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之蒙學國學常識

盛唐詩歌興盛的先聲

本文已影響 3.71W人 

導語:初唐時期的詩歌繼承宮體詩的風格,出現了宮廷詩。下面是本站小編收集整理的關於宮廷詩歌的介紹,歡迎大家閱讀參考!

盛唐詩歌興盛的先聲

全書除引論外,共分爲四章,以時間爲順序,四章就是初唐的四個階段:貞觀、龍朔、武周、神龍景龍。引論記述了作者寫此書的目的,並指出,在整個唐詩史上,初唐僅僅是一個序幕,它拉開了唐詩興盛的大幕,但究其本源,初唐詩歌與南北朝詩歌仍然屬於一脈,甚至可以說初唐詩與真正意義上的近體詩是有區別的,然而就是在這個時期卻奠定了盛唐以後詩歌興盛的基礎。總體來說,作者認爲初唐詩歌確實缺少好的作品,但欲研究其中奧祕,不可將目光僅僅聚焦在王績、四傑、陳子昂身上,更該深入研究一下宮廷詩人的經歷與作品,研究一下當時唐詩發展的真實情況,看看初唐詩人的特質,並體味一下初唐宮廷文人的沉浮與喜樂。

第一章主要介紹貞觀時期的宮廷詩風,重點論述的是在經歷過南北朝變亂,儒學在初唐得到復興,詩風便受到儒家的影響,並結合南北朝時期的聲色,作者明確的提出此時宮廷文風、詩風是以繼承南朝爲主的,並把北朝的詩文風氣融入其中。於此時,履行儒家詩教觀,時代氣象與南朝聲色摩擦,繼而形成了貞觀一代宮廷詩的風氣。此時,貞觀治世,詩人們氣勢恢宏,並將南北朝便開始發端的宮廷詩推向高峯。此時唐代元素起了作用,便也在此時開始了詩風的轉變,之後的唐詩的興盛,便發端於此。而此時宮廷詩人的雍容氣度貫穿了整個大唐。

第二章時代便來到了高宗時期,此時經過貞觀、永徽兩段時期的發展,大唐國勢穩定,經濟繁榮,而此時,由統治者開始便沉迷於聲色,漸漸地趨於奢靡,而此時,宮廷詩人離權力中心最近,受影響便最深,因此詩風開始轉向華麗,龍朔時期產生的“龍朔變體”便是最好代表,作者從該時期文化氛圍入手,分別着重論述了“上官體”、“頌體詩”等的風格,揭示了此時詩風中的苛求文字華美、綺錯婉媚、諂媚富麗的特點,並分析了“龍朔變體”的利弊,並揭示出詩風的轉型預兆。

第三章作者便寫到了武周時期的宮廷詩風,此時局勢大定,政治清明,一派繁榮升平氣象,而武曌勵精圖治,毫不鬆懈,因此詩界的浮華雖未消除,卻不再滋長,“詩賦取士”的政策也讓文人們開始正視詩歌,並開始探索寫詩的奧祕,進入了詩體全面建設的時期,“文章四友”、“沈宋”、“珠英學士”都在對詩體的建設方面進行自己探索,並做出了各自的貢獻,近體詩在沈佺期、宋之問時代得到了定型,由此,在詩體方面,唐詩已然和南北朝詩不同了,這便是唐詩形成並繁榮的關鍵一步。唐詩興盛已呼之欲出。

第四章,作者主要介紹了“神龍逐臣”與“景龍學士”的作品,後武曌時期,大唐政局動盪,政變迭生,宮廷詩人們的好日子已然到頭了,他們迎來了生命的低谷,由喜轉悲,被放逐的大臣們的詩作風格便悄然變化,這便成了大唐詩風轉變的最主要推動力,詩歌的取材已經慢慢地離開宮廷,轉入塞北江南、轉入山河大地,“景龍學士”們的生活依然優越,但他們的詩作裏已經融入了田園的成分,因此,盛唐詩歌的各個流派竟然都從這時候開始萌芽,而此時詩作所寄寓的情感已然改變,浮華與歌頌漸漸消去了光輝,士人們的情懷已然成爲詩歌的主旋律,文人士大夫的精神慢慢的形成,宮廷文人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而初唐詩歌也到了尾聲,但這僅僅是個開始,真正意義上的唐詩在此時最終形成完備了,並在詩人們的吟詠中漸漸趨於成熟。我們便看得出初唐詩歌的作用與宮廷詩歌的偉大貢獻。

再讀此書之前,對於初唐政治走向和詩歌發展,也有大致的瞭解,於此時,中國剛剛結束魏晉南北朝的大分裂,又經歷了隋末農民戰爭,天下剛剛穩定,需要休養生息,唐太宗勵精圖治,經濟越發繁榮,大唐初現盛世跡象,對外戰爭也節節勝利,文化便開始趨於開放,而在高宗即位到玄宗即位這段時間政局迅速陷入動盪,政變迭生,士人階層的浮沉,給大量文人帶來了創作動力,到玄宗即位,開元天寶年間,中國已入盛唐時代,繁榮又一次到來,也讓詩歌走向高峯,詩人輩出的時代來臨,反觀初唐這近一個世紀的詩歌發展,可以說佳品過少,唯有王績、“四傑”、陳子昂、張若虛、劉希夷、以及“沈宋”有一些值得稱道的作品,因此後人一直對此段時期的詩歌定位不高,文學史教學也僅僅是做一個簡單的瞭解,而研究者對於此時的一批重要詩人瞭解普遍有些過少,上官儀、“沈宋”、“文章四友”等人,我們普遍給予評價不高,所以對於初唐詩壇,相關研究人員過少了,當時也曾想過,唐詩發展到盛唐出現高峯,之前的初唐必然有跡象,當然“四傑”等人的成就似乎已經給了我們答案,但盛唐詩歌題材的獨特,氣度的恢弘開放,甚至是詩派的衆多其原因值得思考,而前代的影響、政治經濟等的作用也同樣值得深入探究。

最初的想法在於,初唐政治經歷波動,高祖、太宗朝政治清明,詩風勁朗,高宗朝趨於浮華,政治鬥爭激烈,文人好似無依靠的飄蓬,所以想要求得生存,必然出現詩風的諂媚,繼而歌功頌德、粉飾太平的浮華之作便相繼誕生。武周時期,這種浮華仍在繼續,但武曌的雄才偉略不同於高宗的沉湎聲色。因此,詩歌的風氣便要有改變的趨勢,到武曌退位後,詩歌便開始新變,浮華漸漸衰退。接踵而至的的政變,使大批文人受到牽連,一下子從天子的寵臣變成流放異鄉的謫客,而此時,詩歌的題材便從歌頌轉向了哀怨與憤懣,積蓄到開元天寶,再度繁榮讓詩歌勃興,張說、張九齡兩位宰相都是著名詩人,詩人羣體大量興起,而此時經過初唐的轉型,詩歌體裁便已然拓寬,詩歌由此走向了高峯期,而初唐的宮廷詩以上官體爲代表的那種“婉媚”,得到的評價自然不高,貢獻雖有,但很難被後世所推崇,所以容易被忽視,因此把王績、“四傑”重點研究也很有必要,而且王績這些詩人的詩作對後世影響也很深遠,但是值得思索的是,向王績等人的此類詩歌雖然具有崇高的追求與精神品質,可是當時的文人想要入世爲官,少不得歌頌一番,此時宮廷詩歌的影響必然很大,而且最重要的在於,宮廷詩是皇帝認可的,可想而知,宮廷詩歌雖有千般缺點,卻一定是當時主流,雖然在後世沒落,但此時詩人集中於朝的現實註定宮廷詩的大行其道。此時的陳子昂等人卻實屬異類,也因此造成了他的悲劇命運。而對於前代的繼承,我們可以知道初唐詩歌對於南北朝詩歌形式、音律、題材都有所借鑑,但具體如何借鑑,我們都比較模糊。儒家思想的復歸,也是註定的,我們可以瞭解,以王通爲代表的河汾之學在唐初是很有影響的,孔穎達、王績、王勃都與大儒王通有着聯繫,或爲親屬、或爲師徒。因此儒家的文學觀念必然對詩歌有着深遠的影響,不過儒家思想是如何被文人寫進詩作、是如何對詩風流變進行作用的,我們急需深入瞭解,而本書便對這些問題進行了梳理和解答。

讓我們進一步瞭解初唐詩歌的流變與地位、進一步挖掘了初唐宮廷詩的價值。本書深入探討,將初唐的四段詩歌與時代背景相結合,透視其中宮廷詩人的遭際,並以此探討這些詩人對後來詩歌繁榮的貢獻,並重點探討了上官儀、“文章四友”、沈佺期、宋之問等取得了巨大成就的宮廷詩人的得與失。而其中觀點讓人耳目一新,作者對於貞觀時期詩歌進行探討時便提出,此時,宮廷詩人對淫褻卑弱的“宮體詩”的反撥中,致力於儒家文學觀的重建,由此也可見,對於儒家文化的復歸,宮廷詩人與“四傑”、陳子昂等人一樣功不可沒,甚至對於主流詩歌的影響要超過“四傑”等人。而此時宮廷詩人將南北朝詩風與時代氣象相融合,折北入南,使唐初的詩歌發展已然開始走出南北朝詩歌的.框架,這便有了詩風開闢的功績。作者經過考證研究,說明此時宮廷詩人爲了禮樂教化的功利目的作詩,履行儒家詩教觀,繼承北方風氣,但卻以南朝詩歌的氣象爲主,使北方風氣漸漸融入南方聲色。但作者也指出,這種折北入南是簡單的掇拾,有時便出現了融而不合的狀態,因此亟待新變。到高宗朝,國勢大定了,此時統治者漸漸地開始喜歡聲色,而此時的宮廷詩人便開始重文采,而此時進士試以“詩賦取士”讓全國文人對詩歌創作開始尊重,並開始熱衷於探討詩藝。作者告訴我們,創業的艱辛已然遠去,此時的宮廷詩人便褪盡了骨鯁之氣,開始尚文輕儒,上官儀的詩作便以“綺錯婉媚”爲特徵,而李義府、許敬宗等人的“頌體詩”更是富麗諂媚,相比之下,上官體對詩歌美感形式、表達意境上都有積極探索,但畢竟氣象不夠,而頌體詩卻將貞觀時期對帝國氣象的頌揚變成了對帝王個人的阿諛諂媚,總體來看,這二種詩體都以“媚”爲最主要特點,因此這一時段的詩歌積極作用較少,詩歌對於新變的要求越來越強烈。因此到武后時期,漸漸消退浮華之氣的宮廷詩人開始踏實地對詩歌進行建設,當然這也得益於“詩賦取士”,律詩各體式定型、詩風省淨流麗、篇章結構靈活多變,總之這個時期唐詩進入全面建設時期,“珠英學士”、“文章四友”、沈佺期、宋之問等在此時貢獻巨大,成就較高,而他們的遭際也註定他們會成爲後來盛唐詩歌興盛的先驅,盛唐之前,一波波政變接踵而至,這批文臣幾乎無一倖免,被貶官、流放,所處環境的險惡,所遭遇的打擊的巨大,讓他們滿心憤懣,此時他們在宮廷裏鍛造出的藝術技巧與騷怨的精神自然而然地產生了溝通與結合,於流竄落魄、山程水驛的自我抒情中表達出哀傷、憂憤的人生感慨,在某種程度上呈現出了脫離宮廷詩趣味與模式的趨向,此時的“景龍學士”詩人羣體在歌頌聖德的同時,在詩中加入了山水田園的意象,而這些都與盛唐詩歌相近的,山水田園、邊塞等詩派已見雛形,而詩所表現主題也越發寬廣,詩歌徹底從門閥詩歌走出,成爲士人文學,詩歌藝術已然進入新境界,預示着詩歌的高潮即將到來。作者在本書中大量引用史料,結合各個時期的詩歌評論、文學理論論著對初唐的宮廷詩歌進行考證,爲我們整理出了一個明確的初唐宮廷詩風流變的線索,讓我們沿着這條線索對初唐宮廷詩歌、初唐詩歌甚至是整個唐代詩歌都有了更深入的認識,本書這種風格讓我們對這些成果的瞭解更加直觀,成果更令人信服。

書中多處引用各類史料的原文,並以列表等方式,直觀可信,一目瞭然,全書以時間爲主線,讓讀者能更好的把詩風的流變與時代背景相結合,有利於將各個時期的詩風特徵介紹清楚,並能夠看出各個時期的詩風差別,做好對比,可以明確看到詩歌在朝何處發展,再看時代背景,便可深入地探討詩歌變化與時代的微妙聯繫,達到了詩歌流變與歷史發展的融合。並將各個時期的代表詩人進行列舉,並以之爲例進行研究,也讓讀者對初唐詩人的結構、地位有了初步認識,使讀者知道這些詩人的身份以及他們是如何走上創作道路的,並通過他們的沉浮透視社會的變遷,從而折射到詩歌發展上,便讓讀者明白,詩歌發展出此等軌跡的必然性。

當然,在閱讀本書的時候,也可以發現,作者列舉的作品數量較少,注重對各位詩人的生平和詩風的介紹,但引入的作品數量太少,讓讀者有些困惑,使讀者對於各位詩人的詩風的認識過分理論化,過於抽象,不夠直觀,缺少作品支持,引入的少量作品是很有說服力的,但總體還是數量過少。以時間爲順序,也會使不同流派的發展發生紊亂,讀者在讀各流派發展時,會不適應這種思維的跳躍,甚至對於有些流派的由來、消失也難以搞清楚。這也許削弱了這本書的文學價值。

總體來看,本書給了我們一個全新的視角,對初唐宮廷詩的發展難線索做了一個簡要的梳理,對初唐宮廷詩進行了重新定位,深入挖掘了初唐宮廷詩的藝術價值、文學價值、展示了在這個探索過程中宮廷詩人的得與失,並將詩歌發展放在廣闊的歷史背景上去,探索其與政治、文化等的深層關係,讓讀者對這段時期的詩歌有了一個重新的認識,最重要的是,他用自己研究成果說明了,初唐詩歌僅僅是唐代詩歌興盛的一個序幕,但這個序幕的作用至關重要,可以算作是盛唐時代中國古代詩歌高峯期到來之前的一個準備,它爲這個高潮時代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使最終詩歌的興盛有了強大的依託,可以說沒有初唐宮廷詩人的偉大探索,就不會有盛唐各個詩人羣體的積極唱和,就不會出現盛唐的詩歌興盛,甚至不會有唐詩的輝煌成就。可以這麼說:初唐宮廷詩歌是盛唐詩歌興盛的偉大先聲。在讀過此書後,我便對初唐宮廷詩歌有了新的看法,並開始有濃厚的興趣去重新讀一讀上官儀、杜審言、沈佺期、宋之問等人的詩作,看一看他們文字下積蓄的唐詩發展的偉大動力。因此我也希望有更多的人能讀這部書,有更多的人來關注初唐宮廷詩。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