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一年級作文

《心平氣和的一年級》讀後感4篇大綱

本文已影響 2.25W人 

《心平氣和的一年級》讀後感1

作爲一名新老師,面對孩子常常感到手足無措,更何況是面對51名小學一年級的小朋友,除了感到迷茫無助以外,更多的是感到不得法。小朋友都是那麼的天真可愛,可是剛剛從幼兒園進入小學,心態和角色並不能立刻進入現有的角色身份中,常常剛出現各種小狀況,比如上着課的時候,突然有小朋友哭鬧,再比如上課的時候突然有小朋友說尿褲子了……

《心平氣和的一年級》讀後感4篇

每一天的上課就好比打仗一樣,常常讓人覺得不能如魚似水的遨遊在課堂的海洋中。然而當我看到薛瑞萍老師的《心平氣和的一年級》以後,我發現這些問題都是催使我們成長的教育機智的體現,孩子們的問題層出不窮,做老師的應該要調整心態,心平氣和的面對這些孩子們。

《心平氣和的一年級》,這本書以每日記載的隨筆方式向我們展示了薛老師帶一年級時的點點滴滴。全書由四部分組成,第一部分是走向平和,記述她與一年級孩子共同成長的點滴。第二部分是請跟我來,收錄的是薛老師給孩子家長的信。第三部分是平和輻射,收錄了她在現實教育教學中的借鑑意義。第四部分是聆聽大師,這一部分可謂是一針見血,點破了她“心平氣和”支撐的理論來源:對蘇霍姆林斯基等大師的理論潛心揣摩和領悟——“心平氣和地對待學生,對待孩子。讓我們慢慢來吧。我們原本準備用一生的時間來愛孩子的——不是嗎?方式過急的時候,只能讓孩子懼怕學習。還可能鑄成一生難以追悔的大錯。”

通過這本書,我學到了:

首先要每天讀書。

薛老師是一個極其愛書的人,她的博覽來源於閱讀。在她看來,閱讀,原本就是生活的一個重要部分,是和穿衣吃飯一樣屬於必然的事情。她認爲作爲教育者,要想讓孩子愛學習,必須自己先做讀書人,家長如此,教師更要如此。薛老師說的好:一切的閱讀都是讀自己。語文原可以無師自通,語文學習的根本在於多讀書,讀好書。

其次上課聲音要小而柔和。

以往講課時常常忍不住會提高自己的嗓音,總以爲那樣做孩子們會聽話些;常常忍不住厲聲喊叫,總以爲那樣做孩子們纔不敢“胡鬧”。可是,錯了。看來,從現在開始我真的需要“修煉”了,要心態平和,聲音小而柔和。

再次,每天要不斷地反省、思考。在這本教育教學隨筆中,經常看到她懺悔錄式的自我控訴,通過強烈的自我反省一天天地由浮躁而走向了心平氣和。

最後要及時跟家長交流、溝通。

薛老師說:“教師的愛要博大得多,它包含慈祥的母愛,嚴厲的父愛和知心的友愛:知心朋友之間的理解,尊重,信任與交心。”薛老師不僅注重了學生之間的平等的溝通,而且特別注重與家長溝通,她給家長寫了那麼多信,引領着家長向正確的教育理念前行。

教書育人,從來都不是一個簡單的事情,潛心修煉,默默耕耘,靜待花開的聲音。

《心平氣和的一年級》讀後感2

剛看到《心平氣和的一年級》這本書,最先映入眼簾的是“心平氣和”四個字。心平氣和──該是怎樣一種難能可貴的境界?教一年級還能心平氣和?薛老師在書中講述了她的的教學體會,從九月開學到一月期末的來臨,薛老師在孩子們初入學的五個月裏,從開始的“鬧”,到後來的“靜”,從拼音學習,到寫日記的開始,都採取了循序漸進的方法,使孩子們不懼怕學習,進而熱愛學習,慢慢進入讀書人的角色。

工作一年多年來,自學了一整套“管理”學生的絕招,那就是:猛敲桌子、瞪眼怒視、大喊制勝。這樣一來,咋一看,好象所教班級課堂常規極好。在爲師的我沾沾自喜的同時,卻越發地覺得自已失去了原有的溫柔,日日暴躁起來了。並且訓斥的次數多了,就沒有效果了。教學和班級管理就會陷入狼狽狀態,往往造成人在教室的時候,學生迫於老師的威力不敢說話,剛一走開,教室裏立刻亂成一鍋粥的狀態。

薛老師也遇到過類似的情況,她也曾着急發火,但她能很快調整好自己的狀態,心平氣和地和學生交流,心平氣和地教學。她在文章中提到“講課聲音儘量小,學生讀書要求用心但輕聲。反覆表揚完成任務之後安靜看書的孩子。我希望這樣有意識的反覆強調,能儘早讓他們懂得靜是好的。”在課堂上老師要求孩子安靜,老師也是“靜”的,“看黑板讀字和字母的時候,我的目光閃電般掃射每一個角落,發現分心的,寧可疾步走過去,告訴他看黑板,也不大聲呵斥。”她十分排斥大聲斥責孩子,排斥嚴厲地批評,又一次“上午因爲急,拍了一下桌子”,她反省“這是開學以來第一次。那難聽的聲音,應是對我劣根性的警醒,而不是一個壞的開頭。”

爲了實現安靜教學,薛老師做了各種有益的嘗試。薛老師說:“優美的音樂,能在潛移默化中,將孩子的心靈導向寧靜優雅。同時,也使他們對音樂有了鑑賞能力——吃過仙桃的人,是再也不會貪戀爛桃的。”因此她每天讓一年級的孩子聽音樂,靜靜地趴在桌上,慢慢地,讓很鬧的孩子終於能坐得住,能靜下來,對儘快適應小學生活大有幫助。

反觀自己上課,害怕學生聽不到,總是用最大音量不斷重複,有時候還動了買小蜜蜂的念頭,期望用高分貝的聲音來蓋住學生吵鬧的聲音。殊不知這樣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老師的聲音要大,是爲了蓋住學生的吵鬧;同時在老師高分貝的刺激下,學生變得更加躁動,吵鬧的聲音也更加響亮;老師只好再一次用更加響亮的聲音來上課。在一次又一次的惡性循環中,在一天有一天的錯誤實踐中,我們的孩子離“安靜”越來越遠,他們的心態離“心平氣和”也越來越遠,取而代之的則是“躁動和不安”。

我們在教學中也要像薛老師那樣,注重給孩子營造一個安靜的環境氛圍。時間長了,孩子們自然會輕聲慢語、以禮待人,適應了小學的生活。只有靜,才適合讀書,適合思考,適合孩子的成長。培養孩子的靜氣,是家長和教師的共同責任。

薛老師在自己的文章中毫不避諱的承認自己也“體罰”孩子。當看到這段文字的時候,我特別震撼,覺得薛老師呈現給我們的是真實的教學狀態,不是單純的說教。也正因爲薛老師的真實,文章的真實,才更加讓我們感動。孩子需要賞識和鼓勵,但在犯了錯誤的時候也需要適當的懲罰,讓孩子認識到自己錯在哪裏。只有這樣,才更加有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最後我想說,讓我們儘自己的能力,在孩子們的心裏留些愛的碎片的──兒時讀過的一首兒歌,人生第一次整本的背誦一本書,聽老師講過的一個故事。這些記憶的碎片承載在老師和家長對他們的愛,承載着童年的記憶,留下或大或小或暫或久的影響。這多麼好!

《心平氣和的一年級》讀後感3

今年重新教的一年級,回過頭來,利用閒暇時間看了《心平氣和一年級》這本書。

一年級的孩子是如此的不懂規矩,是如此的活潑好動,可薛瑞萍老師卻說:教一年級的學生做到心平氣和,這需要一種怎樣的境界呀?想到下半年我就要接手一年級,這不就是等於給我送來了寶貴的經驗嗎?如此這點更加吸引了我,於是一口氣看完了這本書,發現自己缺乏的東西太多,要學的東西太多。

一、靜氣的培養是種藝術

在薛老師的眼裏,培養學生的靜氣是整個一年級習慣訓練的重點。薛老師的文章裏總是提到讀書需要靜心,讀書也能培養靜心。因此,她特別注重給孩子營造一個安靜的學習氛圍。她說“我的靜和柔是會傳染的,安靜總會從一些孩子到達另一些孩子。”爲了培養學生的靜氣,薛老師每天讓一年級的孩子靜靜地趴在桌上聽音樂,寫字時聽,讀書時聽,休息時聽。《月河》、《雪絨花》、《春野》、《春江花月夜》……走進了學生的課堂,也走進了學生的心靈。薛老師常在學生嘈雜聲起時柔和地對孩子們說:“你們影響我聽音樂了。”只這一句話便讓學生立即安靜下來。對於一年級學生的行爲習慣訓練,薛老師只強調安靜一條,特別注重給孩子營造一個安靜的環境氛圍。首先她自己不製造噪音,以靜傳達靜,以靜滋養靜——儘量和孩子說話。時間長了,孩子們個個都是輕聲慢語、以禮待人,適應了小學的生活。我一方面感嘆薛老師對音樂的鑑賞能力,另一方面也驚歎她的教育智慧。想想我有時候總埋怨學生靜不下來,我也是有不可推卻的責任的。教師自身心浮氣躁,常常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大聲叫喊和斥責,孩子又如何能做到心平氣和呢?這樣想來,我也應當從自身做起。不僅是學生需要靜心,做教師的更需要靜心,只有自己輕聲慢語,才能要求所有的孩子都能夠做到輕聲慢語。只有靜,才適合讀書,適合思考,適合孩子的成長。

二、愛孩子就是愛自己

薛老師在她的文章中說:我喜歡他們——喜歡他們就是喜歡我自己。而她愛孩子的方式就是尊重每個孩子的成長特點。她用平常心看待每一個學生的成長。她說無論你願不願意,同不同意,工作都是我們生活中的重要部分。這是一塊命定屬於你的土地,鮮花盛開還是荊棘叢生,很大程度上決定於我們自己——不付出就想收穫,那是背天道的癡心妄想。付出就能收穫,那是天對我的格外垂恩。能力的差距是天生的,好學的程度也不可能一致。教師要做的是,把哪怕一丁點的學習熱情給放大、點燃了——而不是用以懷疑的心態,撲滅上進的火花。她也總是這樣對自己說:“順其自然。或快或慢,或主動功需牽引,他們都在往前趕,我們二班沒有差生。”想想平時的我,。也許是我對學生的要求太高,希望每個孩子都是優秀的,常常抱怨孩子的笨,家長的懶,讓我也心生煩惱,現在想想要讓每個孩子都學得一樣好那不過是教育的神話罷了,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成長環境,有自己的性格特點,每個孩子的學習能力也是有差別的,我們怎能要求每個孩子的發展的軌跡都一樣呢?所以學習尊重學生,尊重他們的個性發展特點,何樂而不爲呢?

三、讀書是永遠的精神糧食

讀了薛老師的文章的人都知道,她在不間斷地讀書。她說:“自己首先是個讀書人,然後纔是教師。”“語言——永遠是教師聯絡感情、傳授知識、激發思維的最重要、最基本的方式。具有足夠吸引力的、新鮮活潑的語言從哪裏來?讀書——只有讀書。”就因爲這樣,她讀《給教師的建議》,讀《教育漫話》,讀《美的歷程》,讀《幽夢影集》,讀《道德經》,讀《懺悔錄》等。作爲一個小學教師,那麼熱愛讀書,讀了那麼多的書,以至於哪天沒讀書就覺得缺少了什麼,所以纔會對“語文”的本質,有超脫考試體系的認識。

當孩子們剛學習完拼音,薛老師帶領她的一羣孩子和家長,堅持了大量的課外閱讀。剛開始要求學生一天一篇兒歌的閱讀量,大多數學生都能完成,優秀的學生已達到每日流暢朗讀一篇二三百字的短文水平。並且開始了每日一句的日記練習,儘早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大量的閱讀讓她教學有底氣,讓她的學生學習有靈氣。所以她帶的學生不僅閱讀能力強,而且理解和運用語言的能力也強。而對比想想自己,我不愛讀,所以總是找理由——沒時間。感嘆學生語文學習能力差,語言貧乏之時,我是否反省過我自己呢?

薛瑞萍是把握了語文教學的靈魂的,她不止一次地說:"我想語文和數學的`不同,在於語文是可以混着拖的,是可以在不求甚解中慢慢明白的。"薛老師樸素的語言,深深打動着我,促我反思。心平氣和取代急躁,下半年我也即將接手一年級,教育那些孩子多麼需要調整心態。薛老師的書就如黑暗中的明燈,給我指明瞭方向,在以後的教育生涯中我要不斷努力,不斷完善自己。

《心平氣和的一年級》讀後感4

今年是我和一年級孩子摸爬滾打的第一年,“孩子王”的我自學了一整套剋制“手下”的絕招,那就是:猛敲桌子、瞪眼怒視、大喊制勝、家長受訓。這樣一來,咋一看,好象所教班級課堂常規極好。在爲師的我沾沾自喜的同時,卻越發地覺得自已失去了原有的溫柔,日日暴躁起來了。並且訓斥的次數多了,就沒有效果了。教學和班級管理就會陷入狼狽狀態,最後山窮水盡、彈盡糧絕、焦頭拉爛額又不得善果。

迷惘的同時,看到了《心平氣和的一年級》一書,聽說其中有很多頗有借鑑意義的低年級課堂教學文章,於是就懷着學習的心態打開了這本書,我把讀書後感觸最深的幾點與大家交流:

一、走向“平和”

1、音樂元素的加入。

“優美的音樂,能在潛移默化中,將孩子的心靈導向寧靜優雅。同時,也使他們對音樂有了鑑賞能力—-吃過仙桃的人,是再也不會貪戀爛桃的。”這是薛老師的一段話,每天讓一年級的孩子聽音樂,靜靜地趴在桌上,慢慢地,讓很鬧的孩子終於能坐得住,能靜下來,對儘快適應小學生活大有幫助。

2、秩序從安靜訓練開始。

一年級剛入學的常規教育很重要,當我面對一年級孩子的時候,希望他們急速地成長起來,恨不得今天上學明天就學會了怎樣學習。但是開學初,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裏,薛老師只強調“安靜”一條,特別注重給孩子營造一個安靜的環境氛圍。時間長了,孩子們個個都是輕聲慢語、以禮待人,適應了小學的生活。只有靜,才適合讀書,適合思考,適合孩子的成長。培養孩子的靜氣,是家長和教師的共同責任。家長和老師要做到的是:自己先不製造噪音。以靜傳達靜,以靜滋養靜—-儘量柔和地和孩子說話。”

3、適當且平和的懲戒。

看雲非常重視懲戒的方式與分寸,年幼的孩子們也準確地理解了老師的苦心—-“老師罰我們站就是喜歡我們。要不然的話,我們就會學壞,成爲壞孩子。”下面是看雲與家長的談話:“已經處理過了,你不要聽見孩子們的報告跟着虛張聲勢。沒什麼的,該讓你知道的事情我會告訴你,像這樣的小事情,教師已經即時懲戒過的,你最好裝作不知道。被嚴密看管和雙重監視的感覺,是很讓孩子沮喪的。只能抵消我的教育效果。

二、讀書品味

“大量地、高品位地讀;自由地、誠實地抒寫;勇敢地、大膽地思考——這,就是我磕磕碰碰一路走來的、越來越堅定的語文學習之道”。這也是薛瑞萍老師的一句話。薛老師在安徽合肥的一座小學任教,是一個愛讀書又愛教書的普通教師。因爲愛孩子而做教師,因爲愛讀書而教孩子讀書。感動於她的每天大聲朗讀一小時,驚奇於他們那羣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薛瑞萍老師認爲“一日不讀書,則語言無味,面目可憎。”因此,讀書要從娃娃抓起。

當孩子們剛學習完拼音,薛老師帶領她的一羣孩子和家長,堅持了大量的課外閱讀。開始了每日一句的日記練習。讓他們儘早培養起良好的閱讀習慣。剛開始要求學生一天一篇兒歌的閱讀量,大多數學生都能完成,優秀的學生已達到每日流暢朗讀一篇二三百字的短文水平。正所謂“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多讀書,讀好書。閱讀能力,理解能力,寫作水平也能隨之提高。我想這是值得我們強烈借鑑的。“良好的語感,對於個人來說,不僅有利於文學修養的培植,也可以讓他從談吐到內心變得溫煦優雅。”

三、結友家長

學校教育只是鳥的一隻翅膀,如果離開家庭的有效支持,那這隻鳥將永不會真正飛上藍天。引領家長走進孩子的學校生活,瞭解孩子的學習狀態。在薛老師的敘述中,有大量的與家長對話的內容。有的,是電話的記錄;有的,是面對面的交流,有的,是網上的跟帖。而最讓人不忘在這本書中,我認爲最精彩的是薛老師在一學期內給家長寫的二十幾封信的是告家長書的做法。按薛老師的說法是給家長的信。每週一封,情真意切。21周,寫了21封信。信中有對學生知識點的強調,有讓家長在家輔導時突出的重點,有對學生學習習慣的指導,有近期班級及學校工作佈置。

這些信是一名老師對家庭教育作用的延伸,並是老師與家庭溝通藝術的直接證明。其中,大量的對學生的肯定,學生優秀的表現,如背誦好的人名,寫話好的語句及人名,考試好的人名等等,這無形中是對學生家長的一次鞭策。所以,21封信,涉及到學校,班級工作的所有方面,這遠比口頭的說教更有效,不要問,跟着我來就行,多好。

同時她還要求家長都能寫回信,互相交流,薛老師從中認識到孩子的心理狀態,不斷地調配孩子有效地學習。二十一封信,就是二十一次真情對話,不僅真正調動了家長的力量,也充分展示了薛老師的睿智。

教育是潤物無聲的美麗緩慢的事業;從容是一切教育工作者必備的心態。這本書告訴我:學會從容,心平氣和。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