳說。

傳說,玉皇大帝爲了治理人間,就派天宮的彌勒佛下凡。這事被如來佛知道了,心想:我是佛主,爲什麼不讓我去呢?於是,就找玉皇大帝論理。玉帝聽了,無言可對,只好說:“商量商量再說吧。”借商量的空子,玉帝便想了個解圍的法子。

他請來彌勒佛和如來佛,將兩盆花放在二佛面前,說:“這兩盆花你二位各務一盆,誰的花先開,誰就下凡去管理人間。”如來佛心眼多,點子稠,知道玉帝一定偏向彌勒佛,因爲他猜到玉帝怕出口之言難收,才以務花爲藉口來行此事。面前這兩盆花,恐怕玉帝已暗地作了安排,於是也想出個小計來。他借彌勒佛合目謝恩的機會,悄悄地把兩盆花換了個位置。第二天,如來佛的花就開了,因此彌勒佛只管了一天人間,這天就是正月初一。傳說彌勒佛心善,這天他讓人們吃好穿好睡好,因而正月初一人們就歡歡喜喜,興高彩烈的過了一天。後來,人們爲了紀念彌勒佛,就把這初春之時,二佛交接的時刻稱做“春節”。

二、我的見聞:家人過春節的過程

我的家鄉處在南方地區,春節的習俗數不勝數,這其中,較著名的還不少,如蒸年糕、做臘肉、吃圓子、貼對聯、放煙花、拜大年等等。我們一家子都十分重視這個節日,大寒那天就熱火朝天地做起了新年大掃除。擦窗戶、洗牀單、掃地,只要能打掃的,就絕對不留一點灰塵。一家人雖然都不停地忙碌着,但臉上都喜洋洋的,充滿了對過年的期待。鄰居們也都紛紛行動起來,只要一打開窗戶,隨時可以看見對面樓房曬臺上那些大大小小、花花綠綠的牀上用品,以及窗沿下那令人垂涎欲滴、新鮮美味的臘腸臘肉,真熱鬧!

此外,春節期間的賣場也是萬分火爆,此時人們的購物熱情異常地大,零食、蔬菜、生活用品、煙花爆竹……有錢的買好的,沒錢的也得裏裏外外換新的,彷彿不花錢就不叫春節。走進超市,收銀臺前那長長的'隊伍似乎永遠也排不完,紅紅火火的年貨大街就不用說了,就連往日人流稀少的化妝品櫃、保健品櫃的顧客也多了許多,而且都是大把大把地買,往日掙錢的辛苦早已被春節的喜慶氣氛掩蓋得一乾二淨。我的家也堆滿了各式各樣的年貨,食品櫃裏、冰箱內、茶几上,到處都是花花綠綠的年貨。而煙花爆竹也早已準備好了,就等着大年三十晚上的美麗綻放了。

盼呀盼,大年三十終於來了,白天,大人們貼對聯、購食材,準備年夜飯,而我們這些孩子,就開開心心地放起各式各樣的鞭炮。等到天色漸黑,年夜飯就快好了。開飯前,大家先互相口頭表達了祝福,然後一起吃晚餐,共度團圓之夜。酒足飯飽之後,叔叔點燃了煙花,頓時,深藍的夜幕映現出一朵朵禮花,宛若天女下凡,流光溢彩,美不勝收。第二天是大家拜年的時間,人人穿着豔麗,精神飽滿,將甜蜜的祝福送給每一個人。

過年真快樂呀!

三、我的感受:春節不一般

春節是中國的傳統佳節,是人們心目中最最隆重的節日,對人們擁有極高的凝聚力和感染力。它的每一個習俗、每一個傳說都流淌着濃濃的中國特色。千百年來,它一直根深蒂固地被人們熱愛着,沒有一個節日有春節這樣隆重,在人們人的心中有這樣高的地位。

我想,春節之所以這樣受人們重視,首先因爲春節是一個美好的節日,它帶給了人們快樂,給人們送去了溫馨的祝福。其次,它的時間正好處在年關,奔波了一年的人們,看見了它的到來,就彷彿看見了忙碌的盡頭,看見了閒暇的空間,看見了新一年的希望。而且,春節又是一家團圓的日子,海外的遊子在這一天終於可以投入家的懷抱,真恨不得一年再多來幾個春節哩!最後,春節又象徵着萬物的復甦、春天的降臨,這意味着一冬的寒冷終於可以煙消雲散了,上一年的煩惱也將隨着融化的冰雪消失到九霄雲外。綜合想來,春節真是一個意義重大、與衆不同的節日啊!

春節調查報告 篇7

中華民族的一個傳統節日,農曆正月初一爲春節,俗稱過年。而春節的習俗世世代代的流傳下來,現在,許多國家也有了過春節的習俗。

在世界上,據統計,除了中國外還有,中國、韓國、朝鮮、日本、越南、泰國、新加坡、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菲律賓等國家把春節定爲法定節日。

他們也有過春節的習俗。比如:新加坡:成千上萬人購年糕。

春節是新加坡一年當中最盛大的節日。在年市上,各種年貨琳琅滿目,一應俱全。過去中國過春節的傳統習俗,如祭竈、迎神和吃年飯等,在新加坡的華人中幾乎都保留了下來。至今,新加坡華人們還認爲,年糕象徵着“年年高升”,桔子象徵“大吉大利”,因而是家家戶戶過春節的必備品。新加坡還從中國的廣東和香港等地進口年糕、潮柑和盆栽金桔應市。春節期間,每天都有成千上萬人來到年市選購年糕等年貨。

而在春節的起源地―中國,春節的習俗也是很多的。從農曆十二月廿三起,辛勤勞作了一年的人們爲過好春節就開始忙碌起來了。農曆十二月十三或二十四日夜,統稱爲“廿四夜“。相傳這一天爲竈君上天之日,民間普遍有送竈君上天的習俗。百姓在這一夜用“卷銀包“(用青菜和慈菇、豆腐等燒熟後作餡,再用百葉包裹成)、“廿四糖“、赤豆飯作祭食,點上香燭,祭供竈君,並備紙錢,扎彩橋,磕頭禮拜,然後鳴放鞭炮,在將竈君像與前簾(俗稱“喜串“)燒化前,戶主對着君像自言自語地說些諸如“上天奏好事,下界保平安“等吉利話祈禱。此俗現已除,但吃赤豆飯、卷銀包的古風猶存。過了廿四夜後,家家戶戶越發忙碌了,裏裏外外大掃除,俗稱撣檐塵,各家忙於洗滌被褥帳子,釀酒、炒花生和蠶豆,並採購吃的用的東西。海島城鄉百姓普遍都要磨粉蒸糕,這一習俗一直延續至今。因“糕“和“高“是諧音,人們圖的是年年高的好口彩。本縣各地制糕的方法各不相同,上沙以蒸鬆糕爲主,中部地區蒸的是粘糕,下沙主要蒸蒲鞋底糕;而窮苦人家則用高梁粉、白玉米作爲蒸糕的主要原料。此外人們還要備些錫箔、紙錢、香燭、元寶、茶食果品之類的東西作祭品以此敬神。

除夕前幾天,人們還要貼上新春聯,掛尊祖,把先祖的遺像掛在中堂正壁的牆上,擺好祭品,待大年夜一到,點上香燭,讓後輩瞻仰。除夕前人們還進行打囤子,即把石灰裝在麻袋裏,往地上打印,企盼來年糧谷滿倉。這些活動現已不見。有的農戶還將市內的垃圾及無用的雜務和雜草堆放到外場,點火焚燒,以求來年吉祥,平安無事。年處一清晨家家第一件事就是放鞭炮,稱“開門炮“,其原意是驅邪,後來就含有開門大吉、高升發財的意思。過年了,大人小孩換上新衣帽,穿戴整潔,全家圍桌而坐,共進豐盛的早餐,以素食爲主,再加上湯圓(圓子)、糖年糕、以示全家團圓,年年高,並將去年廿四夜的一碗赤豆飯拌入早飯內,俗稱“陳年飯“,意爲隔年有餘的好口採。早飯後,孩子們向鄰居、親友長輩們一一尊稱問好。正月初一這一天忌諱頗多,不能動的柴草要用芝麻桿,黃豆杆等放在爐堂裏發出噼噼啪啪的響聲,火越旺,越吉利,預告今年萬事興旺,節節高.另外,年初三和年初五早晨家家都要燒早飯,飯前要點燃香燭,企求全家興旺平安。

春節這個盛大而隆重的節日,習俗也有很多種,現在,春節來臨,人人都是喜氣洋洋的,春節習俗也在不斷的演變,一代一代的流傳下去!

春節調查報告 篇8

院系:西北大學現代學院

班級:漢文

姓名:楊文康

學號:xxxxxxxxx

教師:xxx

調查目的:時至今日,新一代的人卻紛紛過上了洋節,漸漸淡忘了我們自己的傳統節日。春節臨至,身爲華夏子女,更應瞭解這豐富多彩,帶有濃郁民族特色的節日——春節,現在我就帶大家領略一下我家鄉的春節習俗及其文化內涵吧!

調查時間:20xx春節期間

調查地點:甘肅省天水市

調查對象:家中及附近男女老少,風俗習慣,網絡,書籍

調查方式:通過自己家過年、上街走訪、詢問、觀察,向老人們瞭解,通過書籍網絡,實地考察進行查詢,觀看家鄉春節節目“過個大年,忙亂半年”,古人從臘月開始忙“年事”,一直到過了元宵,這年纔算過完了,我居住的天水市甘谷縣的春節習俗也是十分具有典型的地方特色。通過親身體驗,上街走訪,網絡書籍我更加了解了我的家鄉的春節習俗及其獨特的文化內涵。接下來我將從臘月一直到正月十五來一一介紹:

1、臘月二十三—“送竈爺”

在臘月二十三這天下午,家裏的婦人,尤其是經常在家做飯的女人會準備好“獻飯”(是一種由小碗盛裝的、用土豆絲,粉條,炸豆腐片,炸雞蛋等做出來的色香味美的飯菜),通常家裏廚藝好的婦女會將它做的色香味俱全,而且食材更多。不過,婦女們將會使出自己的最好的廚藝獻給“竈爺”。讓他上天言好事。女人把廚房裏打掃的乾乾淨淨,在竈前放一碗水、一把草、一把五穀,這是給竈神坐騎的草料。然後拿來獻飯供奉在鍋竈的正中心,讓竈神享用,以示堵口。燒香畫馬,磕頭作揖打發竈神上天彙報主家一年的善惡好壞。在燒香化馬時,唸唸有詞,最爲普遍的頌詞“今年又到二十三,敬頌竈神上西天,有壯馬,有草料,供的糖果甜又甜,見到玉皇說好話,回到家裏降平安”然後放炮以示歡送。之後每天早晚要燒香磕頭。至今有這樣的講究:婆媳做飯是要說說笑笑,就是讓竈神爺知道一家過的和睦幸福。長幼有序,對老人不能惡言,不能不敬。對上門的人不論貴賤要笑臉相迎,做到謙恭謹慎。因爲竈神爺時時觀察你的一舉一動,否則會得報應。

2、臘月二十四到二十五—“掃房”

這兩天家裏人都會忙着打掃房間,庭院,廁所,豬圈雞舍等,過個乾乾淨淨的年,萬象更新。只要在家的家人這兩天都上陣,把家裏打掃得一塵不染。

3、臘月二十五到二十九—“辦年(家鄉讀音pàn’jián)”

家裏的年輕人會去街上(gai’shang)買年貨,不過現在交通方便了,需求也大了很多,於是大多數人都去甘谷縣城裏,有的還去天水市裏面買。好菜,好肉不管貴不貴,想要得都買下。說到肉我們甘谷縣人大多是自家養豬的,所以豬肉一般不會買了。買些魚肉等等。還有寫對聯的紅紙或者直接買寫好、印刷好的,門神,香。

小夥子,姑娘們都打扮得神采飛揚、花枝招展。說不定就找個好對象,等到年後初五、六就準備定親。

4、臘月二十九—蒸饅頭,炸“塊塊(kuokuo)”

饅頭一般常見的,不過有大小兩種。“塊塊”有很多種,面是前幾天就準備,已經發酵好的,要看家裏婦女的廚藝怎麼樣了,手巧的女人會做各種各樣,色香味美,脆而不幹,甜而不膩。女人們會使出十八般武藝,將“塊塊”做得最好。得到正月裏來的客人、親戚的贊。

5、臘月三十日—“耙對紙(ba`dui`ci)”,“接先人”,“年夜飯”,“守歲”。

“耙對紙(ba`dui`ci)”即春聯,在我的家鄉,家家戶戶要貼上新的春聯,其含義是以示辭舊迎新,期冀度過和和睦睦的除夕之夜,迎來甜甜美美的新春佳節,它也暗藏着每個家庭對新一年的期待,例如家裏做生意的:〃生意興隆通四海,財源茂盛達三江;家裏有當兵的:“人軍屬門上光榮匾,戰士胸前英雄光”等等。“對紙”一般是由村裏的老師,老文化人寫的。一清早孩子們就拿着由大人裁好尺寸的紅紙,去老文化人家去寫;

“接先人”是一種北方的祭祀活動,也是活着的人懷念先人的一種方式。屆時,一個家族的男人和小孩在下午5、6點聚集在放排位的一家,年長者拿着香盤(有香,斟餞即漿水或者茶水,),中年人拿着紙錢(有印刷和自己用模印的),少年拿着鞭炮等等。人到齊後就出發到大路上朝着埋葬先人的方向,磕頭祭拜。之後大家一起邊放炮邊回到那一家在門口跪拜並燒香放炮,表示將先人接回來了。之後知道十五將先人送走之前每天早上每家的女人都會做好獻飯供奉在排位之前。

年夜飯有餃子,煮骨頭(其實是煮豬肉),等等;

守歲是全家都在一起吃着瓜果,看着春晚,聊着這一年來的見聞及收穫,青年們打着撲克,喝着酒,吃着菜,等着00:00點的到來。等到00:00是準時放炮,迎接新年的到來。

6、大年初一—“去拜年”,“迎喜神”,“壓歲錢”,“去廟裏燒香”

“去拜年”:早上6點起來穿好衣服,青年和孩子們一起去各家的親房(家族的人)給先人燒香,給長者拜年。

“迎喜神”其實是迎喜神和財神,一般都是男人和孩子去打麥場上拿着香,斟餞,去迎接喜氣和財氣。

“壓歲錢”,“去廟裏燒香”和平常一樣。

7、大年初二到初六—拜丈人(changren),走親戚

8、正月“擡老人家(神像)”

“擡老人家”的具體時間各個村子都不一,我們火石屲組是在大年初三。我們村子裏沒有“老人家”的神像,我們村人信仰的是龍王爺,去隔壁河南村“擡”,這是老祖宗遺留下來的,老一輩人說是認爲將神像擡出來遊街,與民同樂,神保佑四方百姓和驅散邪魔。

9、正月初九—煙花表演及社火,耍秧歌表演

正月初九這天我們貫寺村廟上有好看的焰火表演,因爲這天是衆神的節日,也可以說是我們貫寺村的廟會,到時會有周圍3個村子的社火表演齊聚一堂,甚是好看。焰火表演更是火樹銀花,精彩絕倫。

10、正月十五—元宵節,“送先人”

過元宵節就是吃一個“餃團”也是一種麪食,有漿水的(酸的),有湯水的。

還有就是“送先人”:家族的人去原先接來的地方送別先人。

調查心得:

通過這次寒假社會實踐,我想,春節所以得到大家的重視,是因爲它代表了人們的願望,人人都希望生活的幸福、美滿,希望工作順利,前途無量,忙忙碌碌一年,所有的苦惱和憤懣都將在大家彼此的祝福聲中消散,在彼此的祝願中積聚力量,春節,給了每一個人暢舒胸臆的機會。春節還意味着團圓,在當今親情日漸淡薄的形勢下,春節提醒孩子“常回家看看”,在老人期盼的目光中體驗家的溫暖。春節也意味着春意融融,春天來了,萬象更新,憂愁的、幽怨的、有恩的、有恨的都沉澱在冬天的冰雪中,當春風輕拂楊柳、小河潺潺歌唱時,每個人都能體會到光陰流轉之速而增添寬容和大度。春節實在是一個與衆不同的節日。春節是四季之首,我們的足跡將踩出新一行。生命的里程又開始了一次始發,所以多一點期望,就多一份珍惜;多一點幻想,就多一份激情。

春節調查報告 篇9

【調查人員】王坤,趙春光

【調查時間】20xx年1月10日——20xx年2月10日

【調查地點】皖北農村(花園村),鄂西南農村(九毫堤村)

【調查方式】實地調查,查閱資料,尋訪老人等

【調查目的】爲響應院系對寒假實踐活動的具體要求,改變學習方式,拓展學習資源,拓寬學習空間,激發學習體驗,並與專業緊密結合,增強專業素養,我們於20xx年1月——2月10日分別在各自家鄉開展了體驗民俗文化,感受節日氣氛的社會實踐活動,結合新春的契機,依靠自己所學的專業知識,順利完成了此次寒假社會調研活動。通過此次調研,我們能夠了解各地春節的節日特色及民俗民風,並進行比較,從而繼承和發揚民俗文化的精華,摒棄封建迷信。

【調查內容】

【前言】

春節是最具特色的中國傳統節日,也是中國最隆重,最熱鬧的節日,歷史悠久,千百年來在每個華夏子孫的心中都有着極其重要的地位。中國地域廣袤,不同地區都有着不同的民俗,春節亦是如此,春節的習俗在不同地區有着不同的特色。而春節民俗文化是一個地區民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現今隨着社會的發展和全球化進程的加快,春節的習俗逐漸被新一代人所淡忘。我們通過此次調研就是希望能夠具體瞭解各地春節的節日特色和民俗文化,進行簡單比較,繼承和發揚民俗文化的精華,摒棄封建迷信。

春節,即農曆新年,俗稱過年,一般指除夕和正月初一。春節歷史悠久,起源於殷周時期年頭歲尾的祭神祭祖活動。春節期間,漢族及很多少數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予以慶賀,近些年,東北亞的韓國,東南亞的泰國,南亞的馬來西亞等中國周邊國家也開始注重春節舉行各種活動或儀式。在中國大陸,這些活動也

祭祀神佛,祭奠祖先,除舊迎新,祈求豐收等爲主要內容。在皖北地區,廣義的春節是指臘月初八至臘月二十三,臘月二十三至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爲高潮。而在鄂西南地區,春節在廣義上只指每年的最後一天加上新年的前三天,廣義的春節則一直延續到正月十五。一般鄂西南地區的民衆過春節的時候都只過四天,過完就算是春節完畢,開始新一年的準備和活動了。等過過完了十五,大人們都會說年也過完了,節也過完了,忌諱也可以除掉了,同時,小孩們也不能調皮了,不然就不會像過年那些時間不管孩子怎麼淘氣也不會責罰的那樣簡單了。一江之隔,南北差異總是明顯的,究其根源,還是各自當地自古就延續下來的文化傳統在發揮作用。

臘月初八,即我們平時俗稱的“臘八”。皖北地區的農村,在這一天早上,要吃臘八飯,就是把幾種雜糧(大米,小米,饊子,豆腐,豆皮等)放在一起熬成粥,鹹淡皆有。關於臘八粥的傳說,有一種是朱元璋(安徽鳳陽人)當皇帝后,爲不忘從前的艱難經歷而教育後人的,也有別的相關的傳說,但大都與勤儉節約相關,這也表達了不忘先祖的勤儉之美德。而在鄂西南地區,當地居民是不過臘八節的,這樣的猜測可能和臘八節的起源中的主人公朱元璋不是湖北人有關,反正鄂西南地區的民衆是沒有臘八節的概念的,這也符合南方地區的飲食上主產大米有關。臘八節畢竟是八中糧食的綜合食用,這在鄂西南地區是沒有生存的飲食文化土壤的。

小年,皖北地區一般是臘月二十三,鄂西南則是臘月二十四。稱爲“辭竈”。舊時,家家都有“竈王爺”神位,受玉帝敕封“九天東廚司命竈王府君”,簡稱“九天司命”,而作爲一家的保護神而受到崇拜。辭竈這天是竈王爺上天面見玉帝的日子,所以要在他走之前要對其進行祭拜,望其上天后多說好話,以此保佑一家人來年豐衣足食。記得在小時候,農村多要放鞭炮,吃水餃,大掃除,並在庭院中置供桌祭祀。但是現在全國各地的大部分農村中的小年似乎已經名存實亡,沒有任何的活動,只有少數老年人嘴上唸叨。這樣飛春節習俗的改變也當代人生活節奏加快有關。快速的生活節奏下,人們日益受驅使於豐富的物質,對繁瑣而單調的春節習俗而能免則免,加上農村地區青壯年大部分開始脫離土生土長的土地,而開始去城市打工,留守農村的老年人則不再有充沛的精力去講究這些習俗,再加上就算遵循了,也覺得沒人理解而怠倦,久而久之,小年的習俗則開始丟棄了。

臘月二十五——二十八,在這幾天才能真正感受到春節的氣息,因爲這幾天的在農村的活動並沒有固定的哪一天,所以在一起進行闡述。在皖北農村這幾天要蒸饅頭和包子,並不是像平時一樣,首先數量上要多的多,其次蒸好第一鍋饅頭的時候要放鞭炮,並拿兩個饅頭,兩個包子(一個饅頭一個包子在放在一個碗裏)分別祭祀玉帝也就是我們俗稱的“天老爺”和竈王爺。所以在這一天很多家庭都要從前一天半夜就起牀,而忙到很晚,從時間上的忙碌也凸顯對春節的重視。另外在皖北農村地區多自己做很多面食,多爲油炸,有丸子,面葉等,俗稱這一天爲“過油”。鄂西南地區則是開始準備長達四天過年的食物、鞭炮和走訪親戚的禮物了而到如今,禮物則開始用簡單實用的現金代替了,這和現在農村青壯年大多平時不在家,過年匆忙趕回來過個年,在對年長親戚表達感情的務實觀念有關。同時,一年一年的,農村地區打工返鄉過年的青壯年對自己的顏面也是越發的看重了,這體現在對除夕夜對鞭炮和禮花的使用數量和質量上有所體現。如果一家中的鞭炮放的時間越長,放的禮花越貴,則表示這一家人在即將過去的一年中財源很旺盛,家庭鬧的很好。新年即將來臨之際,要置辦年貨,洗衣,洗被等,在此我就不贅述。

臘月二十九,對於祖先的崇拜,在我國由來已久。春節是大節,上墳請祖儀式也就格外鄭重。上墳請祖的時間,大多數地區在二十九日早晨請祖。鄂西南地區上墳的習俗則是在正月初一清晨,即“出行”,表示新年早起勤奮的意義。漢代崔寔的《四民月令》記載:“正月之朔是爲正月,躬率妻孥,潔祀祖禰。及祀日,進酒降神畢,乃室家尊卑,無大無小,以次列於先祖之前,子婦曾孫各上椒酒於家長,稱觴舉壽,欣欣如也。”這說明,早在漢代我國的祭祖活動就已經是春節中一項十分重要的活動了。皖北農村仍保留這一風俗,去上墳的多爲家裏的長者,但是現在也有年輕人,沒有女性,這也是古代重男輕女的表現。同樣的,鄂西南地區的上墳多是每家每戶的壯年人和小孩,表達對祖先的尊敬悼念,和祈求保佑家人平安的心願。婦女則是沒有資格祭祖的,同樣的這是古代封建社會重男輕女思想的遺留。但是今年在鄂東南地區則有所改變,體現在家族女性開始進入族譜中了,這是社會上女性地位提高的表現之一,代表了現在文明的進步。

除夕,多爲大年三十,是指中國及其他漢文化圈地區的農曆一月一日的前一天晚上。(20xx年春節沒有大年三十,臘月二十九爲除夕)一般這一天爲吃、喝、玩、樂的日子,張貼春聯,福字等。皖北地區當地有個風俗,如果這一年家裏有人去世是不能張貼春聯的,去世一年兩年分別紫色和黃色春聯,去世三年以上方可重新貼紅色春聯。許多地區在當天晚上全家團圓吃年夜飯,守歲,在凌晨時吃餃子。在皖北農村過年豐盛的正餐爲除夕中午,而晚上是吃餃子。吃飯之前燃放鞭炮,多爲一年之中燃放最長的鞭炮,表示對這一天的重視和紀念。鄂西南地區則不同,在這一天之前,家中必須有人燒紙錢給祖先,即“包包袱”,表示祖先的陰間也要子孫爲其準備過年的錢,讓祖先過個好年,表達子孫後代的孝順之意。這一天家中人必須早起,小孩們做家中衛生的全面打掃,寫、貼對聯和福字,大人們同時準備中午的團年飯,飯準備好後,家中男性成員必須洗手靜臉,準備香燭鞭炮和祭祀食品,去當地土地廟祭拜土地,祈求土地神的賜福。完畢後,家中開始吃團年飯,在擺放碗筷餐具時候,都要多準備一到兩幅,菜餚中也必須要有魚,以示年年有餘之意。家中如果有成員未回家過年,堂屋大門則只能半關,後門全關,只有全家人吃飯都吃完比後才能開門,然後年飯吃完了則開始個人的活動,所謂個人的財路而已。走訪拜年此時可以開始。同時,家庭成員這天必須洗澡,所謂洗盡污穢,迎新發財之意。

大年初一,除夕夜晚,春晚成爲了全國家家戶戶的一頓盛宴,全家集聚一堂談笑風生,守歲過節。當凌晨的鐘聲敲響,寂靜的夜晚便響起了此起彼伏的鞭炮聲鳴,這也昭示着新的一年的到來。大年初一,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而把“掃帚星”引來,招致黴運。如果非要掃地不可,必須從屋子周圍掃到中央,這稱爲“聚財掃”,據說這樣可以聚集財氣。同時,這一天也不能往外潑水倒垃圾,怕因此破財。皖北農村地區仍保存着一習俗,大年夜掃除乾淨,年初一不出掃帚,不倒垃圾。早飯是伴隨着鞭炮生開始的,吃的是除夕下午的包的“素餃子”,在當地俗稱“扁食”,初一的早上不能吃葷。早飯過後,給老年人拜年,會象徵性的收到壓歲錢。隨着通訊技術的進步,電話,信息,網絡也成爲拜年祝福的重要手段。

正月十五,這是我國主要的傳統節日,也叫元夕、元夜,又稱上元節,因爲這是新年第一個月圓夜。因歷代這一節日有觀燈習俗,故又稱燈節。元宵節俗的形成有一個較長的過程,據一般的資料與民俗傳說,正月十五在西漢已經受到重視,漢武帝正月上辛夜在甘泉宮祭祀“太一”的活動,被後人視作正月十五祭祀天神的先聲。不過,正月十五真正作爲民俗節日是在漢魏之後。東漢佛教文化的傳入,對於形成元宵節俗有着重要的推動意義。元宵節全國各地都有燃放煙花炮竹,點燈過節等共同習俗。在這裏我只首先簡單介紹一下皖北農村的一些特色。如臘月底一樣,要蒸饅頭,數量較多,但是與其不同的是,這次也蒸麪燈(用麪粉做成燈的形狀,有燈座),還要單獨蒸“月燈”,代表十二個月(每個“月燈”上都有花邊,花邊的數量代表月份)。據老人說,剛蒸好的十二個月燈裏蒸餾水代表着來年所代表月份的降水量,而且比較精準。如貼春聯一樣,當年家裏有人去世的,在這一天也是不能蒸饅頭和麪燈的,到傍晚時分,村莊裏其餘各家都會給他們送去兩個饅頭和兩個面燈,在茅山派術數中據說是需要“集萬家燈火,藉以還陽或者轉世”。鄂西南則簡化些,食物跟春節一樣,加上在祖墳上點燈籠,和自己點燈籠之外,與皖北地區無異。

【結論】

隨着現代社會發展和時代的進步,春節有着新的內涵,同時春節也面臨着新的挑戰。作爲文化遺產專業的學生,自身存在着對民俗和民風的敏感性,我們身處於一箇中華民族的全面復興的偉大時代,自然應爲春節這個古老的節日增光添彩,因爲民俗本應是大衆生活中自發形成和傳承的,來體現民衆的文化訴求。春節,是中國最具特色的傳統節日,我們要在保持傳統文化和接受現代生活方式中找到一個契合點,構建一個新的民族文化體系,在與時俱進中解讀我們的春節文化,繼承和發揚民俗文化的精華。

春節調查報告 篇10

調查目的:在春節期間,我國每個民族都要舉行各種活動慶祝,作爲一名中學生,在學習課本知識的同時,更應瞭解這豐富多采,帶有濃郁民族特色的傳統節日——春節。

調查時間:xx年xx月xx日

調查地點:家中及周邊

調查對象:家中及附近老人

調查方式:詢問並記錄

調查結果:在民間傳統意義上的春節是從臘月二十三二十四直到正月十五。

臘月二十三/二十四祭竈掃塵民謠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臘月二十三的祭竈。傳說竈王爺自上一年的除夕就一直留在家中,到了臘月二十三日竈王爺便要昇天彙報這一家人的善行惡行。送竈多在黃昏入夜之時舉行,一家人到竈房擺上桌子,向竈王爺敬香,供上甜品。舉行過祭竈後,便要掃塵,新春掃塵其用意是要把“窮運晦氣”統統掃出門。

臘月二十七/二十八洗浴"二十七洗疚疾,二十八洗邋遢"傳統民俗中在這兩天要集中地洗澡、洗衣,除去一年的晦氣,準備迎接來年的新春。

臘月三十貼門神貼春聯貼福字貼窗花貼年畫守歲年吃餃子放爆竹給壓歲錢

除夕是每年農曆臘月的最後一天的晚上,有舊歲至此而除,來年另換新歲的意思。過年都有貼門神春聯的風俗。最初的門神是刻桃木爲人形掛在門旁,後來是畫成門神人像張貼於門。春聯原題寫在桃木板上,後來改寫在大紅紙上,有吉祥避邪的意思,但守制要用白綠黃三色。貼福字、貼窗花、貼年畫都具有祈福、裝點居所的民俗功能,是我國的一種古老的民間藝術。在除夕有守歲的習慣,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飯要慢慢地吃,一直吃到深夜,而餃子則是飯桌上必不可少的,民間有"好吃不過餃子"的俗語,在三十晚上12點以前包好,到半夜子時吃。當新年鐘聲敲響時,整個中華大地上爆竹聲震響天宇。下面就是給壓歲錢,這可是我最喜歡的節目了。

正月初一開門炮仗拜年聚財春節早晨,開門先放爆竹,叫做“開門炮仗”。爆竹聲後,碎紅滿地,稱爲“滿堂紅”。春節裏的一項重要活動是拜年,是人們辭舊迎新、表達美好祝願的方式

拜年的形式

一是走親戚的拜訪。初一必須到長輩家,須帶禮物。

二是禮節性的拜訪。給同事朋友拜年,一般寒喧兩句就要告辭。

三是感謝性的拜訪。一年來欠人家情,就要借拜年之機買些禮物。

四是串門式的拜訪。對於左鄰右舍的街坊,見面彼此說:“恭禧發財”

另外正月初一爲掃帚生日,這一天不能動用掃帚,否則會掃走運氣、破財,而把“掃帚星”引來,招致黴運。這一天也不能往外潑水倒垃圾。

正月初二祭財神

正月初二祭財神,這天各家把除夕夜接來的財神祭祀一番,祭祀的供品用魚和羊肉。

正月初五

正月初五俗稱破五,說破五前諸多禁忌過此日皆可破。

正月十五這一天都要閤家團聚吃元宵。新年中第一個十五月圓之夜,天上一輪圓月朗照,人間則聚食形如滿月的元宵。今天,元宵的吃法就更加豐富了,不少人甚至開始了中西結合吃法,比如巧克力就已成爲元宵餡之一。鰲山燈杆、火樹銀花,這是元宵節最突出的景觀。張燈放火、觀燈遊賞是元宵主要的節俗活動。元宵節真是中國的狂歡節,過了正月十五,這一年的春節算是結束了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