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之蒙學國學常識

今天我們該怎樣“致敬國學”?

本文已影響 3.17W人 

據鳳凰網文化頻道報道,由鳳凰網、嶽麓書院聯合主辦的“致敬國學——首屆全球華人國學大典”啓動儀式日前在北京舉行,從主辦方的高度重視,數十位文史大家及各界名流蒞臨現場,以及在國內外產生的廣泛的影響來看,這次“國學大典”,已被看作是全球矚目的文化大事件。

今天我們該怎樣“致敬國學”?

特別是發佈會現場首先舉行的“什麼是國學及其在今天的價值”“國學如何更好地貼近我們的生活”兩場論壇沙龍,直接切入了“大典”的主題。這既是“國學”文化普及的問題,也是當下“國學”亟須解決的問題。

當今中國,在經濟飛速發展和全球化的進程中,文化軟實力的積蘊與傳播越來越得到重視,傳統文化的發掘、傳承與弘揚已成共識。從任繼愈、季羨林等一代國學大師相繼離世引發的晨鐘暮鼓般的警世之音,到全民爭看百家講壇、渴求文史知識的熱潮,再到分佈全球各地、播撒“中華之光”的四百多所孔子學院……由此,“國學熱”順勢而興,且風行不衰。

但是,從這幾年興起的“國學熱”來看,“國學”文化也出現了很多問題,比如,“國學”研究日趨商業化,“國學”成爲一些人的牟利工具;“國學”庸俗化、淺薄化和娛樂化,“國學”的內蘊和價值被拋棄;“國學”奢侈化、貴族化,“國學”脫離時代、社會和現實,遠離大衆百姓的生活,變成少數文化精英的有錢有閒之餘的`奢侈品……這次大典上國學研究方面的文化學者談國學“被破壞過,被踐踏過”“命運堪憐”,確是讓人心有同感。所以,他們提出,國學應是時代的國學,可以應用於當代,爲現代人服務,爲社會大衆服務;國學不是一個呆板的事物,它是鮮活的,不能把它當成一個古董,不能食古不化;我們致敬的國學,應該是一個“健康的國學,時代的國學,進取的國學,未來的國學”。

這些對“國學”文化的看法,既看到了“國學熱”中的問題,也指出了“國學”的歷史和文化特性及價值;既看到了“國學”與歷史、時代和國家、民族的聯繫,也指出了“國學”的未來發展方向。這是對這幾年來“國學”文化發展中的經驗教訓的總結,無疑也應是我們對待“國學”的文化態度。

這自然要使我們思考和追問:什麼是國學,真正的國學教育是什麼,國學應該怎樣貼近我們的生活?

在長期的歷史演變中,每個時代有每個時代的問題,但無論何時,我們總有着相同或相似的需求和渴望,被一些共同的難題所困擾和挑戰,也積累了許多應對這些難題的共同經驗和智慧。這些共同經驗、智慧和啓示,就積澱、保留和貯存在傳統文化這種純粹精神的形式之中。尤其是在這個後工業時代,在這個商業文化價值越來越被放大的時代,一些人生命處於衝突、精神處於焦灼、心靈處於迷惘和困惑之中,這已經成爲當代亟須解決的精神問題。

而國學中的一些偉大的觀念、智慧和經驗,可以用來解釋當下我們的這些問題,給我們帶來許多新的啓示。所以,我們生活的問題、生命的問題、心靈的問題、精神的問題、人生的問題、歷史觀和文化觀的問題,乃至幸福的問題、靈魂的問題、信仰的問題等等,大都可以從國學文化中找到相應的解說和答案。這正像本次大典“致敬國學”的主題闡釋那樣,“一個民族,只有對自己的傳統文化充滿溫情,心生敬意,才能延續文化的血脈,才能樹立文化的自尊自信,進而加強整體社會的凝聚力”,“致敬國學,就是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搖旗吶喊,是向全社會乃至全球華人發出一種聲音:續接我們的文化之根,張揚我們的思想之魂,爲我們躁動的心靈找回一方精神家園,爲我們劇變的世界留住一片澄淨天空”。這是國學之大用,也是人文之大用,是我們“致敬國學”的根本所在。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