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學之子部道家

道家思想無爲而治

本文已影響 3.93W人 

無爲而治”出自《道德經》,是道家的治國理念。無爲而治,是老子對君王的告誡,不與民爭。道家思想無爲而治的意義是什麼?

道家思想無爲而治

  道家思想:無爲而治篇一

老子曰:“爲學日益,爲道日損。損之又損,以至於無爲,無爲而無不爲。”“無爲而治”是道家的核心思想,是老子所提倡的修身、齊家、治國的最高境界。追求學問的人,要日積月累,日益精進。追求悟道的人,要不斷排除外界幹紛擾,對待知識要去其多餘取其精華,少之又少,達到了無所作爲的境界,看似無所作爲,而實質上是無所不能。這段話充滿了哲學意味,“爲”與“不爲”是矛盾的兩個方面,“爲”與“不爲”尺度的把握需要大智慧!

老子認爲,學習和求道是有區別的,其路徑是相反的,想通過知識積累而實現悟道是不可能的。學習知識是修外,而求道是修內,實質上是一對矛盾,所以相應的方法也不同。學習是學先人留下來的知識,需要不斷積累,量變到質變,博古通今知事明理。爲學到最後,只是用知識武裝了自己,很難說有多少知識變成自己對世界的獨立認識。

司馬遷是讀書人的典範,他的人生目標是“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這已經很了不得了,但敢說司馬遷已經悟道了嗎?學成是一層境界,悟道是更高的境界,悟道需要排除雜念淨化心靈,是人與上帝的交流,古往今來無有幾人,老子和孔子屬於悟道之人。按老子的說法,一旦悟道就無所不能,因爲道生萬物,道是世界的本源。

老子曰:“治大國,如烹小鮮。”非常精妙的比喻,治理大國,就如同烹製小魚,其精髓還是無爲而治。大家都有做魚的經驗,如果亂翻亂攪,就成了一鍋魚鬆,根本無法食用。孔子和孟子特別推崇堯、舜、禹那個年代,尤其是孟子言必稱堯舜,爲什麼呢?在遠古那個年代,克明俊德,以親九族。以德治國,任賢用能,很像柏拉圖的“理想國”。堯禪讓於舜,舜的德行高尚,其英名和美德廣佈海內,民衆都很服氣,統治國家擺擺樣子而已,真正是無爲而治!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春秋五霸、戰國七雄,個個都是“有爲”之君,弱肉強食,征伐不斷,世界一片混亂。以商鞅爲代表的法家成爲主流,主張嚴刑峻法,以功名利祿蠱惑人心,倡導“成王敗寇”的叢林法則。雖然秦統一了六國,但缺乏好的治世之方,在短短的十幾年時間就土崩瓦解,如過眼煙雲般!正如賈誼《過秦論》中所言,“一夫作難而七廟隳,身死人手,爲天下笑者,何也?仁義不施而攻守之勢異也。”誰人能挽救於危難,誰人能匡扶於即倒,空發千年之哀嘆罷了!

談古論今,當下政府簡政放權,儘量減少政府對市場的干預,建立小政府大市場的模式,真正迴歸市場主體地位,讓市場發揮其資源配置作用,就是無爲而治的表現。企業管理亦如此,以培育企業文化爲主,以規章制度爲輔,只要凝心聚力人人進取,何愁規則和制度落實不了!現在有種誤區,認爲規章制度越多越好,規則越細越好,如果不能夠志同道合,如果員工不思進取不求上進,再好的制度再細的規則又有什麼用呢?

所以企業管理也要講究無爲而無不爲,有所爲而有所不爲,管理者要努力修養自己的德行,努力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以德服人,以能服人,這樣才具備無爲而治的條件。華爲之所以成爲今天的華爲,是因爲有任正非,沒有任正非也就沒有今天的華爲,道理如此而已!反觀企業管理之怪現象,制度滿天飛,模式經常變,城頭變幻大王旗。執行需要監督,監督還要執行,人盯人,事趕事,重手段輕目標,重目標輕過程。爲之越多,效果越差,看似有爲,實則無爲!

  道家思想:無爲而治篇二

道家的“無爲而治”哲學智慧,在現代政府管理、社會管理和企業管理中,仍然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以百姓心爲心”與人性化管理

《老子》四十九章雲:“聖人無常心(或“恆無心”),以百姓心爲心”。所謂聖人無常心,是說聖人無私無我無恆常不變之心,而總是以百姓心爲其心,聖人心繫天下,以百姓利益爲重,以百姓之憂爲憂,以百姓之樂爲樂。

根據“道法自然”原則,要求管理者“順其自然”有所作爲,“逆其自然”有所不爲。所謂“無爲而治”,並非是禁絕人的一切管理行爲,只是禁止“逆其自然”的錯誤行爲。

所謂“自然”,是指作爲宇宙之本的“道”以及由它派生的天地萬物生而具有的自然本性及其生存方式。“道”和天地萬物在身體形態、生命需求和生存方式上,都是天生如此,本然如此,並非是後天人爲或鬼神使之如此。把這種“自然人性論”思想運用於管理,要求管理者“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爲。”(《老子》六十四章)要求管理者既不能隨心所欲地“敢爲”,也不能脫離實際地“妄爲”,應該是“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爲心”,聖人之心即是百姓之心。管理者必須嚴格按照天賦的自然本性及其百姓心的變化而實施管理。這是古今中外管理學的根本出發點。

在市場經營上,根據老子的“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爲心”的原則,要求管理者實施“經營人心”的戰略。以搶佔員工、客戶、消費者的心智資源,建立企業品牌的美譽度和忠誠度。在企業管理上,根據老子的“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爲心”的原則,要求管理者必須實施人性化管理。

  “治大者不治小”與分級管理

根據“無爲而治”思想,管理者應堅持“治大者不治小”的原則,即要求管理者在“小事”上有所不爲,而在“大事”上則有所作爲。只有在“小事”上有所不爲,才能保證管理者在“大事”上有所作爲。

在現代管理中,無論在政府管理還是公共管理中,管理者都會碰到兩類事情:一類是事關全局和長遠利益的大事,另一類則是無關緊要的瑣碎小事。隨着組織規模的擴大和部門層次的增多,即便是精明能幹、智慧超羣的管理者,也無法事事躬親、樣樣有爲。因爲管理者也是體力、能力、智慧和時間有限的“人”,而不是法力無邊的“神”。所以,面對管理場中的“人有限”與“事無限”的矛盾,管理者應不拘泥於小事,努力做到在小事上“無爲”,而在大事上“有爲”。

管理者的“大事”有兩件:一是決策,二是用人。管理者特別是高層管理者,必須牢牢把握住他在管理系統中的科學定位。他應成爲料理大事的“導演”,而不是扮演具體角色的“演員”;應是音樂演奏會的“指揮者”,而不是具體的“演奏者”;應是指揮千軍萬馬的“將帥”,而不是衝鋒陷陣的“戰士”。

  漢文帝丞相陳平深諳道家“無爲而治”管理之道。

有一次,漢文帝臨朝問道:“天下一歲,決獄幾何?”“天下一歲,錢穀出入幾何?”右丞相周勃愧不能對,汗流沾背,而左丞相陳平則回答:“有主者。”文帝又問:“主者謂誰?”陳平答曰:“陛下即問決獄,責廷尉;問錢穀,責治粟內史。”文帝反問陳平:“苟各有主者,而君所主何事也?”陳平回答:“主臣……宰相者,上佐天子理陰陽,順四時,下育萬物之宜,外鎮撫四夷諸侯,內親附百姓,使卿大夫各得任其職焉。”文帝非但不責怪他,反而“稱善”。(《史記·陳丞相世家》)

  “君無爲而臣有爲”與“抽身謀大計”

高層管理者,要想真正做到在大事上有所爲,而在小事上則有所不爲,就必須實行“君無爲而臣有爲”的管理方法,才能達到“君逸臣勞國必興,君勞臣逸國必衰”的管理目的。

君主要想達到“君逸臣勞國必興”的管理目的,就必須真正做到“任官得其人”。“任官得其人”有兩層涵義:一是在識賢求賢上要有所作爲,二是在用賢上要有所不爲。

在識賢上,《莊子·列禦寇》篇作者認爲“人者厚貌深情”。人心比山川還要險惡,比預測天象還要困難。自然界尚有春夏秋冬和早晚變化的一定週期,可是人的面容、動作、語言複雜多變,往往將險惡人心爲假人所僞飾,深深地爲厚貌所隱蔽,很難看清人心的本質。所以,在識賢時,不能“以貌取人”,也不能“以言取人”,只能“以行取人”。依據他在實踐工作中的表現,聽其言而觀其行,透過現象(或假象)看本質,才能逐步地把握人心的真面目,尋找到德才兼備的人才。

在求賢上,高層管理者必須學會禮賢下士,低調做人,才能在大事上有所作爲。要求管理者必須具備劉備三顧茅廬的求賢精神。劉備三顧茅廬,放下身段,請出孔明,言聽計從,終成三國鼎立之勢。周公爲了輔佐周成王,禮賢愛士,廣羅人才。當他的兒子前往魯國就位時,他意味深長地告訴兒子說:“論身世、權力和地位,有誰能比得上我呢?但爲了接納天下之士,我在洗澡時,曾多次顧不上沐浴,手裏握着溼頭髮就去迎接賢士;在吃飯時,也多次放下手中的筷子,吐出嘴裏的飯,恭恭敬敬地與他們說話。就這樣,還怕對賢士不夠虔誠和尊敬。你到封地魯國後,千萬不要因官高勢大瞧不起人,而是要從心底裏重賢納士啊!”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周公一飯三吐哺”的故事。漢高祖爲人倨傲無禮,雖幾次派人請商山四皓,而四皓終不肯出山相助。在漢高祖死後,太子劉盈卑辭厚禮親自去請,終於感動了四皓出山相助。

  “不爭之德”與“藍海戰略”

從本質上,商場如戰場,市場經濟是一種競爭經濟,管理者應有強烈的競爭意識。

(一)“不爭之德”的現代解讀

所謂“不爭之德”,主要含義有二:

一是“不爭而善勝”。老子認爲“天之道,不爭而善勝。”(《老子》七十三章)聖人“以其不爭,故天下莫能與之爭。”(《老子》六十六章)競爭之妙即在“不競爭”之中。宋太祖趙匡胤選派不識字的侍衛兵任“押伴使”、戰勝高談闊論的南唐高官徐鉉的故事,是一種以不辯勝雄辯、以“無聲勝有聲”的鬥爭藝術。這是老子“不爭之德”的精義所在。

二是“進道若退。”(《老子》四十一章)這一命題,意謂“退”是爲了更好的“進”,“退”是“進”的一種手段。企業實施“退出”戰略,從表面上是“若退”,而在本質上卻是“進道”。只有退出某些領域,纔能有所作爲,這就是“退”與“進”的辯證法。在市場競爭中,把老子的“不爭之德”運用於市場競爭,有三種情況可以採取“不競爭”的退出戰略:第一,不加入市場賣得正火的產品競爭。第二,不介入不公平的市場競爭。第三,不參與惡性的市場競爭。

(二)在市場經濟中,有兩種競爭戰略:一是“紅海戰略”,二是“藍海戰略”

所謂“紅海戰略”,是指在市場中,企業家爲了戰勝競爭對手,以各種不道德、不公平的競爭手段投入到你死我活的“白刃戰”,其結果是某些企業倒閉、工人失業,渲染出一片血腥的紅海。目前,在海內外市場競爭中存在着嚴重的“行業惡鬥”,不但破壞了市場的正當競爭,而且造成了嚴重的雙輸局面。要想消除“行業惡鬥”,樹立和宣傳以老子的“不爭之德”爲指導的“藍海戰略”,是行之有效的對症之藥。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