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六年級教案

《安塞腰鼓》評課稿精選

本文已影響 3.68W人 

  《安塞腰鼓》評課稿一

《安塞腰鼓》評課稿精選

《安塞腰鼓》是一篇歌頌激盪的生命和磅礴的力量的文章。它用宏大的場面,奔放的動作,鏗鏘的節奏,激昂的鼓點,搏擊的軀體,瑰麗的舞姿等來表現黃土高原的蓬勃向上,積極進取的精神風貌。

對於這樣一篇文章,我覺得李小軍老師做的最棒的就是他的朗讀教學。從腰鼓中理解生命和力量的主旨,對初一學生來說還是有一定難度的,避開難點,重點放在朗讀上,通過讀,體會文章,感受文章,難點自然就隨之突破了。

李老師的朗讀主要分爲三種:

一,聽讀,交流朗讀技巧。聽老師讀,聽同學讀,聽自己讀。交流讀的好的地方,要改正的地方。爲什麼要這麼讀,理由是什麼。李老師讀的時候還故意給同學設計了小的“陷阱”,讓同學去討論去交流。通過聽讀同學們初步感知文章內容,初步感受到氣勢,力量,激情,生命······

二,速讀,用句式說話。用“好一個------的安塞腰鼓”或“陝北人民是多麼的------”這樣的句式說話。李老師提出了讀的速讀,同時要求學生動腦思考,同時能用語言表達出來,把“可意會”轉化爲“可言傳”,用句式說出了同學們對文章的感知和感受。

三,尋讀,學習一些方法。先是通過尋找標誌性的句子,尋找文中語氣轉折的地方讀出文章結構,梳理作者的思路。再尋找排比,反覆的句子,大聲的讓同學讀出來,一浪一浪的高潮讓人喘不過氣來,生命和力量噴薄而出。接着尋找用短句,獨詞句構成的內容,體會表達效果。氣勢充沛,節奏鮮明,語句鏗鏘。而後,委婉的尋讀出對比,指出江南有江南的風格,西北有西北的特點。黃土高原蘊藏着原始的生命,積蓄着騷動的力量。只有這,纔打得起安塞腰鼓。最後讓同學們選讀,寫出自己的感悟。對這厚重的黃土地,對這熱情奔放的年輕後生說點什麼,不僅培養了學生“讀”的習慣和能力,極好地加強了學生的語感,還讓學生從字裏行間體會安塞腰鼓的“那種豪邁粗獷的動作變化,剛勁奔放的雄渾舞姿,充分體現着陝北高原民衆憨厚朴實、悍勇威猛的個性”這些特點,更要動手寫出心中不可遏制的衝動。

李小軍老師的朗讀教學內容和形式取得了完美的統一。

  《安塞腰鼓》評課稿二

《安塞腰鼓》是一篇散文,是一首生命的讚歌,力量的讚歌。文章用語激昂、酣暢淋漓、大氣磅礴,讓人激情澎湃。兩個個性不同的教學風格卻也使這篇文章有的別樣的韻味。

我校的景老師重在“讀”中悟“情”。景老師儘管初上講臺,但對於這節課的處理我個人認爲還是不錯的。整節課景老師採用了聽讀這節課最大的亮點就是將“讀”貫穿於整個課堂。採用了聽讀、自讀、精讀等來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尤其是教師把反覆出現的句子“好一個安塞腰鼓”作爲突破口,目的`是引導學生在讀中體會作者對安塞腰鼓的由衷的溢美之情。

個人認爲還有幾個問題值得商榷:

1.由於是七年級學生,所以教師需對文本中的生字,如“鏗鏘”、“羈絆”等進行強調,況且小宋兩次出現把“鏗鏘”讀錯的現象

2.“______________的安塞腰鼓”的設計似乎與“概括安塞腰鼓表演的總體特徵”環節的設計內容一樣,有些贅餘。

3.課堂時間的安排有點前緊後鬆,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較少。

當然,這僅僅是自己對文本解讀的感受,我們常說,詩有詩心,文有文心,而詩心文心,都是作者之心。一篇課文教什麼?一般來說,是引導學生理解課文的文心,作者的感受等等。但其實,語文教師還經常有意忽略了一項最重要的教學內容:文章的語言。很多文章的內容主題其實不需要教,學生一看就懂。那麼教師在課堂上教給學生一些什麼新的東西呢?我們可以發現,文章的語言美。《安塞腰鼓》就是這樣一篇課文。

薛老師對《安塞腰鼓》的解讀就抓住了這一把手——“腰鼓”。

1.抓住“腰鼓”組織教學過程。這節課就是從“腰鼓”展開的,先借助本校的課本劇從整體上使學生初步感知腰鼓的特點。其次品“鼓味”,賞語言,在朗讀、發現、品析中體會腰鼓的獷野。接着悟“鼓魂”,探主旨使學生充分體味到腰鼓的陽剛之美。

2.抓住“腰鼓”整合教學。品讀段落、品析語言及寫作方法這三個方面的層層展開,使學生逐步加深對這大氣磅礴的腰鼓的欽贊之情。

3.抓住“腰鼓”組織語言教學活動。由“我發現了________美,你聽(看)________”的句式引導學生尋找美感,既培養了學生的思維能力又鍛鍊了學生語言表達能力,也體會了別樣的美句。

當然,薛老師也出現了一點小的瑕疵,多媒體出示的生字詞中“冗雜”的“冗”(板書三聲)教師讀成二聲;“旋風”中“旋”教師說是二聲,正確是四聲。

總之,一篇文章,兩節不同形態的呈現,都使我感受到語文課的別樣魅力。

分享: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