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八年級教案

蘇教版八上語文《棗核》教學案例

本文已影響 1.25W人 

 一、背景分析

蘇教版八上語文《棗核》教學案例

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是主動的,是課堂的中心,擁有對課堂掌控的絕對權力;而學生是被動的,是課堂的配角,圍繞着教師的設計展開學習。傳統課堂教學重視課堂預設,教師往往會根據教材和學生的實際爲課堂教學做詳盡的準備。因而傳統的課堂教學往往是按教師的預設有條不紊、一帆風順地進行,偶有一點波瀾,在老師權威的干涉下,也會風平浪靜。但隨着課改的深化,新課程理念的深入人心,我們常常在課堂上會碰到事先難以預料的問題情景與偶發事件,這一“節外生枝”往往打破了原本精心預設的課堂流程,甚至影響了預設目標的完成。廣大教師都明白這“節外生枝”正是課堂的動態生成。而新課程從生命的角度提倡課堂教學的生成性,這就要求老師們對課堂上“節外生枝”不要視而不見,或是輕描淡寫,一筆帶過;而要積極引導,注重生成,合理利用生成。在教學《棗核》一文時,我對此深有感觸。

 二、案例描述

這已是《棗核》的第二課時,在經過對課文的整體感知後,我設計了一個細部探究的環節,通過對一些問題的分析、討論,進一步明確作者的情感。教學進行得非常順利。在下面這個問題上,似乎遇到了一些障礙。

我問:“作者在第七段寫到‘可是我心上總像是缺點什麼’,缺的到底是什麼呢?”

生:“缺的是家鄉的東西。因爲文章後面寫到‘年紀越大,思鄉越切’,他思念家鄉,當然缺家鄉的東西。”

我說:“根據原文回答問題,思路是對的。但‘家鄉的東西’這個答案太模糊了,有誰能說得更具體一點?”

生:“文章說‘我現在可充分體會出遊子的心境了’,通過這句話和‘心境’這個詞,我覺得作者缺少的是一種感情上的東西,比如親情什麼的。”他的回答得到了很多學生的認可。

因爲這個題不是我這節課的重點,我的重心放在對具體詞句的領會上,學生答到這已算可以,我就小結了一下:“這個同學說的很好,作爲一個身處異國他鄉的華僑,儘管家庭和事業都如意,但對故鄉的思念是物質生活不能替代的,他心中渴求故土給予他內心的溫暖和慰藉,他需要精神上的寄託,這也正是他缺少的東西。

“我覺得他缺少的是棗樹。”我話音剛落,一個聲音冒了出來。這句話引起班裏鬨堂大笑。我很詫異,想立刻糾正他的錯誤認識,但我看到他漲紅的臉上充滿了自信。我覺得他應該爲自己的答案找到了充分的依據,我決定給他機會談談自己的理由。

這個學生說:“文章從開頭就寫到朋友索棗核,這段也寫到他想棗樹,所以纔要棗核試種,不正表明缺的是棗樹嗎?”

他的`話貌似合理,其實很牽強,但如果我斷然否定他的理解,他也難以接受,而且他的自信心也會受到打擊。我覺得讓學生們自己發現答案的漏洞更好一些,於是我說:“剛纔有很多同學笑了,看來你們認爲他答錯了。現在他充分說明了自己的理由,那你們有理由反駁他的答案嗎?”

生1:“不可能是棗樹,文章除了寫他想棗樹,還寫到他想廠甸,想隆福寺,難道他還缺廠甸和隆福寺。”

生2:“我覺得朋友種棗樹只是寄託一種思鄉之情,棗樹只是思鄉的載體,他缺少的不是棗樹,而是一種感情和精神。”

生3:“文章的中心一般在結尾體現,文章結尾談到民族感情和依戀故土,這都與感情有關,完全沒有提到棗樹,所以朋友缺的決不是棗樹。”

……

其他同學也談了很多,有內容上的,有寫法上的,聽了同學們的分析和理解,那個學生慢慢釋然了,認可了同學們的說法。在學生談理由的過程中,他們充分閱讀了原文,從不同的角度去尋求解決問題的關鍵,儘管與我的預設的教學過程有很大的差異,但卻達到了我預期的教學目標,並且教學效果要遠遠好過我的預期。

 三、課後反思

新課程理念下的課堂教學老師必須善待學生的“節外生枝”, 語文新課程標準提倡個性化、創造性閱讀。學生的“節外生枝”,就是他對文本獨特的理解和感受。由於學生受自身知識的侷限,這種理解和感受或許是錯誤的,但也是學生的個人閱讀所得,理應得到尊重。如果老師充耳不聞,甚或是當頭棒喝,就會打擊學生的自信心。久而久之,還會扼殺學生個性化、創造性閱讀的能力,這與新課程的理念是背道而馳的。教師要充分重視師生生命活動的多樣性和教學環境的複雜性,把每節課都視作是不可重複的激qing與智慧的綜合生成過程。允許學生髮表不同的見解和主張,愛護他們的求知慾,只有這樣纔會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才能營造一種和諧、民主的課堂氛圍,才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師生互動,有時會收到一種意想不到的教學效果。

其實,課堂上的“節外生枝”就是所謂的課堂教學的生成性。課堂教學的生成性是一種生成性的課堂觀,以動態生成的觀念來認識課堂教學,以教學活動中師生、生生的多重組合,教學環境的不斷變動和教師即時處理多種反饋的方式來推進教學過程,從而建構起開放的、充滿活力的、能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語文課堂教學新模式。這也是新課程倡導的一種課堂教學新模式。善待課堂教學中的“節外生枝”,就是在實踐這種課堂教學新模式。

當然,課堂教學還是需要預設的。教學是預設與生成,開放與封閉的矛盾統一體。俗語說:“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老師只有在充分參透文本,深入分析學情的基礎上,才能做出精心的預設。這樣老師就能充分利用課堂上的“節外生枝”,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讓客堂充滿活力,煥發出生命的光彩。這樣的預設和生成纔是和諧的,纔是課堂的精髓所在。如果老師完全拋棄預設,任由課堂上的“節外生枝”左右,那就徒有課堂教學活躍之名,而失去了課堂教學之實了。

充分把握住課堂教學中“節外生枝”吧,把它積極轉化爲我們合理有效的教學資源,讓我們去收穫一個個意外之喜!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