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高一教案

《肖邦故園》高一語文教案大綱

本文已影響 2.15W人 

  教學目標

《肖邦故園》高一語文教案

1、學生能通過對文本的反覆閱讀,結合自己的體驗與認識,進一步瞭解祖國的文化內涵,認識祖國對個體的意義以及自身對祖國所應承擔的責任,激發愛國之情。

2、瞭解肖邦的身世,以及寫作的時代背景,從而準確地理解作者的意圖。

3.將音樂欣賞和文學欣賞結合起來。

  教時安排:

兩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歐洲是人們嚮往的地方,歐洲是藝術的歐洲,歐洲是繪畫和古典音樂的歐洲,涌現出一大批舉世聞名的音樂家。如巴赫、莫扎特、肖邦、貝多芬。歐洲文明給全人類帶來了耀眼的文化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雅-伊瓦什凱維奇《肖邦故園》。

二、作家介紹

肖邦的生平和思想發展

弗利得利克·肖邦是偉大的波蘭音樂家。1810生於華沙的近郊熱那佐瓦沃拉。從小就顯示出特殊的音樂才能,六歲學彈鋼琴,七歲發表第一首作品──g小調波蘭舞曲,八歲舉行了第一次公開演奏,被人們譽爲神童。少年時代,肖邦接觸到了波蘭城鄉的民間音樂以及不少波蘭愛國人士的進步思想。1826年起,肖邦正式成爲音樂學院的學生,與不少思想進步的師生交往。這些年裏,肖鄭經常去鄉間度假,欣賞自然風光,傾聽農民的歌唱、奏樂,參加鄉村的舞會和婚禮。祖國的文化、民族民間的音樂,就像種子一樣,播種在肖邦的心田裏。

十八世紀末至十九世紀中期的波蘭是一個多災多難的國家,1930年德軍攻佔波蘭,以後肖邦大部分時間在法國度過。肖邦的朋友、波蘭詩人維茨凱維支在給肖邦的信中寫道:"你只要經常記着,民族性,民族性,最後還是民族性......正象波蘭有祖國的大自然一樣,也有祖國的旋律。高山、森林、河流、草地都有自己內在的、祖國的音響。"肖邦深受影響。

1830年11月,在蕭瑟的寒風和動盪不安的國家局勢中,肖邦帶着一隻滿盛祖國泥土的銀盃告別故國輾轉來到巴黎,他經常和聚集在巴黎的各國文藝家交往,如雨果、巴爾扎克、海涅、李斯特、貝利尼等。這些人儘管對肖邦的精神生活是一種慰籍。但是,他鄉作客、舉目無親的感受,始終使他悲鬱不已。在國外的日日夜夜,肖邦無時無刻不在思念着祖國,他創作了許多具有愛國主義思想的鋼琴作品,以此抒發自己的思想情、王國恨。三十年代中期,他的身體越來越弱。1849年,39歲的肖邦在對故國的無限追思中離開人世,身後留下大量的音樂傑作,其作品中的愛國主題歷來備受世界的尊重。離世前,肖邦囑人在自己死後把心臟運回波蘭。

三、學習新課

1、作者爲什麼不以"肖邦故居"爲題?

(故園包含的內容包括故居、家鄉、祖國)

2、肖邦的故園有什麼特點?爲什麼怎樣寫?

(肖邦的故園是簡樸的。用富麗堂皇的建築羣和簡樸的小屋進行對照,超越時空的對比,突出肖邦故園是最珍貴的古蹟、波蘭人朝拜的聖地、舉行精神宴會的殿堂、偉大藝術家的搖籃)

3、想一想是什麼力量使小屋成爲聖地的?

(是小屋的主人、是音樂、是音樂主人的靈魂、是主人對藝術的追求)

4、藝術家的創作跟各自出身的環境,跟生活周圍的景色有着密切的聯繫,環境影響人,這裏的環境指的已經不再是那間小屋,肖邦的故園有了第二層意思,那就是家鄉的意思。

這些密切聯繫體現在什麼地方?肖邦的故園和他的音樂有什麼聯繫?

(故園給了他音樂,給了他音樂的主題與品格,精神與靈魂。這裏的景色是何等的樸素、淡雅、然而有時何等的持久、深沉。這也是藝術家的音樂的共同的色調。)

5、閱讀9-12節,這幾節的表達方式與前面有什麼不同,請概括內容

(經常和妹妹一起探望故里,給友人的信提起自己懷念我的家、我的'母親、我的姐妹,我如今只能依稀記得國內的歌,以瑪祖卡曲爲例,說明他音樂中的鄉音。)

6、爲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探究深層的原因。

(因爲懷念故鄉,熱愛這片故土,在他的心目中這小小的莊子就是整個祖國鄉村的象徵。)

這時故園有了第三層意思:祖國

7、閱讀13-19節,這幾節寫了肖邦故居的現狀,思考爲什麼有那麼多人來肖邦之家欣賞音樂?

(能感受到在同肖邦促膝談心,能從肖邦音樂中獲得精神力量,能夠感受到祖國文化的偉大。肖邦的音樂已經超出了音樂的力量。肖邦是波蘭人心中的驕傲。)

8、作者在寫四季景

色時有一個有意思的現象,請說出來?

(把四季景色與肖邦音樂融合在一起)

9、爲什麼這花園與肖邦的音樂是般配的?

(肖邦的故園給了他音樂,給了他音樂的主題與品格,肖邦用音樂表達着自己靈魂深處對故園的愛與眷戀,音樂裏故園的一切也是肖邦的一切,肖邦在用絮語和呢喃表達對故園樸素、淡雅的深沉持久的愛。)

10、爲什麼說他的這種表現就是愛國?對故園的眷戀就是愛國?什麼是愛國?

(不只震驚的事纔是愛國,愛國可以很具體:有公德意識,如不踩草坪,不扔垃圾……有愛心,如愛小孩,愛父母)

四、作業

仔細品讀有關四季與音樂的描寫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