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高二教案

《寒風吹徹》教案彙總兩篇大綱

本文已影響 3.95W人 

  《寒風吹徹》教案第一篇

一、教學目標

《寒風吹徹》教案彙總兩篇

1、理解本文所表達的對生命、生活真諦的獨特感悟。

2、懂得本文在敘述中使用時空交錯結構所產生的表達效果。

3、品味文章質樸而雋永的語言特色。

4、領會人生經歷與人生感悟之間的特定關聯。

二、教學重點

能感受生命本身的嚴酷與無奈以及抵禦寒風吹徹的艱難

 三、教學難點

時空交錯的敘述結構、質樸而意味深長的語言

 四、教學總體設想

在表達對生活的理解和對生命的感悟類文章中本問可以算是獨樹一幟的,她質樸的語言,交錯的敘述結構,原生態的生命特徵以及卑微生活者的無可奈何,特別是那種貫穿全文的透骨寒冷,學生在理解上有一定的難度,儘管第一、第二單元的課文都是對生命的了、生活的理解與感悟,所以在本文的教學中以感受爲主,讓學生去感受一種不曾經歷的生活與生命的冷峻與嚴酷,讓學生知道在生命的寒風吹徹中唯一的辦法是支付溫暖並獲取溫暖。

  五、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經過兩個單元的學習,讀了那麼多關於人生關於生活的篇章,現在能否用一句話來概括你的對生活、生命的理解?可以是你自己的感悟也可以對別人的觀點進行總結。

估計答案:

小結:

下面我們來閱讀第十一課,來看看作者對生活對生命有是如何理解的。(用十分鐘的時間默讀課文,然後用一句話概括你對這篇文章的看法、評價或者感受。)

 (二)學生默讀課文

  (三)課文講解

1、提問交流:

估計答案:冷、無奈、缺乏溫暖、好像生活沒有希望……

寫得有些混亂、有些夾雜不清……

簡要評價:

2、面對無所不在的寒風(寒冷)我們最需要的是什麼?

溫暖和關愛——作品中的我是否得到了這樣的溫暖和關愛?“我”能否對抗這樣的寒冷?

似乎不能——最有力的證據就是當我在冬天拉着半車柴禾回家是父親那責備的語氣。

談談你對此的理解?

可怕的生存狀態驅散了人們之間的溫暖,甚至是父子之情。這樣“我”不僅要面對透骨的嚴寒還要面對冷漠和孤獨的煎熬,正如後文講到姑媽孤獨的生存與孤獨的死亡,“每個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獨地過冬。我們幫不了誰。”(此處可適當擴展)

生命冷峻、沉重甚至殘酷

3、我們常說“冬天已經來了,春天還會遠嗎?”你認爲作者是否同意這樣的觀點?爲什麼?

在作品中我們能感受到的無所不在而且是貫穿一生的寒冷。

分析引到文章的敘述結構:

過去的我、現在的我、將來的我

作者以三十歲的'“我”展開敘述,敘述自己受到寒風的吹徹,然後回憶十四歲的我在那孤獨的旅程中所遭受的痛苦煎熬,那麼未來的我呢?作品是如何展示的?

通過姑媽的經歷,可以說姑媽的今天就是“我”的明天。正如作者在《馮四》中說的那樣“一個人一出世,他的全部未來便明明白白擺在村裏。當你十五歲或二十歲的時候,那些三十歲、五十歲、七十歲的人便展示了你的全部未來;而當你八十歲時,那些四十歲、二十歲、十七歲的人們又演繹着你的全部過去。你不可能活出另一種樣子——比他們更好或更差勁。”

也就是說,我們每一個人的一生都要經受寒風吹徹,無法逃避。

4、面對寒風吹徹我們能怎麼樣呢?

也許我們是生活在大城市的燦爛陽光下,無法體會那遙遠地方艱難的生存處境,也很難理解那種弱小而又卑微的個體在殘酷的生命歷程中不由自主和無可奈何,但我們必須直面這樣的淒冷和悲苦,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人生經歷,對生命的感悟也不可能相同,面對這樣的困頓與孤獨無助,也許我們需要一點溫暖,只是,這溫暖來自哪裏?那就是我們自己!

5、品味文章的語言(學生自己尋找並品味)

交流:例:“但在我周圍,肯定有個別人不能像我一樣度過冬天……”

“我圍抱着火爐,烤熱漫長一生的一個時刻……”

……

6、總結:主題、結構、語言

  (四)作業:閱讀劉亮程作品

推薦作品:《風把人刮歪》、《對一朵花微笑》、《走向蟲子》、《人蓄共居的村莊》、《永遠欠一頓飯》

  《寒風吹徹》教案第二篇

 【教學目標】

  1、 理解並體會作者所表達的對生命生活的嚴峻的思考和深刻的認識體驗。

2、 對本文作者的人生體驗進行探究昇華,理解對苦難的直面認識,其實是一種“向死而生”。

3、 品味作者的質樸而雋永的語言。

 【教學重點】

1、對文本中“寒冷”含義的分析

2、以探究性學習的方式,對本文作者的人生體驗進行思考點評

3、引導學生體悟對苦難的真切認識,其實是一種生命的昇華,“寒風吹徹”是爲了“春暖花開”

4、品味鑑賞語言

  【教學步驟及過程】

 一、導入新課

在建國60週年的2009年的這一年裏,我們同學們已經走過期望的春天,辛勤的夏天,現在已經進入了收獲的秋天,當然,我們還將迎接蟄伏的冬天。那麼同學們,你們喜歡冬天嗎,你們思考過冬天嗎,你們對冬天的感受和老師給你們看的這幅圖片和耳朵裏所聽的音樂一致嗎?

 二、閱讀——感受

通過預習感知作者表達的思想內容,並談談自己的閱讀的初步感受。

 三、閱讀——分析

(1)那鄉下嘛,就這樣,沒什麼大事,牲畜、草木天氣、一小片陽光、吃、勞動、睡覺。除了這些小事再沒啥想頭。那個地方,能讓人日久天長地想一些小事情,不是事情的事情,一想很長時間,想得沒意思了撂掉。實在沒啥想頭了拾起來再想。一件小事就是這樣被想成大事,想成另外一件事。——劉亮程

(師)那麼作者在那樣一個一個偏遠的小村莊裏,在單調寂寞之中,對我們所常見的“寒冷”有什麼自己的認識呢,他筆下的“寒冷”又有哪些含義呢?

[注意:此處一定要啓發學生結合文中所講的4個故事來具體分析,而不能架空分析]

明確:“寒冷”的三重含義(見幻燈片)

 四、閱讀——探究

1、(師)經過同學和老師的合作學習,我們閱讀課文具體分析了“寒冷”的含義,雖然我們現在還處於秋天,但我們似乎也感受到了那無處不在的“寒冷”正在包圍我們。同時我們對文章的閱讀經過分析也遇到了更多的問題,下面我們就進入“閱讀——探究”的學習。

我們在文章學習的一開始就接觸了這樣一句話“每個人都在自己的生命中,孤獨地過冬。我們幫不了誰。”你同意這種看法嗎?

【注意:1、此處抓住我們必須獨自面對人生過程中的挫折失敗。2、抓住文本中的“了”分析別人對自己幫助的微弱。】

2、(師)既然我們都必須獨自承受生命的“寒風”、挫折、苦難,並且作者在文章中反覆告訴我們每個人的人生都將被“寒風吹徹”,那麼你覺得“本文旨在強調生命的脆弱和人生的悲觀嗎? ”

【注意:1、人生本來就是苦難與痛苦2、我們要學會自己積極面對3、直面苦難,其實是一種“向死而生”】

五、閱讀——昇華

(師)通過對本文的分析探究,你對自己的人生有了什麼新的看法與認識了嗎?我們該如何面對他人生命中的“寒風”?

【注意:啓發孩子自己面對苦難,並且能夠關懷他人。並且堅信“寒風吹徹”後一定是“春暖花開”。】

作爲“鄉村哲學家”的劉亮程用質樸、散發着泥土氣息並精緻的語言寫出他對生命生活真諦的透徹感悟:當“寒風”----嚴酷的認識“吹徹”、搖撼着生命的活力時,我們每個人都需要一份溫暖,一點熱力即清醒、堅韌、期盼與關愛來暖和自己和他人的生活,延續自己或他人的生命。

生命的本初意義就是積蓄熱力,支付溫暖。

但是一個人進入冬季,進入最後的歲月,在時間面前,所有的人都不得不承認失敗,不得不面臨死亡。這是人類不得不接受的現實。

 六、閱讀——鑑賞

(師) 馮牧文學獎評委會對劉亮程的散文有此評價:“他的語言素淡、明澈,充滿欣悅感和表達事物的微妙肌理,展現了漢語所獨具的純真與瑰麗。” 請同學們自己選擇一句進行鑑賞,並交流。

  七、閱讀——拓展

1、課後閱讀史鐵生的《我與地壇》

史鐵生和劉亮程一樣,在作品中反映他對社會與人生的某些帶有哲理性的思考,作品語言優美,具有很強的感染力。比較體味二人的不同人生感悟。

2、語言欣賞拓展:閱讀劉亮程的《對一朵花微笑》《狗這一輩子》,深入體味劉的文章的語言質樸而雋永,耐人尋味。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