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之蒙學國學常識

對聯的由來

本文已影響 3.42W人 

這個風俗的起源應當從我們祖先當初掛“桃符“的事說起。

對聯的由來

傳說,早在兩千年前的春秋戰國時候,人們把暗紅色的桃木削成長方形的板條,釘在大門上,說是能用它趕跑“鬼怪”,消災滅禍.人們還在桃木板上寫一些“避邪”的符號,要不就畫上兩個神像━━神荼[shen shu音申舒]和鬱壘[yu lu音玉律].據說這哥兒倆住在山上的大桃樹下,看見惡鬼就把它們逮住,再去喂老虎.這麼一來,人們就把這兩位畫在桃木板上,一左一右釘在大門上,給自個兒家站崗守衛,鎮鬼驅邪,還把他倆叫“門神爺”.那會兒科學不發達,人們都挺迷信,家家都要掛桃符。往後,到了唐朝末年,人們過年,有的在桃木上不再畫神像了,而是寫上對偶的兩句詳話.

到了唐以後的五代十國,後蜀的皇帝孟昶有一年過年之前,他讓翰林學士辛寅遜在桃木板上寫兩句吉祥話,好掛在自己臥室門外.辛寅遜寫完了,孟昶一看,直搖晃腦袋,不滿意.他就乾脆自己編了兩句,親自寫在桃木板上.孟昶寫的是:

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

這兩句全是吉祥話,是說新一年開始了,萬事大吉;春節一到,美好的春天就來了,萬事如意.“長春”還有總是年輕的意思,孟昶也盼着自個兒能“長春”,老當皇帝. 這還是個嵌字聯[對聯里加進有特殊含義的字,叫嵌字聯].頭尾嵌上“新春”兩個字,中間嵌上了“佳節”兩個字.

孟昶是個吃喝玩樂、花天酒地的'皇帝,他壓根兒就不管國家大事,這樣的皇帝怎麼能“長春”吶?他寫完上面那副對聯的第二年,後蜀就讓北宋給滅了,孟昶投降,沒多久就死了. 孟昶寫對聯那年是公元九*年,他那幅對聯因爲記在了《宋史》等史書上,而保存了下來,成爲我們今天能看到的頂早的一副對聯.

  其它說法

對聯起源秦朝,古時稱爲桃符。關於中國最早的楹聯,譚蟬雪先生在《文史知識》1991年第四期上撰文指出,中國最早的楹帖出現在唐代。他以莫高窟藏經洞出土的卷號爲斯坦因0610號敦煌遺書爲據:

歲日:三陽始布,四序初開。

福慶初新,壽祿延長。

又:三陽回始,四序來祥。

福延新日,慶壽無疆。

立春日:銅渾初慶墊,玉律始調陽。

五福除三禍,萬古□(殮)百殃。

寶雞能僻(闢)惡,瑞燕解呈祥。

立春□(著)戶上,富貴子孫昌。

又:三陽始布,四猛(孟)初開。

回回故往,逐吉新來。

年年多慶,月月無災。

雞回辟惡,燕復宜財。

門神護衛,厲鬼藏埋。

門書左右,吾儻康哉!

《聲調譜》作者趙執信明確指出:“兩句爲聯,四句爲絕(句),始於六朝,元(原)非近體。”王夫之說,對聯源於律詩的說法,好比“斷頭刖足,殘人生理”——《清詩話》

對聯源於中國文字語音的對稱性,出現應該在周朝以前,造紙術和書法的發展,使對聯成爲獨立文體。[5]

對聯形式短小,文辭精煉,既是一種生動的藝術表現形式,又是一種優秀的文化遺產。對聯是在古代的“桃符”和“對句”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中國最早的對聯出現在一千多年前。具史料記載,後蜀廣正二十七年(公元九***年)的春節前夕,後蜀主孟昶因平日善習聯語,故趁新年來到之際,忽然下了一道命令,要求羣臣在“桃符板”上題寫對句,以試才華。羣臣們各自寫好一幅,耐心等待審查。孟昶一一看過,均不滿意。於是他就親自提筆,在“桃符板”上寫了“新年納餘慶;佳節號長春”。這就是中國用文字記載下來的一幅最早的春聯。對聯的格式精巧玲瓏的對聯,不僅有着悠久的歷史和傳統習慣,而且在羣衆廣泛運用的基礎上還有一種統一點要求,固定的格式。從文學角度來看,它是我國民間文化遺產中講究較多、要求較嚴的一種特殊文體。從格式上看,它緊密結合現實生活中間有兩個門框和一個門楣道特點相應地由三部分組成:上聯:第一句,也叫出句;下聯:第二句,也稱對句;橫額:也叫橫批或橫披。上、下聯是對聯的主體,有和壁之妙,缺一不可。另外,對聯主實際運用中,上、下聯文字不管多長,一般都沒有標點,這也是格式上的一種特殊講究。但也有例外。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