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中心六年級教案

精選《鞋匠的兒子》評課稿3篇

本文已影響 2.51W人 

  《鞋匠的兒子》評課稿一

精選《鞋匠的兒子》評課稿3篇

聽完邵老師的這節選學課,總的感覺是有些特別,有她獨特的方面,既深入地挖掘文本,從重點語段的學習來突破重點難點,使教學目標在老師的引導下一步一步地實現。下面就聽課後的感受從幾個方面談談。

一、目標的確立和達成

語文課程標準》指出,第三學段的閱讀要求聯繫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文中有關詞句的意思,體會其表達效果。閱讀敘述性作品,瞭解事件梗概,簡單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場景、人物等。在交流和討論中敢於提出自己的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邵老師這堂課的主要目標就是讓學生通過品讀林肯的話,瞭解林肯從而解決參議員們態度爲什麼變化,在這個過程中,邵老師讓學生在自讀自悟的基礎上交流、討論。整堂課中,學生充分交流,說出了自己讀出的“林肯”是一個真誠、寬容、深情的人,以至感動了參議員們,讓他們改變了態度,在此基礎上再讓學生感情朗讀,學生對人物的品質體會更深了。

二、找準切入點,突破重難點。

讓學生明白參議員態度變化是體會林肯人格魅力的切入點,從複習導入環節中,邵老師從出示的兩段文字中讓學生知道參議員的兩種態度,然後讓學生質疑,這時讓學生帶着問題進行學習,學生自然而然地就進入了學習狀態。

三、體現學生主體地位

整堂課中,老師總是在適當的時候提出某種要求,然後學生學習交流,都是學生在讀、在說,老師只是起到引導的作用,而學生在自學自悟和交流中真正體會到了參議員態度變化的原因,體會到林肯的寬容。

四、抓住重點詞句引導學生體會人物品質。

邵老師這節課抓住林肯的三段演講詞讓學生反覆品讀,而且引導學生抓住“羞辱”、“讚歎“、”感激“、”忠告“、三個“永遠”等詞語,讓學生深入理解詞語的基礎上再體會林肯的人格魅力,這樣,學生就容易理解了。

  《鞋匠的兒子》評課稿二

今天,再次有幸走進南通支教黃雲校長的課堂。聆聽了她的一節六年級語文課《鞋匠的兒子》,感受頗豐:

上課伊始,黃校長就向同學們簡要介紹了林肯總統光輝而又偉大的一生。讓學生在充分了解林肯的基礎上學習本文,有利於學生真正地走進文本,進而體會林肯在面對批評、訕笑、誹謗時的自信與瀟灑。

接着,黃校長讓學生讀文,在文中找出議員們態度發生變化的詞句。這個問題的設計覆蓋面大、穿透力強,導出議員們由“尷尬——羞辱——嘲笑——靜默——讚歎”這一心態變化的線索,拎出了課文的主線,並以此爲切入點,全面鋪開教學……

在本課的教學中,黃校長引領學生走進人物的內心進行換位思考,因而文本的語言就會自然地流入學生的內心。①在指導朗讀議員羞辱林肯的話語時,師描述:“假如你就是上流社會優越的議員,你面對的是鞋匠的兒子,你會怎說?”②“面對議員的羞辱,假如你是當時的林肯,你會怎麼做?”③“如果你是參議員,聽了林肯的演講辭,你會想些什麼?說些什麼?”引導學生設身處地用心去感受人物的內心和言行,人物形象就會立在學生心中,在語言文字的背後,學生就會看到一羣傲慢的參議員和一位處亂不驚、寬宏大度、才思敏捷的林肯。當學生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就會在感受與體驗中與文本及其作者產生情感的溝通、心靈的問答、和意識的遇合。所以,課文言語所負載的思想與情感、心靈與生命、精神與靈魂在對話、交流、溝通中復活了;人物偉大的人格魅力也就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閱讀是文本與讀者之間互相理解、互相建構、互相擁有的過程。在教學林肯的第一次講話時,師提問“通過朗讀,你瞭解了什麼?”在學生讀了林肯的第三次講話時,師提問“能讀出什麼來?”引導學生零距離地觸摸、品味、揣摩人物語言,讓學生敞開心扉、傾注熱情與文本進行靈魂的擁抱、心靈的對話和情感的碰撞;這一舉措也體現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主觀能動性。閱讀是本節課最主要的教學方法,在教學中,教者重點抓住林肯的演講辭指導學生朗讀,讓學生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

最讓我感動的是學完全文後,黃校長對孩子們說的那番語重心長、情真意切的話語。要求孩子們在今後的人生道路上,面對別人的責難,要像林肯那樣理智、大度,用自己的聰明才智去解決問題……此時此刻,學生儼然是教師心上的朋友,教師也成了學生眼中的親人。教學過程成了師生間以心連心的心潮相逐,以情生情的激情奔涌。“愛就是教育,教育就是愛”黃雲校長用自己寫滿愛的話語,寫滿希望的詞句,帶着自己的滿腔愛意,實現了我們教育人一生追求的夢想——用生命點燃生命,用心靈感動心靈,用靈魂塑造靈魂。

  《鞋匠的兒子》評課稿三

《鞋匠的兒子》一文改編自臺灣著名作家林清玄的散文《鞋匠與總統》,改編後的文章刪除了佛教六祖慧能的故事及揭示中心的兩段話,增加了最後一部分林肯的演講。無論是原文還是課文,突出的都是林肯的形象,表現的都是林肯高超的語言藝術和高尚的人格魅力。

今天,聽了焦春秀老師的研究課,受益匪淺,給我今後的教學指明瞭方向。下面談談我的幾點體會:

一、善於引導學生閱讀文本,體驗文本。在教學林肯的第一次講話時,師提問“通過朗讀,你瞭解了什麼?”在學生讀了林肯的第三次講話時,師提問“能讀出什麼來?”引導學生零距離地觸摸、品味、揣摩人物語言,讓學生敞開心扉、傾注熱情與文本進行靈魂的擁抱、心靈的對話和情感的碰撞;這一舉措也體現了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主觀能動性。閱讀是本節課最主要的教學方法,在教學中,教者重點抓住林肯的演講辭指導學生朗讀,讓學生在讀中感知,在讀中感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

二、能引導學生設身處地用心去感受人物的內心和言行。在分步學完林肯的演講後,楊老師又讓學生整體讀演講辭,去解讀林肯這個人物,學生自由表達,並把領悟到林肯的什麼品質寫到黑板上,從學生的發言來看,可以說是仁者見仁,智者見智,人物形象在學生心中不斷豐滿起來,在語言文字的背後,學生感悟到了一位寬容、仁愛、謙和、自信的林肯,學生就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縱觀整堂課,老師給學生的思維空間很大,讓學生暢遊在自主閱讀、自我感悟、自我構建的空間裏。聽、說、讀、寫、思等能力訓練到位紮實,把感悟語言和體會思想感情結合起來,在感悟語言的基礎上,學習積累和運用語言。內容簡約,程序簡化,方法簡便,呈現出本色語文的特質。課堂成了真正意義上學生的舞臺。

三、善抓課文的主線,全面鋪開教學。讓學生讀文,在文中找出議員們態度發生變化的詞句。這個問題的設計覆蓋面大、穿透力強,導出議員們由“尷尬——羞辱——嘲笑——靜默——讚歎”這一心態變化的線索,拎出了課文的主線,並以此爲切入點,全面鋪開教學……在本課的教學中,楊老師引領學生走進人物的內心進行換位思考,因而文本的語言就會自然地流入學生的內心。①在指導朗讀議員羞辱林肯的話語時,師描述:“假如你就是上流社會優越的議員,你面對的是鞋匠的兒子,你會怎說?”②“面對議員的羞辱,假如你是當時的林肯,你會怎麼做?”③“如果你是參議員,聽了林肯的演講辭,你會想些什麼?說些什麼?”引導學生設身處地用心去感受人物的內心和言行,人物形象就會立在學生心中,在語言文字的背後,學生就會看到一羣傲慢的參議員和一位處亂不驚、寬宏大度、才思敏捷的林肯。當學生走進人物的內心世界,就會在感受與體驗中與文本及其作者產生情感的溝通、心靈的問答、和意識的遇合。所以,課文言語所負載的思想與情感、心靈與生命、精神與靈魂在對話、交流、溝通中復活了;人物偉大的人格魅力也就會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影響。

所謂“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成功不是一蹴而就,上課更是如此。焦春秀老師的這一課是在精心準備的基礎上完成的,教學的每一個環節、每一處細節都精心打磨、研習,融集體之智慧,備課組濃厚的研討氛圍感染着我,帶動着每位老師的成長提高、敬業樂業。

猜你喜歡

熱點閱讀

最新文章

推薦閱讀