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高二教案

《秋聲賦》教學教案及反思大綱

本文已影響 2.36W人 

導語;《秋聲賦》是宋代大文學家歐陽修的辭賦作品。此賦作於宋仁宗嘉祐四年秋,歐陽修時年五十三歲,雖身居高位,然有感於宦海沉浮,政治改革艱難,故心情苦悶,乃以“悲秋”爲主題,抒發人生的苦悶與感嘆。下面是其教學教案,歡迎參考。

《秋聲賦》教學教案及反思

  一、教學目標

1、通過品味語言、抓關鍵詞句、理清思路等方法,提高學生文言文分析鑑賞能力

2、學習本文把無形的秋聲寫得形色宛然、具體可感的表現手法,感受作品的魅力

3、體味作者由秋聲引發的人生感嘆,提高學生的思想認識水平

  二、教學重點難點

理解作者摹寫秋聲、化抽象爲形象具體的表現手法

體味作者在文中抒發的難以言盡的人生感嘆

 三、教學課時:1課時

 四、教學過程

 一、溫故知新、激發興趣

賦是一種文體介於詩歌和散文之間

請說出高中課本中曾學過的宋代的賦(蘇軾的《赤壁賦》)

歐陽修的《秋聲賦》是宋代文賦的開山之作,他和蘇軾的《赤壁賦》交相輝映,代表了宋代文賦創作藝術的巔峯,堪稱宋代文賦的典範

PPT:清人吳楚材在《古文觀止》中評價《秋聲賦》說:“秋聲,無形者也,卻寫得形色宛然,變態百出”下面我們就欣賞這篇千古美文,看看歐陽修是如何將無形的秋聲寫得形色宛然的

散讀課文

 二、研讀文本、探究感悟

(一)摹秋之聲

1、閱讀課文第一段,請找出具體描寫秋聲的是哪些語句?運用了什麼表現手法?有什麼作用?

提示:“初淅瀝以蕭颯…… 不聞號令,但聞人馬之行聲”作者用一連串的比喻,風雨聲、波濤聲、金屬撞擊聲、夜行軍的人馬聲等,化無形爲有形,化抽象爲具體,使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

2、作者聽到的聲音是否有變化?找出並品味顯示聲音變化過程的字詞,從這些字中,我們能發現秋聲的變化過程有什麼特點?

提示:有變化,“初”、“忽”、“其觸於物也”我們初步體會到了作者所聽到的“秋聲”的變化之急、由小到大、由遠及近、來勢之猛、令人悚然

3、聽到這樣的秋聲,作者是怎樣評價的?請從第二段中找出作者對秋聲直接評價的語句

提示:“噫嘻悲哉!此秋聲也”

“故其爲聲也,悽悽切切,呼號奮發”

此時的秋聲,在作者的筆下,又多了一層特點:悲

(二)繪秋之狀

1、作者在對秋聲直接評價的語句中,有關鍵性的字詞解釋秋聲“悲”的原因嗎?

提示:有 “故其爲聲也,悽悽切切,呼號奮發”中的關鍵詞“故”:原因,一個“故”字,說明上文講明瞭作者覺得秋聲悲的原因

2、找出關鍵詞語,把這部分概括一下,並思考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來寫原因的?提示:分別就秋的.色、容、氣、意四個方面來描繪秋狀的

表現手法:色、容爲實,氣,意爲虛,表現手法是由實入虛

PPT:

v “烘托”就是指對作品中的主要對象不作正面刻畫,而是通過刻畫其周圍的相關事物,使主要對象更加鮮明突出

v “山之精神寫不出,以煙霞寫之;春之精神寫不出,以草樹寫之”( 清代文學家、文藝評論家劉熙載《藝概&8226;詩概》)

v “秋聲之韻味寫不盡,以秋狀寫之”

作者繪秋狀是從自然界的景色的角度去揭示秋聲悲的原因,所以描繪秋狀還是緊扣住秋聲

(三)議秋之氣

1、作者要寫的是秋聲,但爲何又用了這麼多的筆墨來寫秋的典故,有何作用?

提示:秋的典故:刑官、兵象、陰陽、五行、五音、十二律等

PPT:秋的這種肅殺之氣,古人也有種種說法,如《禮記》:“天地嚴凝之氣,始於西南而盛於西北,此天地之尊嚴氣也,此天地之義氣也” 稱秋氣爲義氣,《禮記》雲:“孟秋之月,徵不義,戮有罪,嚴斷刑,天地始肅”

辛棄疾的《 破陣子·爲陳同甫賦壯詞以寄之》:“醉裏挑燈看劍,夢迴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可憐白髮生!”

古代的“秋後問斬”等可見在古人心目中,早已把秋與殺戮緊緊聯繫在了一起

作者甚至用“傷”解釋“商”,如陶淵明的《詠荊軻》中“商音更流涕、羽奏壯士驚”),用“戮”解釋“夷”(古人常用同音或同義字作解釋)

提示:作者從各個方面極力鋪陳,突出秋對萬物的強大摧殘力量,說明萬物盛衰的自然之理這是宇宙生成的哲學思考,寫出了秋聲中永恆的悲傷,爲下文進入本文主題起了鋪墊作用

是從自然觀(中國傳統自然觀或秋文化)的角度揭示秋聲悲切的原因也使文章更具文化底蘊把對秋聲的描繪從感性形象上升到理性認識,爲下文進入本文主題作了充分鋪墊

(四)抒秋之嘆

1、請理清第三段的思路,能否用準確簡潔的語言概括本文的主旨?

提示:

第一層:人生無盡的憂慮使人身心疲憊,耗損人的精力(百憂感其心,萬事勞其形)

第二層:憂思力所不及、智所不能的事會使人快速老去(渥然丹者爲槁木,黟然黑者爲星星)

主旨:人事憂勞對人的傷害更甚於秋氣對草木的摧殘或人事憂勞甚於秋的肅殺

2、歐陽修由感自然而嘆人生,想到人事憂勞甚於秋的肅殺,不禁一聲長嘆,你體味出歐陽修這聲嘆息背後有哪些豐富的意蘊?

提示:(立足文本,還可聯繫《醉翁亭記》作者被貶滁州等經歷、《伶官傳序》中“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憂心勞形”等)

 三、佈置作業、鞏固深化

1、請說說本文的結尾好在哪裏?

2、“悲秋”是中國文學的傳統主題,你認爲《秋聲賦》在立意上有無突破創新?

3、完成2008年上海語文高考卷(試題六)

 教學反思:

這堂課是參加市語文特級教師的申報評選課,專家組的金志浩老師在面試時表揚說“周老師你的課上的不錯”

我較爲滿意的是以下三個環節,自以爲是上出了深度和境界:

1、理清第三段的思路,用準確簡潔的語言概括本文的主旨

2、歐陽修由感自然而嘆人生,想到人事憂勞甚於秋的肅殺,不禁一聲長嘆,你體味出歐陽修這聲嘆息背後有哪些豐富的意蘊?(立足文本,還可聯繫《醉翁亭記》作者被貶滁州等經歷、《伶官傳序》中“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憂心勞形”等)

3、你如何評價這聲嘆息?把這聲嘆息放入到我國文學史的長河中,你發現它與古代哪些先賢哲人的對人生的悲嘆是一脈相承的?

欠缺之處:在引導學生關注課文自身的情感體驗性方面做得不夠

大量的語文課文是對人生價值和意義的叩問,是作者對所經歷的生活及其心靈世界的獨特情感體驗的一種表達這種蘊含在課文的獨特情感體驗、以及作者表達其情感體驗的獨特方式,是任何外在的“言傳知識”傳授方式所不能把握的,唯有藉助於體驗而把握,“因爲以人爲對象的文本,必須通過自身的體驗,其中蘊含的知識才能得以內化與存儲,更何況其中的不少知識是難以言傳的,只有體驗”

因此,在閱讀教學中還要重學生的體驗,這就要關注課文自身的情感體驗性,而課文又與學生的時空距離太遙遠,所以在教學中教師更需要啓動學生的心靈、調動學生的情感力量、激活學生的悟性潛能,引導學生用心去感受、體認、領悟課文的情感內容、情感傾向和情感表達方式,從而實現對自我情感的淨化與昇華

因此,教師既要關注如何讓學生敞開心靈,以開放的心境浸潤在課文的文學作品中,自然而然地反思自己的人生經驗,獲得自己原初真實的感受、體驗和感悟,還要引導學生對這一經典的文章,要常讀常新,隨着人生閱歷的豐富,去探索思索人生。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