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議論文作文

有用與無用的議論文作文(精選5篇)

本文已影響 3.89W人 

相信大家都嘗試過寫作文吧,尤其是作文中不可忽視的議論文,議論文的語言講究抽象性、概括性和嚴密性,表達要求準確、鮮明。如何寫議論文才能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爲大家收集的有用與無用的議論文作文(精選5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閱讀。

有用與無用的議論文作文(精選5篇)

  有用與無用的議論文作文1

我唱歌,然而並沒有人認爲我的歌聲美妙。

可我依然唱歌,大清早走在校園小徑上頂着風吼《混沌》,中午吃完飯回寢室前哼一曲《千秋月別西楚將》,晚上熄燈前站陽臺上再來一首《風起天闌》,人生哪,也不過如此。

唱歌是爲了什麼?娛樂自己,放鬆一下身心罷了,卻偏要有人硬說什麼“唱不好聽就別唱”之類的話。彷彿我吃山竹正吃得起興,突然有人跳出來說帶皮吃水果是對水果的基本尊重,然後硬逼着我整個吃掉。現實生活中這種人不會受歡迎,然而當你唱歌唱得不如人意時跳出來焚琴煮鶴的人卻比比皆是。

真是件怪事。

唱歌撫琴做得再好又能如何?登上某某舞臺成爲人生贏家?從此康莊大道一往直前?就算真的名動天下成爲一代絕唱看,終究不過寂滅於時間的浪潮中,只落得後人嘆一句“廣陵散就此絕矣”,人生的大部分樂趣,若多加了點有用無用的紛爭,便索然無味。

其實人生中做的大部分事情都是無用的,無用的閒談,無用的課外書,無意義的偷懶。哪怕是目前看來最有用的學業,將來也不過一紙文憑。誰也不知道多年後這些知識會不會被逐一推翻,當年那雄心壯志五年後還是否有吸引力。人生在世,基本上都是無用之事組成了一生。

所以何必太過糾結一件事有用無用呢?人生苦短,快樂而有用的東西本不多,剩下的大多是有趣卻無用的事。若任我選,我就願做個劇本里的小人物,被編劇和主角都遺忘。做那個《醉翁亭記》中“負者歌於途”的負者,負着世俗的擔子走在人擠人的康莊大道上,忍不住就一曲歌盡悲歡,路過的一個衣着體面的醉漢眯着眼望着我,大筆一揮,便在一篇千古奇文上留下了關於我的隻言片語。

五個字,足矣。

我便是這樣一個無名的歌者,僅此而已。

  有用與無用的議論文作文2

世間有太多的無用之物,糟粕之事,也許我們會創造出一種職業,去剷除這些無用與糟粕。殊不知,正是這些無用與糟粕,卻能奏響另一番樂章。

在剛出生的那一刻,我們還靜躺在母親的臍肚中,包裹着羊水,擁抱着溫暖。當羊水被神之指輕挑開的那一剎,我依稀看見外邊的一絲光明,還有那隱約間傳來的聲音,很吵,塗滿了激動。不知爲何,心中涌出一股力量,亦或是一種本能——欲墜地。漸漸地,便有了執意,半是流汗,半是落淚,卻不肯退讓,不肯商量。終,墜地。

剛出生的我,大聲抽泣,拼盡全力去呼吸這個世界的第一口空氣:無味,卻帶着絲縷的芬芳。回望牀上的母親,靚麗的黑髮被汗水弄得凌亂,滿臉的苦澀甘甜不知被汗,還是淚所模糊。她身下的白色牀單,開滿了點點腥紅,似在靜默地祈禱,而褶皺的本身,讓白色的牀單儼然成了一塊布,一塊破布。

在裏,在外,我和母親,呼吸着同一口空氣,同在流汗,同在落淚,闖出了這道鬼門關。

那一刻,有那麼一種痛,讓全身骨頭位移的疼痛。而今的剖腹產卻爲一部分人免除了這超越生命的疼痛,這無用的疼痛。我們追求着結果,渴望着肚中的孩兒墜地。但,那終究不是真正意義上的墜地。我們在追求有用的結果,有用的出生,有用的墜地,有用的嬰兒,可忘了,都忘了——還有一種無用,那是讓人恐懼的疼痛,以及嬰兒那聲無用,甚至低微的哭啼。

無用的疼痛,卻是經歷一個靈魂的洗禮。每一位接受過此疼痛的母親,都是戰場上的一位勇士,任身後的傷痕仍在滴血,依舊還堅守在前線。無用的哭啼,那是對生命最真切的吶喊,沒有高音,卻拼盡了一個嬰兒的全力,將無用的音符,唱響了無用的最強音。

我看着在手術室黃色燈光照耀下的母親,她像拂曉的英雄,在晨曦中向我微笑。我願用我的哭聲,爲她奏一曲靜謐與美好。

聽啊,那無用的歌,唱得多美,讓人心碎。我願做一位去糟粕,除無用的作曲家,把每一件無用之事,換作一枚音符,譜寫無用之歌,讓所有人知道:無用有聲。

  有用與無用的議論文作文3

胡塞尼在《追風箏的人》中寫道:爲你,千千萬萬遍,哪怕遍體鱗傷,也要義無反顧。人生,不是隻做有意義的事。

而對於我們來說,做一些“沒有意義”的無用之事,不必像哈桑般受到傷害,相反,那些無用之事可能正好是一帖療傷之藥,是生命旅途中最美好的點綴。

我想起放在我面前的那一卷柔軟碎花布。絨棉已熨貼在花布上,而我所要做的便是把它縫成錢包。這便是我們在技校的實踐活動。三兩好友圍成一桌,五色的花布在桌上鋪開,針尖晶瑩的光芒牽引着綵線上下翻飛,勾勒出少女細膩的心思。我們一邊穿針引線,一邊歡聲笑語說說笑笑。時光如水,溫潤沁心,又如一緞柔美布料,被這些零碎的溫暖縫製成記憶中的錦繡。

花一整天縫製一個錢包,似爲無用,但是,這種不爲生產的活動帶着精剪細裁、細密縫製的慢節奏的溫度,有少女心的明淨美好,亦讓我們內心寧靜,充滿溫暖與幸福。這便是無用之用,它以精以慢見長,用它的細膩溫暖令人感受到生活的美好。

無用之用又何止如此。瑪格麗特杜拉斯說:“每一本打開的書,都是漫漫長夜。”靜夜裏,放下忙碌繁浩的學業,衝一壺大麥茶,在溫潤醇厚的茶香中斟飲文字這杯玉液瓊漿,讓哲思與靈思恣意飛揚。從《金薔薇》到《燦爛千陽》,從尼采到蔣方舟,從《詩經》到老莊,無不可讀。掩卷,無不聽到心絃振動的錚錚之聲。

我自知當下讀書的時間少之又少,知道他人情願抄一份讀書筆記,掃一下故事梗概,知道讀書的好處從不立竿見影不如刷題提分快,多數時候它是無用的時間投資。但我,還是情願踏上文字的征途,鮮衣怒馬馳騁天涯,只爲讓生活再留存一份詩意。這亦是無用之用。

聽一首扣人心絃的歌,寫一篇杜鵑啼血的文章,淋一場朦朦朧朧的細雨,畫一幅山高水長的國畫……皆是無用之事,都有有用之功。人生,是因了這一個個片段,才精彩紛呈,痛快淋漓。

莊字說,無用之用,方爲大用。噫!做一些無用的事,我且淺斟細酌生活的佳釀,感受無用之物的美好豐富!

  有用與無用的議論文作文4

曾在網上看過一個很讓我激動的視頻:十幾個人在一款名爲“我的世界”的遊戲裏用各式各樣的小方塊搭出了整整一個麗江古城。

我很激動地將這個視頻分享給我一個好友。他問:“做這個他們花了多久?”我查了一下資料回答道:“不休不眠的三個月吧。”很久,他才憋出一句:“可是這個有什麼用呢?”

我愣住了,想了很久,才發現其實真的沒有什麼用。還原度再高的古城,也只是存在於那個虛擬世界。我莫名有點難過,爲他們付出的不值。

可是,在這世上,有什麼東西是有用的呢?

錢財乃身外之物,生不帶來死不帶去。可是身外之物的又豈止是錢財?

錢財是無用的,不過多添銅臭;學問是無用的,文盲也能照活;愛情是無用的,一個人也是瀟灑;甚至家庭,也是無用的,不過徒增負擔。

看完了《瓦爾登湖》,方明白人所生存的'最基本條件,不過四個簡單潦草的大字“保持體溫”,除此之外,全是奢侈與無用。

原來我們所畢生追求的,不過是一堆廢物。

就連我們本身,也是無用的。地球少了誰,都是照樣轉。誰會在意這世上少了那麼幾個政治家或者別的什麼?即便是所有的人類都消失了,太陽照常升起,鳥兒依然在叫,花兒依然在笑。

佛曰:“四大皆空。”

奈何我不信佛。對我而言,色便是色,空便是空。紅顏即便最後逃不過白骨,我也要抓緊時間好好欣賞那銷魂蝕骨的好皮囊。

世間萬物大多無用,可這萬物又怎是能用簡單的有用無用來區別的?我喜歡這世界,即便它無用,我也貪戀它。我討厭癩蛤蟆,即便它有用,我也避之不及。那辛辛苦苦搭建出來的古城模型,只要贏得同樣愛它的幾個人的歡呼,也值了。

管它什麼黑白是非有用無用,喜歡便夠了。

那些斤斤計較有用無用的人,大多是惶恐不安的人。焦慮地活在世上,哀嘆着流年易逝,往事隨風,不懂得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朝散發弄扁舟的道理。渴望做“有用”的事來證明自己的價值,卻不知這世界大多事物,連他自己,都是無用的。

無用之人,無用之物,因爲喜歡,所以彼此纔有了價值。此乃無用之道也。

  有用與無用的議論文作文5

在混凝土搭成的高大建築物中,我們過着物資充裕的愜意生活。沒有人敢說它是無用之物,可恰恰是它把我們囚禁在了幾十平方米的土地上,寸步難離。

而在除夕夜,我們可以看着絢麗的煙花綻放在空中,散發在夜裏,但也僅限於觀賞罷了,既摸不着,甚至還污染大氣,這樣說來,煙花的確無用。還有掛在家門口的大燈籠,很少人會認真主意它,若非除夕夜,想來我也不會瞥它一眼,它也的確無用。可我們仍不會割捨掉這些“無用之物”,因爲看似無實際用處,卻於無形中營造了節日的氛圍,讓我們感受到了年味,它們是節日的盛裝啊。

我很難想象少了燈籠與煙花點綴的春節是一幅怎麼樣的情景,我也很難想象摒棄所有無用之物之後的世界會是怎樣不堪的場景。

一張紙和一支筆給我們的生活會帶來多大的用處,我們無法準確評估,但是,用它寫出來的詩文歌賦卻能幾百幾千年地感召着世人的心靈,影響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文化心理。然而時至今日,曾奉爲經典的傳統文學卻被視爲多餘之物,頂多供附庸風雅的人賣弄風雅之用。生活中,有太多這樣的無用之物因爲不能帶來實惠而被摒棄,我們都過分追求某些有實在用處的東西了,不能不說,這是我們的短淺目光在作祟。

顏回能在一簞食、一瓢飲中樂享大道,爲“無用之物”窮困潦倒而不以爲苦。我們達不到顏回那樣的境界,但可以保持對精神的追求,不爲“有用之物”迷了眼。

“無用之物”,很多時候,能消除我們靈魂的塵埃。而看似有用的有用之物不過是方便和幫助我們完成某件事情的工具,那些看似無用之物雖不能給予我們多大的具體的幫助,但它們卻能深刻影響我們的內心。想象一下,你可以在餘暇時吟詩怡情,悲傷時寫文遣懷,更可以來上一場評茶論文,豈不快哉!

我看到的無用之物,猶如青山白水繚繞我的心間。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