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中心一年級作文

一年級讀後感大綱

本文已影響 2.48W人 

一年級讀後感1

我讀了美國謝爾希爾弗斯坦寫的《愛心樹》這本書,知道了這棵愛心樹非常愛這個男孩兒。

一年級讀後感

這個本書講了一個小男孩兒和一棵叫愛心樹的故事。這個男孩兒像

我,這一棵大樹像我的媽媽,小男孩兒一直向大樹索取東西,而大樹卻一直很開心。最後,大樹連自己的生命都給了這個小男孩兒,但是大樹還是很高興。

讀完這本書讓我想到了我的媽媽,她現在一直辛苦的上班賺錢,給我買吃的、穿的、供我上學,我長大後一定要好好報答我的媽媽。

一年級讀後感2

《海的女兒》童話中的主人公生活在海的深處,是一條美人魚。她在海底世界裏度過三百多年的歲月,然後化爲泡沫,結束她一生的幸福。她放棄了海里的生活,忍受着痛苦把自已的魚尾變成了人腿。後來她救了一個王子並喜歡上了他,而那個王子和鄰國的公主結婚了,她的希望沒有了。她如果繼續成爲 海的女兒 就要刺死那個王子後,就可以回到她的家人中去,回到屬於她自已的世界。但她沒有這樣做,卻自已投入海中化爲泡沫。我懂得了生命可貴。在任何事前面都要有堅強的毅力,勇敢地去面對它。

一年級讀後感3

想起醜小鴨,想必大家肯定爲它的苦難生活流一番眼淚。醜小鴨它是一隻堅強的小鴨,在歷盡千辛萬苦之後終於變成了白天鵝。那是它心中的理想支持着它,讓它與命運做鬥爭,與死神抗擊到底。在家裏,在蘆葦叢中,在灌木叢,在沼澤地,在農家小院它處處受嘲笑,受欺侮,但它絲毫沒有灰心喪氣,始終不屈不撓地奮鬥,最終靠自己有力的翅膀飛向自己最美好的未來。醜小鴨成爲了美麗的天鵝,難道不是靠自己的努力嗎?

來吧,什麼難題,什麼懊惱,什麼傷心,什麼灰心,拋開它們,讓我們張開翅膀飛起來吧!

一年級讀後感4

前陣子在書城買了本書,叫《滴水藏海》,裏邊有300個經典的哲理故事。現在我來品味一篇小故事,叫《命運》。

《命運》講的是連個孩子的命運,一個被高僧占卜爲“狀元”,另一個爲“乞丐”。二十年後,當初的“狀元”成了乞丐,而“乞丐”卻成了“狀元”。

上帝說:“我賦予每個人的天分之佔他命運的三分之一,其餘的在於他如何去把握。”

看了這段話,我很受觸動。把握命運,多簡單的字眼,可是又有多少人真正把握住了自己的命運呢?不必埋怨自己的天分,更不必埋怨自己的命運,因爲命運掌握在自己的手中,你隨時都可以改變它!

一年級讀後感5

杜甫說:“讀萬卷書,行萬里路。”高爾基曾經說過:“書籍就像飢餓的人撲在麪包上。”書籍是全世界的營養品(莎士比亞)。

翻開《昆蟲記》我就被文中的“我”的行動吸引。文中主要描寫“我”愛好觀察昆蟲,有一次作者觀察蝗蟲,現在人們都說蝗蟲是害蟲,可是文中作者可不這麼認爲,雖然蝗蟲吃農民種得糧食,可是沒有蝗蟲,就沒有肉質鮮美的火鳥。

雞也喜歡吃蝗蟲,有時候大人也給小孩吃蝗蟲。

現在時代,人們很少自己去發現。

現在都習慣上網查閱資料,科技發達了,人卻更懶了

我要學習作者善於觀察、善於發現,自己不斷髮現新的東西。

一年級讀後感6

我有一本書,書名是《老人與海》,我十分喜歡這本書,因爲書中內容十分精彩,它裏面還講了老人與鯊魚搏鬥,我給你們將一講老人在海上“流浪”這一部分吧!

老人這一次出海,釣到了一條特別大的魚,這條魚竟然拉着小船走了,可見這條魚有多麼大。是老人並沒有鬆開釣魚繩,他想等到大魚出水換氣時用魚叉扎死它,這時老人把魚繩綁在船頭上。天黑了下去,小船還在不段前行,老人已經離自己的家很遠了,他睡着了。

早晨,一陣劇烈的搖晃震醒了老人,可能是魚鉤刺痛大魚了。老人十分飢餓,他只好吃魚了,老人拿出另一根釣魚繩,掛上了魚餌。過了一會兒,小魚上鉤了,老人拿刀切開把沒用的東西扔了出去,分成幾份,曬在木板上。等曬乾了,把這難以下嚥的肉忍着嚥了下去。

就這樣過了幾天,老人有點兒佩服大魚。大魚終於出水了,它比船還長,老人瞄準心臟,使勁刺去,大魚跳出水面,最後死去了。老人把它綁船上。

從這裏,我體會到做事一定要堅持不懈,不能半途而廢。要像文中的老人,他一把年紀了,還堅持那麼長時間,忍這嚥下魚。這個故事讓我明白老人的執着與堅強,我應該向這位老人學習!

一年級讀後感7

其中這裏面有許多優美的詞句。例如“目瞪口呆……”晚上,我經常做夢,夢裏和小王子一起做遊戲,對小王子說心裏一直想說但說不出來的話,臨走時小王子對我說他要再去其它地方,還和我道別,我傷心地哭了。我一醒來,原來是夢呀!可是那夢是那麼逼真!我真希望不要醒來呀!

一年級讀後感8

讀完薛老師《心平氣和的一年級》,我卻久久不能平靜了,《心平氣和的一年級》讀後感讀後感。教過一年級的我深有體會,剛入小學的孩子特別愛嘰嘰喳喳,靜不下心來。因此一年級的老師,是和忙亂、着急、緊張這些詞相連的。其實,這是我們老師自己沒有擺正心態。

  一、走向"平和"

1、音樂元素的加入。

"優美的音樂,能在潛移默化中,將孩子的心靈導向寧靜優雅。同時,也使他們對音樂有了鑑賞能力--吃過仙桃的人,是再也不會貪戀爛桃的。"這是薛老師的一段話,每天讓一年級的孩子聽音樂,靜靜地趴在桌上,慢慢地,讓很鬧的孩子終於能坐得住,能靜下來,對儘快適應小學生活大有幫助。

2、秩序從安靜訓練開始。

一年級剛入學的常規教育很重要,當我面對一年級孩子的時候,希望他們急速地成長起來,恨不得今天上學明天就學會了怎樣學習。但是開學初,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裏,薛老師只強調"安靜"一條,特別注重給孩子營造一個安靜的環境氛圍。時間長了,孩子們個個都是輕聲慢語、以禮待人,適應了小學的生活。只有靜,才適合讀書,適合思考,適合孩子的成長。培養孩子的靜氣,是家長和教師的共同責任。家長和老師要做到的是:自己先不製造噪音。以靜傳達靜,以靜滋養靜--儘量柔和地和孩子說話。"

3、適當且平和的懲戒。

看雲非常重視懲戒的方式與分寸,年幼的孩子們也準確地理解了老師的苦心--"老師罰我們站就是喜歡我們。要不然的話,我們就會學壞,成爲壞孩子。"下面是看雲與家長的談話:"已經處理過了,你不要聽見孩子們的報告跟着虛張聲勢。沒什麼的,該讓你知道的事情我會告訴你,像這樣的小事情,教師已經即時懲戒過的,你最好裝作不知道。被嚴密看管和雙重監視的感覺,是很讓孩子沮喪的。只能抵消我的教育效果。

  二、讀書品味

"大量地、高品位地讀;自由地、誠實地抒寫;勇敢地、大膽地思考--這,就是我磕磕碰碰一路走來的、越來越堅定的語文學習之道",讀後感《《心平氣和的一年級》讀後感讀後感》。這也是薛瑞萍老師的一句話。薛老師在安徽合肥的一座小學任教,是一個愛讀書又愛教書的普通教師。因爲愛孩子而做教師,因爲愛讀書而教孩子讀書。感動於她的每天大聲朗讀一小時,驚奇於他們那羣學生的閱讀和寫作能力。薛瑞萍老師認爲"一日不讀書,則語言無味,面目可憎。"因此,讀書要從娃娃抓起。當孩子們剛學習完拼音,薛老師帶領她的一羣孩子和家長,堅持了大量的課外閱讀。開始了每日一句的日記練習。讓他們儘早培養起良好的閱讀習慣。剛開始要求學生一天一篇兒歌的閱讀量,大多數學生都能完成,優秀的學生已達到每日流暢朗讀一篇二三百字的短文水平。正所謂"讀書百遍,其義自見。"多讀書,讀好書。閱讀能力,理解能力,寫作水平也能隨之提高。我想這是值得我們強烈借鑑的。"良好的語感,對於個人來說,不僅有利於文學修養的培植,也可以讓他從談吐到內心變得溫煦優雅。"

  三、結友家長

學校教育只是鳥的一隻翅膀,如果離開家庭的有效支持,那這隻鳥將永不會真正飛上藍天。引領家長走進孩子的學校生活,瞭解孩子的學習狀態。在薛老師的敘述中,有大量的與家長對話的內容。有的,是電話的記錄;有的,是面對面的交流,有的,是網上的跟帖。而最讓人不忘在這本書中,我認爲最精彩的是薛老師在一學期內給家長寫的二十幾封信的是告家長書的做法。按薛老師的說法是給家長的信。每週一封,情真意切。21周,寫了21封信。信中有對學生知識點的強調,有讓家長在家輔導時突出的重點,有對學生學習習慣的指導,有近期班級及學校工作佈置。這些信是一名老師對家庭教育作用的延伸,並是老師與家庭溝通藝術的直接證明。其中,大量的對學生的肯定,學生優秀的表現,如背誦好的人名,寫話好的語句及人名,考試好的人名等等,這無形中是對學生家長的一次鞭策。所以,21封信,涉及到學校,班級工作的所有方面,這遠比口頭的說教更有效,不要問,跟着我來就行,多好。

同時她還要求家長都能寫回信,互相交流,薛老師從中認識到孩子的心理狀態,不斷地調配孩子有效地學習。二十一封信,就是二十一次真情對話,不僅真正調動了家長的力量,也充分展示了薛老師的睿智。

教育是潤物無聲的美麗緩慢的事業;從容是一切教育工作者必備的.心態。這本書告訴我:學會從容,心平氣和。

一年級讀後感9

《捅馬蜂窩》這篇課文講述了作者出於好奇心,捅掉了馬蜂窩,反被馬蜂蜇了眉心的事。讚揚了馬蜂敢與毀壞它們生活的人拼出一死和誓死保衛家園的精神。使作者感到毀壞馬蜂的家,毀壞它們的生活就像是一種罪孽,他“決心不再做一件傷害旁人的事”。這種精神也令我十分震驚,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做任何事情之前,都要深思熟慮,斟酌好了之後再去嘗試,千萬不要因爲好奇而做出損人不利已的事。

一年級讀後感10

剛看到《心平氣和的一年級》這本書,最先映入眼簾的是“心平氣和”四個字。心平氣和——該是怎樣一種難能可貴的境界?教一年級還能心平氣和?薛老師在書中講述了她的的教學體會,從九月開學到一月期末的來臨,薛老師在孩子們初入學的五個月裏,從開始的“鬧”,到後來的“靜”,從拼音學習,到寫日記的開始,都採取了循序漸進的方法,使孩子們不懼怕學習,進而熱愛學習,慢慢進入讀書人的角色。

工作一年多年來,自學了一整套“管理”學生的絕招,那就是:猛敲桌子、瞪眼怒視、大喊制勝。這樣一來,咋一看,好象所教班級課堂常規極好。在爲師的我沾沾自喜的同時,卻越發地覺得自已失去了原有的溫柔,日日暴躁起來了。並且訓斥的次數多了,就沒有效果了。教學和班級管理就會陷入狼狽狀態,往往造成人在教室的時候,學生迫於老師的威力不敢說話,剛一走開,教室裏立刻亂成一鍋粥的狀態。

薛老師也遇到過類似的情況,她也曾着急發火,但她能很快調整好自己的狀態,心平氣和地和學生交流,心平氣和地教學。她在文章中提到“講課聲音儘量小,學生讀書要求用心但輕聲。反覆表揚完成任務之後安靜看書的孩子。我希望這樣有意識的反覆強調,能儘早讓他們懂得靜是好的。”在課堂上老師要求孩子安靜,老師也是“靜”的,“看黑板讀字和字母的時候,我的目光閃電般掃射每一個角落,發現分心的,寧可疾步走過去,告訴他看黑板,也不大聲呵斥。”她十分排斥大聲斥責孩子,排斥嚴厲地批評,又一次“上午因爲急,拍了一下桌子”,她反省“這是開學以來第一次。那難聽的聲音,應是對我劣根性的警醒,而不是一個壞的開頭。”

爲了實現安靜教學,薛老師做了各種有益的嘗試。薛老師說:“優美的音樂,能在潛移默化中,將孩子的心靈導向寧靜優雅。同時,也使他們對音樂有了鑑賞能力——吃過仙桃的人,是再也不會貪戀爛桃的。”因此她每天讓一年級的孩子聽音樂,靜靜地趴在桌上,慢慢地,讓很鬧的孩子終於能坐得住,能靜下來,對儘快適應小學生活大有幫助。

反觀自己上課,害怕學生聽不到,總是用最大音量不斷重複,有時候還動了買小蜜蜂的念頭,期望用高分貝的聲音來蓋住學生吵鬧的聲音。殊不知這樣形成了一個惡性循環,老師的聲音要大,是爲了蓋住學生的吵鬧;同時在老師高分貝的刺激下,學生變得更加躁動,吵鬧的聲音也更加響亮;老師只好再一次用更加響亮的聲音來上課。在一次又一次的惡性循環中,在一天有一天的錯誤實踐中,我們的孩子離“安靜”越來越遠,他們的心態離“心平氣和”也越來越遠,取而代之的則是“躁動和不安”。

我們在教學中也要像薛老師那樣,注重給孩子營造一個安靜的環境氛圍。時間長了,孩子們自然會輕聲慢語、以禮待人,適應了小學的生活。只有靜,才適合讀書,適合思考,適合孩子的成長。培養孩子的靜氣,是家長和教師的共同責任。

薛老師在自己的文章中毫不避諱的承認自己也“體罰”孩子。當看到這段文字的時候,我特別震撼,覺得薛老師呈現給我們的是真實的教學狀態,不是單純的說教。也正因爲薛老師的真實,文章的真實,才更加讓我們感動。孩子需要賞識和鼓勵,但在犯了錯誤的時候也需要適當的懲罰,讓孩子認識到自己錯在哪裏。只有這樣,才更加有利於孩子的健康成長。

最後我想說,讓我們儘自己的能力,在孩子們的心裏留些愛的碎片的——兒時讀過的一首兒歌,人生第一次整本的背誦一本書,聽老師講過的一個故事。這些記憶的碎片承載在老師和家長對他們的愛,承載着童年的記憶,留下或大或小或暫或久的影響。這多麼好!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