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六年級教案

《小草和大樹》說課稿和教學反思?

本文已影響 3.75W人 

  《小草和大樹》說課稿

我說課的題目是《小草和大樹》,下面我將從說教材、說目標、說教法、說教學過程四個方面來對本課進行說明。

《小草和大樹》說課稿和教學反思?

《小草和大樹》是蘇教版六年級上冊第三單元的第一篇課文,該單元有三篇課文《小草和大樹》《輪椅上的霍金》《一本男孩子必讀的書》。它們圍繞人生和奮鬥這個主題爲我們講述了一段段曲折的經歷,塑造了一個個不屈的靈魂,奏響了一首首生命的樂章,點亮了一盞盞人生的航燈。

《小草和大樹》按照事情的發展順序講述了出生於貧困家庭的夏洛蒂在沉重的生活壓力下,堅持學習,嘗試寫作。當滿懷希望得到大詩人指點時,卻遭到巨大打擊。後來自費出版詩集,卻幾乎無人問津。但她沒有失去信心,最後改寫小說,最終成爲震動英國乃至世界文壇的作家。故事折射出主人公不屈的抗爭精神與不懈努力的堅強意志,同時也讓我們感受到她們在保守觀念與陳腐偏見盛行的年代,敢於衝破舊勢力的勇氣和膽識。

文章有兩條線索,一條是夏洛蒂的成長史,一條是以夏洛蒂與保守偏見抗爭爲線索。對於這樣一篇篇幅較長的文章,若以主人公的成長史爲線索展開教學,勢必很難取捨。例如第二小節生活的坎坷和不順。這一部分,學生在以往學段的學習中有多次接觸,對於學生來說很容易理解,不應作爲重點。況且這類“逆境成才”的勵志性文章,學生在不同年級段都有接觸,我們應該大膽捨棄這部分。作爲六年級的教材,我們教者要善於挖掘出相同中的不同?如何做呢?我覺得要抓住以夏洛蒂與保守偏見抗爭這條線索展開教學。要想做到這點我覺得首先應該從題目着手。

文章中的“小草和大樹”共出現了兩次,一次在騷塞的回信中,一次是在文末。回信中的“小草”和“大樹”一方面指自然界中真正的植物,另一方面“小草”也暗含着指婦女能從事的事業,“大樹”指的婦女不能從事的事業,小草不能變成大樹,小草就是小草,大樹就是大樹,言下之意,文學是婦女不能從事的事業,即使從事了也不可能取得成功,言語中充斥着對婦女的蔑視。面對如此殘酷的回覆,面對如此強大的社會偏見,夏洛蒂的羞慚痛苦憤怒非常值得我們同情。要做生活的強者,一定要首先戰勝自己。夏洛蒂在錐心的痛苦中“昂起頭來”,把恥辱化作向上的動力。由於學生對這種社會背景缺乏認識,理解上有一定難度,因而這一部分應該成爲教學指導的難點。

文末的“小草”澆灌成“大樹”,即指:夏洛蒂姐妹打破了婦女不可能從事文學事業的傳統觀念和陳腐偏見,取得了巨大成功。縱觀全文,題目除了以上兩個意思,還將成功前的夏洛蒂比喻成小草,在接踵而至的艱辛和磨難中,以頑強的生命力,茁壯成長,將成功後的夏洛蒂比喻成大樹,突出她的成就非凡。在自然界中,小草雖然不能變成大樹,但在文學界裏,夏洛蒂姐妹卻創造了這樣的奇蹟!題目的深刻含義應是教學中的重點。

文章還有兩句含義深刻的話,一句是“她的生命艱辛而又壯麗,像一朵傲放於風沙中的仙人掌花”,另一句是“他們硬是用鋼鐵般的意志,敲開了文學聖殿的大門,硬是用汗水和心血將小草澆灌成大樹”,理解朗讀感悟着兩句話這也是課後的作業要求。因而這也將成爲教學的重點。

基於這些,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首先,學習課文9個生字。理解由生字組成的生詞。

其次,理解文中“小草”和“大樹”的深刻含義,感受主人公的人格魅力。

第三,品讀“她的生命艱辛而又壯麗,像一朵傲放於風沙中的仙人掌花”“他們硬是用鋼鐵般的意志,敲開了文學聖殿的大門,硬是用汗水和心血將小草澆灌成大樹”。

第四,正確、流利、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達到教與學的和諧完美統一。爲了達到目標、突出重點、突破難點、解決疑點,根據素質教育和創新教育的精神,再結合本篇課文的實際特點,我確定本節課教法的指導思想是:教師指導,引導他們積極思維,在交流和討論中,敢於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獨立自主地解決問題。

具體做法如下:

1情景設置法——激發感情,引起興趣。

2勾畫圈點法——勤動筆墨,積極讀書。

3討論法——積極參與,體現閱讀個性。

4自主探究法——學生實踐,鞏固提高。

5感悟朗讀——學生品讀,感受形象。

其中討論法和自主探究法是最基本的方法。我貫徹的指導思想是新課標中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感悟朗讀法將貫穿整個教學過程。

在以上目標、方法的指導下,我預設了以下教學過程。

環節一:激趣揭題,質疑定標

首先,我出示《簡愛》這本書,然後簡介小說的內容和情節,接着問學生“你想了解什麼”以此導入,以師生對話的方式展開,這樣消除了學生上課伊始的緊張感,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

“疑,思之始,學之端。”接着可以對學生髮問:通過預習,你產生了哪些疑問?根據學生的疑問,巧妙地交代本課的學習目標。

環節二:落實基礎,整體感知。首先,我請學生藉助註釋和工具書解決字詞問題,教師有針對性的對某些容易讀錯寫錯的生字詞進行指導,例如惴惴不安、桂冠、撇下。這爲學生閱讀文本掃清了障礙,也體現了語文學科工具性的特徵。接下來,教師請數位學生分段朗讀課文,同時請其他學生邊聽邊圈畫出每段的關鍵詞句,理清文章脈絡,教師根據學生回答板書文章脈絡。新課標對學生閱讀的要求是:在通讀課文的基礎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內容。此環節力圖將學生置於閱讀的主體地位,以調動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爲出發點,學生邊讀邊思考,在聽讀中理清思路,鍛鍊學生的聽說讀和概括能力。

環節三:研讀賞析。新課標中明確指出“閱讀是學生個性化的行爲,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首先,我出示要求,讓學生找出文中幾處出現小草和大樹?接着首先圍繞第一處引導學生感悟“小草和大樹”的含義,我還適時出示當時的歷史背景,拋出這樣一個問題“從騷塞的話你讀懂了什麼?”通過學生的自主感悟讓學生感受騷塞的諷刺,挖苦,以及對當時婦女的歧視和偏見。接着問“遠不止使她失望的回信除了失望,還有什麼?”教師以多媒體出示要求,請學生先默讀再分組討論。在學生積極主動的思維和討論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從而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啓迪,進而解決教學難點。接着通過“騷塞的信無疑是一盆冷水,讓夏洛蒂從頭涼到腳,無疑是一把利劍,把夏洛蒂的心刺得血淋淋的。然而,夏洛蒂並沒有在痛苦中一蹶不振,她痛定思痛。”過渡到“她在一陣錐心的羞慚和痛苦中昂起頭,把這封浸透冷酷和偏見的信釘到牀頭,讓它隨時刺激、鞭打自己的靈魂”的品讀中來。爲了充分發揮學生的自主性,我沒有自己提問,而是問學生“那個詞讓你心靈爲之一震?”讓學生在思考中討論,在討論中感悟,在感悟中朗讀,在朗讀中收穫。這樣的設置,更能體現新課程中自主、合作、探究的理念。接着,我們共同學習第二處。首先,讓學生說說什麼樣的精神才稱得上是“鋼鐵般的意志”,接着根據學生的回答適時地問“夏洛蒂有嗎”,讓學生快速瀏覽課文,從中找出相關的句子。從而過渡到全文的學習。這樣的學習,既沒有面面俱到之嫌,又讓教學回歸到整體。既對教材進行了恰當的取捨,又把握了重點,突破了難點。當然,此處的“小草”“大樹”指什麼,也就躍然腦中。在此基礎上,再過渡到“她的生命艱辛而又壯麗,像一朵傲放於風沙中的仙人掌花”的品析也就順理成章,艱辛、壯麗、傲、風沙背後的東西也就不言而喻。

環節四:總結課文,深化情感。課堂尾聲適時讓學生寫寫自己的啓示。這是學生與文本人物的直接對話。最後,我出示一首讚美夏洛蒂的小詩“你是一棵大樹,我們心中的大樹。雖生活艱苦,但不棄學習;雖謀生艱難,但不停寫作;雖遇冷酷偏見,但昂起頭來……無數次追問,你的生命爲何如此壯麗?現在,我終於明白:生命因具有鋼鐵般的意志而壯麗!”詩意般的語言讓學生的心靈再次激起層層波瀾。

環節五:佈置課後作業。以《讀〈小草和大樹〉》爲題,寫一篇讀後感。這便於鞏固知識,學以致用(作文類)

以上,我從教材、目的、教法以及教學過程四個方面對本課進行了說明。我的說課到此結束,謝謝。

  《小草和大樹》教學反思

課文介紹了英國著名作家夏洛蒂.勃朗特逆境成才的故事,記述了夏洛蒂不甘命運的擺佈,不懈努力,實現人生價值的典型事蹟。情節單純,敘事明快,細節突出。小草和大樹在文中有着深刻的含義,學生只有對文中的小草和大樹的含義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後,才能輕鬆的理解文章的深刻主題。那麼,如何引導學生理解詞義以及學習課文呢?本次教學設計,我在教學時作了如下嘗試:

在教學時,我先從課題《小草和大樹》入手,自然界中的“小草”、“大樹”,它們之間存在着巨大的差異,各有什麼樣的特徵?學生不難說出:小草矮小,不被人注意,不起眼;而大樹則高大、挺拔,惹人注目,往往被人們用作棟樑,受到人們的保護。

此時,我設計了一個問題:課文所寫的夏洛蒂成才的故事爲什麼要以“小草和大樹”爲題呢?然後讓學生自由朗讀課文。這樣快速切入課文,引導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大致瞭解夏洛蒂的命運。認識夏洛蒂在人生的逆境中用自己的汗水和心血堅持不懈地“澆灌”,由一棵命運悲苦的“小草”成爲一棵“大樹”的艱辛歷程,理解文題大意。在交流的過程中我相機引導,並概括板出夏洛蒂所經受的苦難:家庭不幸、艱難謀生;立志寫作、遭遇打擊;反思權衡、開拓新路;孜孜不倦、敲開聖門。理清課文的脈絡之後,讓學生試着概括課文的主要內容。理清課文的脈落以後,再進行精讀訓練。

第二課時教學時我首先讓學生在文章找出中的“小草和大樹”共出現了幾次?畫出相關語句?(明確共出現3次,一次是在課題,一次在騷塞的回信中,一次是在文末。)

第一次“小草”和“大樹”出現在課題中,且有着特殊的含義,理解課題的含義不僅是本課的重點也是一個難點,只有在深入解讀文本,理解文本的基礎上,學生纔可能感悟到將之作爲題目的原由,所以我把這個問題放在課文精讀之後,在來理解。

第二次“小草”和“大樹”出現在騷塞得回信中,設問:在騷塞的眼中,小草和大樹指什麼?

學生交流討論後老師概括總結:回信中的“小草”指的婦女能從事的事業,“大樹”指的婦女不能從事的事業,小草不能變成大樹,小草就是小草,大樹就是大樹,言下之意,文學是婦女不能從事的事業,即使從事了也不可能取得成功,言語中充斥着對婦女的蔑視。

接着在設計一個問題文學界中的夏洛蒂有沒有從一顆小草成爲大樹?哪裏可以看出來?引出第三次小草和大樹的位置。

學生不難找出答案在第七自然段。文末的“小草”指的傳統觀念中婦女不能從事文學事業,“大樹”則是指的夏洛蒂姐妹在文學事業上取得巨大成功和影響,小草澆灌成大樹,即指:夏洛蒂姐妹打破了婦女不可能從事文學事業的傳統觀念和陳腐偏見,取得了巨大成功。

那麼小草爲什麼能變成大樹?畫出文中的相關語段?這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學生憑藉具體的語言文字材料通過朗讀和理解關鍵詞句的方式感悟夏洛蒂三姐妹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和孜孜不倦的奮鬥精神,是本課的教學重點。

教學第三自然段時,我讓學生仔細閱讀課文,把認爲能體現夏洛蒂心情的詞語畫出來,體會夏洛蒂向騷塞請教前後不同的心情。學生畫出以後,先來看一看夏洛蒂在得到騷塞回信之前的心情。指名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有關句子,從朗讀中,大家聽出了什麼?聽出了夏洛蒂的惴惴不安、擔心害怕。我接着問:“除了擔心害怕、惴惴不安以外,她的心情還怎樣?”夏洛蒂還非常希望得到她崇敬的文學前輩的指點、提攜。可是,非但沒有得到前輩的指點,還受到了冰冷冷的訓誡。對騷塞回信的內容,我先通過創設情境,引導學生理解信的含義。在理解的基礎上,指導學生反覆練讀,把自己當作騷塞,讀出冰冷、傲慢的語氣,再讓學生上臺演讀。引導學生抓住文中描寫夏洛蒂姐妹的詞語、句子,感受夏洛蒂三姐妹堅定不移的決心。

沉重的打擊只能使弱者低頭嘆息,夏洛蒂和兩個妹妹沒有悲觀退縮,沒有失去信心,最終獲得了成功。她們是怎樣獲得成功的呢?讓學生自由讀第5、6自然段,然後進行集體交流,並指導朗讀文中三姐妹怎樣爭分奪秒的句子。引導學生展開想象:夏洛蒂姐妹還會怎樣爭分奪秒地珍惜時間呢?通過學生的想象,能深刻地體味到,她們的成功真是來得太不容易了。

課文的最後,也就是三姐妹取得成功的內容,這部分的教學,通過書中已有的語言文字,再適當補充部分內容,讓學生了解三姐妹在文學史上所取得的偉大成就。隨後我質疑:本課以自然界中“小草”和“大樹”兩種常見的事物作爲課題,課文寫的卻是夏洛蒂三姐妹在文學事業上成才的故事,樹和人之間有聯繫嗎?引導學生說出三姐妹成才之前,騷塞把她們看作小草,把自己看成大樹;而三姐妹成才之後,也變成了“大樹”。生活中的小草不可能變成大樹,三姐妹硬是汗水和心血,把自己由“小草”變成“大樹”,這叫什麼?創造奇蹟。可見長成大樹的歷程是多麼艱辛!

我們現在都是“小草”,將來可以成長爲“大樹”——棟樑之才。那我們從夏洛蒂身上應該得到什麼啓示呢?

由於課前鋪設太多,因此一堂課順利上下來,導致課堂生成太少!教師的語言過碎,導致學生思考空間太少!這些都是這堂課的不足之處!任何課堂都是有遺憾的一節課,所以需要教師備課時,不僅要被教材,更重要的是備學生、備教材!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