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高二教案

高二語文《待賈而沽》教案設計

本文已影響 3.29W人 

教學目標

高二語文《待賈而沽》教案設計

一、通過分析重點句和完成相關練習落實文言詞句;

二、通過根據每章內容,對各章節進行歸類,及討論練習來理解待價而沽的含義;

三、學生通過查閱字典和其它資料自學本課,掌握字詞,再以教師引導提出問題,學生交流,培養學生自主和合作學習的能力。

教學重點:

結合孔子的生平理解他待賈而沽的真正含義。

教學難點:

如何在翻譯、註解的情況下落實文言詞句

課時安排:

二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二、學生朗讀課文

三、疏通文意,並給每章寫一則點評。

學生藉助工具書,解決並且掌握文言詞句。

具體講解時可參照以下:

【原文】

子畏於匡(1),曰:“文王(2)既沒,文不在茲(3)乎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4)不得與(5)於斯文也;天之未喪斯文也,匡人其如予何(6)” (95)

【註釋】

(1)畏於匡:匡,地名,在今河南省長垣縣西南。畏,受到威脅。公元前496年,孔子從衛國到陳國去經過匡地。匡人曾受到魯國陽虎的掠奪和殘殺。孔子的相貌與陽虎相像,匡人誤以孔子就是陽虎,所以將他圍困。

(2)文王:周文王,姓姬名昌,西周開國之君周武王的父親,是孔子認爲的古代聖賢之一。

(3)茲:這裏,指孔子自己。

(4)後死者:孔子這裏指自己。

(5)與:同“舉”,這裏是掌握的意思。

(6)如予何:奈我何,把我怎麼樣。

【譯文】

孔子被匡地的人們所圍困時,他說:“周文王死了以後,周代的禮樂文化不都體現在我的身上嗎上天如果想要消滅這種文化,那我就不可能掌握這種文化了;上天如果不消滅這種文化,那麼匡人又能把我怎麼樣呢”

【評析】

外出遊說時被圍困,這對孔子來講已不是第一次,當然這次是誤會。但孔子有自己堅定的信念,他強調個人的主觀能動作用,認爲自己是周文化的繼承者和傳播者。不過,當孔子屢遭困厄時,他也感到人力的侷限性,而把決定作用歸之於天,表明他對“天命”的認可。

【原文】

子曰:“天生德於予,桓魋(1)其如予何” (723)

【註釋】

(1)桓魋:魋,音tuí,任宋國主管軍事行政的官——司馬,是宋桓公的後代。

【譯文】

孔子說:“上天把德賦予了我,桓魋能把我怎麼樣”

【評析】

公元前492年,孔子從

衛國去陳國時經過宋國。桓魋聽說以後,帶兵要去害孔子。當時孔子正與弟子們在大樹下演習周禮的儀式,桓魋砍倒大樹,而且要殺孔子,孔子連忙在學生保護下,離開了宋國,在逃跑途中,他說了這句話。他認爲,自己是有仁德的人,而且是上天把仁德賦予了他,所以桓魋對他是無可奈何的。

【原文】

儀封人

(1)請見,曰:“君子之至於斯也,吾未嘗不得見也。”從者見之

(2)出曰:“二三子何患於喪

(3)乎天下之無道也久矣,天將以夫子爲木鐸

【註釋】

(1)儀封人:儀爲地名,在今河南蘭考縣境內。封人,系鎮守邊疆的官。

(2)從者見之:隨行的人見了他。

(3)喪:失去,這裏指失去官職。

(4)木鐸:木舌的銅鈴。古代天子發佈政令時搖它以召集聽衆。

【譯文】

儀這個地方的長官請求見孔子,他說:“凡是君子到這裏來,我從沒有見不到的。”孔子的隨從學生引他去見了孔子。他出來後(對孔子的學生們)說:“你們幾位何必爲沒有官位而發愁呢天下無道已經很久了,上天將以孔夫子爲聖人來號令天下。”

【評析】

孔子在他所處的那個時代,已經是十分有影響的人,尤其是在禮制方面,信服孔子的人很多,儀封人便是其中之一。他在見孔子之後,就認爲上天將以孔夫子爲聖人號令天下,可見對孔子是佩服至極了。

【原文】

子曰:“苟有用我者,期月而已可也,三年有成。”(1310)

【譯文】

孔子說:“如果有人用我治理國家,一年便可以搞出個樣子,三年就一定會有成效。”

【原文】

子曰:“君子疾沒世(1)而名不稱焉。” (1520)

【註釋】

(1)沒世:死亡之後。

【譯文】

孔子說:“君子擔心死亡以後他的名字不爲人們所稱頌。”

【原文】

子貢曰:“有美玉於斯,韞匵(1)而藏諸求善賈(2)而沽諸”子曰:“沽(3)之哉,沽之哉!我待賈者也。” (913)

【註釋】

(1)韞匵:音yùn dù,收藏物件的櫃子。

(2)善賈:識貨的商人。

(3)沽:賣出去。

【譯文】

子貢說:“這裏有一塊美玉,是把它收藏在櫃子裏呢還是找一個識貨的商人賣掉呢”孔子說:“賣掉吧,賣掉吧!我正在等着識貨的人呢。”

【評析】

“待賈而沽”說明了這樣一個問題,孔子自稱是“待賈者”,他一方面四處遊說,以宣傳禮治天下爲己任,期待着各國統治者能夠行他之道於天下;另一方面,他也隨時準備把自己推上治國之位,依靠政權的力量去推行禮。因此,本章反映了孔子求仕的心理。

【原文】

公山弗擾(1)以費畔,召,子欲往。子路不悅,曰:“末之也已(2),何必公山氏之之也(3)。”子曰:“夫召我者,而豈徒(4)哉如有用我者,吾其爲東周乎(5)” (175)

【註釋】

(1)公山弗擾:人名,又稱公山不狃,字子泄,季氏的家臣。

(2)末之也已:末,無。之,到、往。末之,無處去。已,止,算了。

(3)之之也:第一個“之”字是助詞,後一個“之”字是動詞,去到的意思。

(4)徒:徒然,空無所據。

(5)吾其爲東周乎:爲東周,建造一個東方的周王朝,在東方復興周禮。

【譯文】

公山弗擾據費邑反叛,來召孔子,孔子準備前去。子路不高興地說:“沒有地方去就算了,爲什麼一定要去公山弗擾那裏呢”孔子說:“他來召我,難道只是一句空話嗎如果有人用我,我就要在東方復興周禮,建設一個東方的西周。”

【原文】

佛肸

(1)召,子欲往。子路曰:昔者由也聞諸夫子曰:‘親於其身爲不善者,君子不入也。’佛肸以中牟

(2)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曰:“然,有是言也。不曰堅乎,磨而不磷

(3);不曰白乎,涅

(4)而不緇

(5)吾豈匏瓜

(6)也哉焉能系

(7)而不食” (177)

【註釋】

(1)佛肸:音bìxī,晉國大夫範氏家臣,中牟城地方官。

(2)中牟:地名,在晉國,約在今河北邢臺與邯鄲之間。

(3)磷:損傷。

(4)涅:一種礦物質,可用作顏料染衣服。

(5)緇:音zī,黑色。

(6)匏瓜:葫蘆中的一種,味苦不能吃。

(7)系:音jì,結,扣。

【譯文】

佛肸召孔子去,孔子打算前往。子路說:“從前我聽先生說過:‘親自做壞事的人那裏,君子是不去的。’現在佛肸據中牟反叛,你卻要去,這如何解釋呢”孔子說:“是的,我有過這樣的話。不是說堅硬的東西磨也磨不壞嗎不是說潔白的東西染也染不黑嗎我難道是個苦味的葫蘆嗎怎麼能只掛在那裏而不給人吃呢”

【原文】

子曰:“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見(1),無道則隱。邦有道,貧且賤焉,恥也;邦無道,富且貴焉,恥也。” (813)

【註釋】

(1)見:音xiàn,同現。

【譯文】

孔子說:“堅定信念並努力學習,誓死守衛並完善治國與爲人的大道。不進入政局不穩的國家,不居住在動亂的國家。天下有道就出來做官;天下無道就隱居不出。國家有道而自己貧賤,是恥辱;國家無道而自己富貴,也是恥辱。”

【評析】

這是孔子給弟子們傳授的爲官之道。“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用之則行,舍之則藏”,這是孔子爲官處世的一條重要原則。此外,他還提出應當把個人的貧賤榮辱與國家

的興衰存亡聯繫在一起,這纔是爲官的基點。

【原文】

子曰:“甯武子(1),邦有道則知,邦無道則愚(2),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521)

【註釋】

(1)甯武子:姓寧名俞,衛國大夫,“武”是他的諡號。

(2)愚:這裏是裝傻的意思。

【譯文】

孔子說:“甯武子這個人,當國家有道時,他就顯得聰明,當國家無道時,他就裝傻。他的那種聰明別人可以做得到,他的那種裝傻別人就做不到了。

【評析】

甯武子是一個處世爲官有方的大夫。當形勢好轉,對他有利時,他就充分發揮自己的聰明智慧,爲衛國的政治竭力盡忠。當形勢惡化,對他不利時,他就退居幕後或處處裝傻,以便等待時機。孔子對甯武子的這種做法,基本取讚許的態度。

【原文】

子曰:“道不同,不相爲謀。” (1540)

【譯文】

孔子說:“主張不同,不互相商議。”

【原文】

陽貨(1)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歸孔子豚(2)。孔子時其亡(3)也,而往拜之,遇諸塗(4)。

謂孔子曰:“來!予與爾言。”曰:“懷其寶而迷其邦(5),可謂仁乎”曰:“不可。”“好從事而亟(6)失時,可謂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歲不我與(7)。”孔子曰:“諾,吾將仕矣。” (171)

【註釋】

(1)陽貨:又叫陽虎,季氏的家臣。

(2)歸孔子豚:歸,音kuì,贈送。豚,音tún,小豬。贈給孔子一隻熟小豬。

(3)時其亡:等他外出的時候。

(4)遇諸塗:塗,同“途”,道路。在路上遇到了他。

(5)迷其邦:聽任國家迷亂。

(6)亟:屢次。

(7)與:在一起,等待的意思。

【譯文】

陽貨想見孔子,孔子不見,他便贈送給孔子一隻熟小豬,想要孔子去拜見他。孔子打聽到陽貨不在家時,往陽貨家拜謝,卻在半路上遇見了。陽貨對孔子說 :“來,我有話要跟你說。”(孔子走過去。)陽貨說:“把自己的本領藏起來而聽任國家迷亂,這可以叫做仁嗎”(孔子回答)說:“不可以。”(陽貨)說:“喜歡參與政事而又屢次錯過機會,這可以說是智嗎”(孔子回答)說:“不可以。”(陽貨)說:“時間一天天過去了,年歲是不等人的。”孔子說:“好吧,我將要去做官了。”

第二課時

一、檢查鞏固上節課所學

解釋下列紅色的詞語或翻譯紅色的句子

子畏於匡

文王既沒,文不在茲乎

天之將喪斯文也,後死者不得與於斯文也

匡人其如予何

二三子何患於喪乎

天將以夫子爲木鐸

期月而已可也

有美玉於斯,韞櫝而藏諸

公山弗憂以費畔

末之也已

何必公山氏之之也

而豈徒哉

昔者由也聞諸夫子曰

親於其身爲不善者

不曰堅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緇

甯武子,邦有道,則知

歸孔子豚

孔子時其亡也

遇於塗

懷其寶而迷其邦

好從事而亟失時,可謂知乎

歲不我與

二、思考:

1、孔子認爲自己是一個怎樣的人

2、孔子認爲像自己這樣的人就不應該成爲___、_____一類的東西,而應該立即出仕。爲了出仕,便去投靠_____、_____。孔子出仕的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爲了傳播自己的學說,他在___被扣留,在___差點被殺。

課外查閱資料:孔子還在哪些國家做過官在遊說過程中還遭受過哪些厄運

三、小組討論:

1、孔子一心渴望做官,可爲什麼卻幾乎沒能做成什麼大官

2、有人說只要有官做,不管是誰讓孔子去做官,孔子都願意。你是怎麼看待這一問題的

3、孔子渴望做官的思想對後世有什麼重大影響

附錄:孔子和陽貨

陽貨,又叫陽虎,是魯國大夫季平子的家臣,長得很像孔子。季氏曾幾代掌握魯國朝政,而陽貨又掌握着季氏的家政。季平子死後,陽貨專權,管理魯國的政事。後來陽貨與公山弗擾共謀殺害季桓子,事敗後逃往晉國。

陽貨掌權時,很想拉攏孔子。他幾次想見孔子,都被孔子拒絕了。有一天陽貨去見孔子,孔子不在,陽貨就留下了一隻火腿。那時候,火腿是上流社會人和人之間交往的一種高級禮物,孔子覺得“來而不往非禮也”,但又不願見到陽貨,於是只好趁陽貨出門的時候去回拜,沒想到回來的路上還是遇見了陽貨……

孔子生平

孔子早年喪父,家境衰落。年輕時曾做過“委吏”(管理倉廩)與“乘田”(管放牧牛羊)。

孔子“三十而立”,並開始授徒講學。凡帶上一點“束脩”的,都收爲學生。如顏淵、曾點、子路、冉有、子貢等都是孔子第一批學生。

魯國自宣公以後,政權落在以季氏爲首的三桓手中。昭公二十五年(前517年)魯國內亂,孔子離魯至齊。

孔子在齊不得志,遂又返魯,“退而修詩書禮樂,弟子彌衆”。

其時魯國政權掌握在季氏手裏,而季氏又受制於其家臣陽貨。孔子不滿這種政不在君而在大夫的現狀,不願出仕。

魯定公九年(前501年)陽貨被逐,孔子才見用於魯,被任命爲中都宰,後來又由中都宰遷司空,再升爲大司寇。

孔子仕魯,齊人聞而懼,恐魯強而並己,乃饋女樂於魯定公與季桓子。季桓子受齊女樂,三日不聽政。孔子政治抱負難以施展,遂帶領顏回、子路、子貢、冉有等十餘弟子離開“父母

之邦”,開始了長達十四年之久的周遊列國的顛沛流離生涯。

先至衛國,始受衛靈公禮遇,後又受監視,恐獲罪,將去陳。經過匡地時,被圍困五天。解圍後原想去晉,因晉內亂而未往,只得又返回衛。

後衛國內亂,孔子離開衛國經曹去宋國。宋司馬桓魋欲殺孔子,孔子只得微服過宋經鄭至陳。

後來因楚昭王來聘孔子,陳、蔡大夫不讓孔子去楚國,圍困孔子,致使其絕糧七日。解圍後孔子至楚,不久楚昭王死。

衛出公欲用孔子。孔子返衛後,孔子雖受“養賢”之禮遇,但仍不見用。

魯哀公十一年(前484年)冉有歸魯,率軍在郎戰勝齊軍。季康子派人以幣迎孔子。孔子遂歸魯。孔子歸魯後,魯人尊以“國老”,開始魯哀公與季康子常以政事相詢,但終不被重用。

孔子晚年致力於從事教育。魯哀公十六年(前479年),孔子卒,葬於魯城北泗水之上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