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之蒙學國學常識

中國傳統文化之孝道

本文已影響 3.25W人 

孝道文化作爲中國的傳統文化,有着漫長的發展歷程。那麼孝道文化理論的創造,是如何一步一步完成的呢? 下面跟着小編一起來學習吧!

中國傳統文化之孝道

首先要從儒家孝道理論的開山鼻祖孔子說起:孔子是儒家學說的創始人,在中國文化史上是一個承前啓後的文化巨人,他出身於貴族家庭,他所生活的魯國又是周公旦後人的封地,保存着大量的周文化典籍,所以,他是在周文化薰陶下成長起來的,對西周傳統的思想和制度極爲贊成和擁護,因而對周初以來所大力提倡的孝道文化,當然是持完全肯定的態度,而且對西周傳統孝道文化有着重大發展。孔子爲傳統孝道文化的合理性找到了人性的根基,解決了孝道文化存在的哲學前提。孝道文化被孔子還原爲一種樸素的家庭倫理意識,它的人性基礎既不是具有很強宗教意味的祖先崇拜,而將注意力轉向了廣大人羣所共有的人心之仁,從而爲孝道文化的合理存在找到了更普遍更堅實的根基。

孔子的核心思想是仁,仁不僅是孝道文化的人性根源,而且是傳播孝道文化要努力實現的終極目標。仁可以說是人行爲的最高準則,但仁是一種普遍原則,要實現這一原則,必須有一個切近的入手處,這就是孝,“仁者,人也,親親爲大”。一個人只有先愛其親,才能推及於愛人,由父母和血緣親人推廣開去,一直到愛一切人。在孔子看來,“仁”(此指個性品質修養)的實踐完全是個人自己的行爲。而奉行孝道(即餞行社會關係中的倫理)就是“爲仁”的起點,假若每個人都能做到孝悌,則“犯上作亂”者就少,達到“天下歸仁焉”。

由此可見,孔子把孝道文化的地位和作用擡高到了何等的高度!孔子緊緊圍繞善事父母這一核心內涵,提出了豐富的重要觀點和規範,完成了孝從宗教到道德,宗族倫理向家庭倫理的轉化,併爲孝道文化找到了其合理的人性根基和哲學論證,把孝納入其“仁”的`最高理想目標之中,從而使孝道文化成爲仁學思想體系的基礎與起點。

在孔子以後的儒學發展中,曾子可以說是儒家孝理論的集大成者。孔門中曾子不僅以其孝著稱,而且在孝道文化理論方面無疑是從廣度還是深度方面都繼承和發展了孔子的孝道思想。曾子思想以孝道文化爲核心,開創了儒家的至孝派。曾子對孝道理論進行了全面泛化和深化。

首先,曾子強調指出孝是人們內心情感的真實流露,它存在於人類的自然天性之中。這是曾子關於孝道理論的基本點。曾子強調發自內心的誠懇的孝。

其次,曾子把孝作爲實現一切善行的力量源泉和根本。在傳統的儒家中,仁、義、禮、信、忠等都是十分重要的內容,而曾子則以孝爲中心,將這些內容都和孝道聯繫在一起,或者說是將這些都納入了孝道文化的體系之中。

第三,曾子還論述了社會各階層之孝,及孝之等級等一系列問題。曾子說:“君子之孝也,以正致諫;士之孝也,以德從命;庶人之孝也,以力惡食,任善不敢臣三德。”並且說“孝有三,大孝尊親,其次弗辱,其下能養。”

第四,把孝理解爲一種柔美的思想意境,力求達到和諧完善,這是曾子關於孝的理論的一個重要特色。曾子把原本是家庭倫理德目之一的孝,無限地擴充到道德、政治、社會生活甚至天地間,這種孝道泛化思想對後來的中國社會產生了很大的影響,而曾子對孝作爲一種倫理觀、理論與規範的論述,又全面、細緻、深刻,極大地發展了儒家的孝道文化。

孝經》則是儒家關於孝道文化的專論,其思想全面完備,把孝之地位與作用推至極致,成爲儒家極其重要的經典,它是對儒家孝道思想的全面繼承和闡發,標誌着儒家孝道理論創造的完成。在以後漫長的中國歷史發展過程中,多是對上述孝道理論的附會、政治方面的實踐而再少有理論的創新。《孝經》思想的主題或最大特點仍然是孝的泛化、政治化、甚至神祕化。其主題無外乎孝爲天下之大經,以孝事君及以孝治國。《孝經》的理論還有些獨特的內容,如用刑罰來維護孝道等。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