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高二教案

辛棄疾《菩薩蠻》教案+學案

本文已影響 1.61W人 

  辛棄疾《菩薩蠻》教案

菩薩蠻

辛棄疾《菩薩蠻》教案+學案

書江西造口壁

辛棄疾

鬱孤臺下清江水,中間多少行人淚。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

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江晚正愁餘,山深聞鷓鴣。

  一.作者簡介:

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市)人,生於北宋滅亡十三年之後的金人統治地區。1161年秋,金主完顏亮大舉南侵,北方暴發了以耿京爲首的農民起義。二十二歲的辛棄疾也組織了兩千餘人的抗金隊伍,在濟南南部山區起義,不久投歸耿京領導的義軍,任“掌書記”。紹興三十二年,叛徒張安國殺死耿京投降金營。他率身邊僅有的五十餘人,飛騎闖入金營,活捉張安國,並收攏義軍殘部萬餘人投歸南宋。

辛棄疾南來後,正值南宋統治集團中妥協投降勢力囂張得勢之時,他與之進行了針鋒相對的鬥爭。宋孝宗乾道元年(1165),他寫了《美芹十論》,六、七年之後,再寫《九議》。他反覆上書,議論恢復大計,批駁悲觀論點,但均未被採納。相反,他卻被朝廷派去鎮壓南方的農民起義。辛棄疾南來後,先後任建康、滁州、江西、湖北、湖南等地的地方官吏。在任職期間,他做了一些對人民有益的好事;同時,還儘可能地爲北伐做些軍事上的準備工作。從四十二歲起,他先後被削職閒居達二十年之久。晚年一度起用,出任鎮江,覆被削職,終於未能實現其恢復中原的宏願而病死於鉛山。終年六十八歲。

辛棄疾是南宋最負盛名的偉大詞人,是我國文學史上最重要的作家之一。由於恢復失地、抗金救國的偉大理想不能實現,他就用詞這一文學武器來進行鬥爭,來抒寫他積鬱於心的複雜情感。他的重要詞篇,表現了收復中原、統一祖國的強烈願望,反映了建功立業、報效祖國的堅強決心,批判了南宋王朝偏安江左、妥協投降的錯誤政策,抒發了自己虛度歲月、壯志難酬的滿腔悲憤。他還寫下一些歌詠祖國壯麗河山與描繪農村風土人情的作品。

辛棄疾繼承和發展了蘇軾開創的豪放詞風,進一步擴大了詞的題材和表現手法,突破了詩、詞、文的界限。他善於以詩、以文爲詞,常用暗喻和比興手法,使詞旨委婉含蓄並具有沉鬱頓挫的韻致。他的詞,雖然以雄渾豪放爲主,但並不缺乏清麗婉約之作。詞集有《稼軒長短句》。

  二.寫作背景:

鬱孤臺在贛州城西北角,因“隆阜鬱然,孤起平地數丈”得名。“唐李勉爲虔州(即贛州)剌史時,登臨北望,慨然曰:‘餘雖不及子牟,而心在魏闕一也。’改鬱孤爲望闕。”清江即贛江。淳熙二、三年間(1175-1176),詞人提點江西刑獄,駐節贛州,這首詞正是詞人在此時書於造口壁的。

南宋羅大經《鶴林玉露·辛幼安詞》條雲:“其題江西造口壁詞云云。蓋南渡之初,虜人追隆祐太后,(哲宗孟後,高宗伯母)御舟至造口,不及而還,幼安因此起興。”。實際上敵人追太后接近造口,太后等穿上難民的衣服,混雜在逃難的難民中得以脫身。

  三.詞文賞析:

1.題目爲“書江西造口壁”,爲什麼開篇從幾百里路之外的“鬱孤臺”寫起?(結合課後註釋2和下文詞句回答)

李勉登臺北望長安,表示心念朝廷;詞人從鬱孤臺寫起,下文又寫“西北望長安”,也是爲了表達懷念中原、渴望收復中原的願望。暗用典故。詞中的長安應代指汴梁。

2.既然李勉因嫌鬱孤臺名不雅,改名爲“望闕臺”,詞人爲什麼還用“鬱孤臺”開篇?

鬱有鬱勃、沉鬱之意,孤有巍巍獨立之感,鬱孤臺三字劈面便呈顯出一座鬱然孤立的高臺。詞人調動這三字開篇,顯然有滿腔磅礴之激憤之情。

3.“中間多少行人淚”,“行人”指當年在金人逼迫下逃難的人, 詞人是如何描寫難民的痛苦的?

用清江水比喻“行人淚”,寫出了背離故園的無盡悲苦。

4.“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可憐是可惜的意思),請說說這兩句詞表達了詞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用典“望長安”表達了作者懷念中原故土之情;而重山阻隔,表達了故園難回的義憤之情:忠憤之情。

5.“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 賙濟說是“借水怨山”,說得是用比興的手法。請你說說這兩句中的“山”“水”分別比喻什麼。

這裏的江水比喻詞人和廣大愛國志士收復中原的堅定意志。它像江水一樣,能衝破一切阻礙,堅定不移地實現自己東歸的願望。

這裏的青山比喻壓制愛國者抗金收復中原的反動勢力,主要指主和派(投降派)。

6.“江晚正愁餘,山深聞鷓鴣”,請分析“鷓鴣”這一意象所寄寓的情感。(結合課後註釋9)

寄寓着詞人主和派阻撓恢復大業的不滿和無法收復中原的悲痛之情。

7.“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兩句以下,是登臺所望所感,一波三折,請具體分析是如何一波三折的。

“西北望長安”兩句,寫心繫故園,而故園阻隔,充滿忠憤。“青山遮不住”兩句,寫愛國志士恢復意志堅定,是任何阻礙也阻隔不住的,充滿堅定的信心。“江晚正愁餘”兩句寫現實中,因主和派的阻礙,恢復大業無法實現的憤慨與愁苦之情。忠憤→自信→悲憤,一波三折。

  習題:閱讀下列文字,回答問題。

鬱孤臺之魂

徐南鐵

我與辛棄疾在鬱孤臺上相會。

八百年的時光銜枚疾走,鬱孤臺幾番修修廢廢,辛棄疾憑欄遠眺的凝重身影卻仍在臺上徘徊。

你還在俯望着江水嗎?這江當然不是八百年前的江。八百年前,金兵入侵,生靈塗炭。你嘆息那清清的江水中有多少行人淚。如今,廢城牆外建起了一座華麗的人行橋,橋上行人不斷,橋下木船相連。

你還在傾聽對岸山中的鷓鴣聲嗎?對岸的鷓鴣曾爲你的壯志抱屈,與你“天涼好個秋”的心曲唱和。今天,你的鷓鴣已飛入歷史深處。對岸陳列的是工廠、居民,鷓鴣的子孫們只在更遠的山林中吟哦古調。

幼時就讀過你的“鬱孤臺下清江水”。那時住在贛州,卻不知這鬱孤臺就在贛州的西北角。及至知道了城內田螺嶺的高阜就是你“西北望長安”的高臺,我急匆匆興沖沖地騎着車奔向那裏,想依着你的英魂去領略“青山遮不住,畢竟東流去”的沉鬱、蒼涼以及遼邈的歷史感。沒想到紅漆剝落的院門被一把鐵鎖緊扣。擡眼望去,鬱孤臺一派敗落不堪風雨之貌,灰冷、凋敝,連板壁也不全。只有晾在臺上的幾件豔麗的衣服才見出一分亮色。但是,在藍色天幕的襯托下,鬱孤臺的飛檐高高翹起,依然孤傲、挺拔、風骨凜然……

今天,我們終於在鬱孤臺上相會了!

今天的鬱孤臺披紅點翠,煥然一新,好一副古裝的雍容貴態。我相信,作爲一個“橫絕六臺,掃空萬里”的詞人,你不會有一座鬱孤臺的興衰慨嘆。你的身影不是因臺的興衰而興衰的。

三層的鬱孤臺高不過15米,但因建在高處,贛州盡收眼底。贛州不居交通要衝,除了當地的文人墨客偶爾雅集,鬱孤臺遊人不多。這更好,我可以靜心同鍾愛的詞人起面對這無限關山無限江天,讓無限思緒撲面而來。

我問辛棄疾,在鬱孤臺一千多年的歷史中,它接受過那樣多的詠唱,蘇東坡、文天祥、戴復古、李夢陽……都是文壇鉅子,爲什麼只有你的一首《菩薩蠻》成爲千古絕唱?

辛棄疾不語。我久久凝望着他極目天外的側影,那非常熟稔的神情漸次幻化爲屈原、杜甫、白居易、陸游、龔自珍……我猛然明白了!

“可憐無數山”的襟懷,“江晚正愁予”的情愫,不就是中華文化脈搏上激越的音符?

以天下爲己任的.精神在江風中獵獵作響。人去,這種精神不去;臺頹,這種精神不頹。即使滔滔江水乾了,這種精神也將奔流不息地傳衍……

辛棄疾依然徘徊在鬱孤臺上。我走下臺來,久久地回望鬱孤臺。也許,歷史人民屢屢修復它正是爲了辛詞中的一片丹紅?

鬱孤臺鬱結着民族魂!

1.本文第五段先說“鬱孤臺一派敗落不堪風雨之貌”,後來又說鬱孤臺“依然孤傲、挺拔、風骨凜然”,作者這樣寫是爲了說明什麼?(4分)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