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九年級教案

余光中《鄉愁》導學案(彙總)

本文已影響 3.08W人 

  余光中《鄉愁》導學案一

余光中《鄉愁》導學案(彙總)

【學習目標

1、把握詩歌的形象,領會其象徵含義。

2、品味詩歌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3、領悟詩歌的思想感情。

【學習重點】

1、誦讀詩歌,把握詩歌中出現的形象,領會象徵含義。

2、領悟作者在詩歌中表達出的思想感情。

一、整體感知,朗讀課文

1、播放余光中《鄉愁》的朗讀錄音,同學們體會

2、學生分組自讀餘詩(可同桌互讀,一人讀一人聽)

3、教師找學生範讀,其他同學進行品評,後再讀,教師進行指導,後學生再一次進行品讀。

二、研討課文,思考問題。

1、詩人旅居海外幾十年,你通過詩中的哪些詞語看出“鄉愁”一直縈繞在作者心頭?

(小時候、長大後、後來啊、而現在)

2、這四個時間序詞分別代表了哪四個人生階段?這四個人生階段又因什麼而愁?

小時候(少年) 生離之愁 求學在外思念母親(少年清愁)

家愁 長大後(青年)      新婚離外思念嬌妻(夫妻離愁)

後來啊(中年) 死別之愁 生死隔絕哀思難抑(喪母哀愁)

國愁 現 在(老年)      國土分裂憂思綿綿(歸思濃愁)

  余光中《鄉愁》導學案二

  〖學習目標〗

1. 熟讀並背誦詩歌,把握詩歌的結構美和音樂美。

2. 抓住意象,走進詩歌意境,品味詩中情感。

3. 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重點難點〗

1. 重點:有感情地誦讀並背誦詩歌。

2. 難點:抓住意象,走進意境,感受情感。

 〖學習課時〗

1課時

 〖知識鏈接〗

1.余光中

臺灣當代著名詩人。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生於江蘇南京。抗戰時期,先後輾轉重慶、上海等地。40年代末,隨父母遷居香港,後去臺灣,1952年畢業於臺灣大學外文系。先後在數所大學任教,也曾到美國和香港求學、工作。目前任臺灣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已出版詩集、散文、評論和譯著40餘種。文學大師梁實秋評價他“右手寫詩,左手寫散文,成就之高一時無兩”。其代表作品有詩歌《舟子的悲歌》、《白玉苦瓜》、《鄉愁四韻》等。

2.寫作背景

《鄉愁》寫於1972年。大陸與臺灣由於人爲的長期隔絕,互不往來近40年。漂泊到孤島上去的千千萬萬同胞無時無刻不在思念着祖國和親人,余光中也不例外。60年代起余光中就創作了不少懷鄉詩,有一首人們爭誦一時:“當我死時,葬我在長江與黃河之間,白髮蓋着黑土,在最美最母親的國土。”他說:“隨着日子的流失愈多,我的懷鄉之情便日重,在離開大陸整整20年的時候,我在臺北廈門街的舊居內一揮而就,僅用了20分鐘便寫出了《鄉愁》。”

3.與課文內容相關的幾段生活經歷

?抗戰爆發後,小小年紀的余光中做了流亡學生,逃到大後方去讀書求學,寄宿。

②在臺灣大學畢業後,52年入伍服役,56年退伍,入東吳大學任教,結婚。兩年後去美國留學進修,該算是新婚別。臺灣基隆港上船,橫渡太平洋,美國舊金山港登岸。身在異國,心在家裏。

③1958年母親去世,遺體火化。他把母親的骨灰匣安放在窗臺上的盆花叢裏,寫詩爲母親招魂,並有打算送母親的骨灰匣回她的故鄉(江蘇武進)入土安葬,但這一孝思,到寫此詩時並未能實現,後大約是安葬在了臺北市郊的圓通寺,那裏該有一方小墳吧。

④人到中年以後,頭腦裏憧憬日少而回憶日多,於是“鳥倦飛而知還”,有了落葉歸根的願望。他說:“在臺灣,我的研究生宿舍窗外就是臺灣海峽,落日就在我的面前,落日的方向就是大陸的方向,我每天黃昏可以看着落日,想象對岸......”但一灣海峽,就是涉不過去。

  〖導與學過程設計〗

第一課時

一、情景導入

二、小組合作 自主學習 分步達成學習目標

㈠ 找規律,快速背詩歌,總結詩歌形式上的美。

具體步驟導引:

1.反覆讀背。

2.尋找詩節之間的規律。

3.用文字總結詩歌形式上的美(可從結構、音韻兩方面考慮)

㈡ 找意象,用心品詩歌,欣賞詩歌悽美的意境。

(注:①意象:這裏指詩歌中寄寓了作者情感的具體事物。②意境:這裏指詩歌通過形象描寫表現出來的境界和情調。)

具體步驟導引:

思考1:鄉愁很抽象,不好表達。詩人用了什麼妙法將鄉愁寫得具體形象?

思考2:“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分別對應哪個階段的鄉愁?它們與鄉愁各有怎樣的聯繫呢?

思考3:“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淺淺的”分別改成“大大的”、“寬寬的”、“高高的”、“深深的”不是更能表現鄉愁的濃重嗎?對此,你是怎樣理解的?

思考4:“小小的郵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墳墓”、“淺淺的海峽”會讓你產生怎樣的聯想?參看“知識鏈接”的相關內容,補充某些細節描寫,試着將詩節展開成一幅幅“鄉愁”的動人場面。(小組成員可分工合作,一人負責一節,必要的話動筆寫下來。)

㈢ 想意境,反覆誦詩歌,感受詩人濃烈的情感。

具體步驟導引:

1.根據以往讀詩的經驗,處理好節奏、重音、語速、語調。

2.反覆掂量四節詩中四個不同階段的鄉愁,看看“鄉愁”的濃淡有不同嗎?如有,到底是怎樣的不同,又是怎樣漸變的?

3.根據上述分析,再次朗讀詩歌,準備展示。

三、學習成果展示 老師訂正整理

四、拓展訓練

1.仿照課文,用上比喻寫一句話。 “鄉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找個新的意象,站在1972年餘光中的角度,結合現在的現實,續寫詩的第五小節——

“未來呀,鄉愁是......

3.閱讀席慕容的《鄉愁》詩(見課本第5頁),比較它與課文在修辭的運用、詩歌內容和主題上的異同?

五、課堂小結

六、學習反思

1.我的收穫:

2.我的疑問: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