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高二教案

杜甫《月夜》優質教案設計

本文已影響 2.02W人 

一、教學目標

杜甫《月夜》優質教案設計

1.瞭解杜甫生平以及對其詩歌創作的影響,感受詩人深沉的苦痛與憂思。2.初步掌握詩歌吟誦的基本方法,提高詩歌鑑賞能力3.通過拓展探討,瞭解“月”的不同的象徵義。

  二、教學重點

1. 要求學生掌握“抓詩眼,品意境”、“知人論世”的詩歌鑑賞方法。

2. 感受詩歌的深沉感情,領會詩歌主旨。

  三、教學難點

1. 要求學生結合詩中的情景意象推敲煉字,掌握“抓詩眼,品意境”、“知人論世”的詩歌鑑賞方法。

2、理解詩中景、情的融合,感受詩歌的深沉感情,領會詩歌主旨。

  四、教學手段

1、加強朗讀訓練,使學生通過吟誦感受詩歌悲涼氣氛和詩人深廣的憂思。

2.採用點撥-研討式,儘可能找詩歌的精彩處與學生的興趣點相交匯的 部位設疑提問,啓發引導,使學生感受與領悟“月”的豐富意象。

3、採用多媒體教學

 五、教學過程

  (一)、課前閱讀準備

1.杜甫杜甫(712—770),字子美,曾長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稱少陵野老,世稱杜少陵,出身於鞏縣(今河南),唐代現實主義詩人。曾漫遊各地,寓居長安十年,“安史之亂”被俘,逃出後任左拾遺,後棄官移家成都築草堂於浣花西畔,世稱浣花草堂,一度任劍南節度參軍,檢校尚書工部員外郎,世稱杜工部。其作品顯示了唐由勝轉衰的歷史過程,被稱爲“詩史”,有《杜工部詩集》。代表作《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組詩“三吏”“三別”。

2.寫作背景安史之亂爆發之後,杜甫把妻兒家室安置在鄜州,八月太子在靈武即位,消息傳來,杜甫一人從鄜州奔向靈武,希望投奔新帝有所作爲,半途中卻被安史叛軍俘虜,押解到長安。詩人身居已經淪陷的長安,心中牽掛鄜州的妻子。在一個秋天的月夜裏,杜甫寫下了這首真摯感人的思親之作。

  (二)、新課導入(投影畫面)

由畫面的月亮引出話題,要求學生回答看見月所產生的聯想,得出結論:同一輪明月,在不同人看來,是有不同的象徵義的。再引出杜甫的望月詩《月夜》。

  (三)、朗讀

 (四)、交流研討

1、在詩歌中杜甫抒發了什麼情感?

2、從詩中哪裏看出是抒發思親之情的?

3、明明是詩人望月,爲何詩中卻寫妻子看月?

4、妻子明明有兒女在旁,爲何詩中卻說妻子獨看月?

5、妻子的思念程度如何?

6、詩中僅僅表達了離別思念之情?

7、詩歌主旨

8、詩眼

9、指導朗讀

 (五)、拓展探討

1、杜甫其它寫月詩 《月夜憶舍弟》——懷鄉思親情深意切 。《江漢》——懷才不遇悲情綿綿 《後出塞五首》(其二)——邊塞苦寒蒼涼悲壯

《客夜》——天涯作客孤獨淒涼

小結:同一輪明月,同一位詩人,由於時、地、心境的不同而產生了不同的象徵義。 。2唐宋其他詩人望月又產生了什麼遐想 思懷、失意、永恆、高潔等

  (六)、總結

月的象徵義非常豐富,並且隨着時代的變遷,月的象徵義也在變化發展。

 六、課後反思

1.教師定位。在課堂各環節中,教師扮演引導者的角色,教師提綱契領的講解之後,在教師的適時引導下,學生進行討論發言,最後教師進行分析歸納,使學生在師生互動中受益。

2.學生定位。始終把學生定位在課堂主體的地位,對學生採取獨立思考、自主學習與集體合作、共同學習相結合的方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自覺性。課前指導學生查找資料,鼓勵學生利用校圖書館館藏書籍和網絡信息資源,充分蒐集佔有資料,並進行歸納梳理,形成初步看法和觀點;課堂上鼓勵學生各抒己見,讓他們全方位多角度的看問題,讓他們的思維火花互相碰撞,最終形成正確的看法和觀點,培養了學生研究學習、主動學習和合作學習的好習慣。

3、能力的重要性——注重學生能力素質的提高。在這堂課中,通過對學生學習方法的指導,着重培養學生的能力素質,

4、教學的互動性——師生間的相互交流。爲了使學生的學習層面和分析理解能力盤旋上升,老師充分尊重學生的認知坡度,努力關注學生的思維過程,實現師生互動、生生互動.(附人評詩常有“詩眼”之說,所謂“詩眼”是作品中最能表現意境或主旨的關鍵詞語.請指出《月夜》中的“詩眼”.

“憶”。既然“憶”是詩眼,是理解整首詩的關鍵,也就是說它能串聯起整首詩,那我們就圍繞着這個“憶”字來整體感知一下這首詩。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