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九年級教案

魯迅《故鄉》精品教學設計

本文已影響 3.58W人 

課文背景知識】

魯迅《故鄉》精品教學設計

1.作者簡介:

魯迅(1881——1936),原名周樹人,字豫才,魯迅是他的筆名,浙江紹興人。

出身於沒落的封建家庭,偉大的無產階級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中國現代文學的奠基人。1918年5月,第一次用“魯迅”筆名,發表中國文學史上第一篇白話小說《狂人日記》。魯迅一生的著作和譯作近1000萬字。其中雜文集16本,65篇,小說集有《吶喊》、《彷徨》、《故事新編》等。散文集有《朝花夕拾》等。

2.背景資料:

魯迅於1919年12月回故鄉紹興接母親到北京,目睹農村的破敗和農民的悽苦,十分悲憤,1921年1月便以這次回家的經歷爲題材,寫了這篇小說。

3.題目解說:

作者以回故鄉的見聞和感受爲線索,以“我”記憶中的故鄉到現實中所見故鄉發生巨大變化爲基本內容,組織材料,展開情節,揭示了深刻的主題思想。

 【字詞綜合運用】

生字

陰晦 huì 猹chá 腳踝huái 獾huān 潮汛xùn 髀bì 愕然è

嚇hè 瑟索sè 黛dài 惘然wǎng 恣睢zì suī

生詞

陰晦:陰沉昏暗。聚族而居:同族各家聚在一起居住。無端:無緣無故。愕然:吃驚的樣子。

嗤笑:譏笑。惘然:已裏好象失去了什麼的樣子。展轉:這裏形容生活不安定,到處奔波,通“輾轉”。恣睢:放縱、兇暴。

詞義辯析

陰晦 陰暗

都含有“暗、陰沉”的意思。“陰晦”不僅昏暗,而且有不明顯之意;“陰暗”僅是陰沉、昏暗。

隔膜 隔絕

都含有“不相通”的意思。“隔膜”從感情方面來說,指彼此思想感情不相通;“隔絕”從空間上面來說,指隔斷的意思。

惘然 悵然

都是形容詞。“惘然”着重指心裏好像失去什麼的樣子;“悵然”着重指因不如意而感到不痛快。

 【重點難點講解】

重點

本課學習的重點是理解小說採用對比,突出辛亥革命後農村經濟衰敗和農民生活日益貧困的社會原因,魯迅先生對勞動人民的同情和決心變革舊世界,創造新生活的強烈願望。

難點

難點是抓住小說中閏土、楊二嫂,“我”人物性格的分析,突出一個“變”,從中聯繫人物所處的典型環境,以及造成主要人物悲慘命運的社會根源。小說中閏土是一個勤勞善良,但不覺悟的農民形象;楊二嫂是一個貪婪、尖刻、鄙俗的小市民典型;“我”是一個對現實不滿正在尋求中的進步知識分子形象。

少年閏土,天真活潑、無憂無慮、懂得很多生產知識,簡直是個小英雄;中年閏土,變得滿臉愁容,麻木遲鈍,但善良忠厚、勤勞樸實。20年前的楊二嫂“終日坐着”“因爲伊,這豆腐店的買賣特別好”;20年後她變得自私、尖刻、貪婪、勢利。對這兩個人物,作者通過前後對照,通過肖像、語言、動作、神態的描寫,寫出了他們的變化。然而作者並沒有單純地、機械地描寫農民,表現他們的苦痛,而是深刻地提出了農民問題的重要性。“我”是《故鄉》中又一重要人物形象。“我”過着辛苦輾轉的生活,從2000裏之外回到故鄉,看到故鄉變壞的情景,自感悲哀、失望,但又不甘心故鄉壞下去,“我”爲故鄉的遠景構制着藍圖憧憬着美好的新生活。“我”不是消沉的知識分子,而是一個同情、熱愛勞動人民的具有民主進步思想傾向的小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形象。

 【知識延伸檢索】

小說這種文學體裁,以刻畫人物形象爲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具體的環境描寫來反映社會生活,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說反映社會生活的主要手段。小說中的人物是作者根據現實生活創造出來的,創造人物、不同於寫真人真事,可以以某一真人爲模特兒,綜合其他人的一些事蹟。塑造人物可以作概括介紹,也可以作具體描繪,可以寫人物的外貌,也可以刻畫人物的心理活動、行動、對話。還可以適當插入作者的議論,可以正面着筆,也可以側面烘托。

【課文閱讀指導】

這篇文章的體裁是小說,因此,在閱讀本文時,一定要落實小說的三要素:即人物,故事情節和環境。

小說是以人物形象的塑造作爲表現主題手段的,因此,在閱讀課文時,須明白作者塑造的人物形象中,主要人物是誰,有何性格特徵,通過什麼方法來刻畫,對錶現主題有何作用,這些均是在閱讀中要仔細思考的問題。很明顯,本文成功塑造了閏土、楊二嫂兩個人物形象。閏土是本文的主人公。少年閏土敢月夜看瓜刺猹,會裝諒逮鳥。20年後,少年時的勃勃英氣蕩然無存,苦難的生活把聰明機敏的閏土變成了板滯麻木的閏土了。他“先前紫色的圓臉,已經變作灰黃”,“他那紅活圓實的手”“已變得又粗又笨,而且開裂,像松樹皮了”,作者不僅在外貌上描寫閏土的變化,而且描寫他心靈的變化。他見了久違的“我”,壓抑住熾熱的友誼,以“老爺”稱呼;他不甘於自己的境遇,而不知如何擺脫,只是寄希望於香爐燭臺,向渺茫的“神”頂禮膜拜。這樣寫閏土,表現了作者“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思想,目的是“揭出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楊二嫂在20年前,人稱“豆腐西施”,20年後,變得勢利貪小,爲了從“我”的搬家中撈點東西,不惜無中生有、曲意奉迎,說什麼“我”“放道臺”“有三房姨太”,“出門便是八擡大轎”等,這些都是病態社會的反映。楊二嫂尖刻自私襯托了閏土的憨厚朴實。通過楊二嫂又深刻廣泛地暴露了舊社會的腐敗殘酷,連借色招徠生意的“豆腐西施”也被擠壓成了潑婦式的“細腳伶仃的圓規”了,楊二嫂是個既可恨可鄙又可憐的人物。

 【課文結構分析】

小說以“我”回故鄉的活動爲線索,按照“回故鄉——”“在故鄉——”“離故鄉”的情節安排。

第一部分(1—5)描寫故鄉的蕭條景象和“我”見到故鄉的複雜心情,並交代了“我”回故鄉的目的。

第二部分(6—78)“我”回故鄉的所見所聞所感。作者着重刻畫了閏土和楊二嫂。從他們身上,人們看到了故鄉的變化,勞苦大衆在封建傳統觀念轄制下受的毒害,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隔膜。

第一層(6—9)寫老屋的寂寥,更使“我”沉浸在深深的悲涼之中;還與母親商定搬家後事。

第二層(10—34)“我”回憶了與少年閏土的友情。

第三層(35—53)楊二嫂是一個城鎮小市民的典型。

第四層(54—78)準確、生動地刻畫了中年閏土的外貌、神情、語言,從而使我們看到了閏土的變化,看到了一個在帝國主義與封建主義奴役下尚未覺醒的貧苦農民的形象。

第三部分(79—89)“我”懷着深深的失望與痛苦的心情離開故鄉,但“我”並不因此消沉、悲觀,而是把希望寄託於未來,寄託於下一代。

第一層(79—84)“我”一家人乘船離開故鄉,其中插敘了有關“楊二嫂”

的細節。

第二層(85—89)“我”坐在船上,漸離故鄉的感受。

 【課文主要內容】

本文以“我”回故鄉的活動爲線索,根據“我”的所見所聞所憶所感,着重寫了“兩個”閏土和“兩個”楊二嫂,從而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後農村破產,農民痛苦生活的現實;同時深刻指出了由於受封建社會傳統觀念的影響,勞苦大衆所受的精神上的束縛,人與人之間的冷漠、隔膜,真切地抒發了作者對現實的強烈不滿,希望有新生活的熾熱感情。

【課文寫作特色】

①通過對比突出主題思想。少年閏土和成年閏土的對照,反映農民命運的日益悲慘,“我”和閏土關係的前後對照,反映等級觀念的鴻溝難以逾越,楊二嫂前後生活的對照,反映黑暗社會病人膏肓;故鄉情景的前後變化對照,反映每況愈下的中國農村經濟。

②運用景物描寫渲染氣氛,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

③運用準確的性格語言表現人物。

④巧妙地運用第一人稱的敘述方法,使小說結構流轉自如,疏密有致,濃淡相間。

  【詞句品味鑑賞】

1.我到了自家的房外,我的母親早已迎着出來了,接着便飛出了八歲的侄兒宏兒。

“迎着”形象地表達了母親盼子的急切心情,子未到,母已出來等候了。“飛出”形象、生動寫出了兒童的天真、活潑。

2.“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已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一句怎樣理解?

希望好比地上的路。它告訴人們:只空有希望而不去奮鬥、追求,希望便“無所謂有”,有了希望並始終不渝地鬥爭、實踐,希望便“無所謂無”。人們都向着希望之路迅跑,就會迎來新生活。

【同步達綱練習】

1.給下列加線字注音

凸顴骨( ) 愕然( ) 嗤笑( )

惘然( ) 潺潺( ) 恣睢( )

2.選出下列詞語沒有錯別字的一組( )

A.陰侮 影像 心緒 謀食 B.蓬隙 寓所 獾豬 愕然

C.潮汛 打拱 瑟索 恣睢 D.隔膜 惘然 簫索 展轉

3.下列解釋有誤的一項是( )

A.愕然:吃驚的樣子 B.鄙夷:看不起

C. 惘然:因不如意感到不愉快 D.展轉:形容生活不安定,到處奔波

4.從文中找出與下面各詞相近的詞

(1)陰暗 (2)蕭條 (3)寂靜

(4)悲涼 (5)鄙視 (6)崇敬

5.辨析下列句子,是比喻句的打“√”,不是的打“×”

①我似乎看到了我的美麗的故鄉了。( )

②他顯出鄙夷的神色,彷彿嗤笑法國人不知道拿破崙,美國人不知道華盛頓似的。( )

③她張着兩腳,正象一個畫圓儀器裏的細腳伶仃的圓規。( )

④圓規很不平,顯出鄙夷的神色。( )

6.根據課文內容填空:

(1)《故鄉》以 爲線索,按照 、 、 來安排情節,揭示了舊中國_的社會根源,激發了人們 願望。

(2)……然而我又不願意他們因爲要一氣,都如我的_而生活,也不願意他們都如閏土的

而生活,也不願意都如別人的 ,他們應該有 ,爲我們 。

(3)我們沙地上下了雪,我 出一塊空地來,用短棒 起一個,大竹匾, 下秕穀,看鳥雀來吃時,我遠遠地將 在棒 .那鳥雀就 在竹匾下。

7.指出下列語句所用的表達方式,再說明該句表達的內容。

(1)第六個孩子也會幫忙了,卻總是不夠吃……又不太平……什麼地方都要錢,沒有定規……收成又壞,種出東西來,挑去賣,總要捐幾回錢,折了本不去賣,又只能爛掉……”

主要運用了 ,表達的內容是 。

(2)我在朦朧中,眼前展開一片海邊碧綠的沙地來,上面深藍色的天空中掛着一輪金黃的圓月,我想: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主要運用了 ,表達的內容是

(3)淨藍的天空中掛着一輪金黃的圓月,下面的海邊的沙地,都種着一望無際的碧綠的西瓜,其間有一個十一二歲的少年,項帶銀圈,手捏一柄鋼叉,向一匹猹盡力的刺去,那卻將身一扭,反從他的胯下逃走了。

主要運用了 ,表達的內容是

  【創新能力訓練】

閱讀下列語段,回答文後問題:

(一)我躺着,聽船底潺潺的水聲,知道我在走我的路。我想:我竟與閏土隔絕到這地步了,但我們的後輩還是一氣,宏兒不是正在想念水生麼我希望他們不再像我,又大家隔膜起來……然而我又不願意他們因爲要一氣,都如我 而生活,也願意他們都如閏土的 而生活 也不願意都如別人的而生活。他們應該有新的生活,爲我們所未經生活過的。

1.在“ ”內填上標點符號。

2.在“——”線上填寫詞語。

3.給加線的字注音:

A.潺潺 B.隔膜

4.解釋詞語:

A.隔膜: B.隔絕:

5.“我想”的內容概括起來說有幾點?

6.“他們應該有新的生活”這“新的生活”的具體內涵是什麼?表現了作者什麼思想感情?

7.本段文字運用了 修辭手法。

8.最後一句話的成分怎樣分析?請用符號分析。

他們應該有新的生活,爲我們所未經生活過的。

(二)我想到希望,忽然害怕起來。閏土要香爐和燭臺的時候,我還暗地裏笑他,以爲他總是崇拜偶像,什麼時候都不忘卻。現在,我所謂的希望,不也是我自己手製的偶像?只是他的願望切近,我的願望茫遠罷了。

我在朦朧中,眼前展開一片海邊碧綠的沙地來,上面深藍色的天空中掛着一輪金黃的圓月。我想: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1.選文中的“我”指( )

A.主要人物 B.線索人物 C.魯迅 D.暗襯人物

2.我想到希望,爲什麼忽然害怕起來了?

3.“只是他的願望切近,我的願望茫遠罷了”一句中“切近”“茫遠”包含着什麼意思?

4.“希望是本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句話在文中的意思是( )

A.希望有沒有都可以 B. 希望沒有用

C. 希望在黑暗社會不以實現 D. 不能空有希望

5.“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①這句話中“這”指的是( )

A.希望 B. 希望無所謂有,無所謂無

C.生活道路 D.故鄉美好景象

②這句話中“成了路”比喻的是( )

A.有了希望 B. 地上的路

C.家鄉變得美好 D. 希望得以實現

6.“希望本是無所謂有,無所謂無的。這正如地上的路;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一句該怎樣理解?

7.選文刻畫人物的方法 是( )

A.語言描寫 B.肖像描寫 C. 行動描寫 D. 心理活動描寫

  參考答案:

【同步達綱練習】

án è chǐ wǎng chán zì suī2. C 3. C 4.陰晦 蕭索 安靜 悲哀 鄙素 崇拜 5 .③√6.(1)“我”回故鄉的見聞,回故鄉一在故鄉—別故鄉 農村經濟衰敗和農民生活日益貧困創造新生活(2)辛苦展轉 辛苦麻木 辛苦恣雅 新的生活所未經生活過的(3)掃、支、撤、系、拉、罩7.(1)敘述閏土生活的貧困(2)議論,有了希望就要努力去奮鬥,去實踐(3)描寫少年閏土的活潑可愛

【創新能力訓練】

(一)①。,②辛苦展轉 辛苦麻木辛苦恣難③ánB.mó④A.從感情方面來說,指彼此思想感情不相通B.從空間上面來說,指隔斷的意思⑤a我們的後輩是一氣的;b我不希望他們象我們一樣生活;c.他們應該有新的生活⑥指沒有剝削,沒有壓迫的生活。表達作者改造舊社會,創造新生活的強烈願望⑦排比⑧略(二)①B②因爲革新之路上阻礙多,舊勢力大而且近”③因爲他藉助菩薩來寄託自己的願望,菩薩就在面前,“茫遠”指革新社會不是一朝一夕的事,要做許多工作,現在還沒有計劃,將來還要付出很大努力,經過相當長時間。④D⑤BD⑥只空有希望而不去奮鬥、追求,希望便“無所謂有”;有了希望並始終不渝地鬥爭、實踐,希望便“無所謂無”;人們都向着希望之路迅跑,就會迎來新的生活.⑦D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