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高二教案

人教版高二語文《項鍊》教案設計大綱

本文已影響 3.52W人 

《項鍊》是法國作家莫泊桑創作於1884年的短篇小說。故事講述了小公務員的妻子瑪蒂爾德爲參加一次晚會,向朋友借了一串鑽石項鍊,來炫耀自己的美麗。不料,項鍊在回家途中不慎丟失。她只得借錢買了新項鍊還給朋友。爲了償還債務,她節衣縮食,爲別人打短工,整整勞苦了十年。最後,得知所借的項鍊原是一串假鑽石項鍊。下面是小編爲大家帶來的人教版高二語文《項鍊》教案設計,歡迎閱讀。

人教版高二語文《項鍊》教案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概括瑪蒂爾徳的人物形象,力爭對其作出客觀公正的評價。

2.通過分析小說精巧的情節來透視人物的性格。

  能力目標

1.訓練快速閱讀、梳理小說情節的能力。

2.培養學生學習多角度審視、評價小說人物的能力。

  情意目標

引導學生公正客觀評價瑪蒂爾徳的同時,發揚人性中的善和美,摒棄虛僞和醜陋。

課時:兩課時

  教學步驟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整體把握課文,梳理情節脈絡。

研讀人物描寫,概括瑪蒂爾徳的形象。

培養學生學習多角度審視、評價小說人物的能力。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先書寫作者“莫泊桑”,問:我們曾學過他的什麼作品?或你曾讀過他的什麼作品?寫得什麼內容?

(《我的叔叔于勒》寫一個普通小市民家庭的日常生活,通過菲利普夫婦對至親兄弟于勒態度的前後變化,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金錢至上的本質。)

莫泊桑很擅長從平凡瑣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義的片斷,以小見大的概括出生活的本質。他的短篇小說側重莫寫人情世態,構思佈局別具匠心,細節描寫惟妙惟肖,人物語言精彩生動,故事結尾耐人尋味。

(投影魯迅之語)魯迅曾贊《項鍊》“無論從形式、結構,以及表現手法來看,都達到了短篇小說的要求具備的高度。”

關於莫泊桑更詳細的資料請同學們閱讀課文後有關莫泊桑的“花絮”。

下面我們一起來欣賞這篇小說(教師板書課題)《項鍊》。

  二、整體把握,理情節。

快速讀課文,梳理情節脈絡。

看作者以項鍊爲線,寫了哪些情節?(借——丟——賠——識)

你最欣賞的情節是哪個?簡述理由。要求:一句話作答。

丟項鍊——瑪蒂爾徳命運的最高點和轉折點。

識項鍊——瑪蒂爾徳再次受到命運的捉弄。

  三、重點

3.找出在不同情節中作者對瑪蒂爾徳的描寫,透視人物心理、性格發展的過程。

方式:自度和小組討論結合。小組派代表在班級發言。

要點:

借項鍊前——想得人歡欣、被人羨慕、具有誘惑力而被人追求。

得到請柬——懊惱、發愁

舞會上——陶醉

舞會後——趕快逃走

丟項鍊後——毅然決然打定主意,要償還這筆可怕的債務。

如何還債——辭退女僕,遷移住所。刷洗杯盤……一個銅子一個銅子的省。

十年後,還清債務,再遇女友——坦然相對

引導學生多角度審視、評價瑪蒂爾徳。

① 以課後練習二爲依據,請同學展開討論,要求必須從課文中找到依據。

② 教師歸納

瑪蒂爾徳該不該有夢想?該如何看待她的夢想?該如何評價這個人物?

從人性的角度看,這是一種正常的.生活追求,符合人性中愛美、想過的好一些的心理。她參加舞會只是展示美麗,想得到羨慕,並沒有損害他人,而且晚會後也並沒有依靠男賓,甚至部長去解決困難。至於她那狂亂的虛榮心,是她的缺點,也是人性的弱點。她毅然決然地選擇償還債務,表現了她在命運面前的堅強、勇敢、果斷。再次見到女友,坦然面對,說明他對命運無所抱怨與悲嘆,有敢作敢爲的自豪。她的美麗可愛表現在她的誠實守信,勤勞堅忍。

瑪蒂爾徳是一個有着人性複雜性的人物形象。

  四、佈置作業

課後練習四,任選一題寫二三百字。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通過欣賞小說結構藝術,來進一步透視人物的性格。

2.引導學生領會情節發展偶然中的必然。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學生彙報上節課的作業,並請同學做點評,以提高聽得效率;教師強調想象的情節一定要忠實於人物性格,符合情節的真實。

  二、欣賞小說結構藝術

教師學法指導

這篇小說的構思可謂精巧,在我們學習的重點之中。要欣賞小說的結構藝術,應該注意從以下三方面入手,看情節安排,看線索貫穿,看鋪墊伏筆,看其妙在何處。

學生自己速讀瀏覽,體會妙之何在?

小組討論,優勢互補,選派代表發言。

班級討論明確。

要點: ① 鋪墊與伏筆,爲情節展開提供了依據。例如,序幕寫瑪蒂爾徳的夢想,變爲下文她爲參加舞會趕製新衣和借項鍊作了鋪墊。還有借項鍊時女友的慷慨,丟項鍊後珠寶店老闆的回答,還項鍊時女友的隨意這一系列伏筆使得“識項鍊”中得知項鍊是假的合情合理。 ② 以項鍊爲線貫穿全文,環環相扣。四個有關項鍊的情節,只有“賠項鍊”不具偶然性,是瑪蒂爾徳對生活的選擇,更好的凸顯了瑪蒂爾徳人性中美的一面。 ③ 戲劇性的結尾,項鍊是假的更耐人尋味。襯托了瑪蒂爾徳的單純善良、誠實守信,也暗示了法國上流社會的虛僞。

  三、總結擴展

文學作品中有許多環環相扣的情節,如《我的叔叔于勒》中巧遇的必然性,歐·亨利的《警察與讚美詩》中的結尾,就有異曲同工之妙。

  四、佈置作業

建議同學課下瀏覽《警察與讚美詩》《麥琪的禮物》,進一步體會。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