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高一教案

《歸去來兮辭》教學設計(精選8篇)

本文已影響 2.88W人 

作爲一位不辭辛勞的人民教師,時常要開展教學設計的準備工作,教學設計要遵循教學過程的基本規律,選擇教學目標,以解決教什麼的問題。那麼問題來了,教學設計應該怎麼寫?以下是小編幫大家整理的《歸去來兮辭》教學設計,歡迎閱讀,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歸去來兮辭》教學設計(精選8篇)

《歸去來兮辭》教學設計 篇1

教學目的:誦讀,感受陶潛的隱士情懷。

教學重點:

1、知識:瞭解賓語(疑問代詞)前置的規律。

2、能力:賞析“三美”(田園美、人情美、志趣美)。

3、人文:鑑賞、誦讀,陶冶性情。

教學難點:正確理解詩句內容、意境;積極意義和消極性。

教學方法

主要採用問答法、討論法和講解法。讓學生在一問一答的形式中,主動發表自己的見解;通過老師的必要講解,鞏固和加深對較難問題的理解。輔助手段——幻燈片。

教學安排:一課時

預習準備

1、明確誦讀要求——讀出語調;讀出語氣;讀出語速;讀出語頓;讀出語意

2、瞭解背景材料(含作者生平):

陶淵明(367-427)名潛,字淵明,世號靖節先生,自稱五柳先生,東晉詩人,我國的第一位田園詩人,散文有《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詩歌有《歸園田居》、《飲酒》。

“辭”是一種古代文體。起源於戰國時期的楚國,也稱楚辭;又因屈原所作《離騷》是這種文體的代表,故又稱“騷體”。到了漢代,常把辭賦並稱,統稱爲辭賦。這是介於詩和散文之間的一種文體,富於抒情和浪漫氣息,很象詩,但押韻和句式都較詩自由。

3、參照課下注釋,疏通課文,瞭解大意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課文

同學們是否還記得,是誰在《桃花源記》中爲我們勾勒了一個理想社會?

(齊答:陶潛)那麼,關於陶潛你們瞭解多少呢?(東晉大詩人,一名淵明,字元亮,世稱靖節先生,“不爲五斗米折腰”的典故等)“不爲五斗米折腰”的典故可見陶潛的高尚情操,今天,我們來學習他的另一篇文章《歸去來兮辭》,去了解一下他的隱士情懷。(板書課題、作者)

二、教師檢查課文預習

(一)指出下列句子是何種文言句式

1.既自以心爲形役

2.童僕歡迎,稚子侯門

3.農人告餘以春及

4.復駕言兮焉求

5.胡爲乎遑遑欲何之

6.樂夫天命復奚疑

(二)解說下列句中加橫線詞的活用情況

1、眄庭柯以怡顏

2、園日涉以成趣

3、時矯首而遐觀

4、悅親戚之情話

5、樂 琴 書以消憂

6、或棹孤舟

解釋下列句中加橫線的詞

1、審容膝之易安

2、策扶老以流憩

3、悅親戚之情話

4、聊乘化以歸盡

三、研習課文

關於作品的結構層次:

呼喚歸去;閒適生活

隱逸情懷;抒懷言志

(一)、讀解課文

在封建社會裏,人們要建功立業,要“大濟蒼生”,實現人生價值,往往是和仕途緊緊聯繫起來的,而陶潛不願爲官,難道是當官不好嗎?(指名朗讀本段)陶淵明爲什麼要選擇一條歸隱田園的道路?

明確:

1.作者不願與世俗同流合污,嚮往恬靜的田園生活。

2.在當時的現實條件下,作者既不願賣身求榮,又不願服食求仙,順乎自然、乘化而歸就是一種必然的選擇。

3.作者顯然是經過大徹大悟之後才作此決定的。

怎樣理解文中流露出的某種消極情緒?

世與願違——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歲暮年衰——善萬物之得時,感吾生之行休;人生無常——寓形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樂天知命——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

設問:結合此詩和本段內容,可看出陶潛有什麼樣的情懷?

明確:蔑視權貴,鄙棄官場,嚮往田園的隱士情懷。

賞析三美:田園美;人情美;志趣美。好一個桃源世界!

(二)討論。

1、全文主旨:厭棄黑暗官場;熱愛田園風光;嚮往隱居生活。

2、“引壺觴以自酌……撫孤鬆而盤桓”,既有室中之樂,也有園中之樂,這是真正的隱士之樂,和劉禹錫《陋室銘》中的“斯是陋室,唯吾德馨”異曲同工。可以看出陶潛又有什麼樣的隱士情懷?陶潛隱居鄉村的生活樂趣,從哪些方面可以看出?

明確:

(1)促膝而談的家庭之樂——悅親戚之情話;

(2)彈琴消憂的本色生活——樂琴書以消憂;

(3)與鄉鄰交往之樂——告餘春及,有事西疇;

(4)巾車孤舟出遊之樂——窈窕尋壑,崎嶇經丘。

四、總結

1、陶潛,入仕爲官是他的初衷,鄙棄官場是他的節操,淡泊明志是他的追求,躬耕田畝是他生活的保障,琴書詩酒是他的生活情趣,固窮守節是他歸隱意念的鞏固,樂天知命是他人生的真悟。讀《歸去來兮辭》,是瞭解陶潛的隱士情懷,瞭解中國古代的隱士文化的一個窗口。

2、借鑑寫作:寄情於景;託物言志。

五、佈置作業

(一)作文訓練

將《歸去來兮辭》改寫爲記敘文。

要求:

1.注意刻畫人物的心理,表現人物的內心世界;有場景描寫。

2.改寫時不改變文章的原義,忠實於原文的主旨

(二)、以《我眼中的陶潛》爲題,寫一篇隨筆。

板書設計:

自責 鄙棄官場

自悔 蔑視權貴

辭官 嚮往田園

自醒 淡泊明志

隱居 閒適自在

《歸去來兮辭》教學設計 篇2

[教學目的]

一、體會感悟作者返樸歸真的人生志趣與人生境界,能對作者的思想進行簡單辨析。

二、朗讀並背誦全文,在朗讀與背誦中體悟作者情感,瞭解辭賦的特點。

三、弄懂並積累“來、胡、奚、而、以、諫、樽、觴、眄、審、容膝、策、矯、岫、盤桓、棹、窈窕、遑遑、皋、委、懷、聊、乘化”等字詞的意義。

[教學步驟]

一讀--一字一詞讀,憑藉註釋,讀準字音,瞭解詞義,弄懂上面提到的字詞,理會文義。

二讀--概括地讀,分清層次,理清各層次的大意。

三讀--細細品讀,體會感悟作者的情感,粗略辨析作者的思想。

四讀--表情朗讀,讀出抑揚、輕重、緩急。

五讀--熟讀成誦,琅琅上口。

(說明:詩歌、辭賦一定要強調讀,在讀中積詞會意、讀中感悟、讀中辨析、讀中融會貫通,文言詩歌、辭賦,尤要強調如此。)

一、精要了解作者和其性情。

陶潛(365-427)東晉大詩人。一名淵明,字元亮,私諡靖節,潯陽柴桑(今江西九江)人。出身於破落官僚地主家庭,《晉書》《宋書》均謂其系陶侃曾孫,後人亦有疑其說者。曾任江州祭酒、鎮軍參軍、彭澤令等職,因不能適應官場的世俗約束,決心去職歸隱。長於詩文辭賦,詩多描繪自然景色及其在農村生活的情景,其中的優秀作品寄寓着對官場與世俗社會的厭倦,表露出潔身自好不願屈身奉迎的志趣,但也有宣揚“人生無常”“樂天安命”等消極思想者。另一類題材的詩,如《詠荊軻》、《讀山海經·精衛銜微木》等篇,寄寓抱負,頗多悲憤慷慨之音。其藝術特色,兼有平淡與爽朗之勝;語言質樸自然,而又極爲精煉,具有獨特風格。散文以《桃花園記》最有名,而辭賦以本篇最有名。有《陶淵明集》。

注意幾點:

1、陶淵明青少年時,受儒家思想教育,曾有“大濟於蒼生”的抱負和“騫翮思遠翥”的壯志,但由於東晉當時的士族門閥制度相當嚴酷,陶淵明非士族出身,因而很難有通過做官來伸展志向實現抱負的機會。

2、他“性剛纔拙,與物多忤”(《與子儼等疏》),“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歸園田居》),有心做官,但又厭倦官場世俗條框的束縛,所以總處在“一心處兩端”(出仕與歸隱)的情狀之中。他29歲開始入仕,從此13個年頭,時官時隱,達3次,做官時間總計不過四五年。這種矛盾的情狀一直貫穿一生。

3、本篇寫在作者辭官隱之前,不是像課本註釋中所說的寫在辭官歸隱之初。也就是說,本文是辭官歸隱前的想象之作,不是寫實之作。這是許多選本和鑑賞文章都弄錯了的。我們的課本也以訛傳訛,弄錯了。

二、通過序文,瞭解陶潛辭官歸隱的原因。

指出三點理由:

1、“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也就是說自己本性自然,不會扭曲自己,不會強迫自己去做本性不想做的事。

2、“飢凍雖切,違已交病”,忍飢受凍固然嚴重,但是違背自己性情會身心“交病”,那比交凍可能更難以忍受。

3、“程氏妹喪於武昌”,需要去奔喪。

其中第一條是根本的。自己的本性使然,“性本愛丘山”,崇尚自然隨意,任性隨情,做官是“深愧平生之志”。官場實在有違自己性情與志趣,所以才最終棄官歸隱。

三、理清層次。

第一段,申述“歸去來兮”的緣由。

開頭一句,開門見山地喊出久鬱心中之志。--“歸去來兮,田園將蕪胡不歸?”儼然抒發一口悶氣,頓覺自在坦蕩、輕鬆暢快。最後的反問,表明其志已決,不容持疑、猶豫。接下來,說明歸隱的原因。“心爲形役”,爲衣食所迫而出來做官,既如此,那就沒有什麼惆悵悲傷的了。表明其心情很輕鬆。過去的事情無法追悔,未來的日子是可以自己掌握的。違心的官場日子即將結束,未來的順心的生活即將開始,那就按照自己的意志遂心遂意地生活下去。過去是“迷途”,昨日是“非”,那麼今天的抉擇就是“是”,是正確的。迷途未遠,悔悟與慶幸之情溢於言表!

第二段,想象歸家路途的輕快與歸家後的情狀。

先乘船,後上路,和風拂衣,小舟飄蕩,而心情的愉快也盡顯其中。這在閱讀時需要注意。“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晝夜兼程,歸心似箭。問征夫,暗自計程;恨熹微,嫌天亮太遲。這種急迫,在到家時完全變成孩子般的歡呼與雀躍--“乃瞻衡宇,載欣載奔”,是一派狂喜之態。“僮僕歡迎,稚子候門”,家人主僕共同歡迎主人歸來。“攜幼入室,有酒盈樽”,可以想像舉家歡宴,主人開懷暢飲的情狀。其中“鬆菊猶存”有喻義,喻堅韌芬芳之節操仍在。接下來四句,“引壺觴”到“之易安”,寫飲酒自樂之景與傲然自得之情。再接下來由居室轉到庭園及高處、遠處,這裏有情有景,情景交融,一派悠然自得之情從字面流露出來,可以想象,他走走停停,停停走走,時而環顧,時而遠望,白雲行走,飛鳥投林,都攝入他的眼簾。作者正如“出岫之雲”“倦飛之鳥”,做官本是無心,官場確使他厭倦。寫撫“孤鬆”其實也是在言志,言孤傲堅貞之志。

這一段由路途寫到家門,由家門到居室,再由居室到庭院,甚至目光遠及。表面寫景,實際抒懷,營造了一個與官場截然相反的、曠達悠然、美妙和諧的境界。

該段可以分三層,跟韻有關係。

開頭到“熹微”(押韻i/ui)爲第一層。再到“盈樽”(押韻en/un)爲第二層。再到本段結束“盤桓”(押韻an)爲第三層。

第三段,想象定居下來後農村生活的樂趣。

第一句與文章首句呼應。接着表示要與世想忘,謝絕交遊--主要是與世俗官場的人謝絕交往,並非所有人。作者以聽家人的知心話爲快樂,以琴書爲伴侶,囂嚷、喧吵不入耳中,可以說是樂以忘憂了。接下來的描寫是一段頗帶詩意的描繪。春回大地,農人告訴他將要從事春耕了。並且在農事閒暇,乘興出遊,“或命巾車,或棹孤舟。既窈窕以尋壑,亦崎嶇而經丘。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注意它的句意承接,“或命巾車”後承“亦崎嶇而經丘”,“或棹孤舟”後續“既窈窕以尋壑”。前者是陸路,後者是水路。“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既是實景,又是心景,由物及人,自然生出人生暫短的感傷,由春來萬物復甦,感到大自然的生生不息,同時想到人生的短暫與匆促。雖有點沉鬱,但細品全段,基調還是靜謐而愉說的。

此段是轉承段。從上文的路上、居室、庭院,延展到郊野與山溪,更廣闊地描繪了一個和美、充滿生機的隱居世界。最後一段的議論與抒懷就是在這個基礎上展開的。

第四段,抒發對人生宇宙的的感想。

作者感到活在人世的時間沒有多久了,既然如此,何必不隨心所欲地生活,何必不伸張心志、何必不自由自在,何必考慮那麼多的生死、爲生死惴惴不安呢?高官厚祿不是我所求的,尋訪仙境也不是可以如願的。作者所向往的是“懷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登東皋以舒嘯,臨清流而賦詩。”在良辰美景獨自出遊,親身參加農事勞動,在高崗上高聲放歌,在清流旁縱情賦詩。最後以“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結束全文,隨着生命的自然變化一直到死,樂天安命還有什麼疑慮呢!這是作者所得出的人生結論與處世哲學。

對這樣的思想如何理解呢?我們不能籠統、簡單、膚淺地把作者的這兩句話打上消極二字就算。確實消極了些,我們不宜倡導這種思想。但是我們應該深入一層地理解。這是作者歷經曲折的人生後的真實而複雜的感慨,作者曾經品嚐過官場人心的險惡、官場生活的庸俗,映照一下歸隱後平民生活的質樸、真率、自然、自由,確實憤激於官場的齷齪,眷戀自由自在的人生。而且,在作者看來,在官場那種看別人臉色行事的生活,是一種生命的扭曲與糟蹋,只有在這大自然中才是生命正途---可是我耽誤太久了、久違了,所以這是一種真率的抒發,是一種複雜的感慨,是一種包含正反感受的深刻的體驗。作者並沒有自命清高,自命高蹈,而是真抒胸臆。這種率真、憤激的抒發至少比有些士大夫的矯揉造作的高義談玄更有意義些。

四、注意寫作特點。

1、情景交融,寓情於景。作者的感慨、喜悅、遺憾,不是直接生髮,而是在描景繪事中巧妙而自然地流露,藉助於對景物的形象生動的描繪。如“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影翳翳以將入,撫孤鬆而盤桓。”詩情畫意充溢字裏行間。

2、語言樸素,音節和諧,用詞自然,直抒胸臆,不假雕飾,呈現出一片天然和諧純淨之美。

3、層次清晰,大體是“議論→描繪→生髮”三大部分,描繪部分又可細分爲“路上→居室→庭院→郊野”四個小層次。

[思考題]

一、找出全文含有一定喻義的景物描寫,並說說喻義何在。

答案:“鬆菊猶存”,“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影翳翳以將入,撫孤鬆而盤桓。”

二、如何理解結尾兩句話的思想?談談你的看法(答案見“自讀點撥”)

三、提倡學生進行淺近的研究性學習。這裏給學生提一個研究性學習的小題目。本文序文說,本文寫在乙巳歲十一月。但具體的時間有爭論。有人說本文寫在陶潛辭官歸隱之初(如課本註釋就如是說),是追敘和實錄之作,到家前是追敘,到家後是實錄;有人說寫在辭官歸隱之前、將歸之際,也就是說,本文是在廕生退意後但未退之前的想象之作,寫完本文不久作者才辭官歸隱的。請你推敲一下本文的寫作時間,你覺得哪種說法更合理?更有利於對文章的理解。

答案:後者更有道理。王若虛曾指摘本文在謀篇上的毛病,說既然是將歸而賦,則既歸之事,也當想象而言之。但從問途以下,都是直敘的話,顯得自相矛盾。即所謂前“前想象,後直述,不相侔。”對此,錢鍾書先生在《管錐篇》中援引周振甫先生的見解:“《序》稱《辭》作於十一月,尚在仲冬;倘爲“追錄”、“直述”,豈有“木欣欣以向榮”、“善萬物之得時”等景色?亦豈有“農人告餘以春及,將有事於西籌”、“或植杖而耘籽”等人事?其爲未歸前之想象,不言而喻矣。”錢先生認爲本文自“舟遙遙以輕”至“亦崎嶇而經丘”,“敘啓程之初至抵家以後諸況,心先歷歷想而如身正一一”,其謀篇機杼與《詩經·東山》寫徵人尚未抵家,而想象家中情狀相類。我以爲這樣來體會的謀篇特點是確當而深刻的。陶潛此文寫於將歸之際,人未歸而心已先歸,其想象歸程及歸後種種情狀,正顯得歸意之堅和歸心之切。如果都作爲追敘和實錄來看,反而失去強烈的情緒色彩和想象的空靈意趣,而且如周振甫先生所說,也不符合寫作時間的實際。須知陶淵明是一位很富於創造性想象的詩人,他的《桃花源記》,就以豐富的想象,創造出一個幽美逼真的世外桃源,而成爲“烏托邦”的始祖。……這種浪漫主義的想象,乃是陶淵明創作的重要特色,也正是構成謀篇特點的祕密所在。

《歸去來兮辭》教學設計 篇3

教學目的:誦讀,感受陶淵明的隱士情懷

教學重點:

1、知識:瞭解賓語前置(疑問代詞)的規律,掌握文中的文言知識。

2、能力:賞析“三美”(田園美、人情美、志趣美)。

3、人文:鑑賞、誦讀、陶冶情操。

教學難點:

正確理解詩句內容、意境;積極意義和消極性。

教學方法:

主要採用問答法、討論法和講解法。讓學生在問答的形式中,主動發表自己的見解;通過老師的必要講解,鞏固和加深學生對較難問題的理解與掌握。輔助手段——幻燈片。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過程:

一、複習上節課內容

上節課我們已經瞭解了陶淵明辭官歸田的原因,分析了文章結構,並且詳細學習了序的內容,下面我們共同回顧一下上節課的內容。

1、有關陶淵明的文學常識:

陶淵明:(367—427)名潛,字元亮,自稱五柳先生,東晉詩人,我國第一位田園詩人。散文有《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詩歌有《歸園田居》《飲酒》。

2、辭官原因有四:

(1)然有歸歟之情;

(2)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

(3)悵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4)程氏妹喪於武昌,情在駿奔。

3、文章結構:

(一)棄官歸家之因:

(1)田園將蕪

(2)心爲形役

(二)歸家情景:

(1)歸心似箭(旅程)

(2)入家歡娛(親情)

(3)日常生活(閒適)

(三)生活情況:

(1)農家樂、自然美

(2)別世俗、離官場

(四)反思總結:

(1)摒棄物質享受

(2)嚮往精神自由

4、抒情線索:自責自悔——自安自樂——樂天安命

5、序中的古今異義詞:

(1)風波:古義:戰亂;今義:比喻波折和糾紛。

(2)人事:古義:做官;今義:指人員的升調任免事宜。

(3)慷慨:古義:感慨;今義:情緒激動而充滿正氣。

6、文言特殊句式:

(1)遂見用於小邑(被動句)

(2)尋程氏妹喪於武昌(狀語後置句)

二、全體誦讀課文

三、講解新課(翻譯並歸納文中的文言知識)

1、通假字:

(1)乃瞻衡宇,衡通橫。

(2)曷不委心任去留?曷通何。

2、古今異義詞:

(1)親戚:古義:指內外親戚,包括自己的父母兄弟;

今義:有婚姻關係或血緣關係的的家庭之間或成員之間互爲親戚。

(2)情話:古義:知心話;今義:表達愛情的話。

3、詞類活用:

(1)眄庭柯以怡顏,怡,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愉快。

(2)審容膝之易安,安,形容詞的使動用法,使……安樂。

(3)園日涉以成趣,日,名詞作狀語,每天,每日。

(4)策扶老以流憩,策,名詞用作動詞,拄着。

(5)悅親戚之情話,悅,動詞的意動用法,以……爲悅。

(6)樂琴書以消憂,樂,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爲樂。

(7)樂琴書以消憂,琴,名詞用作動詞,彈琴。

(8)樂琴書以消憂,書,名詞用作動詞,讀書。

(9)或棹孤舟,棹,名詞用作動詞,用槳劃。

(10)善萬物之得時,善,形容詞的意動用法,以……爲善,喜好,羨慕。

4、文言句式:

(1)既自以心爲形役(被動句)

(2)問征夫以前路(狀語後置句)

(3)雲無心以出岫(狀語後置句)

(4)復駕言兮焉求?(賓語前置句)

(5)農人告餘以春及(狀語後置句)

(6)將有事於西疇(狀語後置句)

(7)胡爲乎遑遑欲何之?(賓語前置句)

(8)樂夫天命復奚疑?(賓語前置句)

5、歸納文中虛詞而、以的用法及意義:

奚惆悵而獨悲?而,連詞,表並列,不譯。

覺今是而昨非。而,連詞,表並列,不譯。

舟遙遙以輕颺,以,連詞,表修飾,不譯。

風飄飄而吹衣,而,表修飾,不譯。

問征夫以前路,以,介詞,表憑藉,拿。

引壺觴以自酌,以,連詞,表承接,不譯。

眄庭柯以怡顏,以,連詞,表承接,不譯。

倚南窗以寄傲,以,連詞,表承接,不譯。

園日涉以成趣,以,連詞,表承接,不譯。

門雖設而常關,而,錶轉折,不譯。

策扶老以流憩,以,連詞,表承接,不譯。

時矯首而遐觀,而,連詞,表承接,不譯。

雲無心以出岫,以,連詞,表修飾,不譯。

鳥倦飛而知還,而,連詞,表承接,不譯。

景翳翳以將入,以,連詞,表承接,不譯。

撫孤鬆而盤桓,而,連詞,表承接,不譯。

請息交以絕遊,以,連詞,表修飾,不譯。

世與我而相違,而,連詞,表修飾,不譯。

樂琴書以消憂,以,連詞,表目的,來。

農人告餘以春及,以,介詞,把。

既窈窕以尋壑,以,連詞,表修飾,不譯。

亦崎嶇而經丘。而,連詞,表修飾,不譯。

木欣欣以向榮,以,連詞,表修飾,不譯。

泉涓涓而始流。而,連詞,表修飾,不譯。

懷良辰以孤往,以,連詞,表承接,不譯。

或植杖而耘耔。而,連詞,表承接,不譯。

登東皋以舒嘯,以,連詞,表承接,不譯。

臨清流而賦詩,而,連詞,表承接,不譯。

聊乘化以歸盡,以,連詞,表承接,不譯。

四、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歸納了文中的一些文言知識,這是重點、考點,請同學們牢固掌握。

歐陽修說過,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一篇而已。足見《歸去來兮辭》的文學地位和藝術成就之高。

五、佈置作業:

1、背誦全文。

2、以《我眼中的陶淵明》爲題,寫一篇隨筆。

《歸去來兮辭》教學設計 篇4

教學目標:

1、鑑賞《歸去來兮辭》的藝術特色,通過“陶淵明歸隱”這一問題的探究,培養學生綜合閱讀和整體把握的能力。

2、理解作者不與當時黑暗的上層社會同流合污而辭官歸田,熱愛田園生活的積極精神,學習其高潔的理想志趣和堅定地人生追求。

教學重點:

組織學生開展探究式學習,揣摩古代抒情散文的藝術特色。

教學難點:

對《歸去來兮辭》中陶淵明歸隱的看法。

教學過程:

課前預習階段:明確任務。

1.自通文意

瞭解作家作品——熟讀成誦——掌握重點實詞、虛詞、和特殊句式等文言基礎知識

在以前所學過的陶淵明詩文的基礎上,如《桃花源記》、《五柳先生傳》、《歸園田居》等,進一步理解作者在文章中所表露出來的潔身自好、孤芳自賞、安貧樂道、超然物外等人格思想。

2.課堂分組探究:根據學生自身對課文內容的瞭解以及自身的興趣,把學生分爲三個小組,由學生和老師一起來討論確定深入探究的課題重點。

(1)文章的抒情手法

(2)文章的平淡自然中見工緻的語言風格

(3)對陶淵明歸隱的看法

3.明確探究課題成果的展示方式:小論文、課件展示、專題講座等。

第一組:探究本文的抒情手法。

1.巧用動詞抒懷。

2.寫景狀物抒情

3.直抒胸臆詠歎

第二組:探究平淡自然中見工緻的語言風格

1.作者不追求描寫景物的外在形貌,着重攝取描寫對象的精神氣韻。

2.文中句式對仗工整。

3.雖然作者在文中用了不少典故,也化用了不少前人的詩句,但都自然地化爲己意,語如己出,毫無用典和化用的痕跡。

4.在“舟遙遙,風飄飄。”中用“遙遙”“飄飄”這兩個疊詞,表現作者擺脫束縛、重返自然地歡快舒暢之情。

第三組:《歸去來兮辭》集中表現了陶淵明的歸隱之樂,如何認識和評價陶淵明的這種選擇?

社會風氣、詩人思想、詩人成就等角度分析

拓展探究

1.各小組提出研究性命題,並選擇一個自己感興趣的命題作爲課外研究性學習的作業,如:陶淵明與中國隱士文化;陶詩中飛鳥(菊花、酒、琴等)意象的分析。

2.總結《歸去來兮辭》探究性學習的過程與體會,發表看法或介紹經驗,集合小組探究成果與個人撰寫的小論文,辦一期學習專刊。

《歸去來兮辭》教學設計 篇5

教學目標

1、語言建構與運用:瞭解辭的體裁常識;學習疑問代詞及文言虛詞的用法,歸納一詞多義;背誦全文;瞭解本文創作背景和作者守志歸隱的思想。

2、思維發展與提升:理解情景關係,探究陶淵明的歸隱思想。

3、審美鑑賞與創造鑑賞:文章的語言美、畫面美、情感美。

4、文化傳承與理解:瞭解作者不與當時黑暗的上層社會同流合污而辭官歸田,熱愛田園生活的積極精神,學習其高潔的理想志趣和堅定的人生追求。

5、疏通課文大意,積累文言重要詞句。通過理解情與景的關係來把握陶淵明歸隱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一、對話作者

1、導入:有人曾這樣評價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此文只寫田園可樂,不露外跡,極有含蓄,真有道之言。”清代學者吳梯也讚賞其:“字字如肺肝出,遂高步晉人之上。”他們都對《歸去來兮辭》的景物描寫和其中蘊涵的情感給予了高度的評價。確實,“一切景語皆情語”,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就是一篇情景交融的經典美文。讓我們一起走進文本,去感受陶淵明的自然世界,去體悟他對田園的喜愛和他的歸隱情懷。

2、回顧作者:陶淵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潛,諡號“靖節”,世稱靖節先生,潯陽柴桑(今江西省九江市)人。東晉末至南朝宋初期偉大的詩人、辭賦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參軍、鎮軍參軍、彭澤縣令等職,最末一次出仕爲彭澤縣令,八十多天便棄職而去,從此歸隱田園。他是中國第一位田園詩人,被稱爲“古今隱逸詩人之宗”,有《陶淵明集》。

二、對話文體

1、讀標題

標題是文章的眼睛,爲我們解讀文本提供了豐富的信息,我們一起來研讀標題。

歸去來兮辭:歸去,回去;來兮,語氣助詞;辭,一種文體,介於詩歌和散文之間,兼具詩歌的韻律和散文的抒情。

2、辭賦:辭是屈原在楚地民歌的基礎上創造出來的一種新詩體。用的是楚地方言,內容又跟楚地的社會生活,山川風物有關,故又稱楚辭。又因屈原寫作《離騷》爲這種文體的代表,又稱“騷體”。其特點是形式自由,句式散文化;大體以四句爲一小節,兩句爲一組,以六字句爲主,間有長短句,多用語氣詞“兮”,每句三拍。如:

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或:舟/遙遙/(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

到了西漢,賦在辭的影響下產生,是有韻的散文,講究鋪排。而辭仍是詩,重在抒情。

3、播放多媒體朗讀,感悟文體特點。

4、朗讀指導:本文朗讀時,應注意語調,語氣和語頓。本文有不少感嘆句、疑問句,應讀出語氣,同時注意語調(感嘆句讀“↘”調,疑問句讀“↗”調)。

本文屬“辭”體,每節表達一個完整的意思,讀後可作較長停頓。少數四字句按二拍讀,如“乃瞻/橫宇,載欣/載奔。僮僕/歡迎,稚子/候門”。六字句按三拍讀,如:

“舟/遙遙/(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第一二句以反問的語氣表示歸田之志的訣絕,朗讀時用升調,“胡不歸”重讀。“悟以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實迷途其未遠,覺今是而昨非。”一種悔悟和慶幸溢於言外。“悟、知、遠、覺”應重讀。第二、三段,自安自樂,有喜悅之情,也有自得之意,基調是靜謐而愉悅的,應該讀得“氣滿聲高”。在每段的換韻處,停頓的時間應稍長一些。

5、自由朗讀感悟。

6、教師配樂範讀,學生跟讀。

三、對話文本

1、研讀序文

齊讀序文。

小組合作互譯序文,並勾畫出疑難字詞句。

提出疑難問題,其他小組的同學答疑,教師點評並補充。

歸納序文內容:序文敘述了作者家貧出仕和棄官歸田的經過,交代了寫作的原由。

思考:陶潛辭官歸隱的原因是什麼?

明確:

一是“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

二是“飢凍雖切,違已交病”;

三是“於是悵然慷慨,深愧平生之志”;

四是“程氏妹喪於武昌,情在駿奔”。

結合全文看,奔程氏妹喪顯然只是表層原因,另外三點纔是根本原因。

2、研讀第一段。

齊讀第一段。

小組探究互譯、質疑、答疑。

小組討論歸納第一段內容:歸隱之因、歸途之樂。

3、研讀二、三段。

自由讀第二、三段,小組探究互譯、質疑、答疑。

小組討論歸納第二、三段的內容:抵家之樂、居家之樂、田園之樂、出遊之樂。

4、研讀第四段。

自由讀第四段,小組探究互譯,針對難點字詞句隨機提問。

歸納本段內容:樂天安命。

5、全文小結:《歸去來兮辭》是陶淵明辭官歸隱之際與上流社會公開決裂的政治宣言。文章以絕大篇幅寫了他脫離官場的無限喜悅,想家歸隱田園的無限樂趣,表現了作者對大自然和隱居生活的嚮往和熱愛。

四、對話生生

1、本環節的主要任務是探究文中描繪的三幅畫面:歸家圖、居家圖、田園圖。

2、任務分配:

第一幅幅圖景中有哪些詞語用的好?好在哪裏?(第一組)

如果你是一個導演,要根據文章第二段拍一段MV,那你會關注哪幾個場景?爲什麼?(第二、三組)

請用自己的語言全面地描繪出第三幅圖景(第三、四段),並概括其特點,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情?(第四組)

3、歸家圖探究要點。

問題:這幅圖景中有哪些詞語用的好?好在哪裏?

舟遙遙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圖景:遠離官場、如釋重負;晝夜兼程、歸心似箭。

情感:辭官後的輕鬆,歸家的急切,對田園生活的嚮往。

技巧:寓情於景。

4、居家圖探究要點。

問題:如果你是一個導演,要根據文章第二段拍一段MV,那你會關注哪幾個場景?爲什麼?

示範:我會選擇“僮僕歡迎,稚子候門”和“攜幼入室,有酒盈樽”這樣的場景。因爲這個場景描繪出了一個和樂溫馨,其樂融融的共享天倫的畫面;它不僅寫了家人迎接主人的熱情,主僕同心,長幼一致的和諧家居生活,尤有情味的是“有酒盈樽”,雖隻字是誰準備的酒,但細細品味就會發現,妻子看似沒出場,但她比誰都盛情,滿滿的酒杯裏盛着的不僅有美酒,更有妻子對丈夫濃濃的愛意。

每個小組選擇兩句詩探究並行諸文字,小組長彙報。

師生一起小結。

圖景:主僕俱迎,妻子皆樂;時而倚窗,時而流憩,白雲出岫,飛鳥歸林。

情感:居家享天倫,遊園覺自由。

技巧:景中含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5、田園圖探究要點。

問題:請用自己的語言全面地描繪出這幅圖景並概括其特點,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情?

分小組討論後用文字將討論結果表達出來,小組長彙報。

師生共同小結。

圖景:充滿詩情畫意的勞作和出遊的田園。

感情:悠遊自在、恬淡安樂。

技巧:情景交融、以樂景襯哀情。

五、對話師生

1、探究景中情:魏晉時期的農耕生活真的如同陶淵明筆下所寫的那麼美好嗎?這麼寫有何深意?

明確:小序中“餘家貧,耕植不足以自給瓶無儲粟;未見其術;飢凍雖切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也,可見歸隱後的生活並不如文章中寫的那麼美好。

詩詞補充:

種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歸園田居》(其三)

開春理常業,歲功聊可觀。晨出肆微勤,日人負來還。——《庚戌歲九月中於西田獲早稻》

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長飢;菽麥實所羨,孰敢慕甘肥!——《有會而作》

詩人歸隱後躬耕田園,勞作不可謂不辛苦,生活不可聞不艱難。披星戴月,卻時常忍飢挨餓,可見生活並不如所寫那麼美好。

前人評價:周振甫先生的見解:“《序》稱《辭》作於十一月,尚在仲冬;倘爲‘追錄’、‘直述’,豈有‘木欣欣以向榮’、‘善萬物之得時’等景色?亦豈有‘農人告餘以春及,將有事於西籌’、‘或植杖而耘籽’等人事?其爲未歸前之想象,不言而喻矣。”

錢鍾書先生在《管錐篇》中認爲本文自“舟遙遙以輕颺”至“亦崎嶇而經丘”,“敘啓程之初至抵家以後諸況,心先歷歷想而如身正一一經”,其謀篇機杼與《詩經東山》寫徵人尚未抵家,而想象家中情狀相類。題目“歸去來兮辭”意思是歸去吧!全篇都在在呼喚“歸去來兮”可以看出是虛寫,是想象之景。

小結:人未歸,情先有,詩人有意將田園生活美化,詩意化,更能凸顯出作者對官場的厭惡之情和對田園的喜愛之情。

2、探究作者思想感情的深層內涵:有人認爲這篇文章集中表現作者回歸田園之“樂”,有人認爲其“樂中有悲”,你認同哪一種說法?請結合文本並聯系知識積累,談一談你的看法。

明確:依據文本:耕植不足以自給;瓶無儲粟;未見其術;飢凍雖切;嘗從人事,皆口腹自役;樂琴書以消憂;感吾生之行休;世與我而相違,復駕言兮焉求;胡爲乎遑遑欲何之?寓形宇內復幾時?曷不委心任去留?——生活困苦、人生短暫。

樂中有悲:生活貧苦之悲,人生短暫之悲,濟世不得之悲,理想破滅之悲。

補充材料:“憶我少年時,無樂自欣豫。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雜詩》(其五)

陶淵明直到29歲的纔出仕爲官,但終其一生,他所做的也不過是祭酒、參軍、縣丞一類的芝麻小官,不僅壯志無法施展,而且還要苟合取容,身心交病。隱居鄉村、貧賤終身,是爲了維護自身尊嚴、保持人格獨立。這是一種無奈,也是一種掙扎,更是一種悲號!這是理想破滅、濟世不得之悲。

3、有人認爲“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中的“樂天安命”是積極的,也有人認爲是消極的,你更認同哪一種觀點,談一談你的看法?

觀點一:積極:忠於自己內心;真誠直率;對理想的執着的追求;是經歷過風雨理性的選擇。

觀點二:消極: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對現實的逃避;謀事在人;膽小懦弱;

補充:尋找依據。“猛志逸四海,騫翮思遠翥。”“刑天舞干鏚,猛志固常在。”“性本愛丘山、質性自然。”

《易傳》: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憂。

《莊子》: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老師觀點:我認爲“樂天安命”是積極的。這句話典出《易傳》:“旁行而不流,樂天知命,故不憂”,意思是:普遍而不流於常態,樂觀地對待自然變化而知道命運規律,所以能沒有憂愁苦悶。陶淵明在詩篇中直率地表達“性本愛丘山”、“質性自然”、“富貴非吾願,帝鄉不可期”;從“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顛”中可以看出作者真心享受田園生活;從“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農務各自歸,閒暇輒相思”能看出作者雖然辛苦勞作于田間,但內心是愉悅快樂的。所以我認爲,作者只有投身自然纔可以享受到種種人生樂趣,才能寄託心靈。這是他歷經人生曲折之後最真實的快樂,也是最本真的達觀,不只是表層的快樂,還有深層理性的達觀。

4、師生共同總結作者思想感情的深層內涵:悲、苦、達觀。

六、對話生活

1、對於陶淵明,人們對他有不同評價,有人讚賞他的高潔傲岸,“出淤泥而不染”;有人批評他孤芳自賞,逃避現實,你怎麼看待?請結合本文闡釋理由並結合自身的閱讀體驗加以說明。

2、結合已學過的《歸園田居》《五柳先生傳》等,談談你對古代歸隱現象的看法。

《歸去來兮辭》教學設計 篇6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積累重要的文言實詞和虛詞,讀懂文章大意,學會有感情地朗讀全文。

【過程與方法】通過品析詞句,理解作者歸隱的原因,體會作者不與黑暗社會同流合污、辭官歸隱的情懷。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感受文中作者表現的對田園生活的無限喜悅以及遺世獨立、樂天安命的隱士精神,學習作者高潔的理想志趣和堅定的人生追求。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賞析重點詞句,理解作者歸隱的原因。

【教學難點】體會作者不與黑暗社會同流合污,嚮往田園生活的隱士情懷

三、教學方法

通讀感悟法、小組討論法、問答法、對比分析法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溫故知新導入法。導入語:“源中一日,漁耕自得其樂,無論魏晉;世外千年,保暖皆爲使然,何須有漢”同學們,在1600多年前有一位詩人向我們描述了一個理想的烏托邦的社會,那裏有着桃之夭夭、山溪水滿、雞犬相聞、男女耕作的田園農村美景,也有淳樸熱情的桃源民風,那是一個沒有壓迫,沒有剝削的社會——桃花源。你們知道這位詩人是誰呢?他就是陶淵明,我們曾經在他的《飲酒》中體會“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詩意景象,也曾在《桃花源記》感受他的歸隱嚮往。今天,讓我們學習《歸去來兮辭》繼續感受他的隱士情懷吧!(板書課題)

(二)整體感知

問1:學生圈畫出重點實詞和虛詞,比如實詞“來、胡、諫、觴、容膝、盤桓、遑遑、乘化”,虛詞“而、以、兮”,彙報課前對文言實詞和虛詞的預習成果。

明確:胡:何,爲什麼。諫:止,挽救。盤桓:盤旋,徘徊,留戀不去……

問2:有感情地朗讀全文,結合註釋,學生歸納文章大意。“請同學們概括本文大意。試着從描寫的角度進行歸納”同桌自由交流,並舉手發言。其他學生補充回答。

明確:本文作於辭官之初,敘述了他辭官歸隱後的生活情趣和內心感受,表達了作者潔身自好、不同流合污的精神情操,通過描寫具體的景物和活動,創造出一種寧靜恬適、樂天自然的意境,寄託了他的生活理想。

(三)深入研讀

問1:默讀全文,圈畫關鍵詞句,找出作者歸隱的原因。問學生“陶淵明身上有着濃厚的隱士標籤,他爲何要隱逸?請找出相關詞句進行賞析。”

明確:序中“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飢凍雖切,違己交病”“深愧平生之志”“尋程氏妹喪於武昌”;第一段中“田園將蕪胡不歸”“既自以心爲形役”。

問2:在作者歸隱的原因中,主要的原因是什麼?並以語文小組的分組形式談談你們對主要原因的理解,5分鐘後每個組推選一個代表發言。教師點撥,提示學生結合作者其他作品《歸園田居》進行比較分析。

明確:“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深愧平生之志”“既自以心爲形役”爲主要原因。聯繫《歸園田居》中“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質性自然,非矯厲所得”“既自以心爲形役”說明了陶淵明本性熱愛自然,不願被官場世俗之事勞神,喜歡躬耕于田園中,追求悠然恬然的田園詩意生活。“深愧平生之志”抒發生平志願是達則兼濟天下,期待百姓遠離壓迫剝削的理想追求。但因官場世俗黑暗,作者不願同流合污,爲堅定高尚的理想追求,只好歸隱田園。(板書:本性愛自然、厭官場世俗、好田園之樂)

問3:從這些主要原因看,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情感。學生自由讀文,並舉手發言。

明確:本性愛自然,討厭官場世俗,喜歡歸隱田園,表達了作者不與黑暗社會同流合污,嚮往田園生活的隱士情懷,也抒發了他爲追求高尚的人生理想,堅定自己高潔的人生追求。(板書:高尚的理想志趣,堅定的人生追求)

(四)拓展延伸

學習了陶淵明的《歸去來兮辭》,感受了其中厭惡官場黑暗,田園生活的隱士情懷,你能找出其他對於官場厭倦的詩人作品進行分享嗎?讓學生課下進行蒐集整理。(比如劉禹錫《陋室銘》中的“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也是表達了詩人厭惡官場,保持高尚的理想情操)

(五)小結作業

小結:教師總結,深化情感。作業:寫一篇讀後感,下節課進行分享交流。

《歸去來兮辭》教學設計 篇7

教學設想:

美國的格蘭特·威金斯認爲:課堂最好的設計應該是“以終爲始”,從學習結果開始的逆向思考。在現實的教學中,許多教師從輸入端開始思考教學,即從固定的教材、擅長的教法,以及常見的活動開始思考教學,而不是從輸出端開始思考教學,即從預期結果開始思考教學。換句話說,大多數教師都只關注自己的“教”,而不是學生的“學”。教師以知識體系的'傳授爲邏輯起點,較少考慮學生的學習需求,對知識進行打包、壓縮,學生的自我學習需求幾乎沒有啓動的情況下,直接“餵給”學生。其實我們首先要思考爲了達到學習目標,學生需要什麼。這就需要教師之前瞭解學情,而學生啓動模式下的閱讀課堂就是在瞭解學生有哪些問題的基礎上,將解決這些問題作爲課堂重點具體落實,這正是追求理解的教學設計的本質所在。

基於這樣的思考,我想我的教學設計必須是基於學情的。在上課前,要求學生充分預學課文,在此基礎上提出自己不理解、有質疑的地方,由小組長挑選2個有代表性問題在組內組織討論並用PPT記錄達成的共識,做好交流準備。我的課堂啓動也是在快速梳理文本後由學生的問題開啓課堂。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掌握文言文實詞虛詞以及駢散結合表達情感的方式。

能力目標

1.通過反覆誦讀和改寫活動,增強學生語言審美情趣。

2.通過討論探究學會辯證看待陶淵明的情感,增強學生思維品質。

情感目標

1.理解陶淵明歸隱思想產生原因及其受儒家、道家影響的複雜性

2.培養積極向上的人文情懷。

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問路”的實質內涵以及陶淵明思想的複雜性。

難點:理解陶淵明思想產生的複雜原因以及辯證看待其思想。

教學方法:誦讀、改寫、討論

教學過程:

一、梳理與感知

師:剛纔我們聽的歌曲名字叫《歸去來》,是《神鵰俠侶》主題曲,電視劇中的楊過和小龍女最後歸隱,退出江湖。今天我們學習的課文作者陶淵明最後也選擇了什麼?

生:歸隱

師:我們來看看文本寫了什麼?回答以下問題:作者爲何歸?歸向哪?歸心何如?

明確:歸去原因(見第一段“質性自然,深愧平生之志”)

歸向:家、田園

歸心何如:急切、喜悅、後悔、自責、厭惡官場,

二、問題呈現、分享交流

(一)教師PPT呈現學生系列問題並加以表揚,請三個小組長上臺交流本組對問題達成的共識。

第一組問題

問題1:作者辭官僅僅是因爲熱愛田園麼?

達成的共識:不僅僅是因爲熱愛田園,也因爲他的志向並不在做官,做官只是爲了養家餬口罷了,而且當時的社會是動盪不安,做官的也很難啊,而對於作者來說,與其在人心叵測的官場裏博弈,倒不如早早回到他所牽掛的家,他的家不僅僅是逃避官場的地方,更是作者內心深處的靈魂寄託。

問題2:整篇文章表達了作者何種志向?

早已厭惡官場,不求榮華富貴,只求迴歸自然,不與世俗同流合污,以天命爲樂,不求榮華富貴只求逍遙快活的灑脫情懷,與自然界的萬物爲友,將自己置身天地,瀟灑一生。

第二組問題

問題1:作者身心痛苦爲何還要希望任職一年?

達成的共識:

1.作者家境貧窮,以至於無法維持生活所需,更何況還有很多孩子需要撫養,迫不得已之下才選擇做官。

2.作者做官本質上是爲了生計,一年時間雖然無法實現遠大抱負,但足以讓他維持之後的一段生活,又由於地方官吏愛惜人才,所以作者對於做官還有一絲念想,所以再做官一年,也是他對自己爲官的最後期許。

問題2:作者既心心念念想要回家,爲何卻不記得回家的路,又爲何恨晨光之熹微?

達成的共識:

1.作者久不歸家,對家附近的事物已經有些生疏,家鄉的景物已然與過去不同。

2.“恨”是遺憾之意。作者遺憾天不亮,不能觀賞回家沿途中的風景,反襯作者歸家心中喜悅,但這霧茫茫而陰沉,卻不應其內心的喜悅之情,所以略顯遺憾。

3.作者做官地方離家僅100裏,但卻陷入迷途之中,表達出作者內心的急切之情,以至於迷失了方向。

第三組問題

問題1:既然作者思鄉如此,懷念家鄉閒適安穩的生活,且離家不過八十餘日,爲何歸家途中要向路人問路?這個”路“是否還有別的意義?

達成的共識:大家認爲這個路不僅僅只是歸家的路,還有陶淵明對人生的追求之路。

這個問路同時也是一種人生之路迷茫,漸循以索明途的訥問。幾乎有種近鄉情怯不敢靠近的的慌張與彷徨。情何怯處——

一是爲官無所成,本想爲官以“生生”卻八十餘日而歸,違背了家人對他寄託的初望。

二是有違平生志,志不在此,強扭的瓜不甜。

陶淵明不斷向行人問路,從某方面來說也許是他找回了自己的心之所向,找到了他真正歸屬的心靈家園。

問題2:對於全序最後一句話同學們觀點不一,有的認爲陶淵明是避世的消極悲觀,有的認爲他是灑脫的樂天開闊。那麼哪一種情緒體現得更多呢,陶淵明歸隱的情感有哪些?

達成的共識:最後我們回憶了初中學過的《桃花源記》《飲酒》等一系列文章,又遷移到另外很多讀過的詩詞中,有過歸隱的慾望的詩人很多,如李白、蘇軾等人。不過陶淵明踐行的比較徹底。

古代文人志士都有很普遍的一個特點就是渴望蟾宮折桂,致仕有效。很多人在官場浸淫,文人的玲瓏筋骨被玷污,傲立氣節被扭曲。他們保持自己的鮮活特性和獨立人格實在太困難,像太白先生這樣”天子呼來不上船“的千百年纔出一個而已。

“好男兒,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一種襟懷千秋的夙願,是萬代難平的期冀。我們相信陶淵明並沒有失去這種信仰和鬥志,他心中的熱流包藏着苦痛,但也揉進了看似恬淡平和的歸隱。

“歸去來兮”“憶矣乎”“胡爲乎遑遑欲何之”,這些句子表明詩人在惆悵悲苦中飽受折磨。

(二)教師肯定學生分享的成果並指出沒有在言語形式提問的不足。

三、言語實踐,感受表達

1.追問思考:作者在寫歸家路途中以及到達精神家園後愉悅心情時,語言形式有什麼特點?

明確:疊詞,如“舟遙遙”“風飄飄”,

短句,如“乃瞻衡宇,載欣載奔,有酒盈樽”

押韻,如第三段的四字句押“en”韻。

2.改寫:用三字或四字短句選擇一處改寫,要求與原文情感一致,注意押韻:

(1)“引壺觴以自酌,時矯首而遐觀。”

(2)“悅親戚之情話,泉涓涓而始流”。

(a)請一學生上黑板寫,學生對照要求進行評價;

(b)學生朗讀學生改寫的文字並與原文比較效果差異。(板書:駢散結合音韻和諧)

四、提供背景支架,再論歸隱情懷

(一)再討論:陶淵明歸隱情懷積極還是消極?教師提供東晉末期戰亂和玄學(道家)流行的背景以及陶淵明的家世。

達成共識:

積極的:

①儒家倡導“天下有道則見,無道則隱”。東晉末期軍閥混戰、官場黑暗。這樣的時代陶潛選擇歸隱是生存的智慧;

②受莊子等道家思想影響。道家提倡“遵循自然規律而生活”,面對社會的紛亂,道家要告訴我們的是,該如何遊刃有餘地安身立命。他遵從內心的選擇,是人的一種質樸清澈,真實率性。

消極的:

①從社會角度來說,人總是要承擔一定的社會責任,但官場黑暗他選擇棄官,這是缺少擔當、消極避世的表現

②從家庭角度說,他要養家餬口,不會種地的他經濟上沒有太多來源,缺少家庭責任感。

(二)教師小結:看問題,要學會理性審辯的思維。(板書:歸隱:積極/消極)

五、提升認識皈依精神

1.周國平的看法:人生最好的境界是豐富的安靜。安靜,是因爲擺脫了外界虛名浮利的誘惑。豐富,是因爲擁有了內在精神世界的寶藏。——周國平

2.推薦書目:宋傑鵬《我心悠悠》董雁《詩說中國明月鬆間》

六、教師小結

追求精神明亮我們永遠在路上。陶淵明用他的率性、灑脫,活成了所有人最想要的樣子:不爲金錢名利而活,只爲取悅自己而活。他活成了無數人心中的明燈,當世人紛紛成爲名利的奴隸時,陶淵明卻不留戀、不爭搶,只留下一個瀟灑的背影,讓世人心生嚮往。

板書:歸家、田園精神家園

言語形式:疊詞、短句、押韻(駢散結合音韻和諧)

原因:儒家、道家

教後反思:

新課程標準在“教學建議”中強調:要根據學生身心發展和語文學習的特點,激發問題意識,引導他們體驗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過程。本節課就是基於這樣的理念,讓學生課前做了大量的預習,學生也提出了許多問題。經過整合並結合本課教學重點,我補充了言語形式的問題,把幾個比較集中的問題作爲這節課的教學重點。因爲問題來自學生,所以討論和交流環節學生參與度高,思維品質得到提升,教學目標達到預期效果。但在活動環節的設置上似乎可以再調整。當學生彙報討論結果,教師發現“歸隱情懷積極還是消極”的問題討論不深入、不辯證時,是暫時放一放跳到言語形式的發現上還是繼續提供背景資料讓學生再討論,是值得思考的問題。在備課時想到按照這樣的順序似乎更符合教學邏輯和學生的思維,但我覺得還是讓學生懂得“怎麼寫的”“爲什麼這樣寫”之後再來討論思想情感可能學生思考得更爲全面、深入,這似乎更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這樣也自然地過渡到對陶淵明歸隱情懷的深度挖掘上。

《歸去來兮辭》教學設計 篇8

【教學目標】

1.瞭解陶淵明及山水田園詩派的有關知識,從作品中感受作者的精神世界及創作風格。

2.理解作者反抗黑暗,辭官歸田,不與當時黑暗的上層社會同流合污而熱愛田園生活的精神,學習其高潔的理想志趣和堅定的人生追求。

3.掌握“胡、奚、曷、焉、何”五個疑問代詞,歸納“行、引、乘、策”等四個詞的一詞多義,瞭解“以、而、兮、來”等文言虛詞的用法。

【教學重點】

1.掌握相關文言知識。

2.把握全文主旨。

【教學難點】

理解並學習作者高潔的理想志趣和堅定的人生追求。

【教時安排】

2教時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1.你願意生活在:

A.邊城

B.現代都市

C.安化

D.桃花園

2.你選擇的身份:

A.我若爲王

B.我若爲民

C.加官進爵

D.隱士

在封建社會“學而優則仕”的大背景下,有這樣一個人,他“質性自然”,沉迷於採菊栽柳、尋幽探壑、登高舒嘯、臨流賦詩,並且,爲着一句“吾不能爲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他毅然抖落沉重的官袍,拋卻名利,寵辱不驚,去留無意,這個人就是——陶淵明。

(學生介紹陶淵明及其作品,教師相機補充)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他的一篇洗盡鉛華、不帶滯鏽、冠絕千古的妙文——《歸去來兮辭》。

二、整體感知

何時到彭澤,狂歌五柳前。——李白

常愛陶彭澤,文思何高玄。——白居易

我詩慕淵明,恨不造其微。——陸游

陶詩胸次浩然:王右丞(維)有其清腴,孟山人(浩然)有其閒遠,韋左司(應物)有其沖和,柳儀曹(宗元)有其峻潔,皆學焉而得其性之所近。——清·沈德潛

兩晉無文章,幸獨有《歸去來辭》一篇耳。——歐陽修

1.結合註釋解題

點撥:“歸去來兮”即“歸去”義;“來”爲表趨向的語氣助詞,“兮”是語氣詞,均無實義;“辭”是賦的一種,一般要押韻。

2.補充介紹“辭”的特點

點撥:“辭”是一種形式比較自由靈活的古體韻文。篇幅長短不限,句式散文化。大體上以四句爲一小節,兩句爲一組;以四言六言爲主,間有長短句,在整齊之中有參差,錯落有致,韻腳的轉換和押韻的方式也靈活而富於變化。在漢代,人們習慣將辭和賦統稱爲辭賦,不加區別,但實際上二者仍是兩種不同的文體。其相似之處在於:辭和賦都注重文采,講究鋪排,善於用典。不同之處在於:賦的句式進一步散文化,關聯詞語增多;在內容上,賦以詠物說理爲主,而辭則重在抒情。

3.生齊讀全詩,師生共同正音

4.朗讀指導

本文有不少感嘆句、疑問句,讀時應讀出語氣,同時注意語調(感嘆句讀降調,疑問句讀升調)和停頓。本文以四字句、六字句爲主,四字句以二二頓讀,如“乃瞻/衡宇,載欣/載奔。僮僕/歡迎,稚子/候門”。六字句以一二一二頓讀,如“舟/遙遙/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

5.放錄音朗讀帶,體味文章情感、氣勢

三、合作探究

研讀文本,思考探究

1.作者棄官歸隱的原因有哪些?

點撥:“田園將蕪”和“心爲形役”。

2.作者歸途中的心情如何?

點撥:“舟遙遙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表現了詩人擺脫束縛、重返自然的歡快舒暢;“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表現了作者晝夜兼程、歸心似箭的急切之情。

3.中間部分從哪些方面寫歸田的生活樂趣?表達了什麼樣的思想感情?

點撥:大致可分爲四個方面:初進家門→居室之樂→庭園之樂→戶外之樂。在第2段寫到初見家門之時,“載欣載奔”,一派狂喜之態。家人等候迎接作者的歸來,爾後舉家歡慶,其樂融融。從“引壺觴以自酌”到“審容膝之易安”幾句,寫飲酒自娛自樂與傲然自得之情。隨後作者將筆鋒從居室轉到了庭園,甚至到高處、遠處等目光所及之處,精心選取了園日涉、策杖流憩、出岫之雲、知還之鳥、撫孤鬆等幾個畫面,再加上前面的引觴自酌、倚窗寄傲等生活場景,創造出一個安樂閒適的意境,表面寫景,實則抒懷,表現出隱逸生活的無盡樂趣及作者的孤傲堅貞之志。第3段中作者聽親人說知心話,以琴書爲伴,樂以忘憂。接着在農事閒暇之餘乘興出遊,從出遊方式到途中所見之景,作者都娓娓道來,春意盎然,詩意盎然,趣意也盎然。作者觸景傷懷,萬物的生機勃勃和欣欣向榮卻讓他感嘆人生的短暫和倏忽即逝,也流露出及時行樂之意,但總的感情基調仍是明快愉悅和樂觀的。

4.有人認爲,“聊乘化以歸盡,樂夫天命復奚疑”包含着悲觀消極的思想。你的看法如何?請結合全篇進行探討。

(學生言之成理即可)

背誦練習、配樂背誦

四、整合評價

陶淵明是一個才華橫溢的文人,又是一個理想主義者,他幻想一個沒有壓迫、沒有剝削的社會。入仕爲官是他的初衷,可現實的黑暗把他那“大濟蒼生”的壯志擊得粉碎。於是,他選擇了歸隱的道路。

《歸去來兮辭》是陶淵明辭官歸隱之際與上流社會公開決裂的政治宣言。文章以絕大篇幅寫了他脫離官場的無限喜悅,想家歸隱田園的無限樂趣,表現了作者對大自然和隱居生活的嚮往和熱愛。

1.感情真摯,語言樸素,音節諧美,猶如天籟,呈現出一種天然真色之美。作者直抒胸臆,不假塗飾,自然真純可親。

“晉無文章,惟陶淵明《歸去來兮辭》一篇而矣。”(歐陽修)

“《歸去來兮辭》沛然如肺腑中流出,殊不見有斧鑿之痕。”(李格非語)

“一語天然萬古新,豪華落盡見真淳。”(元好問語)

2.豐富而又富於創造的想象,盡顯浪漫色彩。

本文寫於將歸之際,人未歸而心已先歸,其想象歸程及歸後種種情狀,正顯歸意之堅和歸心之切。

3.引用典故,彷彿信手拈來,語如己出,渾然無用典之跡。

如“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引用《論語8226;微子》楚狂接輿的歌詞“往者不可諫,來者猶可追”,稍加點化,形神俱顯。

4.敘事、議論、抒情巧妙結合,創造出生動自然、引人入勝的藝術境界。

五、拓展延伸

在封建社會裏,人們要建功立業,要“大濟蒼生”,實現人生價值,往往是和仕途緊緊聯繫起來的,而陶潛不願爲官,難道是當官不好嗎?他真的不願通過仕途實現他的人生價值嗎?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