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之蒙學國學常識

謝靈運和謝眺詩歌創作的異同

本文已影響 1.74W人 

導語:謝靈運和謝眺都是東晉著名詩人,那麼他們的創作風格有什麼不同呢?讓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吧!

謝靈運和謝眺詩歌創作的異同

山水詩的出現,不僅使山水成爲對立的審美對象,爲中國詩歌增加了一種題材,而且開啓了南朝一帶新的詩歌風貌。繼陶淵明的田園詩之後,山水詩標誌着人與自然進一步的溝通與和諧,標誌着一種新的自然審美觀念和審美情趣的產生。真正大力創作出山水詩,並在當時及後世產生巨大影響的,是謝靈運;繼承和發展謝靈運的詩風,並開創新詩體的則是謝眺,歷史上把這兩人和稱“大謝”、“小謝”。大小謝都是山水詩方面的的代表人物,對山水詩做出了巨大的貢獻。雖然同是山水詩人,但他們的創作風格卻有異同。

首先看他們相近之處:1、兩人的語言清新、細膩。謝靈運的山水詩以富麗精工的語言,生動細緻地描繪了永嘉等地的自然景色,其主要特點是鮮麗清新,“大謝”詩中許多時代傳誦的名句如“野曠沙岸淨,天高秋月明”、“池塘聲春草,園柳便鳴禽”、“春晚綠野秀,巖高白雲屯”等,逼真細緻地刻畫出自然景物之美,給人以清新開朗的感覺。如《南史·顏延之傳》記載:“延之嘗問鮑照己與靈運優劣,照曰:‘謝五言如初發芙蓉,自然可愛;君詩若若鋪錦列繡,亦雕繢滿眼。’”此外,湯惠休說:“謝詩如芙蓉出水,顏如錯採鏤金”‘’‘’‘’‘’‘’‘同樣,謝眺繼承了謝靈運山水詩細緻、清新的特點,也形成了一種清新流麗的風格。如他的名作《晚登三山還望京邑》:。。。。。。。。。。。謝眺說“好詩園美流轉如彈丸”

2、大謝、小謝都有着高超的描募技巧,都是善於溶裁警句的好手。

以上是“兩謝”創作中相同之處,雖然同是山水詩人,但他們之間的創作始終是存在一些不同的地方。謝靈運的詩中,山姿水態在他的詩中佔據了主要的地位,“極貌以寫物”成爲其主要的藝術追求。他儘量捕捉山水景物的客觀美,不肯放過沒一個細節,並不遺餘力的勾勒描繪,力圖把它們一一真實地再現出來。且以他的名作《登池上樓》爲例:

潛虯媚幽姿,飛鴻響遠音。薄霄愧雲浮,棲川怍淵沉。進德智所拙,退耕力不任。徇祿反窮海,臥?對空林。衾枕昧節候,褰開暫窺臨。傾耳聆波瀾,舉目眺遠?。初景革緒風,新陽改故陰。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祈祈傷豳歌,萋萋感楚吟。索居易永久,離羣難處心。持操豈獨古,無悶徵在今。

詩人在此詩的前六句,援引《易經》卦義,遞進地表達了自己被貶永嘉時的矛盾痛苦心情,層層深入,按方東樹的說法,是“起二句,橫空突寫,兼比興。三四即借引入己。五六又申所以愧作。凡六句,三層承遞,爲第一段。何等細!” 到了七八兩句,詩人以“臥?對空林”來交代了自己身心俱損的生理狀況。接着,就進入了寫景,因“褰開暫窺臨”而有機會“舉目眺遠?”,感受到了“初景革緒風,新陽改故陰”的新春氣氛,進而體會到了“池塘生春草,園柳變鳴禽”的蓬勃生機。這種生趣昂然的新春氣息,使詩人的鬱悶得以抒解,痛苦得以消除,但也觸動了謝客的思鄉之情,思友之情,引發了揮之不去,驅之不散的愁緒。最後,詩人只能以“持操豈獨古,無悶徵在今”來自我解嘲,聊以自慰。

從整體上看,這首詩寫的是詩人的心境由仕途失意的苦悶逐漸達到化解的過程,而消解的媒介就是初春時節的自然景物。這裏也可以看出,詩中的景物並非單純的景物,也不只是詩人對某一景物的'感受印象,而是謝客對自然景物“靜觀默察”後,內心狀態的某種象徵。

換言之,謝客山水詩中的物我關係是分開的,而非融合爲一的。呂正惠對此有一段精闢的分析:

謝靈運的文字工夫所要捕捉的“事物”有兩層,第一層是他所觀察的大自然,第二層則是那個正在觀察大自然的“我”。只有深入到第二層,我們纔算真正讀懂了謝靈運。

而謝眺則與謝靈運相反,雖然他繼承了謝靈運山水詩細緻、清新的特點,但有不同於謝靈運那種對山水景物做客觀描繪的手法,而是通過山水景物的描寫來書法情感意趣,達到情景交融的地步,從而避免了大謝詩的晦澀、平板及情景割裂之弊,同時還擺脫了玄言的成分,形成一種清新流麗的風格。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