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六年級教案

長春版六年級上冊《網上呼救》教案

本文已影響 3.52W人 

  《網上呼救》教案1

長春版六年級上冊《網上呼救》教案

  教學目標

1.通過對課文的學習,具體瞭解互聯網的作用,知道它的神奇和在它在現實生活中的意義。

2.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3.培養學生助人爲樂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體會人物的心理活動,學習心理活動描寫的方法。

 基礎知識:

1.正音字:

麻痹(bì)眩暈(xuàn)文件夾(jiā)灼痛(zhuó)

2.多音字:

ě(噁心)zuò(作業)

惡 作

è(兇惡)zuō(作坊)

3.區別字:

赫( )瘸( )患( )援( )糕( )

郝( )腐( )忠( )緩( )羔( )

  教學準備:

多媒體軟件、照片。

 教學時數:

三課時

  第一課時

 一、板書課題,讀題質疑。

  二、師範讀課文,學生自由讀課文。

思考: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

  三、指名讀課文。

學習生字

認讀生字卡片

以自己喜歡的方式學習生字

認讀二類生字:赫 灼 瘸 痹 郎 眩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

1.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進一步理解課文內容。

 教學過程:

  一、自讀課文。

1.讀準生字,理解詞語。

2.瞭解課文大意。

3.解題。

網上呼救是什麼意思?

什麼網?誰呼救?

 二、細讀課文。

學生提出問題,自己解決問題。

思考:課文的哪部分令你感動?找出來,畫一畫。

爲什麼呼救?結果如何?

文章主要寫了幾個人?他們分別在什麼地方?從地理空

間來講,他們隔得很遠。

蘇珊怎麼了?

她能自己幫助自己嗎?爲什麼?

桑恩是怎麼做的?

他們是如何救助蘇珊的?

蘇珊求救時爲什麼要用黑色粗體的大字?

如果沒有互聯網,會怎樣呢?

 第三課時

 教學內容:

鞏固練習。

 教學過程:

 1.分角色朗讀課文。

 2.做課後練習題。

3.聽寫生字。

 4.做形近字組詞練習。

  《網上呼救》教案2

 教材分析

現在,網絡已如空氣一樣滲入我們的生活。本課就充分體現了在當今這個信息社會,網絡是如何發揮着它巨大的作用與價值的。課文講述了一個12歲的美國男孩桑恩是如何通過互聯網,救助一箇舊病復發、獨自一人在圖書館裏找尋資料的20歲的芬蘭學生蘇珊的感人故事。課文雖然篇幅較長,但情節緊張、扣人心絃,不僅讓我們體會到了互聯網的功不可沒,也讓我們體會到了人與人之間那種跨越國界、真誠相助的動人真情。課文是按照“呼救——救助——獲救”的順序記敘故事經過的,對蘇珊爲什麼發出求救的內容的記敘屬於插敘。

 教學目標

1.認識6個生字,會寫5個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清文章層次,把握文章梗概,瞭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4. 理解課文的內容,體會人與人之間的真誠互助及網絡的優勢。

5.體會“插敘”的作用。

 教學建議

  (一)教學準備

課前請學生初步瞭解一下美國和芬蘭在世界地圖上的大致位置;瞭解一下文中所

提到的心臟病猝發是怎樣的一種情形。

  (二)教學過程

  1.識字與寫字

本課要求學生會寫的生字中,要注意“恩”和“思”字形相近,“援”的右半部分不能寫成“愛”,“郎”和“朗”字形相近。要求認識的生字中“灼”是翹舌音。

2.朗讀與默讀指導

默讀課文既便於學生把握文章的故事情節,又便於思考問題,因此教學時應適當運用。對於本文來說,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既是教學的重要目標,又是教學的重要手段。文章一個突出的特點是對於人物心理活動的描寫很細緻,人物的語言也鮮明地體現了人物的內心世界,要想感悟人物美好的心靈,應該讀好描寫人物心理活動的語言。人物的對話要讀出緊張感,體現當時緊急的情況

  3.閱讀指導

(1)在預習課文的基礎上,通過初讀課文,使學生對課文內容有個大致的瞭解。理清課文是按“呼救——救助——獲救”的順序寫的。

(2)閱讀的重點應放在體會蘇珊“呼救”這一部分。從體會蘇珊的舊病復發開始,瞭解這種病發作時是怎樣的一種情形、感受。蘇珊爲什麼要採取“網上呼救”的方式?在閱讀時注意抓住描寫蘇珊病情復發時的語句,體會蘇珊當時境遇的痛苦與危險,通過朗讀的方式促進對這一部分內容的體會,還要通過朗讀把當時的情形表現出來。體會爲什麼必須要採取“網上呼救”的方式,是爲了讓學生體會到互聯網有它不可替代的優勢:不受任何空間、地域的限制,是最快捷、便利的一種通訊方式,爲體會板塊主題“信息與生存”做了鋪墊。

(3)閱讀的重點還應放在理解人物的心理活動和行爲表現上,瞭解桑恩看到這個呼救後是怎麼想的,怎麼做的。艾眉接到電話後是怎麼想的,怎麼做的?進而體會人物真實的內心世界,感受到人物善良的心地,人間的真情。

(4)最後一個自然段戛然而止,文章似乎缺少個結尾,但細細品讀你會發現,言雖盡但意未止,留給了我們很大的想象空間。或許是關於網絡與人類生活關係的思考,或者是對人類這種善良本性的感悟……都給人以震撼、感動。課堂小結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暢談自己學習這篇文章之後的感受,促進學生對“信息與生存”整個板塊有一個整體的感悟:動物界信息傳遞的方式——古代人類信息傳遞的方式——現代人類信息傳遞的方式,從中感悟到人類文明的發展,人類用智慧推動了世界的發展、時代的進步,未來將會怎樣,是個未知數,但要靠我們去創造。

  4.活動提示

(1)朗讀的練習提示,旨在提醒學生在朗讀時要注意揣摩人物的內心感受,讀出人物應有的語氣和情感。

(2)思考與交流

“課文講了一個什麼故事?”這一問題主要是對學生進行概括課文主要內容的訓練,可按照事情的起因、經過、結果這樣的順序複述課文,再在此基礎上提煉課文內容,進行概括。“教材分析”中提及到了,可以參考。

“蘇珊爲什麼要採取‘網上呼救’的方式?桑恩看到這個呼救後是怎麼想的,怎麼做的?艾眉接到電話後是怎麼想的,怎麼做的?”這一問題可從以下幾方面來考慮:蘇珊是舊病復發,呼吸困難、身體癱軟、無法移動;她獨自一人在圖書館裏,周圍沒有可以幫助她的人,此時擺在她面前的只有一部電腦。基於這幾方面的原因,蘇珊只能採取“網上呼救”的方式,這是可能使她獲救的唯一希望,進而引導學生體會到網絡有不可替代的優勢。桑恩、艾眉看到這個求救後心裏起初都不相信,認爲這可能是一個惡作劇,這是人之常情,面對一個在互聯網和通過電話得到的一個素未謀面、毫不瞭解的對方發來這樣一個求救信息,怎能不使人產生懷疑、感到驚詫呢?但他們最終相信了蘇珊的呼救,這是他們美好、善良的心靈的體現。這道思考題旨在引導學生體會文章的重點,深入地感悟課文。

蘇珊之所以能得救,其原因可以引導學生從以下兩方面來考慮:一是藉助了互聯網的絕對優勢,它超越了時間、地點、國界、語言等諸多因素的限制,使得一箇舊病復發、身處痛苦中的病人得以及時救助;二是還因爲有像桑恩、艾眉這些富有愛心、同情心,對工作有極強的責任心的人,才能使蘇珊及時獲救。

人物心理描寫的好處可在閱讀教學的過程中加以引導、體會,使學生能夠設身處地地體會人物的心理,也使學生感受到將人物的內心世界描寫出來,使文章中的人物形象更鮮活,更便於表現文章的主旨與情感。教學時要注意引導學生藉助朗讀加以體會,再通過朗讀表現出來。

(3)拓展與運用

“網絡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哪些方便和問題?”網絡給我們帶來的方便就不必說了,學生可以舉出很多這樣的例子;可能帶來的問題可以從“青少年兒童可能接觸到一些不健康的網站,如何正確使用網絡”這一內容上引導、啓發學生展開討論。“有了網絡還要不要書本,要不要老師了呢?”這一論題結論是不言而喻的,課堂教學有它的不可替代性,網絡只能作爲它的一個補充。當然學生可能會舉出一些利用網絡自學成才的例子,但應引導學生思考,那些只是少數事例,不具有代表性和普遍性。學生通過開展辯論的過程,會對這一問題有更深的認識。

(4)以下詞語供理解課文時參考:

漫遊:本文指在網絡世界中隨意遊玩。

灼痛:文中指蘇珊病情復發時所感到像被火燒一樣的疼痛。

哮喘:氣喘,通常指喘息時喉嚨帶鳴聲的。

救援:救助支援。

心急如焚:着急得像被火燒着一樣,形容非常着急。

靈機一動:靈巧的心思一下涌上心來。形容突然想出某種主意或辦法。

  5.課時安排:建議3課時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