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之蒙學國學常識

關於漢字的來歷的資料

本文已影響 3.78W人 

漢字(Chinese character),也稱中文,是與漢語相對應的文字,它由4300年前黃帝的史官倉頡所發明,在古文獻中被稱爲“書”、“書契”,到了漢代纔有了“漢字”一詞,用於指稱中國漢族文字。漢字是目前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是當今世界上唯一在用的自源性文字,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文字。漢字是表意性質的單音節文字,現代常用的漢字有四千到八千個,大多數是形聲字。現代漢字的字體是經甲骨文-金文大小篆-漢魏隸書體-楷體-宋體演變而來的。在長久的實踐中,中國漢族創造的輝煌歷史和長久積累的知識都依靠漢字保存至今。有學者認爲漢字是維繫中國南北長期處於統一狀態的關鍵元素之一,亦有學者將漢字列爲中國第五大發明。

關於漢字的來歷的資料

漢字作爲中華民族的最寶貴的文化遺產,自發明的那天起,直到現在一直被中國人使用。關於漢字的歷史,基於現存的古代文獻記載和現已得到確認的考古發現,至少有五千年了,而漢字起源的歷史就是中國古代文明的歷史開端,所以我們通常說漢族有5000年文明史。

考古和文獻記載說明,漢字起源於新石器時代仰韶文化時期,大約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2000年開始進入字符積累階段,商代時期已形成相當系統的文字體系。

漢字這個名稱,得名於漢族和漢朝,是當今世界上使用人口最多的文字,同時也是流傳範圍最大的一種文字。

漢字在幾千年的演變過程中,出現了衆多分歧。新中國成立,在20世紀50年代,組織專門機構對漢字的形音義進行了規範,俗稱“簡體字”(50年代以前的漢字俗稱“繁體字”),並以《新華字典》、《現代漢語詞典》等工具書普及推廣,在這些工具書上並列簡化漢字和繁體字。簡體字在中國大陸、新加坡等東南亞地區使用,港澳臺等地區仍使用“繁體字”。

  來歷

漢字從倉頡造字的古老傳說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發現,歷代中國學者一直致力於揭開漢字起源之謎。關於漢字的起源,中國古代文獻上有種種說法,如“物語”“結繩”、“八卦”、“圖畫”、“書契”等,古書上還普遍記載有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傳說。現代學者認爲,成系統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個人創造出來,倉頡如果確有其人,應該是文字整理者或頒佈者。

最早刻劃符號距今8000多年

最近幾十年,中國考古界先後發佈了一系列較 安陽 殷墟甲骨文更早、與漢字起源有關的出土資料。這些資料主要是指原始社會晚期及有史社會早期出現在陶器上面的刻畫或彩繪符號,另外還包括少量的刻寫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號。可以說,它們共同爲解釋漢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據。

通過系統考察、對比遍佈中國各地的19種考古學文化的100多個遺址裏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劃符號,鄭州大學博士生導師王蘊智認爲,中國最早的刻劃符號出現在河南舞陽賈湖遺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歷史。

作爲專業工作者,他試圖通過科學的途徑比如綜合運用考古學、古文字構形學、比較文字學、科技考古以及高科技手段等一些基本方法,進一步對這些原始材料做一番全面的整理,從而爬梳排比出商代文字之前漢字發生、發展的一些頭緒。

然而情況並不那麼簡單,除了已有鄭州商城遺址、小雙橋遺址(該遺址近年先後發現10餘例商代早期朱書陶文)的`小宗材料可以直接和殷墟文字相比序之外,其它商以前的符號則零星分散,彼此缺環較多,大多數符號且與商代文字構形不合。還有一些符號地域色彩較重、背景複雜。

  漢字發展大約有四個階段:

1,相形文字階段。就是史記中說的倉頡造字的時期。現在有些人認爲當時已經有很多種文字了。倉頡總結合併爲一種文字,就是《孟子》所說的“書同文”。二里頭文化遺址有出土陶器上刻着很多符號,也許就是這種文字。

2,甲骨文(金文)-篆書時期。就是商周時期。目前有很多很多出土的文物。是研究商朝、周朝早期歷史的主要資料。甲骨文是占卜用的,因此書寫比較隨意,多沒有美感。金文是刻在青銅器上的,有裝飾作用,多有美感。篆書是官方文字,多用刀刻在木片或竹片上。“筆”是筆直的刻的意思,後引申爲書寫,“消”是削去刻錯的地方,後引申爲隱諱。改文章,需要用刀去“修”。所以有“修改”一詞。所以孔子“修”春秋時候,“筆則筆,消則消”。意思是:該直接書寫的,直接書寫,該避諱的地方用避諱的方法寫。文字刻在竹片或木片上,用繩子穿起來,捲成一個卷。有的書要用好幾卷,所以,一本書分爲若干“卷”。唐詩有“讀書破萬卷”。

3,隸書-楷書。顧名思義,隸書是奴隸用的文字。比較簡便。楷書是更爲簡便的文字。秦始皇反對古代文化。把古代圖書都燒燬了。這還不夠,他廢除了篆書,讓人們只學隸書。所以,秦朝漢朝的人基本看不懂古代的篆書。而楷書比較簡單,所以一直流傳了兩千多年。中國文字資料浩如煙海,多是用楷書書寫的。戰國時期,出席了毛筆。秦國大將蒙恬改進了毛筆,從此,寫字多用毛筆。東漢改進了造紙術,紙張變得很便宜,開始在紙上用毛筆書寫。所以東漢只後,書籍文章非常多。

4,建國後,出於秦始皇同樣的目的,廢除繁體字,推行簡體字。

拼音是近代廢除漢字運動的結果。

近代,某些人喪失的對中國文化的信心,認爲凡是西方的都好,中國落後就是因爲中國文化,而中國文化的載體就是漢字。只要大家看不懂漢字,就無法瞭解中國文化。所以打算廢除漢字,用拼音來代替。解放後,這部分人通過掌權的人,編制一套漢語拼音方案,打算用來代替漢字。但實際使用中非常難用。目前僅僅作爲學習漢字的輔助用。對漢字不構成威脅。

另外,朝鮮、越南等,都是漢字文化圈,他們也在60年前廢除了漢字,用拼音文字來代替。目前,也有恢復漢字的呼聲。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