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之蒙學國學常識

詩的由來

本文已影響 1.76W人 

  一、由來

詩的由來

中國詩歌最早起源於遠古先民們在勞動中發出的有節奏的舉重勸力之歌。如,民歌《斷竹》、《續竹》、《飛土》、《逐肉》,載於《吳越春秋》,相傳是上古炎黃時期的詩歌,內容記載了當時人們的勞動情景。

隨着社會歷史的發展,在西周初年到春秋中葉(公元前11世紀至公元前7世紀) 這500多年的時間中,我國古代詩歌取得了卓越成就。產生於這一歷史時期的《詩經》,共收存詩歌305篇,成爲我國文學史上最古老的一部詩歌總集。

《詩經》分爲“風”、“雅”、“頌”三大類。“風”是當時十五個諸侯國帶有地方色彩的的民歌;“雅”是周王朝直接統治地區的樂歌;“頌”是宗廟祭祀用的舞曲,也叫做廟堂音樂。

西方詩歌產生於古希臘青銅時代晚期。源於氏族社會解體時期古代民間傳說、行吟的英雄歌謠和神話故事。相傳公元前6世紀,古希臘盲詩人荷馬在此基礎上整理成長篇文字史料《荷馬史詩》,它包括兩部史詩《伊利亞特》和《奧德賽》。內容包括公元前11世紀到公元前9世紀的社會情況以及2000年前的邁錫尼文明。主要歌頌本部落、本民族在形成和發展過程中的種種英雄業績,包括原始人開創歷史的艱難險阻,抵禦外侮的鬥爭,以及有關國家和民族命運的其他重大題材。成爲歐洲文學史上最古老的文學作品。

  二、特點

第一,高度集中、概括地反映生活;

第二,抒情言志,飽含豐富的思想感情;

第三,豐富的想象、聯想和幻想;

第四,語言具有音樂美。

  三、表現手法

詩歌的表現手法很多,我國最早流行而至今仍常使用的'傳統表現手法有“賦、比、興”。《毛詩序》說:“故詩有六義焉: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

這“六義”中,“風、雅、頌”是指《詩經》的詩篇種類,“賦、比、興”就是詩中的表現手法。

賦:是直接陳述事物的表現手法。宋代學者朱熹在《詩集傳》的註釋中說:“賦者,敷陳其事而直言之也。”《詩經》中的《葛覃》《芣苢》就是用的這種手法。

比:是用比喻的方法描繪事物,表達思想感情。朱熹說:“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如,《詩經》中的《螽斯》《碩鼠》等篇即用此法寫成。

興:是託物起興,即借某一事物開頭來引起正題要描述的事物和表現思想感情的寫法。唐代孔穎達在《毛詩正義》中說:“興者,起也。取譬引類,起發己心,詩文諸舉草木鳥獸以見意者,皆興辭也。”如《詩經》中的《關雎》《桃夭》等篇就是用“興”的表現手法。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