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高二教案

巴金《家》賞析(人教版高中選修)

本文已影響 2.37W人 

 巴金《家》賞析

巴金《家》賞析(人教版高中選修)

  第一篇

初次讀《家》是在高二的時候,那時我的感受很深。《家》中有悲有喜,在當時他鼓舞了無數青年反抗封建制度的決心和勇氣,使他們擺脫了封建家庭的束縛,走上了革命道路。在今天,他的火焰依舊在燃燒,我們還可以從中拾取自己的哀歡。

《家》是巴老的代表作,和《春》《秋》合稱爲激流三部曲。“激流”這兩個字頗能表達五四運動前後中國社會劇烈和巨大的變革,封建宗法制度的崩潰。首先是個人的覺醒,之後是個人從休慼相關,禍福與共的大家族的束縛中解脫出來,面對國家和社會。《家》給予這一從舊到新的變革提供了典型的人物和典型的故事,深化了五四文學反封建的主題。這一變革到今天已臨末期,但還沒有完全過去。因此這部小說的火焰還沒有熄滅,作爲當代大學生讀它還是很有必要的。

家吸引我的的魅力在於以下幾點:

(一)作者抓住了那個時代變革的焦點,抓住了變革中舊和新的人物典型,同時用一連串的典型衝突事件,表達了變革激流的澎湃。家是那個激流年代的一首長歌,一首讓人激情燃燒的進行曲。

(二)新文學誕生以來的小說,十部中有九部,在寫作時都懷有一個文學以外的目標,巴金也未能免俗,但是《家》是爲紀念他大哥寫的,他必須放下自己的“目的”,儘量接近現實,因此成爲一部人情味最純,生活味最濃的小說。

(三)巴金一九一五年在《家》的後記最後一行中寫道,我始終記住:青春是美麗的東西,而且這一直是鼓舞我的源泉。在他一切的作品中滿溢着青春的氣息。《家》尤其濃厚。這種氣息反映一顆單純的心靈,讀他的小說,你毫不感到是在絞汁寫出來的,是唱出來的,是呻吟出來的,是自然的天籲。這不是藝術,這是天賦。如他所說“永生在青春的原野。”

(四)在《家》裏,我們覺得可愛的人十分可愛,可恨的人只感到可憫(含有同情的憐憫)。這裏使人記起“哀而不傷,怨而有怒”這兩句話。《家》有這種恰到好處之美。人物形象有血有肉,巴金不是靠客觀冷靜的描寫取勝,而是靠澎湃的激情折服人。他的小說,人物衆多,頭緒紛繁,卻寫得有條不紊,起伏有道。

《家》中典型人物

1.以高老太爺及克明爲首的封建統治勢力,在封建大廈將傾的時期,他要掙扎,要維持那個所謂圓滿的最有秩序的大家庭,但他又維持不了。高公館內部出現極度的混亂,以克安,克定爲首的子孫坐吃山空,腐朽淫蕩,偷雞摸狗,無惡不作。這批蛆蟲般的寄生動物根本無法也無力接替他的封建家業,他們一方面勾心鬥角爭奪權力,另一方面壓制迫害年輕人,他們剝奪年輕人戀愛的權利,使梅表姐抑鬱而終,瑞鈺悲痛身亡,鳴鳳投湖自盡,婉兒被逼出嫁。所有的這一切都加深了家族內部的矛盾,也引起了覺民覺慧的反抗與離家出走。

2.以覺慧爲代表的具有民主思想的覺醒者反抗者,覺慧是五四運動的積極參與者,他既編輯《黎明週報》進行反軍閥宣傳,又直接參與反對地方督軍的請願。一開始就把矛頭指向封建軍閥政權,他的“叛逆”引起大家庭的恐慌,遇到高老太爺的禁止,這一進步導致他反抗封建家族族權的鬥爭。他違背祖父禁止他參加學生運動的命令,我行我素,支持覺民逃婚,不顧自己三少年的身份,敢於愛一個下等的女傭人鳴鳳。這不僅僅是對祖父的反抗,更是對整個封建禮教,等級觀念的挑戰,最後他毅然離家出走,與封建家庭徹底決裂,表現了他反抗封建的堅決性和徹底性。

3.以梅芬、瑞鈺、鳴鳳爲代表的橫遭摧殘的幾個可愛的女青年。梅芬是大家閨秀,從小與表兄生活在一起,他們情感相投,成了私戀的情人。但是,不自由的婚姻制度無情的摧毀了她的自由戀情。她承着母命,不情願的遠嫁外地,一年不到就守了寡。回母家後,憂愁發病,帶着極端的痛苦死去。瑞鈺在高家是個柔順、溫柔、賢惠的少奶奶,“血光之災”的說法給她帶來痛苦,以致難產而死,是封建迷信毒害了她年輕的生命。鳴鳳是一個可愛的少女,他聰明美麗善良,但地位卑微,處在被打罵被奴役的丫頭地位,這注定了她的全部悲劇命運。他和三少爺覺慧有着深厚的戀情,可是隔着她們的是封建等級那厚厚的牆,她有愛卻得不到愛,無法和覺慧結合。相反,高老太爺卻把她當成禮物送給了六十多歲的馮樂山做小老婆。鳴鳳不堪忍受這種安排,投湖自盡。她們三人都深受封建勢力的迫害和摧殘。單因爲她們的身世經歷各不相同,各人的性格也各不相同。她們都具有女性的善良與溫順,但在鳴鳳的純潔柔順中蘊含着反抗,對於封建勢力對他的慘重打擊,她絕不屈服,縱身投湖,殉與愛情;而在梅芬的溫順善良中,更多的是忍受痛苦,承受不幸,帶有淒涼絕望的情感色彩;瑞鈺的溫順善良,更多的表現在對待覺新和梅的愛情問題上,對待家庭內部矛盾中所具有的自我犧牲品格。

4.塑造最豐滿最成功的形象——覺新。覺新的性格是複雜的,矛盾的。他處在長房長孫的特殊地位,從小耳濡目染的是光宗耀祖的教育這些使他有着振興家業的精神重擔,封建禮教的長期薰陶使他形成了懦弱順從的性格特徵,失去了自己的意志,失去了青年人應有的朝氣和反抗性格,他奉行作揖主義和不反抗主義,想用自己的痛苦換的暫時的苟安,這種“無反抗”“作揖”的道路將他推向絕望的深淵。但是,覺新生活在中國社會新舊交替的時期,他看到了舊式家庭的腐敗沒落,分崩離心,及自己振興家業的希望破滅的現狀,同時受到了五四新思想的衝擊和影響,在某些場合,他庇護反抗封建秩序的弟妹們,甚至資助他們逃出家庭。他沒有泯滅是非憎愛的正義感和對新生活的追求,不甘於死心塌地的做垂死階級的殉葬品。他只能在舊的人生道路上苦苦掙扎,走向絕望的深淵。總的來說,覺新具有雙重人格和雙重地位;他既是封建家族制度的犧牲品,又是不自覺的害人者,既是一個軟弱者,又是一個在艱難痛苦中萌生着新的思想的覺醒者,這就是覺新性格的所在,他可恨,但更可悲可憐。他的悲劇表明了一個真理:如果不勇敢的反抗而妥協投降,只能導致自己和新一代的毀滅。

《家》中經典篇章:

家中精彩的情節很多,例如“克定受罰”精彩的展示了封建禮教的虛僞和必然消亡。 “捉鬼風波” 表現了青年人敢於鬥爭的無畏勇氣,使人讀來感到暢快淋漓 。“血光之災”中瑞鈺在難產中死去,使覺新突然明白了,是整個制度,整個禮教奪去了他所希冀的一切。小說筆調沉重,感人肺腑,揭示了“不抵抗主義”的破產。我最喜歡的情節是“鳴鳳投湖”。當鳴鳳知道逼她出嫁的消息後,在深夜來到了覺慧的窗下,她希望能看到覺慧,向他訴說自己的痛苦和愛情。鳴鳳幾次敲窗的細節逼真的寫出了這位少女痛苦焦急的心情,以及他對覺慧的強烈的期待和希望。進了屋子,他看到覺慧只顧忙於寫稿,鳴鳳只想和他講兩句話,把此事告訴他。可覺慧卻被矇在鼓裏告訴她兩天以後才能陪她說話。鳴鳳沒有希望了,因爲她過了這一夜就不在人世了。她不怨恨覺慧,他看到覺慧真的很忙所以懷着留戀絕望的心情離開了覺慧,走到了湖邊。“她一路上摸索着,費了很大的力,才走到她的目的地——湖畔。…她茫然地立在那裏,回想着許許多多的往事。他跟她的關係一幕一幕地在她的腦子裏重現。…爲什麼人們單單要蹂躪她,傷害她,不給她一瞥溫和的眼光,不給她一顆同情的心,甚至沒有人來爲她發出一聲憐憫的嘆息!她順從地接受了一切災禍,她毫無怨言。後來她終於得到了安慰,得到了純潔的、男性的愛,找到了她崇拜的英雄。她滿足了。但是他的愛也不能拯救她,反而給她添了一些痛苦的回憶。他的愛曾經允許過她許多美妙的幻夢,然而它現在卻把她丟進了黑暗的深淵。她愛生活,她愛一切,可是生活的門面面地關住了她,只給她留下那一條墮落的路。她想到這裏,那條路便明顯地在她的眼前伸展,她帶着恐怖地看了看自己的身子。雖然在黑暗裏她看不清楚,然而她知道她的身子是清白的。…她要把身子投在晶瑩清澈的湖水裏,那裏倒是一個很好的寄身的地方,她死了也落得一個清白的身子。她要跳進湖水裏去。…她太愛他了,她不能夠失掉他。在生活中她所得到的就只有他的愛。難道這一點她也沒有權利享受?爲什麼所有的人都還活着,她在這樣輕的年紀就應該離開這個世界?這些問題一個一個在她的腦子裏盤旋。…她死了,對這個世界,對這個公館並不是什麼損失,人們很快地就忘記了她,好像她不曾存在過一般。“我的生存就是這樣地孤寂嗎?”她想着,她的心裏充滿着無處傾訴的哀怨。…她完全明白了。他是不能夠到她這裏來的。永遠有一堵牆隔開他們兩個人。他是屬於另一個環境的。他有他的前途,他有他的事業。她不能夠拉住他,她不能夠妨礙他,她不能夠把他永遠拉在她的身邊。她應該放棄他。他的存在比她的更重要。她不能讓他犧牲他的一切來救她。她應該去了,在他的生活裏她應該永久地去了。她這樣想着,就定下了最後的決心。她又感到一陣心痛。她緊緊地按住了胸膛。她依舊坐在那裏,她用留戀的眼光看着黑暗中的一切。她還在想。她所想的只是他一個人。她想着,臉上時時浮出淒涼的微笑,但是眼睛裏還有淚珠。最後她懶洋洋地站起來,用極其溫柔而悽楚的聲音叫了兩聲:“三少爺,覺慧.”便縱身往湖裏一跳。”鳴鳳投湖前的心理描寫非常細膩,語言清新自然,明快流暢,充滿着烈火一般的激情 。這樣的描寫不僅使鳴鳳在這特定的環境下的感情,情緒,心理狀態,躍然紙上,而且像散文詩似的給人以意境美的藝術享受。

《家》是不朽的,但它也有不足之處 。它的主要缺點在於通篇缺乏藝術錘鍊。小說中敘述和描寫參半,許多對話太急於表達思想,以至於失去了口語的語氣和韻味,讀來好像聽演講。但這些缺點並不能遮蓋它的不凡之處。其中小說的開頭和結尾就頗有匠心。小說一開頭寫風雪中那“黑洞”似地公館:“有着黑漆大門的公館靜寂地並排立在寒風裏。兩個永遠沉默的石獅子蹲在門口。門開着,好像一隻怪獸的大口。裏面是一個黑洞,這裏面有什麼東西,誰也望不見。每個公館都經過了相當長的年代,或是更換了幾個姓。每一個公館都有它自己的祕密。大門上的黑漆脫落了,又塗上新的,雖然經過了這些改變,可是它們的祕密依舊不讓外面的人知道。”結尾寫覺慧如鳥脫籠似地離家,搭上往上海的船,望着一江東去的秋水,他寫道“這水只是不停地向前面流去,它會把他載到一個未知的大城市去。在那裏新的一切正在生長。那裏有一個新的運動,有廣大的羣衆,還有他的幾個通過信而未見面的熱情的年輕朋友。這水,這可祝福的水啊,它會把他從住了十八年的家帶到未知的城市和未知的人羣中間去。…他最後一次把眼睛掉向後面看,他輕輕地說了一聲“再見”,仍舊回過頭去看永遠向前流去沒有一刻停留的綠水了。”這一開頭一結尾,頗有藝術匠心,在讀完全書後,讓人思緒隨水而流,不能立即離開書中的世界。覺慧的離家出走標誌着他與封建大家庭的徹底決裂,是激流中的激盪的浪花。

巴金在1980年4月4日<<《激流》總序>> 中寫道“ 這激流永遠動盪着,並不曾有一個時候停止過,而且它也不能夠停止;沒有什麼東西可以阻止它。在它的途中,它也曾發射出種種的水花,這裏面有愛,有恨,有歡樂,也有痛苦。這一切造成了一股奔騰的激流,具着排山之勢,向着唯一的海流去。這唯一的海是什麼,而且什麼時候它纔可以流到這海里,就沒有人能夠確定地知道了。”在今天,激流仍在奔騰,社會制度仍然存在許多不合理的地方,希望這激流之水能夠洗滌掉社會的糟粕,還我們一個理想的世界。

 第二篇

《家》,巴金“激流三部曲”之一。作品以覺新與鳴鳳以及覺新與瑞鈺,梅芬之間的糾葛爲情節發展主線,將各種驚心動魄的事件,紛繁的生活場景,以及封建家庭的風尚習俗,繁文縟節,人情世故等等巧妙穿插。編綴成一個完美的整體,展開了充分,細膩的描繪,構成了異彩紛呈的藝術世界。

文中作者以琴之口說出了中華五千年的封建禮教封建制度,從女性的迫害,這幾千年的路途上,“漬泡了那些女子的血淚,他們被人用鐐銬鎖住,趕上這條路來”。然而但“野獸'"撕裂”她們時,她們只是“呻吟,哀哭,祈禱,盼望有人把她們從這條路上救出去”。但是她們不自我覺醒,不反抗,只是屈服與禮教,屈服於別人的壓迫,她們不去爭取,我們只能“哀其不幸,怒其不爭”

而琴與覺民雖然經過了“五四”運動的沖刷和新文學思想的洗禮,但是他們卻不敢以實際行動反抗,只能以口頭的方式要求解放。覺民雖然關注學生運動,蛋撻不熱心於事業,並仍具有階級思想,在封建社會和新社會之間搖擺不定。最終在“權威”爺爺的逼婚,對覺新懦弱的失望和覺新的鼓勵下,憤然離家,以“逃婚”爲手段,反抗權威,這場覺民覺慧與爺爺之間的“抗戰”不僅僅只是對覺民婚姻自由的戰爭,更是新思想與舊思想間的強烈碰撞,最終爺爺的“覺醒”,使他們獲得了勝利,更是昭示這心事想與舊思想的抗衡中新思想必定會迎來勝利的曙光。

比較琴與覺民的幸福,覺新與瑞鈺,梅芬之間的糾葛及悲慘的結局讓人痛心不已。覺新作爲這個四世同堂,詩禮之家的長孫,他自願接下了父親肩上的擔子,然而他在房與房之間的勾心鬥角,含沙射影間變的軟弱,一面做着“不反抗主義”和“作揖主義”的行爲,又時刻注意2着國家思想的發展,並且自得其樂,不以否(pi)。然而他在不知不覺間做了封建禮教維護者,他以自己寂寞,難爲萬惡藉口,逼迫兄弟以同情來屈服禮教,但卻因禮教的束縛而失去了梅芬與瑞鈺。在瑞鈺在難產的死亡氣氛下,他最終明白“真正奪去他妻子的還是另一種東西,是整個制度,整個禮教,整個迷信這一切全壓在他肩上,把他壓了這些年,給他奪去了青春,奪去了幸福,奪去了他所愛的女人”。“他現在覺得這個擔子太重了,他想把它甩掉”。但是“他明白他是不能抵擋一切的,他是一個無力的,懦弱的人絕望了”。他在失去許多之後才幡然醒悟,在一切以爲安諧的表象下,這整個封建社會使他無形間失去了愛情,兄弟,妻子。但他的思想封固住了他,他不想反抗,不願反抗。

覺慧,在《家》作品中最具有反抗精神的人,以無情的態度揭露了這個家庭,這個社會的黑暗腐朽,畸形變態。以一種旁觀的態度看着一羣披着“禮教”的可笑外衣的老頑固們在脫下外衣之後是怎樣的金迷紙醉,賣笑陪歡的玩樂。一羣齷齪的人類在封建社會下如魚得水的過着醜陋的生活。他在衆人火燒耍龍者的時候獨自一人厭惡這忽視人權的遊戲。他的路途是孤獨的。這條黑暗漫長的路途,只有他一個人清楚的瞭解這是封建禮教的迫害。整個封建制度和封建社會的壓迫,他一個人奮力的反抗着。他在衆人離去後才明白,他們都是無情的,健忘的,“用一些哭聲,一些話,一些眼淚,就把這個可愛的生命埋葬了”。他發出了憎惡的情感,“我恨不能把你從棺材裏拉出來,讓你睜開眼睛看明白:你是怎樣讓人殺死的!”“他不哭,也沒有悲哀,他只有滿腔的憤怒”。他的話是用一種”交織着愛河和狠的聲音“說出來的。他的心因爲愛戀而苦惱,同時又充滿惡毒的詛咒。”爲什麼女人就該爲了那些可笑的封建道德和陳腐的觀念而忍受種種的痛苦,而且犧牲了自己的生命?”那些充滿充滿血腥的“道理”是那麼的畸形變態。在他要離去之時,他以無情殘酷的言語撕裂了覺新爲自己的懦弱而尋找的藉口,在那麼多無辜的人的犧牲後,他最終明白這個家已經不值得他停留了。“以前的我眼睛還沒有完全睜開,以前我還沒有膽量,而且以前我們家還有我幾個所愛的人!現在只剩下敵人了。”這是多麼讓人痛心的陳訴啊!一個有着至親血緣的家庭,卻沒有一個真正瞭解的人。他和他的兄弟分離了“自以爲彼此很瞭解,而實際上卻不是”。他勇敢的衝出封建家庭,大聲呼喊“我要做個叛徒”

作品通過覺慧,覺民與覺新的對比,否定了“無抵抗主義”,說明了在封建制度控制的社會下只有反抗才能獲得自己的幸福。在愛人死後,兄弟分離的獨嵿上覺新才明白了封建宗法制度,封建禮教的吃人實質。

作者通過文章的家庭矛盾,傾吐了自己鮮明的愛與恨,宣泄了自己積鬱的悲憤,也探索了青春的價值與意義。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