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高二教案

杜甫《月夜》教案精選兩篇

本文已影響 3.09W人 

  杜甫《月夜》教案一

  一、 導入

杜甫《月夜》教案精選兩篇

請大家回憶關於月亮的詩歌……

月亮是人們最喜歡的天體。萬種風情、千姿百態的詠月詩都由此而生,歷久不衰。詠月詩在我國古典詩詞中是一塊引人注目的亮色,滋潤着我們的心靈。從 “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的惆悵到“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的灑脫,月亮圓這一自然景觀引發了無數文人墨客的不盡遐思,他們把明月當作傳情達意的物象,逐月抒懷,千種思緒,萬般情懷自然涌上心頭,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杜甫的一首詠月詩《月夜》。

今夜鄜fu州月,閨中只獨看。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

香霧雲鬢溼,清輝玉臂寒。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

在杜甫的詩作中,有許多描寫月的詩句,據不完全統計,杜甫的詠月詩有一百多首,有很多妙語佳句,傳誦千古。在一向 “語不驚人死不休”的老杜筆下,有“夜深經戰場,寒月照白骨”的戰爭悲憤;有“星臨萬戶動,月傍九霄多”的拳拳忠心,也有“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的悠悠深情。那麼今天我們來學習杜甫的《月夜》,在首詩當中的月亮寄託了詩人何種感情?

  二、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襄陽人。

青年時代漫遊各地。33歲遇李白,同遊樑宋之地。

後入長安,困頓十載。

安史亂起,落入叛軍之手,後脫逃,任左拾遺。

被貶後投嚴武,任檢校工部員外郎,世稱“杜工部”。

嚴武死後,漂泊於蜀、鄂、湘一帶,窮困潦倒,病痛纏身,於770年冬死於嶽州舟中。

v 有致君堯舜的崇高理想,但命途多舛。

v 其詩憂國憂民,真實感人,反映重大歷史事件,提供生動的社會生活畫面,故稱“詩史”。

v 在詩歌創作上各體兼工,遣詞造句,精工巧妙,藝術成就極其突出,後人稱爲“詩聖”。

v 其詩風格沉鬱頓挫。

v 與李白合稱“李杜”。

 三、 寫作背景

v 此詩作於唐玄宗天寶十五載(756)。當年六月,安史叛軍攻入潼關,接着進入長安,杜甫帶着妻小逃到鄜州(今陝西富縣),寄居在羌村。七月,肅宗即位於靈武,杜甫便於八月間離家北上延州,準備趕至靈武爲平叛效力,但不幸被叛軍所俘,擄往長安。因杜甫原無官職,便未受囚禁。一個月夜,詩人望月生情,寫下這首詩。

  四、 詩歌賞析

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①詩人此時身處長安,爲何開句卻是“今夜鄜州月”?﹜

此詩的突出特點在於詩人本意是要表達自己對妻子深切的思念,但卻用曲筆從妻子對自己的思念來寫,讓思念從彼岸飛來,愈見得杜甫的思念之深切。誠如明代詩評家王嗣奭所言“公本思家,偏想家人思己,已進一層。至念及兒女不能思,又進一層。鬢溼臂寒,看月之久也。月愈好而苦愈增,語麗情悲。末又想到聚首時,對月舒愁之狀,詞旨婉切,見此老鍾情之至。”(《杜臆》)全詩以明月興思情,同一輪明月寄寓着兩地彼此的思念,思情的悠遠綿長與月夜的朦朧相織相融,形成一種清麗深婉、寂寥苦思的悽清氛圍,使讀者不覺之間與之同悲共泣。綿長的深情、時空的轉移和卓越的藝術構思使這首詩成爲杜甫五律中最傑出的代表,也使得這首詩成爲千年以來望月懷人的典範。

②自己隻身在外,當然是獨自看月。妻子尚有兒女在旁,爲什麼也“獨看”呢?

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一聯作了回答。妻子看月,並不是欣賞自然風光,而是“憶長安”,而小兒女未諳世事,還不懂得“憶長安”啊!用小兒女的“不解憶”反襯妻子的“憶”,突出了那個“獨”字,思念之情又進一層。﹜

香霧雲鬟溼,清輝玉臂寒。﹛望月之久,憶念之深﹜“香霧雲鬟溼,清輝玉臂寒”都是遠在長安的杜甫對愛人的想象,實際上作爲窮人老杜的娘子當爲“糟糠”,是不會也不可能有“法國香水”的。作爲作者的心靈投射出來,纔有了“香霧”和“雲鬟”,一個在家務農的窮苦婦女又何來“玉臂”,但到了詩人那裏,這一切才順理成章。想念夫君的婦人,看着睡熟的孩子,月亮代表我的心,你看那月亮,我卻怎麼都難以入睡,都是月亮惹的禍。“溼”和“寒”表徵了婦人因爲想念“他”獨自流淚到天明瞭,清晨的露水打溼了,想念中的“他”卻依舊在遠方。

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獨看則淚痕不幹,意在言外。﹜

何時:什麼時候。期盼之詞。倚:相倚。虛幌:薄而輕的帷幔。“倚虛幌”是團聚的具體形象。雙照:“雙”承“獨”,“照”承“月”,月光同照兩人,反襯此刻“獨看”。淚痕幹:眼淚不再流淌。反襯此刻妻子涫流不止。

④尾聯表達了作者怎樣的願望??( 流離之痛 戰亂思親 愛國之情)

  五、 五尋找詩眼

詩 眼:獨看 雙照

“獨看”從對面着想,雖只寫妻子的“獨看”鄜州之月而“憶長安”,但自己的“獨看”長安之月而憶鄜州已蘊含其中;

“雙照”兼有回憶與希望:感傷“今夜”的“獨看”,回憶往日的同看,並把希望寄於不知何時的“將來”。

這兩個詩眼對全詩主題表達起了關鍵作用

  六、 本詩的藝術特色

1.煉字精準:一二聯中,“憐”、“憶”與“今夜”、“獨看”聯繫起來看,則意味相當深厚。明月每月可見,特寫“今夜”,又是“獨看”,可以想見有往日的“同看”和將來的“同看”。將來的“同看”由結句點明,而往日的“同看”通過這二聯和相關材料的分析可以瞭解清楚:安史亂前,杜甫曾困守長安十年,其間有一段時間是與妻子共同度過的。這期間夫妻二人一定曾共同看過明月,留下的記憶應是很深刻的。當長安淪陷後,一家人逃到羌村,與妻子同看明月也一定會回憶起在長安時看明月的情景,一定是不勝酸楚的 !而如今,妻子一人在羌村“獨看”明月又是“憶長安”,這“憶”不僅是辛酸,更是憂慮和驚恐的。那麼,往日與妻子在羌村看月而“憶長安”,儘管百感交集,但畢竟二人團聚;如今只有妻子一人“獨看”月而“憶長安”,“小兒女”們又天真幼稚,哪能爲其分憂解難呢?此一“憐”字,可謂飽含深情,感人至深。

2.藝術構思巧妙。以“月”爲線索,採用了暗示手法,將“獨看”和“雙照”作爲全詩詩眼,虛實結合,表達主題效果顯著。

3. 總結

《月夜》是杜甫的言情之作。詩人抒寫的是望月思家的離愁別恨。情懷萬種,最能觸動人的是人之至情,秋夜望月,思家生感,是這首詩的主題。我們試把詩人陷身賊中的同期作品結合起來考察,便不難看出,這首詩正好代表杜詩風格的一個側面,沉鬱的情調所含蓄的感情遠遠超過了一般愁人思婦之作,更是流離兵革中的苦痛:這就是詩中提到的“憶”。望月生“憶”,是詩人憶及家人之情,也是合乎情理的想象。由“今夜”的“獨看”,設問“何時”能“雙照”,“雙照”而帶上“淚痕”,來日必將共憶同訴的也就必然是彼此經歷過的國難和家愁了。《月夜》的感情傾向,竟與詩人的愛國之情是這麼脈脈相通!感情常常顯示出作家的思想深度,即便是這麼一首抒寫一己之情的詩,也飽和着那個戰亂時代的氣息,由個人的遭遇和不幸透露了那個戰亂的現實,因而,《月夜》不失爲杜甫詩中獨具特色的佳作。

  七、 板書

月 夜

---杜甫

今夜 獨看。

望月思家 思家生感

何時 雙照?

 八、 作業

作文 <<月>>

  杜甫《月夜》教案二

 教學目標

1、瞭解杜甫生平;學會從意象入手,分析意境進而體會詩情的詩歌鑑賞方法。提高鑑賞能力。2、體會杜甫詩歌中包含的憂國憂民的博大情懷和杜甫詩沉鬱頓挫、雄渾有力的現實主義風格。

教學重點:

體會詩人借物抒發的不同情感,學會意象—意境—詩情的鑑賞方法。

 教學難點:

學會意象—意境—詩情的鑑賞方法。

教學時數: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杜甫一生歷經坎坷,飽嘗生活的磨難,體味人世的悲辛。在杜甫的詩作中,有許多描寫月的詩句,據不完全統計,杜甫的詠月詩有一百多首,有很多妙語佳句,傳誦千古。在一向“沉鬱頓挫”、“語不驚人死不休”的老杜筆下,那是一個天地肅穆、日昏月暗的月亮世界,一個情誼淳厚、綿綿不盡的瑤池仙境,一個悲愴掩泣、雄心不泯的夜空精靈。其中有“楓林纖月落,衣露淨琴張”的恬靜優美,也有“夜深經戰場,寒月照白骨”的戰爭悲憤;有“星臨萬戶動,月傍九霄多”的拳拳忠心,也有“露從今夜白,月是故鄉明”的悠悠深情。

  二、作者簡介:杜甫,字子美,襄陽人,曾祖時遷居河南(今河南),祖父杜審言爲初唐著名詩人。青年時代漫遊各地,33歲時遇到“賜金放還”的李白,兩人曾同遊樑宋之地。後入長安,困頓十載。安史亂起,杜甫落入叛軍之手,後脫逃奔赴肅宗行在,任左拾遺。後因事被貶,作檢校工員外郎,世人因稱其爲杜工部。他所投奔得嚴武死後,漂泊於蜀,鄂,湘一帶,窮困潦倒,病痛纏身,於770年死於赴嶽州舟中。

杜甫出生於奉儒守官之家,他有“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崇高理想,但命途多舛,一生坎坷,他的詩歌憂國憂民,真實感人,安史之亂時期的重大事件在他的詩歌中都有反映,他的詩於是被稱爲詩史。杜甫在詩歌創作上各體兼工,譴詞造句,精工巧妙,藝術成就極其突出後人稱爲詩聖。他在盛唐詩壇上與李白雙峯並峙,合成李杜。 杜甫詩風:沉鬱頓挫。

詩作:“三吏”——《石壕吏》、《潼關吏》、《新安吏》。“三別”——《新婚別》、《無家別》、《垂老別》。《望嶽》、《春望》、《春夜喜雨》、《茅屋爲秋風所破歌》、《登高》等。n

  三、學習《月夜》

(一)、寫作背景:天寶十五載(756)六月,安史叛軍攻進潼關,杜甫帶着妻小逃到鄜州(今陝西富縣),寄居羌村。七月,肅宗即位於靈武(今屬寧夏)。杜甫便於八月間離家北上延州(今延安),企圖趕到靈武,爲平叛效力。但當時叛軍勢力已膨脹到鄜州以北,他啓程不久,就被叛軍捉住,送到淪陷後的長安;因杜甫原無官職,便未受囚禁。一個月夜,詩人望月生情,寫下了這首千古傳誦的名作。

(二)、學習詩文

1、初次朗讀詩歌,讀準字音。

2、再次朗讀詩歌,體會詩意。

1)這首詩通過寫詩人陷於長安時對家中親人的思念,表達對和平生活的嚮往之情。(主旨)

2)首聯“今夜鄜州月,閨中只獨看”設想妻子望月懷人的憂心。詩人本是在長安望月,但他憂心的不僅是自己困居長安、生死未卜的處境,而且是掛念遠在鄜州的妻兒。自己獨在長安,當然是“獨”看月,而妻子有兒女在身旁,爲何也是“獨”看呢 ?下聯緊承而出。

3)頷聯“遙憐小兒女,未解憶長安”緊承上聯,是流水對,直寫兒女之“未解”,是“不憶而憶”,翻進一層。詩人不寫自己對妻兒的牽掛,也不寫妻子是如何的思念自己,卻寫小兒女因爲太小,他們還不懂父親不在身邊的悲苦,這就更加令人可憐。“未解憶長安”有雙重含意:一是兒女因太小不懂得想念在長安的父親,一是兒女們不理解望月思親的母親。

4)頸聯“香霧雲鬟溼,清輝玉臂寒”,一個“溼”字,一個“寒” 字,通過想象,形象地寫出妻子望月之久,霧溼雲鬟,月寒玉臂,望愈久而憶愈深,特別是在如此兵荒馬亂之時,想到丈夫陷賊於長安,該是怎樣的憂心如焚! 無限的深情都從這想象描寫中流出,兩地相思,悲苦難言。

5)尾聯“何時倚虛幌,雙照淚痕幹”,回到詩人眼前望月場景,表達詩人對戰亂局勢的厭惡和對和平生活的嚮往。當想到以上情景,特別是妻子深夜難眠,爲自己的處境而憂心時,詩人不免傷心落淚。詩人希望儘早結束這種兩地思念的痛苦生活,“雙照”而淚痕才幹,那麼“獨看”而淚痕不幹也就再明白不過了。“照”字應“月”字,“雙”字應“獨”字,“雙照”與“獨看”對舉成文,由虛入實,回憶過去的歡樂,感傷現在的孤獨,將團聚寄託於將來。

(三)、藝術特點:

1)煉字精準。一二聯中,“憐”、“憶”與“今夜”、“獨看”聯繫起來看,則意味相當深厚。明月每月可見,特寫“今夜”,又是“獨看”,可以想見有往日的“同看”和將來的“同看”。將來的“同看”由結句點明,而往日的“同看”通過這二聯和相關材料的分析可以瞭解清楚:安史亂前,杜甫曾困守長安十年,其間有一段時間是與妻子共同度過的。這期間夫妻二人一定曾共同看過明月,留下的記憶應是很深刻的。當長安淪陷後,一家人逃到羌村,與妻子同看明月也一定會回憶起在長安時看明月的情景,一定是不勝酸楚的 !而如今,妻子一人在羌村“獨看”明月又是“憶長安”,這“憶”不僅是辛酸,更是憂慮和驚恐的。那麼,往日與妻子在羌村看月而“憶長安”,儘管百感交集,但畢竟二人團聚;如今只有妻子一人“獨看”月而“憶長安”,“小兒女”們又天真幼稚,哪能爲其分憂解難呢?此一“憐”字,可謂飽含深情,感人至深。

②藝術構思巧妙。以“月”爲線索,採用了暗示手法,將“獨看”和“雙照”作爲全詩詩眼,虛實結合,表達主題效果顯著。

(四)小結:這首詩雖只寫親情,但具有廣闊的概括性和典型意義,抒發了詩人對和平生活的渴望。詩中寫個人遭際,與親人離散之痛苦,但其中所寫夫婦、父子之愛已與憂君愛國、憫時傷亂之情融爲一體,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亂中人民的悲苦生活,恰如葉燮《原詩》所言:“杜甫之詩,隨舉其一篇,篇舉其一句,無處不可見其憂君愛國、憫時傷亂,遭顛沛而不苟,處窮約而不濫,崎嶇兵戈盜賊之地,而以山川景物、友朋杯酒抒憤陶情,此杜甫之面目也。”詩人抒發的不僅限於自己與妻子之間的離別之情,而且包含了戰亂之中廣大人民共同的心聲。詩人在半年後所寫的《述懷》中說:“去年潼關破,妻子隔絕久”;“寄書問三川 (鄜州的屬縣,羌村所在地),不知家在否”;“幾人全性命?盡室豈相偶!”由此不難看出,在詩人“獨看”的“淚痕''裏,浸透的是天下亂離的悲哀;“雙照”的清輝中,閃耀着詩人對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