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高一教案

《勸學》優秀原創教學設計

本文已影響 2.22W人 

 設計理念:

《勸學》優秀原創教學設計

以往的教學除了落實文言文的字詞句知識外,常把這篇文章當作典範的議論文來教學。但是課文是一個節選部分,且所選的三段文字在原文中並不是連接在一起,把它當作一篇完整的議論文來教,總有些不妥之處。

通觀荀子《勸學》全文,結合本專題“獲得教養的途徑”的教學目標,本設計以“積善成聖”爲主要教學內容,引導學生思考提升自我的人生境界,突出教材內容的人文性。採用以人文理念爲先導,以文言字詞的落實爲依託的方式來落實課文的教學內容,力求做到兩者的統一。

教學目的:

一、瞭解荀子“積善成聖”的學說,引導學生思考學習的最終目的是提升自我人生境界。

二、學習本文譬喻說理的手法和嚴謹的邏輯結構。

三、積累相關的文言字詞句知識。

四、明確文言文幾大現象對於文言文學習的重要性。

  教學重難點:

1、荀子“積善成聖”學說。

2、幾個譬喻在文中的含義。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

“學習”對同學們來說是一個再熟悉不過的詞語了,我們每天都坐在教室裏捧着書本學習。可是我現在要是問大家“爲什麼學習”這個問題,同學們會怎樣回答呢?可能有不少同學會回答,是爲了今後考大學找工作唄。這種回答不是沒有一點道理,但是,學習的最終目的、最高境界是我們要獲得文明的教養,提高生命的質量,獲得有價值的人生,使我們有可能超越世俗的約束而達到精神自由的高度,讓生命經學習而逐步走向豐富、充盈、絢麗、深刻、高尚!

今天,我們要學習的荀子的《勸學》這篇課文就是論述有關學習問題的,我們要從中領會學習的重要意義,樹立正確的學習觀,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

 二、簡介荀子

請學生結合課文註釋(1)說說自己所瞭解的有關荀子其人及《荀子》的情況

教師補充歸納:

荀子,名況,戰國末期趙國人,著名思想家、教育家。當時人們都很尊重他,稱他荀卿。曾到齊國、秦國、楚國遊學,韓非、李斯都是他的學生。荀子是先秦儒家的最後代表人物,同早於他的孟子成爲儒家中對立的兩派。在人性問題上,荀子認爲人性本惡,但經過後天的學習和教化可以自惡趨善。在認識論方面,他認爲人認識客觀事物,首先要通過感覺器官和外界事物接觸,強調“行”對於“知”的必要性和後天學習的重要性,有樸素的唯物主義思想。

荀子的散文說理透徹,氣勢渾厚,語言質樸,句法簡練綿密,多用排比,又善用比,素有“諸子大成”的美稱。《荀子》共32篇,爲荀子及其門人所著,內容涉及哲學思想、政治問題、治學方法、立身處世之道、學術論辯等方面,《勸學》是其中的一篇,是我國學術史上影響深遠的名篇。

  三、釋題

請一位學生說說題目的意思。學生的解釋可能是不準確的,把“勸”解釋成“規勸”或“勸說”。教師可讓學生查字典選義項,然後明確“勸”在題目中的意思是“勉勵”,“勸學”就是勉勵人們不停地學習。

 四、研讀課文

(一)請三位學生朗讀課文。(每位學生讀一段)

(二)結合學生朗讀中讀錯的字正音。大部分容易讀錯的字課本作了註釋,教師可根據情況予以強調。

 五、課堂小練

讓學生自主學習,根據文言想象歸納整理文中通假、古今異義、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特殊句式等。

  六、作業

熟讀全文

  第二課時

“點滴積累”是文言學習的不二法門!

複習檢測

  1、通假字

(1)輮以爲輪 輮同煣

(2)雖有槁暴 有同又 暴同曝,曬乾

(3)知明而行無過矣 知同智

(4)君子生非異也 生同性

  2、詞類活用

(1)輮使之然也 “輮”,動詞用作名詞,指用火烘木使其彎曲的工序

(2)知明而行無過矣“過”,名詞用作動詞,犯錯誤

(3)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日”,名詞用作狀語,每天

(4)非能水也 “水”,名詞用作動詞,游泳

(5)騏驥一躍不能十步“十步”,名詞性短語用作動詞性短語,跨出十步

(6)上食埃土,下飲黃泉“上”“下”,名詞用作狀語,“向上”“向下

  3、古今異義

(1)輮以爲輪 “以爲”,古:把·····做成;今:認爲

(2)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博學”,古:廣泛地學習;今:學識淵博

(3)······而絕江河 “江河”古:長江和黃河;今:泛指河流

(4)故不積跬步 “步”,古:等同於今天的兩步;今;腳步,步行時兩腳間的距離

(5)非蛇鱔之穴無可寄託者 “寄託”,古:寄身,容身;今:託付

  4、一詞多義

(1)重點實詞用法歸類

積勞成疾 (名詞,病)

聲非加疾也 (形容詞,強)

(海瑞)素疾大戶兼併 (動詞,痛恨)

疾惡如仇 (動詞,痛恨)

龐涓恐其(孫臏)賢於己,疾之 (動詞,嫉妒)

(西門豹)會長老,問之民所疾苦 (名詞,怨恨)

假輿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 (動詞,到達)

閒情逸致 (名詞,情趣)

(信陵君)致食客三千人 (動詞,招致)

家貧,無從致書以觀 (動詞,獲取)

善假於物也 (動詞,藉助)

乃悟前狼假寐 (形容詞,與“真”相反)

漢人未可假大兵權 (動詞,給予)

是以時人多以書假餘 (動詞,借)

非能水也,而絕江河 (動詞,橫渡)

羣響畢絕 (動詞,消失)

率妻子邑人來此絕境 (形容詞,與世隔絕的)

佛印絕類彌勒 (副詞,極,很)

以爲妙絕 (副詞,極)

絕處逢生 (形容詞,走投無路的)

絕無僅有(副詞,絕對)

(2)重點虛詞用法歸類

冰,水爲之,而寒於水 (介詞,比)

青,取之於藍 (介詞,從)

師不必賢於弟子 (介詞,比)

不拘於時 (介詞,被)

假舟楫者 (結構助詞,······的人)

此數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 (結構助詞,······的方面)

子瑜者,(諸葛)亮兄謹也 (語氣助詞,表判斷)

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 (連詞,錶轉折)

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 (連詞,表遞進)

吾嘗終日而思矣 (連詞,表修飾)

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連詞,表結果)

鍥而不捨 (連詞,表遞進)

蟹六跪而二螯 (連詞,表並列)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疑問副詞,怎麼)

盤盤焉,囷囷焉 (結構助詞,······的樣子)

且焉置土石? (疑問代詞,哪裏)

以俟夫人風者得焉 (代詞,它,指捕蛇者說這篇文章)

聖心備焉 (語氣助詞,表陳述)

  5、句式

(1)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介賓結構後置)

(2)輮以爲輪 (省略句)

(3)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用心一也(定語後置,判斷句)

  6、重要句子的翻譯

(1)青,取之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爲之,而寒於水。

(2)木直中繩,輮以爲輪,其曲中規。雖又槁暴,不復挺者,輮使之然也。

(3)故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也。

(4)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絕江河。君子性非異也,善假於物也。

(5)積土成山,風雨興焉;積水成淵,蛟龍興焉;積善成德,而神明自得,聖心備焉。

(6)蚓無爪牙之利,筋骨之強,上食埃土,下飲黃泉,用心一也。

  研讀全文

1、研讀第一段,請學生找出結論性的句子。

『明確』本段結論性的句子是:君子博學而日參省乎己,則知明而行無過矣。

(1)分析兩個分句間的語法關係,明確“則”在句子中是一個表示假設關係的連詞。

(2)明確“知明而行無過”的意思。“知”同“智”。

(3)在《荀子》中,荀子根據修養的不同把人分成士、君子、聖人三類,那麼文中的“知明而行無過”是對哪一類人的人生境界的描述?

明確:聖人

(4)本句話所要表述的是:

君子通過“博學而日參省乎己”這樣的途徑來提高自我的修養從而成爲了聖人。

博學

君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聖人

參省

分析:從這裏可以看出,學習的終極目的是提升人生的境界,是讓生命經學習而高尚。可見,學習有着重要的價值和作用。

2、本段中運用了幾個比喻?它們是怎樣來說明通過學習由君子變成聖人的?(學生自讀課文,討論,發言)

教師明確:

(1)青,取自於藍,而青於藍;冰,水爲之,而寒於水。

“青”(靛青)比喻聖人,“藍”(蓼藍)比喻君子。

“冰”比喻聖人,“水”比喻君子。

該組比喻側重點在於雖然前者由後者變化而來,但當君子成爲聖人之後,聖人的人生智慧和自我行爲較君子有質的提高。

(2)木直中繩,糅以爲輪,其曲中規。雖又槁暴,不復挺者,糅使之然也。

“糅”同“煣”,以火烘木,使其彎曲。 中(讀去聲),合乎的意思。

繩,墨繩,木匠用以求直的工具。 規,圓規,用以作圓。

這個比喻說明通過學習成爲聖人後,其行爲與表現的持久性。

(3)木受繩則直,金就礪則利。

以“受繩”和“就礪”比喻學習,以“木”獲得挺直、“刀劍”獲得鋒利來比喻君子通過學習獲得了聖人的特性。

3、齊讀第一段。(整體感受全段)

4、研讀第二段

意圖闡釋:通過兩個問題理清該段的兩個層次及作者的寫作思路。

(1)“博學”和“參省”是君子成爲聖人的一個必要途徑,在這個過程中兩者的作用相同嗎?(啓發學生思考,討論)

教師明確:

孔子說:“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孔子認爲同樣重要)

荀子認爲“吾嘗終日而思矣,不如須臾之所學也。吾嘗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也。”他是說君子在成爲聖人的過程中,“學”的作用更爲重要,所以作者要來“勸學”。

(2)作者是怎樣用一系列的比喻來論述學習的重要作用的?

(學生思考該段中幾個比喻句的含義,並討論)

教師明確:

作者先用“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見”這個比喻來說明學習所能達到的境界,接着連用“登高而招”、“順風而呼”、“假輿馬”、“假舟楫”四個比喻,從見聞和跋涉這類常有的生活經歷,闡明藉助外部條件的重要作用,藉此證明人通過學習,能彌補自身不足。“善假於物”就是一種學習方式。由此得出結論,君子所以能超越一般人,並非先天素質高,而完全在於善於利用後天的學習獲得成功。

(教師強調幾個詞語的解釋:假:藉助;水,游泳;絕:度過,動詞)

5、研讀第三段

意圖闡釋:通過問題研討讓學生明白學習應有的態度和方法。

問題設計:在經由學習而成爲聖人的道路上,荀子還提出了哪些有益的建議?

(學生自讀課文,思考,討論,發言。)

(教師點撥,引導,概括。)

在這段文章中,荀子論述了學習的態度和方法,提出了三點建議:

(1)學習要注重積累。作者先用兩個比喻,從“積土”、“積水”推論到人的“積善成德”,正面論述積累的作用,說明學習上的成就就是不斷積累起來的。接着又用“不積跬步”、“不積小流”從反面說明如果不積累就難以實現遠大目標。

(強調幾個詞語:跬步、無以)

(2)學習要堅持不懈。作者用四個比喻從正反兩個方面對照說明。用“騏驥”、“駑馬”對比:“騏驥”素質好,但是如果只跳一次,還達不到十步,而劣馬能力雖差,只要不停地走,也能跑得遠。這說明主觀條件的好壞,不是成功的決定因素,堅持不懈纔是學好的關鍵。接着用“鍥而舍之”、“鍥而不捨”對照:學習是否成功,差別在於“舍”和“不捨”。這說明只有堅持不懈、持之以恆,纔會有所成就。

(3)學習要專心致志。作者用蚓的“用心一”和“用心躁”兩個比喻正反對照,說明有效的學習還要靠專心致志。

6、學生朗讀、背誦全文。

7、課堂小結

同學們,你們學習了本文之後,是不是引起了對人生境界以及生命意義的思考了呢?人怎樣通過學習來獲得教養?這裏老師想引胡適先生的《人生有何意義》一文中的一段話來結束本堂課:人生的意義全是各人自己尋出來、造出來的:高尚、卑劣、清貴、污濁、有用、無用······全靠自己的行爲。生命本身不過是一件生物學的事實,有什麼意義可說呢?······人生的意義不在於何以有生,而在於自己怎樣生活。你若情願把這六尺之軀葬送在白晝做夢之上,那就是你這一生的意義。你若發憤振作起來,決心去尋求生命的意義,去創造自己的生命的意義,那麼,你活一日便有一日的意義,作一事便添一事的意義,生命無窮,生命的意義也無窮了。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